全聲洙
歌手王菲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片尾曲里唱過“沒有你的地方都是他鄉(xiāng),沒有你的旅行都是流浪”這句歌詞。這句話借用到孩子的學習上,則是“沒有方向的努力都是他鄉(xiāng),沒有主動的學習都是流浪”??芍ぐl(fā)孩子的自主學習力是多么重要。猶太父母在激發(fā)孩子自主學習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猶太父母禁止孩子課前預習課本
“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已經(jīng)流行了好些年,特別在亞洲的華人家庭里,非常受推崇,或者說是太多家長自然而然在用的家教法則。秉持這類理念的家長永遠在“催”——孩子學任何東西都得比別人早一兩年。然而,在同樣是亞洲國家的以色列,大多數(shù)猶太家庭,都覺得“贏在起跑線”是荒誕的,且危害很大。
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預習”。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課前要預習”,但仔細對比一下“預習”和“復習”,到底哪個更有效率?到底哪個能花更少時間收獲更多效果呢?
我認為復習更重要。相同的內(nèi)容,第一次學習和第二次學習時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會有極大的差異。預習就是一種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每個階段原本都有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但不少父母就是享受讓孩子早一兩年學將來的知識,看到孩子比別人“快”就滿滿自豪。但事實是怎樣的呢?這些孩子,花大量課外時間學習將來的知識,但在學校上課時卻提不起勁兒,因為課程都學過了,想要認真上課也無法專心。
這些背負“贏在起跑線上”使命的孩子,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得勤奮”,學習得勤奮,練習才藝得勤奮。但是“勤奮”得有三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方向要正確。方向若不對,越認真會造成越大的損害;第二個前提是,方法要正確。如果不曉得正確方法,再怎么認真讀書也無法獲得好成績;它的第三個前提是,要有效率。如果想有效率地認真做事,就不能盲目蠻干,而必須深思熟慮,尋找有系統(tǒng)、有創(chuàng)意的多元性方法。
猶太人認為久坐在書桌前是最糟糕的學習法,因為大腦討厭一成不變、反復的動作。當外界的刺激單調(diào)乏味時,大腦會分泌較多的慢速波,造成注意力下降,主動性也下降。
有魔力的猶太“哈柏露塔教育法”
世界上有30%的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lián)盟學生,都是用一種叫“哈柏露塔”(Havruta)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這套方法貫穿日常生活,也是猶太民族教育孩子的最高原則,它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魔力?
“哈柏露塔”的原意接近英文的fellowship,有伙伴關(guān)系、友誼的意思,核心概念是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及反駁來進行討論與辯論。但重點不在于辯論輸贏,而是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它注重培養(yǎng)孩子“由內(nèi)而外地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我到以色列和美國走訪多年,
“哈柏露塔”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它旨在激發(fā)孩子們對事物的興趣,永遠保持好奇心,永遠有著批判性思維,永遠把自主學習視為第一學習法則。
以色列雖然地處亞洲,但多為歐美移民。此外,數(shù)千年來,猶太人受到無數(shù)欺壓,沒有自己的國家,沒有老師,他們要在外來迫害中求生存,就必須盡力激發(fā)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知識,創(chuàng)造自己的力量和存在。于是,他們找到了“哈柏露塔”這種不分年紀、學歷與職責,可以有效學習的討論式教育方法。這種方法,不強調(diào)師生關(guān)系,而是所有成員以平等的同學關(guān)系互相學習與教導。一個人扮演老師,另一個人扮演學生進行討論,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身份的區(qū)別,而是在同等地位中,進行大量的互相學習。
切切實實和孩子做朋友
在一般師生、長輩和晚輩關(guān)系中,認為晚輩對待長輩必須恭敬有禮,這樣的觀念使得孩子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很難激發(fā)出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肮芈端睂W習方法彌補了這種地位的落差,讓每個人自己可以當學生,也可以當老師,放下一切身份地位,共同度過許多思考與討論的時間,所以彼此在心靈上可以有許多交流。
如扎克伯格父母總是鼓勵扎克伯格解釋自己的想法,“真有意思,那么,解釋給我聽聽看吧!”扎克伯格的父母經(jīng)常鼓勵兒子提出疑問,而且以有邏輯的方式與他討論,無論他提出多么匪夷所思的問題或答案,都不會感到不耐煩。日常生活的一問一答,漸漸培養(yǎng)出扎克伯格獨立思考的能力。
還有,國際知名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從小就無心于課業(yè),而且因為家人頻繁的搬遷,加上猶太背景的枷鎖,讓少年時期的斯皮爾伯格總是獨自一人。這樣孤單的孩子,長大后卻制作出《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等史上最多賣座的電影,其中關(guān)鍵就在于他母親無盡的愛和包容。盡管斯皮爾伯格對讀書一點興趣也沒有,他的母親卻從來不曾嘮叨,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她每天一定要為斯皮爾伯格讀一篇童話故事。斯皮爾伯格的父親不擅長講故事,但他會帶兒子到故事發(fā)生的地方,親自感受故事的發(fā)生。多虧父母自始至終的支持,斯皮爾伯格的才華才得以開花結(jié)果。
好好陪伴孩子
現(xiàn)在不少人在討論“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的問題。再好的學校、教師,也無法給予無盡的愛,許多亞洲家長努力提供孩子最好的讀書環(huán)境,卻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做得太少太少。好不容易有了陪伴,卻總是帶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孩子就像一臺馬達一樣,轟隆轉(zhuǎn)個不停,卻不知道為何而轉(zhuǎn)。
因此,多一些時間研究猶太人哈柏露塔的教育理念精髓,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多和孩子“辯論”。這不但對于激發(fā)孩子自主學習力有益,更重要的是增進了父母了解他們,也讓他們了解父母的機會。每個父母都能教出優(yōu)秀的孩子,區(qū)別在于和孩子相處的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