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DLL集成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可視化系統(tǒng)的開發(fā)及應用

        2017-09-30 03:12:50管貽亮胡祥云程正璞陳宇峰
        石油物探 2017年5期
        關鍵詞:反演電磁軟件

        管貽亮,胡祥云,張 靜,程正璞,陳宇峰

        (1.山東省地震局,山東濟南250014;2.中國地質(zhì)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基于DLL集成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可視化系統(tǒng)的開發(fā)及應用

        管貽亮1,2,胡祥云2,張 靜2,程正璞2,陳宇峰2

        (1.山東省地震局,山東濟南250014;2.中國地質(zhì)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介紹了基于C++和Fortran混合編程,通過動態(tài)鏈接庫(DLL)集成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系統(tǒng)(MTI)。概要介紹了該系統(tǒng)的設計思想,動態(tài)鏈接庫的實現(xiàn)、內(nèi)存優(yōu)化和多線程工作模式以及軟件的四大功能模塊,包括了從數(shù)據(jù)管理、分析、處理到反演解釋的整個流程,基本涵蓋了目前常用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方法,功能全面,集成度高。模型數(shù)據(jù)和實測資料的應用結果驗證了該系統(tǒng)對于復雜地質(zhì)構造解釋的有效性,體現(xiàn)了多算法分析解釋的優(yōu)越性。

        大地電磁;數(shù)據(jù)處理;反演;軟件開發(fā);動態(tài)鏈接庫;人機交互

        目前,電磁勘探理論技術發(fā)展已經(jīng)比較成熟,數(shù)據(jù)處理解釋已經(jīng)形成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方法技術系統(tǒng),一些新的處理技術和反演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隨著電磁勘探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面臨的地質(zhì)構造等復雜程度增加,解釋精度要求高,解釋難度加大,因而對處理技術和解釋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處理解釋軟件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現(xiàn)有的電磁處理解釋軟件有國外的WinGlink和GeoTools,軟件功能比較全面,相對比較成熟,但是價格昂貴,且與國內(nèi)系統(tǒng)存在兼容性問題,使用不便。其中WinGlink已經(jīng)不再對外發(fā)布更新,現(xiàn)有的版本存在兩大短板,一是缺少資料分析方法,二是反演方法單一,很難滿足現(xiàn)階段高精度解釋的要求。國內(nèi)許多科研院所也在軟件開發(fā)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早由魏勝等[1]推出的電磁解釋工作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nèi)電磁資料處理解釋軟件的發(fā)展?,F(xiàn)在比較常用的有王緒本等[2]開發(fā)的MtSoft和陳小斌等[3-4]推出的MTPoineer,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沉淀和積累,國內(nèi)的軟件在功能和體驗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獲得了從業(yè)者的肯定。但是,傳統(tǒng)的軟件多是利用現(xiàn)有的可執(zhí)行程序打包集成,更多的是一個軟件包,因而軟件執(zhí)行效率較差,而且僅開發(fā)了32位軟件版本,在二維大數(shù)據(jù)量計算方面效率較低,很難滿足大數(shù)據(jù)量反演和精細解釋的需求。

        當前,電磁法已經(jīng)邁入精細勘探和精細解釋階段,對數(shù)據(jù)處理和反演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開發(fā)能夠滿足當前處理解釋需要的一體化軟件,提供不同特點的算法以滿足不同數(shù)據(jù)的需要和各種類型的地質(zhì)解釋。實踐證明,不同的分析算法適應不同的數(shù)據(jù)類型,不同的反演方法對于各類地質(zhì)構造、異常體等反演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诖?本文以C++和Fortran混編的方式,基于動態(tài)鏈接庫(DLL)集成,開發(fā)了基于Windows系統(tǒng)(Windows XP/7/10)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系統(tǒng)(MTI)。各類算法均基于DLL集成,尤其是各種二維反演算法的集成,相比于單獨運行子程序提高了執(zhí)行效率,對同一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多種方法的快速對比解釋,保證了反演的可靠性。

        1 軟件關鍵技術

        MTI軟件基于C++和Fortran混合編程,充分利用了微軟基礎類庫(MFC)的可視性和Fortran強大的計算能力。界面基于MFC開發(fā),所有的算法都采用Fortran編寫或者利用現(xiàn)有的算法代碼改編。軟件的兩大關鍵技術是人機交互的可視化實現(xiàn)和動態(tài)鏈接庫的使用,人機交互通過MFC來實現(xiàn),主要包括軟件的系統(tǒng)設計和可視化操作兩方面,而動態(tài)鏈接庫涉及相關算法和代碼的優(yōu)化以及通信等問題。

        1.1 系統(tǒng)設計

        參照Windows程序的設計模式,結合電磁處理解釋的需要,采取工程化的軟件設計理念?;跀?shù)據(jù)量方面的考慮,所有的操作都在工程中進行,最大程度保證操作的流暢性和軟件運行的穩(wěn)定性。為了達到更好的人機交互效果,充分利用MFC的可視性,軟件整體采用分層設計,無論是主界面還是各子系統(tǒng)界面,操作按鍵與圖形顯示一目了然。各個子系統(tǒng)獨立分布,便于后期維護和更新,子系統(tǒng)間通過公用數(shù)據(jù)類進行數(shù)據(jù)交換,在降低內(nèi)存需求的同時保證數(shù)據(jù)流的安全。

        1.2 可視化操作

        在人機交互操作中,最核心的技術是解決圖像的實時動態(tài)顯示問題,因為每一次鼠標操作都將帶來圖像的改變和重繪,造成圖像的閃爍。因此采取了基于雙緩沖的成圖機制。所謂雙緩沖就是創(chuàng)建一個內(nèi)存設備,然后在這個內(nèi)存設備上成圖,完成后再將它整體拷貝到屏幕上,這樣能提高成圖的速度,同時解決閃屏問題。由于MTI支持Windows 10操作系統(tǒng),可以安裝在平板上操作,希望借此便攜的設備以及更快的速度,將數(shù)據(jù)處理解釋由室內(nèi)帶到野外,帶來新的進步。

        1.3 動態(tài)鏈接庫

        目前,混合編程一般有兩種實現(xiàn)方式[5]。一是以子程序的形式單獨進行計算,與主程序之間通過文件或者其它方式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傳遞。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簡單易實現(xiàn),但是效率較低,目前多數(shù)電磁處理解釋軟件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xiàn)的。另一種方式是以DLL的形式集成到主程序中,需要改寫現(xiàn)有的Fortran程序,軟件開發(fā)工作量較大,但是軟件運行效果最優(yōu)。MTI系統(tǒng)全部采用DLL方式集成,只有一個主程序,功能模塊或者計算模塊全部由DLL完成,沒有利用任何一個現(xiàn)有的可執(zhí)行程序或者軟件包,高度集成,從根本上提高了軟件的執(zhí)行效率。

        動態(tài)鏈接庫是微軟提供的一種共享函數(shù)的方式,在Windows系統(tǒng)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其本質(zhì)可以理解為一個可被重復調(diào)用的函數(shù),最大的特點是可被多種語言共享調(diào)用且安全性極高。傳統(tǒng)電磁處理解釋軟件核心算法都交由子程序來獨立執(zhí)行,而DLL調(diào)用需要主程序與子程序共同完成,涉及到主程序與DLL的即時通信問題,需要給出最合適的技術解決方案。

        1.4 多線程工作模式

        MTI系統(tǒng)采用了多線程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二維反演計算中,開發(fā)了工作線程、用戶界面線程分別負責冗長的后臺計算和處理結果反饋。工作線程沒有消息循環(huán),只負責后臺的數(shù)據(jù)計算;界面線程可以在計算過程中保證程序持續(xù)運行,繼續(xù)接受消息隊列,處理用戶反饋以及系統(tǒng)響應等。多線程的工作方式保證了復雜的計算獨立于主程序之外,對于提升軟件性能和用戶體驗效果具有很大的幫助。

        1.5 內(nèi)存優(yōu)化

        計算量是制約電磁處理解釋軟件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隨著精細化勘探解釋的需要,數(shù)據(jù)量會越來越大,而又很難從算法角度進行改進,所以必須從內(nèi)存方面對代碼進行優(yōu)化。MTI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對現(xiàn)有的Fortran代碼進行優(yōu)化,將大數(shù)組改為動態(tài)存儲或者是采用數(shù)據(jù)文件進行緩存;二是充分利用計算機內(nèi)存,由于32位的Windows系統(tǒng)最大支持4G內(nèi)存,而64位的系統(tǒng)對內(nèi)存沒有限制,于是對原32位的軟件和動態(tài)鏈接庫進行了改寫,編譯了64位版本,最大限度地使用計算機內(nèi)存,對大數(shù)據(jù)二維反演是很好的支撐。內(nèi)存優(yōu)化帶來的優(yōu)勢不僅是處理量的提升,更是執(zhí)行效率的提高。

        2 軟件功能開發(fā)

        基于大地電磁數(shù)據(jù)處理、解釋的需要,MTI軟件主要分為4個功能模塊,包括數(shù)據(jù)管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處理和數(shù)據(jù)解釋,各個功能模塊又下設多個子系統(tǒng),相應的功能由各子系統(tǒng)來完成,詳細功能如圖1所示。

        圖1 MTI主要功能

        2.1 數(shù)據(jù)管理

        數(shù)據(jù)管理主要實現(xiàn)從工程建立到測線測點管理以及坐標、剖面等數(shù)據(jù)的輸入、輸出等。MTI系統(tǒng)采取工程、測線、測點三級管理,結構明了,層次清晰,所有操作均在工程中進行,簡單安全。MTI系統(tǒng)主要支持兩種電磁數(shù)據(jù)格式,分別為功率譜數(shù)據(jù)文件和阻抗傾子數(shù)據(jù)文件,從而支持了GMS系列、鳳凰V5V8以及EH4等主流電磁儀器采集的數(shù)據(jù),基本支持所有的EDI數(shù)據(jù)文件。

        2.2 數(shù)據(jù)分析

        在實際資料中,由于局部畸變等影響,觀測到的數(shù)據(jù)往往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地下真實信息,在進行二維反演的時候需要將數(shù)據(jù)旋轉到構造主軸方向。MTI系統(tǒng)中數(shù)據(jù)分析模塊主要分析阻抗張量和傾子矢量,主要手段包括張量分解和極化模式識別,核心目的是求得最能反映地下真實信息的數(shù)據(jù)用于反演,兩大難點是電性主軸的選取和極化模式的判別,二者直接影響最終的反演結果。

        張量分解的目的是從觀測的大地電磁響應中消除局部畸變的影響,獲得區(qū)域構造阻抗、電性主軸和走向等參數(shù)[6],常用的方法有Swift分解[7]、Bahr分解[8-10]、相位張量[11-12]和GB分解[13-14],不同的方法都有其優(yōu)缺點。MTI系統(tǒng)提供了3種張量分解方法(Swift分解、Bahr分解、相位張量(CBB)),基于統(tǒng)計玫瑰圖進行快速定性分析,如圖2所示。利用阻抗張量極坐標圖可以分析構造走向、維性及極化模式(圖3)。

        圖2 基于統(tǒng)計玫瑰圖的電性主軸及維性分析

        圖3 阻抗張量極坐標圖分析

        2.3 數(shù)據(jù)處理

        MTI系統(tǒng)中,數(shù)據(jù)處理和反演為兩大核心模塊,人機交互操作的可視化程度將直接影響軟件體驗效果和處理水平。MTI將成圖模塊與處理模塊統(tǒng)一放在視圖類中,采取雙緩存繪圖的形式解決人機交互過程中的閃屏問題。

        坐標測線管理:可以實現(xiàn)地理坐標系與平面坐標系之間的轉換,MTI實現(xiàn)了WGS84,北京54和西安80三種坐標系統(tǒng)之間的任意轉換,實現(xiàn)了測點自動擬合、手繪測線自動投影和按照設計方向投影3種測點投影方式。

        數(shù)據(jù)處理:進行解釋時,需要將數(shù)據(jù)盡可能地平滑以滿足反演擬合的需要,設計了三點、五點、七點線性平滑以及二次、三次等7種圓滑算法,滿足不同質(zhì)量數(shù)據(jù)的需要。對于質(zhì)量較差的數(shù)據(jù),設計了基于交互式操作的人工挑點、單頻點刪除、多頻點刪除等,基于反演需要,可以完成測線整體截頻。結合數(shù)據(jù)分析,設計了主軸旋轉、極化模式選擇、數(shù)據(jù)交換、靜校正(手動、自動)等整體化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詳細功能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

        圖5 數(shù)據(jù)處理界面

        2.4 數(shù)據(jù)反演

        數(shù)據(jù)反演是MTI的核心模塊,目前主要的解釋方法是二維反演。一維反演主要用于電性結構分析,便于對地下結構有整體的認識,而三維反演方法[15-20]雖然已經(jīng)進入實用化階段,但是由于計算效率低等不足,全面推廣尚需一定的時間。目前常用的解釋軟件中一般只提供一種二維反演方法,并以非線性共軛梯度反演(NLCG)居多??紤]到反演的多解性,MTI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3種一維反演和3種二維反演。由于全部采用了動態(tài)鏈接庫的集成方式,各種反演方法所需的數(shù)據(jù)、模型等參數(shù)格式不再受代碼限制,使用同一個模型可以完成所有的反演解釋,極大地提高了反演的效率,并且可以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快速對比解釋,以盡可能地保證解釋的準確性。

        2.4.1 一維反演

        MTI可以完成Bostick反演、奧可姆(OCCAM)反演[21]和廣義逆反演。Bostick反演簡單快速,但精度較差;OCCAM反演穩(wěn)定性和精度較好;廣義逆反演分層性較好,適合定量解釋,但是高度依賴初始模型。3種反演方法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可以各取所長,互補所短,針對不同的地質(zhì)情況提供了多種選擇?;诔跏寄P蛯τ诜囱莸闹匾?MTI提供了4種初始模型設計方案,分別為自動模型、基于初始量的自動模型、分層模型和人機交互模型,能夠滿足不同的解釋需要。

        MTI系統(tǒng)也對算法本身進行了改進,在OCCAM算法中增加了一個反演因子,該反演因子直接參與到反演過程中,能夠控制最終的模型粗糙度。經(jīng)過大量數(shù)據(jù)實測,總結出了模型優(yōu)化算法,當檢測到所設置的初始模型容易引起假異?;蛘哂绊懯諗繒r,會利用相應的優(yōu)化算法自動對初始模型進行優(yōu)化,以使其更利于反演。

        2.4.2 二維反演

        網(wǎng)格剖分是二維反演的基礎,尤其是對初始條件要求高的反演方法,會直接影響反演結果。人機交互的可視化操作對于剖分必不可少,MTI可以基于高程數(shù)據(jù)自動生成帶地形的模型,通過交互式操作實現(xiàn)對模型的修改。同時,模型對于所有反演方法都通用,每個方法既可以使用當前模型,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已經(jīng)反演過的模型繼續(xù)反演,實現(xiàn)多種方法的聯(lián)動反演。

        NLCG和OCCAM作為目前主要的兩種反演方法,代表了當今電磁反演的精髓。MTI中可以完成OCCAM[22],簡化基奧可姆(REBOCC)[23],NLCG[24-25]3種反演,其中NLCG包含了帶地形的反演。這3種反演方法中,OCCAM反演比較穩(wěn)定,初始條件要求低;REBOCC反演速度較快,但是反演精度不如OCCAM;而NLCG反演精度較高,反演速度較快,尤其是帶地形反演對于地形起伏較大的數(shù)據(jù)解釋優(yōu)勢明顯,但是對初始條件依賴程度較高?,F(xiàn)在計算機硬件水平已經(jīng)完全能夠滿足二維快速反演的需要,因此多種方法的聯(lián)合解釋也變成了一項基本要求,這既降低了反演的多解性,增加了解釋的可信度,又能夠對反演結果進行快速評價。

        3 算例分析

        為了檢驗MTI中各個子系統(tǒng)的有效性和動態(tài)鏈接庫的準確性,設計了多個模型驗證各反演方法對各種地質(zhì)模型的適應性。同時基于相同的初始條件,與經(jīng)典的電磁處理解釋軟件WinGlink進行對比研究,保證了對比的公正性和結果的有效性。本文以斷層模型和層狀模型為例進行說明。

        3.1 模型一

        模型一為一個斷層模型,如圖6所示,主要用來檢驗反演方法對于層位的識別效果和對斷層參數(shù)的反演精度。圖7 到圖9給出了采用MTI軟件中3種方法和WinGlink軟件的NLCG方法對斷層模型在不同模式下的反演結果。從圖7到圖9可以看出,MTI中的3種反演方法均能較準確地反演出模型的相關參數(shù)(邊界、電阻率),能較好地識別斷層,尤其是OCCAM和NLCG反演精度較高,不遜于WinGlink軟件的反演結果,相比而言,REBOCC的反演精度稍差。從反演細節(jié)看,OCCAM的反演結果優(yōu)于兩種NLCG反演結果,對各項構造參數(shù)的識別均比較接近實際,尤其是層位識別,優(yōu)勢較為明顯,說明OCCAM反演方法對于斷層的反演效果更優(yōu)。就3種模式而言,TE模式和聯(lián)合模式的反演結果更接近于設置的模型。

        3.2 模型二

        模型二為一個層狀模型,總共分為5層,第1層和第3層較薄,第4層和第5層為厚度遞增的高阻層,如圖10所示。首先進行了一維反演,如圖11所示,3種一維反演結果對于層狀劃分效果均不錯,各個反演結果的擬合程度也較高。OCCAM反演對于每一層均有較好的識別效果,擬合精度很高;而廣義逆反演分層性更加明確,層位參數(shù)更加準確,在反演過程中其厚度會參與反演,基本與我們設置的模型參數(shù)一致,說明其對于層狀模型的地電結構劃分效果更好。

        圖6 斷層模型

        圖7 斷層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E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圖8 斷層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M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圖9 斷層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E & TM聯(lián)合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圖10 層狀模型

        圖11 層狀模型一維反演結果

        圖12到圖14給出了采用MTI軟件中3種方法和WinGlink軟件的NLCG方法在不同模式下對層狀模型的反演結果。可以看出各個方法的分層性均不錯。OCCAM的反演精度最高,WinGlink的NLCG反演效果整體表現(xiàn)不如MTI。而仔細對比兩種NLCG反演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軟件的NLCG反演結果中均有一定的邊界效應,說明NLCG反演對初始條件要求較高,其穩(wěn)定性較OCCAM低,建議與OCCAM反演結果進行聯(lián)合解釋。

        圖12 層狀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E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圖13 層狀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M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圖14 層狀模型二維反演結果(TE & TM聯(lián)合模式)a MTI軟件的OCCAM反演; b MTI軟件的REBOCC反演; c MTI軟件的NLCG反演; d WinGlink軟件的NLCG反演

        4 實測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

        選取2016年在青海某地采集的大地電磁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解釋,旨在查明10km以上的地層結構、構造特征及花崗巖的電性結構等。該測線包含66個測點,分別用MTI和WinGlink進行了帶地形的反演,用imagem的Bostick進行了簡單反演,反演結果如圖15所示。

        3種軟件不同方法的反演結果整體較為一致,基本查明了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的厚度,下伏花崗巖受F1,F2斷層控制逆沖至淺地表;測線中段受斷裂控制形成一局部地塹構造,新近系和古近系沉積厚度約6km。兩種NLCG的反演結果無論是在構造參數(shù)還是電阻率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而OCCAM與NLCG對F2斷裂的反演有細微差別,與算法本身和其對模型的依賴程度有一定的關系。相比而言,Bostick由于是簡單反演,其精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但3種軟件的反演結果都反映了地下電性結構特征,也證明了MTI軟件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圖15 青海某地MT資料反演結果對比a MTI-OCCAM反演; b WinGlink-NLCG反演; c MTI-NLCG反演; d imagem-Bostick反演

        MTI和WinGlink軟件3種反演方法的反演參數(shù)如表1所示??梢钥闯鯫CCAM的單次反演速度較慢,但是其達到設計精度所需的迭代次數(shù)較少,反演穩(wěn)定性較高,能夠得到較好的反演結果。NLCG算法計算優(yōu)勢明顯,但是對于初始模型要求較高,迭代收斂性和反演粗糙度較差。綜合對比兩種軟件,NLCG算法基本一致,但是MTI的OCCAM算法更加穩(wěn)定,在擬合差和粗糙度方面的尋優(yōu)能力更強。

        表1 青海某地MT資料反演參數(shù)對比

        基于反演結果,設計了能夠反映地下電性結構的地質(zhì)模型,模型由兩個主要斷裂控制,如圖16a所示。基于此地質(zhì)模型進行正演,再分別用MTI和WinGlink進行了反演解釋,一方面為了驗證實測數(shù)據(jù)反演結果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可以再次對比反演軟件的可靠性。

        從圖16中可以看出,3種反演結果均較好地反映了地下電性結構特征,包括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的厚度分布、斷裂參數(shù)等,電阻率結果也均與模型接近?;诘刭|(zhì)模型的反演結果,能夠輔證實測數(shù)據(jù)解釋結果的可靠性。整體看,3種反演方法對于復雜模型的反演能力均較好,反演精度符合預期要求。從細節(jié)看,OCCAM的反演穩(wěn)定性較好,反演得到的構造參數(shù)與模型設置更加接近,相比而言兩種軟件的NLCG反演結果對于斷裂的識別稍有偏差,但是兩種軟件的反演結果具有很強的一致性。表2給出了MTI和WinGlink軟件3種反演方法反演的參數(shù)。由表2可見,OCCAM在收斂性和模型穩(wěn)定性方面優(yōu)勢明顯,MTI和WinGlink的NLCG算法在迭代收斂性和計算速度上基本一致。

        圖16 基于地質(zhì)模型的反演結果對比a 地質(zhì)模型; b MTI-OCCAM反演; c WinGlink-NLCG反演; d MTI-NLCG反演

        反演方法迭代次數(shù)反演時間/s反演擬合差反演粗糙度反演結果MTI-OCCAM253900.499051.536達到設計迭代次數(shù)MTI-NLCG501160.6652565.000達到設計迭代次數(shù)WinGlink-NLCG501700.6850399.000達到設計迭代次數(shù)

        綜合對比兩種軟件,對于較為復雜的地質(zhì)解釋,OCCAM算法更加穩(wěn)定,對初始模型要求較低,擬合尋優(yōu)和控制模型粗糙度的能力更強;NLCG算法計算速度較快,但是模型粗糙度較大,對初始模型要求較高。對于復雜構造的地質(zhì)解釋,建議采用對比解釋或者OCCAM和NLCG聯(lián)合反演,充分利用二者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兩種軟件的NLCG算法表現(xiàn)基本一致,對不同的地質(zhì)模型其反演能力存在一定的細微差別,主要是由于初始模型的設計模式不同引起的。由于MTI設計了64位的軟件模式,能夠承載更多測點的計算,滿足較大數(shù)據(jù)量的反演要求,較WinGlink存在一定的內(nèi)存優(yōu)勢。

        5 結論

        基于DLL集成的MTI軟件集成度高,對內(nèi)存進行了一定的優(yōu)化,執(zhí)行效率高?;贛FC開發(fā)的人機交互系統(tǒng),能夠完成電磁資料(MT/AMT/EH4)的數(shù)據(jù)處理解釋一體化操作。系統(tǒng)包含了完整的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和目前主流的經(jīng)典反演算法,功能比較全面,可以實現(xiàn)快速的對比分析和解釋,尤其是OCCAM和NLCG兩大經(jīng)典算法的加入,保證了反演結果的可靠性,從技術層面降低了解釋結果的多解性。開發(fā)了64位軟件版本,在大數(shù)據(jù)量的處理解釋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

        目前,軟件在功能方面依舊需要進一步完善,隨著電磁法和計算機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將對MTI繼續(xù)改進更新,加入新的電磁方法和新的計算機技術,以使MTI滿足電磁勘探技術發(fā)展的需要。

        [1] 魏勝,王家映,羅志瓊.大地電磁解釋工作站[J].物探與化探,1994,18(1):50-54 WEI S,WANG J Y,LUO Z Q.The working s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interpretation[J].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4,18(1):50-54

        [2] 王緒本,何蘭芳,高永才,等.大地電磁測深反演解釋系統(tǒng)的初步研究與應用分析[C]∥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485 WANG X B,HE L F,GAO Y C,et al.The preliminary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for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C]∥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Proceedings of 18thChinese Geophysical Annual Meeting.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2002:485

        [3] 陳小斌,趙國澤,詹艷.MT資料處理與解釋的Windows可視化集成系統(tǒng)[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增刊):11-16 CHEN X B,ZHAO G Z,ZHAN Y.A visual integrated windows system for MT data process and interpretation[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4,39(Sl):11-16

        [4] 陳小斌.大地電磁正反演新算法研究及資料處理與解釋的可視化集成系統(tǒng)開發(fā)[D].北京: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3 CHEN X B.New forward and inversion algorithms and visual integrated system for MT data[D].Beijing: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2003

        [5] 李娟,張欽.基于動態(tài)鏈接庫的Visual C++混合編程[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31(9):2140-2143 LI J,ZHANG Q.Mixed programming of Visual C++ based on dynamic link library[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10,31(9):2140-2143

        [6] 柳建新.大地電磁測深法勘探:資料處理、反演與解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260 LIU J X.The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exploration:data processing,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M].Beijing:Science Press,2012:1-260

        [7] SWIFT C M.A magnetotelluric investigation of 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omaly in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D].US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7

        [8] BAHR K.Interpretation of the magnetotelluric impedance tensor:regional induction and local telluric distortion[J].Journal of Geophysics,1988,62(2):119-127

        [9] BAHR K.Geological noise in magnetotelluric data:a classification of distortion types[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1991,66(1/2):24-38

        [10] PRACSER E,SZARKA L.A correction to Bahr’s “phase deviation”method for tensor decomposition[J].Earth Planets and Space,1999,51(10):1019-1022

        [11] CALDWELL T G,BIBBY H M,BROWN C.The magnetotelluric phase tensor[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4,158(2):457-469

        [12] BIBBY H M,CALDWELL T G,BROWN C.Determinable and non-determinable parameters of galvanic distortion in magnetotelluric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5,163(3):915-930

        [13] GROOM R W,BAILEY R C.Decomposition of magnetotelluric impedance tensors in the presence of local three-dimensional galvanic distortion[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1989,94(B2):1913-1925

        [14] GROOM R,BAILEY R.Analyt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near-surface three-dimensional galvanic scatterers on MT tensor decompositions[J].Geophysics,1991,56(4):496-518

        [15] NEWMAN G A,ALUMBAUGH D L.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 using 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00,140(2):410-424

        [16] EGBERT G D,KELBERT A.Computational recipes for electromagnetic inverse problem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12,189(1):251-267

        [17] SIRIPUNVARAPORN W,EGBERT G,LENBURY Y,et al.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data-space method[J].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2005,150(1/2/3):3-14

        [18] SIRIPUNVARAPORN W,SARAKORN W.An efficient data space conjugate gradient Occam’s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11,186(2):567-579

        [19] 胡祥云,李焱,楊文采,等.大地電磁三維數(shù)據(jù)空間反演并行算法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2,55(12):3969-3978 HU X Y,LI Y,YANG W C,et al.Three-dimensional magnetotelluic parallel inversion algorithm using data space method[J].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12,55(12):3969-3978

        [20] LIN C H,TAN H D,TONG T.Parallel rapid relaxation inversion of 3D magnetotelluric data[J].Applied Geophysics,2009,6(1):77-83

        [21] CONSTABLE S C,PARKER R L,CONSTABLE C G.Occam’s inversion:a practical algorithm for generatlng smooth models from electromagnetic sounding data[J].Geophysics,1987,52(3):289-300

        [22] DEGROOT-HEDLIN C,CONSTABLE S.Occam’s inversion to generate smooth,two-dimensional models from magnetotelluric data[J].Geophysics,1990,55(12):1613-1624

        [23] SIRIPUNVARAPORN W,EGBERT G.An efficient data-subspace inversion method for 2-D magnetotelluric data[J].Geophysics,2000,65(3):791-803

        [24] RODI W,MACKIE R L.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 algorithm for 2-D 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J].Geophysics,2001,66(1):174-187

        [25] 管貽亮,李予國,胡祖志,等.大地電磁非線性共軛梯度一維反演[J].石油物探,2014,53(6):752-759 GUAN Y L,LI Y G,HU Z Z,et al.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 algorithm for 1-D magnetotelluric inversion[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4,53(6):752-759

        (編輯:陳 杰)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visualizationsystemforprocessingandinterpretationofmagnetotelluricdatabasedonDLLintegration

        GUAN Yiliang1,2,HU Xiangyun2,ZHANG Jing2,CHENG Zhengpu2,CHEN Yufeng2

        (1.ShandongEarthquakeAgency,Jinan250014,China; 2.InstituteofGeophysicsandGeomatic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n MTI workst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for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data through dynamic link library (DLL) integration based on C++ and Fortran mixed programming.First,the paper briefly illustrates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including the design idea of the system,the realization of the DLL,the memory optimization,and the multi-threaded mode of operation.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visibility of MFC library and the excellent computing power of Fortran,enabling high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 high integration.Next,the paper presents the four main function modules of the MTI system,namely,data management,data analysis,data processing,and data inversion.They basically cover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of magnetotelluric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with full functionality and high integration.The synthetic data and field data test results showed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TI system for complex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uperiority of its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multiple algorithm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electromagnetic software.

        magnetotelluric,data processing,inversion,software development,dynamic link library,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631

        :A

        1000-1441(2017)05-0755-11DOI:10.3969/j.issn.1000-1441.2017.05.016

        管貽亮,胡祥云,張靜,等.基于DLL集成的大地電磁處理解釋可視化系統(tǒng)的開發(fā)及應用[J].石油物探,2017,56(5):765

        GUAN Yiliang,HU Xiangyun,ZHANG Jing,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visualization system for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data based on DLL integration

        [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7,56(5):765

        猜你喜歡
        反演電磁軟件
        反演對稱變換在解決平面幾何問題中的應用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三維多孔電磁復合支架構建與理化表征
        軟件對對碰
        基于低頻軟約束的疊前AVA稀疏層反演
        基于自適應遺傳算法的CSAMT一維反演
        掌握基礎知識 不懼電磁偏轉
        談軟件的破解與保護
        精品(2015年9期)2015-01-23 01:36:01
        疊前同步反演在港中油田的應用
        電磁換向閥應用探討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21
        国产愉拍91九色国产愉拍| 久久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 在线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小说| 北岛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久久狠狠第一麻豆婷婷天天|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tv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漫画 | 少妇性荡欲视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黄污网站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激情综合五月天开心久久|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 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免费l|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天堂99|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自拍|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国产精|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无VIP| 日本超级老熟女影音播放|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亚洲av有码在线天堂|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欧美艳星nikki激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