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瑤
摘要:“語體”的概念包涵語言的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面。以小小說《提升報告》為例,從常規(guī)關系的角度對語體的形式和功能的關系作簡單的分析,發(fā)現語體的形式和功能在一般情況下是對等的;但是在某些文學作品中,為了服務于作者特殊意圖的表達,會出現功能和形式不對等的情況。
關鍵詞:常規(guī)關系;語體;功能;形式
“語體”這一概念并非是漢語中所固有的。它是受到西方Stylistics的影響,而從漢語固有的“文體”和“風格”兩個概念中衍生出來的。丁金國教授將“語體”定義為“在語言運用功能域制約下所形成的語用范式”(丁金國,2006)??梢?,“語體”的概念中既包括了“文體”概念里所強調的“功能”,也涵蓋了“風格”概念中所提煉出的“形式”。一般來說,語體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應當是相互對等的:一定的形式實現一定的功能。然而,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也常常會出現形式和功能不對等的情況,特別是在一些文學藝術作品中。而且,這種“不對等”常常會為作者或發(fā)話人的表達意圖增色不少。文章旨在從常規(guī)關系的視角對語體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常規(guī)關系及其相關研究
“常規(guī)關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是徐盛桓教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評介新格氏理論的過程中所關注的一個概念。徐盛桓認為:“從本源來說,常規(guī)關系并不發(fā)源于語句之中;它是客觀世界中的一種現實關系,是事物自身或與其他事物間的關系”(徐盛桓,1993)。概括地講,如果提到一個事物,人們總是會把它常規(guī)地同另一事物聯(lián)系起來,那么這兩個事物之間就結成了常規(guī)關系。
我們知道,新格氏理論三原則中的“信息原則”認為“說的盡量少”是發(fā)話人的一項重要準則(Levinson,1983)。而為了理解發(fā)話人的話語,受話人就要對其話語進行擴充直至認為是發(fā)話人的真正意圖為止。擴充的依據就是認定話語里提及的事物、事件之間所形成的關系是常規(guī)關系。徐盛桓教授認為,“語句中的詞語構成了語句的顯性表述,但顯性表述只是擔負了一部分的表述任務”(徐盛桓,2003)。與此同時,顯性表述中也承載著“常規(guī)關系”,可以幫助讀者或受話人推導隱性表述,從而對字面的顯性表述作出闡釋或補充的作用。具體的關系圖示如圖1:
從圖1中,我們可以知道,隱性表述可以對顯性表述起闡釋或者補充的作用,從而得到相對完備的表述??梢姡捳Z或語篇的隱性表述對于實現發(fā)話人或作者的真正意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隱性表述并不為語言的字面形式所表達,它的推導需要借助于“常規(guī)關系”?!俺R?guī)關系”之所以“常規(guī)”,是因為它是往往一種社會共識,被儲存在人們的知識庫中,是不點自明的。雖然“常規(guī)關系”從本源上說是指事物間的聯(lián)系,但是,人們對于“常規(guī)關系”的提煉總是要通過各自的思維對這種聯(lián)系進行一定的認識。因此,對“常規(guī)關系”的認識和提煉可以幫助讀者或受話人推導作者或發(fā)話人的意圖,進而通過語言的形式捕捉其背后真正的功能。
二、語體形式和語體功能之間的關系
(一)形式和功能的對等
一般來說,語體的形式和功能是一一對等的關系。以公文語體為例,這類文本的語言大都簡潔樸實,不帶個人的感情色彩,以期達到準確地傳達公務信息的目的。公文語體“主要包括黨和國家機關的文件、法令、條約、公報,社會團體和企業(yè)單位的合同、規(guī)章、協(xié)議書、計劃、報告等形式”。(王瓊,2009)。這樣的形式特點使得人們一看到這類文本,便會想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下達指示、通知,上報計劃、申請等等。例如,當人們看到這樣一個文本:
李力:男,現年二十五歲,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二十歲開始發(fā)表作品,已發(fā)表小說二十余篇。該同志有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擬提升為文藝科長。
人事處
一九五八年七月
(節(jié)選自《提升報告》)
時,會立即想到它是由下級(人事處)向上級提交的一份報告,報告內容包含了擬提升人員的基本信息和提升理由,側重于客觀陳述,而沒有過多的主觀色彩。由此看來,語體的形式和功能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常規(guī)關系的。所以,形式和功能的對等關系是建立在人的認知常識基礎上的。
(二)形式和功能的不對等
根據徐盛桓教授(2006)對“常規(guī)關系”的解讀,他認為事物之間的常規(guī)關系是可以從它們彼此的相鄰度或相似度來把握的。我們知道,投入實際使用的語言總是存在于不同語境之中的,而語言環(huán)境的改變會促使它們的相鄰度或相似度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原有的常規(guī)關系也發(fā)生變化。
小小說《提升報告》以公文語體的形式對由上行的“報告”和下行的“批復”組成的結構進行復制,用四組這樣的結構按時間順序排列在一起,組成了該語篇的全部內容。由于每篇報告在內容上都是關于李力的,所以根據每部分的相鄰性和相似性,很容易把這四部分按時間順序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字面內容的總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位名叫李力的男性知識分子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四年先后被擬提升四次,而每次的提升報告都因為一些原因得到否定的批復。下面我們就分別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依據一些具體的常規(guī)關系對該小說進行含意推導。
從形式方面看,這篇小說是對四組公文的羅列。提到公文,人們會聯(lián)想到政府、機關等權力部門或相關人員,而與這些部門相關的語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鄭重、客觀、高效的語言(如政策、措施等);另一種就是看似正式、客觀,實則低效、保守的官腔、空話。要選擇具體同哪一類語言建立常規(guī)關系,還需要結合小說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推導。
從內容方面看,小說中提到的李力明顯是一位較有能力的高級知識分子,且針對前三次上級部門的否定批復,李力都會做出相應的自身調整和改正,以期達到上級部門的要求。然而,上級部門每次都是保守地對提升報告進行否定,尤其是第四次的批復,“根據當前對干部年輕化的要求,年齡已過線,不宜進領導班子”,直接否定了李力進入“領導班子”的可能性。另外,這四組公文在時間上橫跨了整整二十六年,看似短短的幾篇公文卻否定了一個人才的一生。從這樣的內容上,我們不難發(fā)現這些上級部門的愚昧、保守以及人才提拔效率的低下。因此,我們會很自然地把這些公文與保守、敷衍的官腔、空話建立起一定的常規(guī)關系。
依據這樣的常規(guī)關系,我們可以進一步推導小說作者的真正意圖。作者很有可能是要通過原本正式、客觀的公文來體現機關部門在人才提拔方面的迂腐、保守,或者是人才提拔體質的弊端,甚至是對知識分子的刻意打壓等等。無論具體是那一種情況,這都與原本正式、客觀的公文語體的功能不相對等。相反,它卻體現出了小說作者個人的主觀評價、感受,并把這些評價、感受通過這樣的形式傳遞給讀者,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想要表達出的客觀世界。顯然,這些都是與文學作品相關的藝術語體的功能。
三、結語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語體的形式和功能之間的關系屬于常規(guī)關系,所以,提及某一特定形式的語體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它相應的功能。然而,實際使用中的語言都是存在于特定的語境之中的,因此,常規(guī)關系需要根據語言的相鄰度和相似度進行相應的改變。以小小說《提升報告》為例,如果單獨地看某一篇報告或批復,公文語體的形式和功能就是對等的;如果把它的四組結構聯(lián)系起來看,那么,依據相應“常規(guī)關系”的推導,盡管形式是公文語體的形式,但是功能上卻體現出了文學作品的藝術語體功能?!短嵘龍蟾妗饭δ芎托问缴系牟粚Φ犬a生了一定諷刺的修辭效果,令作者想要表達的客觀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引起了讀者的共鳴。
參考文獻:
[1]Levinson,S.C.Pragmatic[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丁金國.語體風格認知與解讀[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瓊.淺論公文語體與文藝語體的區(qū)別[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4(2):145-147.
[4]徐盛桓.論常規(guī)關系[J].外國語,1993(6):11-13.
[5]徐盛桓.常規(guī)關系與語句解讀研究——語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J].現代外語,2003,26(2):111-119.
[6]徐盛桓.話語理解的意向性解釋[J].中國外語,2006 (4):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