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周,蘇曉靈
(1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河北保定072750;2青海省人民醫(yī)院)
不同海拔地區(qū)藏、漢族OSAS患者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的病變程度比較
范永周1,蘇曉靈2
(1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河北保定072750;2青海省人民醫(yī)院)
目的探討不同海拔地區(qū)藏、漢族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患者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病變程度的差異。方法選取西寧地區(qū)(平均海拔2 260m)和玉樹地區(qū)(平均海拔3 000 m)OSAS患者78例,依據(jù)海拔、民族不同分為西寧漢族組21例、西寧藏族組19例、玉樹漢族組18例、玉樹藏族組20例。對四組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檢測平均收縮壓、平均舒張壓、24 h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日間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夜間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24 h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日間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夜間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行冠狀動脈CT檢查,采用Gensini加權積分評價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行頸動脈血管彩超檢查,采用Crouse加權積分評價頸動脈病變程度。結果玉樹藏、漢族組24 h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分別高于西寧同民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西寧藏、漢族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高于玉樹同民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同海拔地區(qū)不同民族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無差異(P均>0.05)。結論不同海拔地區(qū)藏、漢族OSAS患者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病變程度存在差異,同海拔環(huán)境下藏、漢族OSAS患者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病變程度無差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冠狀動脈;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海拔;藏族;漢族 ;青海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OSAS)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即在夜間睡眠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氣道狹窄和(或)塌陷造成上呼吸道氣流減少或中斷,出現(xiàn)打鼾、呼吸暫停、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日間困乏、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近年來OSAS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國內多個地區(qū)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OSAS發(fā)病率為3%~5%,個別地區(qū)可高達9.6%[1]。OSAS患者引起的間歇性低氧環(huán)境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其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程度及預后更為嚴重[2~4]。目前,OSAS與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相關報道多局限于平原地區(qū)。本文主要側重于研究高原地區(qū)不同海拔環(huán)境、不同民族(藏族、漢族)OSAS患者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特點。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青海省人民醫(yī)院依據(jù)《2011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5]初次診斷為輕、中度OSAS男性患者78例,年齡50~60歲,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為5~30次/ h?;颊叻謩e來自西寧地區(qū)(平均海拔2 260m)和玉樹地區(qū)(平均海拔3 000 m),于當?shù)鼐幼r間超過10年,并依據(jù)居住地區(qū)和民族分為四組。西寧漢族組21例,年齡(55.0±3.78)歲,BMI(25.86±1.33)kg/m2,甘油三酯(TC)(5.79±0.70)mmol/L,總膽固醇(TG)(2.38±0.58)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0.89±0.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4.71±0.62)mmol/L;西寧藏族組19例,年齡(56.0±3.05)歲,BMI(26.02±0.94)kg/m2,TC(5.82±0.57)mmol/L,TG(2.40±1.14)mmol/L,HDL(0.86±0.18)mmol/L,LDL(4.45±1.04)mmol/L;玉樹漢族組18例,年齡(54.9±2.36)歲,BMI(26.43±0.96)kg/m2,TC(5.39±0.68)mmol/L,TG(2.31±0.84)mmol/L,HDL(0.90±0.21)mmol/L,LDL(4.40±0.74)mmol/L;玉樹藏族組20例,年齡(54.7±2.33)歲,BMI(26.26±0.99)kg/m2,TC(5.68±0.64)mmol/L,TG(2.52±0.83)mmol/L,HDL(0.81±0.15)mmol/L,LDL(4.75±0.59)mmol/L;);四組年齡、BMI及血脂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以上四組均排除以下患者:吸煙者,BMI>28 kg/m2者,藥物、疲勞和飲酒引起的一過性打鼾癥者,已經(jīng)進行相關治療的OSAS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病史者,合并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1.2 檢測方法 對入組對象進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使用MedEx公司提供的無創(chuàng)便攜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測量位置均為右上臂。囑被檢者情緒平穩(wěn),避免緊張、勞累及重體力勞動,血壓監(jiān)測分為兩部分白晝血壓(08:00~22:00)與夜間血壓(22:00~08:00)。血壓監(jiān)測儀記錄指標包括:平均收縮壓(平均SBP)、平均舒張壓(平均DBP)、24 h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sBPV)、日間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dsBPV)、夜間收縮壓變異系數(shù)(nsBPV)、24 h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dBPV)、日間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ddBPV)、夜間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ndBPV)。每位被檢者測量得到的所有數(shù)據(jù)其有效值>80%者方可納入。頸動脈血管彩超及冠狀動脈CT檢查及診斷結果均由相關科室指定醫(yī)師進行,其中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采用Gensini加權積分[6]進行評價,頸動脈病變程度采用Crouse加權積分[7]進行評價。
2.1 四組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比較 不同海拔地區(qū)同民族組間比較及同海拔地區(qū)不同民族組間比較,平均SBP、平均DBP、sBPV、dsBPV、nsBPV、ddBPV、ndBPV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玉樹藏、漢族組dBPV分別高于西寧同民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同海拔環(huán)境下不同民族組間dBPV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各組間血壓及其變異系數(shù)比較
注:與西寧漢族組比較,▽P<0.05;與西寧藏族組相比,◇P<0.05。
2.2 四組間冠狀動脈及頸動脈病變情況的比較 在同海拔環(huán)境下,不同民族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西寧藏、漢族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高于玉樹同民族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四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比較(分
注:與西寧漢族組比較,▽P<0.05;與西寧藏族組相比,◇P<0.05。
OSAS患者由于夜間睡眠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呼吸暫停、覺醒,導致其睡眠結構的紊亂,在慢性間歇性低氧狀態(tài)下,會引起全身炎性反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血管內皮功能損傷、脂質代謝紊亂[8],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基本的病理改變,它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進展構成潛在危險。
舒張壓變異系數(shù)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dBPV越高,內皮損傷就會越嚴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越明顯。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舒張壓的變化較收縮壓更為明顯,其機制可能與高原低氧環(huán)境可促進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血紅蛋白比重增加,引起外周血流速度減慢有關。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玉樹地區(qū)藏、漢族組dBPV分別高于西寧同民族組,但是其動脈硬化程度低于西寧地區(qū)OSAS患者,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高海拔居民長期的適應機制以及種族遺傳基因有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玉樹藏、漢族組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及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低于西寧同民族組患者,而且同一海拔地區(qū)藏、漢族組間差異并不明顯。冠狀動脈Gensini積分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冠狀動脈狹窄部位不同階段狹窄程度,積分值越高,其冠心病發(fā)生風險越大;頸動脈病變Crouse積分則是根據(jù)單側或雙側動脈與斑塊數(shù)目的乘積得以積分值,其與缺血性腦卒中風險呈正相關。目前關于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民族對OSAS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在國內外文獻報道罕見,并且高原環(huán)境對心腦血管疾病帶來的利弊影響,多方觀點尚未一致[9~12]。在我國拉薩地區(qū)有關藏、漢族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藏族高血壓、高血脂、肥胖、飲酒等危險因素明顯高于漢族,而漢族腦卒中發(fā)病年齡要早于藏族[13]。而關于西寧地區(qū)冠心病藏、漢族患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漢族冠心病患者病變程度高于藏族,但是有冠心病家族史的藏族患者病變程度要高于同組的漢族患者[14]。高海拔地區(qū)生活的居民為適應低氧環(huán)境,他們的心肺功能要比中、低海拔地區(qū)居民強,高海拔OSAS患者發(fā)生間歇性低氧時機體的耐受程度要優(yōu)于西寧地區(qū)OSAS患者,這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中不同海拔OSAS患者組間差異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寧地區(qū)OSAS患者血漿中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對上述差異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影響[15]。同一地區(qū)生活的藏、漢族OSAS患者可能因為生活方式、飲食結構日趨相同,而使民族差異表現(xiàn)不明顯。
由于地域條件、居民醫(yī)學知識程度以及經(jīng)費不足等客觀原因,本研究中各組入選對象數(shù)量偏少,研究數(shù)據(jù)只是初步結果,更準確的結論還需要長時間、大樣本的深入研究來支持。
[1] 趙陽,李建瑞,王利偉,等. 北京市朝陽區(qū)成人打鼾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9(10):108-111.
[2] 李丹霓,李曉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對缺血性腦卒中高危因素的影響[J]. 山東醫(yī)藥, 2008, 48 (42):36-37.
[3] 張建勛,劉志強,萬和斌,等. 缺血性腦卒中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0):4561-4563.
[4] 曲立新,宿少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與腦血管病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08,48(4):5.
[5] 何權瀛,陳寶元.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2011年修訂版)解讀[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2, 35(1):7-8.
[6] Gensini GG. 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Am J Cardiol, 1983,51(3):606.
[7] Crouse JR, Harpold GH, Kahl FR, et al. 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for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J]. Stroke, 1986,17(2):270-275.
[8] 劉伶俐,蘇曉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誘發(fā)心血管疾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山東醫(yī)藥,2016,56 (16):101-103.
[9] Tyrovolas S, Chalkias C, Morena M, et al. Health care access and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elders living in high-altitude areas of the Mediterranean islands: the MEDIS study[J]. Rev Diabet Stud, 2011,8(4):468-476.
[10] Al-Huthi MA, Raja'a YA, Al-Noami M, et al. Prevalence of coronary risk factor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living at high vs low altitudes in Yemen[J]. Med Gen Med, 2006,8(4):28.
[11] Faeh D, Gutzwiller F, Bopp M. Lower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t higher altitudes in Switzerland[J]. Circulation, 2009,120(6):495-501.
[12] 汪曉洲,張素琴,吉建江,等.高原地區(qū)高血壓合并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J].高原醫(yī)學雜志,2011,21(1):31-33.
[13] 張濤,趙玉華,郝渝,等.拉薩地區(qū)腦卒中464例分析[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2015, 48(10):861-865.
[14] 尚正錄. 西寧地區(qū)藏、漢族冠心病患者常見危險因素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研究[J]. 高原醫(yī)學雜志, 2013, 23(4):19-21.
[15] 郭寶紅,朱芳一,應佐華,等. 西寧地區(qū)睡眠呼吸暫?;颊哐毫髯儗W和C-反應蛋白的變化[J]. 高原醫(yī)學雜志, 2008, 18(2):20-22.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4-ZJ-741)。
蘇曉靈(E-mail:1677329234@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33.014
R562.1
B
1002-266X(2017)33-0043-03
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