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清華大學 體育部,北京 100084)
?專題論壇?
原民主德國競技體育體制分析與評價
劉 波
(清華大學 體育部,北京 100084)
通過對原民主德國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回顧和競技體育體制的分析,對其做出評價。認為:東德競技體育的成功得益于高效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包括集中投入、集中選材和集中訓練等優(yōu)點,違禁藥物只是東德競技體育發(fā)展到極致的副產品或催化劑。東德競技體育體制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并存,對我國現有體制啟示如下:在完善舉國體制的同時,應優(yōu)化發(fā)展模式,針對基礎項目和“可市場化項目”采取不同的發(fā)展策略。
東德; 競技體育體制; 舉國體制; 評價
Author’saddress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1990年之前,原民主德國(以下簡稱“東德”)在世界體壇的強勢表現,對于一個“中歐小國”而言可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此很多學者針對東德體育體制和競技體育的“巨大成功”進行了研究。在東西德合并之前,大部分文獻把東德競技體育稱為“東德奇跡”,認為國家重視和大量投入、系統(tǒng)選材、注重教練員培養(yǎng)、訓練體系完備是實現“東德奇跡”的主要原因[1-4];而在合并之后,尤其爆出東德有組織地服用興奮劑的丑聞后,學界對東德競技體育的研究逐漸減少,且在有限的研究中,總體對其持完全否定態(tài)度。
那么,東德是如何將其競技體育帶到世界頂級水平?又如何將這一成績保持了多年?其間采取了哪些戰(zhàn)略方法?興奮劑是實現“東德奇跡”的唯一手段嗎?這些都是研究東德競技體育值得深入探討之問題。另外,對于深受興奮劑丑聞和政治性體育困擾的東德,如何客觀全面評價其競技體育成就和競技體育體制,對于同樣采取“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
1.120世紀50—60年代的目標和方向東德競技體育在產生之日起便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義,正如東德體育產生伊始提出的競技體育2個功能:對外為國際認可而戰(zhàn),對內為國家統(tǒng)一、社會黨合法權利而戰(zhàn)[5] 26。這一特殊政治意義在東德競技體育的歷史發(fā)展變化中可以得到進一步證實。
20世紀50年代東德競技體育發(fā)展伊始,其目的是追求國際體壇上的參與機會,20世紀60年代則致力于與原聯(lián)邦德國(以下簡稱“西德”)一起代表整個德國參與國際賽事。競技體育的目標與方向由起初與西德對抗,發(fā)展為追求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統(tǒng)治地位,這一變化使東德競技體育成為對內和對外強有力的政治武器。一方面作為“社會體系之間斗爭”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國際社會“和平競賽”的需要。在此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后期東德的競技水平突飛猛進。其中,實現這一過程的手段是在國家統(tǒng)一社會黨監(jiān)督之下,于意識形態(tài)框架中,全面展開競技體育基礎設施和組織機構等方面的工作。競技體育成為由執(zhí)政黨監(jiān)督和統(tǒng)治的,旨在生產運動成績的社會體系。這一時期東德競技體育成績盡管還未在奧運會的層面上表現出來,但其目標體系和發(fā)展方向已形成,從體制上為競技體育的高速發(fā)展做好了準備。
1.2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的基本特征鑒于冷戰(zhàn)時期競技體育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及其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意義,東德從一開始便強調競技體育的政治作用:對外表現為弘揚國家政治力量,作為一種獲得國際上全面認可的政治手段,對內激發(fā)民眾對體育的熱情。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政治設計對東德的發(fā)展有著特殊意義[6] 286。東德競技體育從一般的體育運動演變成為國家的突出組成部分和重要的工作任務。通過國家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后備力量成為具有國家意識并在訓練和競賽中為國家榮譽而戰(zhàn)的公民。
為提升高水平運動成績,東德不但強化人力和物力資源,同時還完成了競技體育3個級別的支持體系。3級支持體系由低向高分別為:青少年訓練中心和訓練基地、體育學校和體育俱樂部、國家隊訓練基地。1972年支持體系的基礎結構于東德各訓練中心順利完成,該體系吸收了大約近8萬名運動員;同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奧運會拿牌項目的支持設計上,包括來自財政、物資、技術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強力支持。在上述措施下,東德競技體育于20世紀70年代就已達到世界水平,并在世界賽事尤其是在奧運會上取得了卓越成績。為保證競技體育有計劃地發(fā)展,東德進一步完善了1973—1976年奧運周期3個級別的支持體系。作為新的組織形式完成了訓練基地,特別是市區(qū)訓練中心的建設,并繼續(xù)完善聯(lián)絡與監(jiān)控體系的科學基礎。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舉措是實施了對所有年齡段和運動級別運動員完整的醫(yī)學指導。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運動員的成績;另一方面,則暴露了東德競技體育領域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全面使用興奮劑的嚴重問題[6] 290-291。
1.320世紀80年代的發(fā)展與問題20世紀80年代是東德競技體育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3個冬季奧運會和2個夏季奧運會上共獲得111枚奧運金牌、98枚銀牌和91枚銅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于支持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該支持體系下的運動員有7萬多名。從體育俱樂部選拔出來的混合代表隊運動員1 800~2 000人次,均代表了世界水平。另外有4 200名高水平教練員和9 000名練習教練員致力于運動員的訓練工作。在科學指導方面,科研人員、運動員、教練員、隊醫(yī)及行政人員之間相互合作,建構了完整的訓練和競賽體系。這一過程可作為體育跨學科工作的典范。上述策略使東德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始終處于世界競技體育水平的頂端。
東德通過國家力量支持所有競技體育競賽項目,同時將其與其他運動項目分離進行不同的評價,進而形成了東德一級體育和二級體育的局面。在一級體育領域,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學工作者和隊醫(yī)受到高度重視和優(yōu)厚待遇,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期間不僅享有豐厚的社會保障,同時國家還為其提供全面的職業(yè)教育培訓機會。其本質并不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對運動員的積極保護行為,而旨在實現東德競技體育國際高水平運動成績。在東德還沒有一個領域如競技體育那樣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享有如此廣泛的優(yōu)越性。這一支持體系下自然要求競技體育在極短時間內取得突出成績,體育科學和運動醫(yī)學方面的支持也首當其沖,以至于出現對運動員“藥物支持”問題。此外,體操和體育俱樂部因在行政人員、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其他競技體育方面人員上的巨額開支使國家財政預算方面經常出現嚴重赤字,從而導致大眾體育的發(fā)展逐漸萎靡。這一問題不僅涉及財政和物質方面,同時也涉及道德方面。
可以說,東德對競技體育的大力支持未考慮到運動員的自由發(fā)展,而是將競技體育作為對外政策運作的工具。盡管在國際競技體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對運動員超能力的要求以及通過系統(tǒng)使用興奮劑所獲得的“東德體育的奇跡”和“金牌兒童”等稱號并非名副其實[7] 60-63。
東德競技體育為政黨統(tǒng)一領導,政黨機構、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各司其責的結構,中央競技體育委員會下設的體育運動秘書處主要負責科研和場館建設投資;相關政府部門主要負責學校體育(選材與競技體育有關)、警察和軍隊體育;作為社會團體的東德體育聯(lián)合會則負責體育俱樂部、行業(yè)體育協(xié)會、體校、訓練中心和東德奧委會(圖1)。東德競技體育體制是一種效率極高的體制,作為一個只有1 600多萬人口的國家,能夠在奧運舞臺上與美、蘇2個超級大國爭霸就是最好的證明。
2.1東德競技體育的主要特征
2.1.1 競技體育成績融合政治體系需求 東德競技體育從一開始便被賦予了政治性。早在1948年,東德體育委員會成立之初的章程中就指出:體育不應以其本身為目的,而應作為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8]。競技體育首先服務于國家意識,并作為東西德抗衡的一種政治手段。在獲得國際政治和體育認可后,東德又將競技體育作為衡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體系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志,其一直延續(xù)至兩德合并。為此,東德成立了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競技委員會,作為競技體育支持的政治基礎。所有相關支持措施必須經過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的決議,包括體育俱樂部、體育協(xié)會、科學和技術機構等草案和計劃等,得到批準后方可實行。尤其是把奧運會項目的成績分析、發(fā)展趨勢診斷作為未來20年政治和體育發(fā)展的依據。每名運動員得到一份個人成績合同,包括未來奧運會和其他世界性競賽[10]。
圖1 東德競技體育體制示意[9]Figure 1. 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of East Germany
東德競技體育決議有3種不同形式:① 每4年起草1份奧運會分析報告,并應用于下屆奧運周期中(這一形式在1961年就已存在);② 確定一個長達12年和20年的競技體育發(fā)展方針和實踐效果要求(這一形式在1969年就已存在);③ 自1970年,增加和實施中期評價,作為前2種決議的總結分析和再要求。東德競技體育政策政治性導向極為明顯,諸如資金、興奮劑及由此產生的運動員的健康問題等被一味地掩蓋,試圖謀求國際競技體育的霸權地位。競技體育體系發(fā)展成為東德政治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政治體系對其擁有絕對監(jiān)督權力。
2.1.2 競技體育領域的兩極分化 為在競技體育領域尤其是在奧運會上獲得更好的成績,東德在運動項目支持上采取了重質量而非數量的發(fā)展策略,將資助集中到“拿牌”項目上。對單一的奧運會競賽項目的重視使東德開始出現競技體育的“兩極分化”,形成“一級體育”和“二級體育”的發(fā)展局面。奧運會、世界和歐洲冠軍賽以及歐洲其他賽事只是“一級體育”組織中運動員的專利,“二級體育”領域的運動員根本無機會。其中“一級體育”的拿牌項目獲得優(yōu)厚的財政和人員支持。另外,對“一級體育”有一個完整、嚴格以及有組織的支持體系。其基礎是通過發(fā)掘有天賦的兒童和青年運動員,再通過學校、地區(qū)、州和國家的青少年運動會,激勵青少年參與運動和競賽。青少年運動會的競賽項目集中在“一級體育”范疇內。
2.1.3 競技體育資金的大量投入 為謀求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霸權地位,東德對競技體育投入逐年上升。1951年投入至體育的財政僅有600萬馬克,至1960年達到1 900萬馬克。之后以每年5%~10%的速度遞增[11] 246-256。東德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資金到競技體育中,其準確數字迄今為止難以計算。根據德國學者艾爾謝特的估算,1988年東德全年體育經費的投入為15億德國馬克(約合75億元人民幣),這其中有40%直接分配給競技體育,其余60%在名義上給群眾體育,但實際上有很多用在支持青少年體育運動的部分資金是間接為競技體育服務的[12] 52。另外,在對競技體育大量的資金支持中還出現了多次無法估量的錯誤性計劃和在某些項目上的巨大浪費。東德幾乎所有的體育工作都圍繞“奧運戰(zhàn)略”展開。根據1980年的統(tǒng)計,僅1 600萬人口的東德,擁有體育場329個,運動場1 172個,小型運動場9 582個,體育館4 154個,游泳館186個以及滑雪跳臺331個。僅1975—1980年就新建約2 700個體育設施[13]。這些場地的修建和維護耗資巨大。
2.2東德競技體育體系東德競技體育體系涉及青少年運動會、后備人才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學校、體育俱樂部和科研支持等要素。按照當時東德專家的看法,競技體育要取得巨大的成就必須依托完善和高效的后備力量選拔和支持體系[14] 116,對后備力量有計劃地選拔和發(fā)展是競技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基礎[15] 112。東德嘗試在強化措施下進行后備力量的選拔以及進一步認識訓練的組織和方法,不僅包括后備力量的選拔,也包括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派;不僅涉及體育運動本身,同時要按照政治立場選派和支持。東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在國際上曾一度成為典范。
2.2.1 青少年運動會 借鑒蘇聯(lián)經驗,東德在后備力量培養(yǎng)方面注重青少年運動會,從而為青少年體校選拔人才。自1965年起,東德青少年運動會分別在夏季和冬季舉行,包括4個階段:預賽(按年級、學校及地方進行)、鄉(xiāng)鎮(zhèn)運動會、區(qū)運動會和國家運動會。按照這一形式,青少年運動會逐漸發(fā)展成為東德競技體育后備力量的選拔賽。在國家、地方、學校等方面的宣傳下,青少年兒童踴躍參加運動會,并以此為榮。上百萬青少年兒童最后只有11~12萬人次能通過地區(qū)選拔,冬季項目則更少,只有1 000人次左右通過。青少年運動會的組織實施一般通過社會力量,如在一些義務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幫助下進行,國家不進行投入。東德青少年兒童運動會不僅是對體育運動的激勵,同時也是青少年兒童政治和行為教育的手段[16] 111-113。在追求競技體育國際地位的影響下,青少年運動會的組織也被強迫劃分為“一級體育”和“二級體育”,并且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將青少年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縮減至參加奧運會的幾個優(yōu)勢項目上。那些在“二級體育”領域的青少年基本上沒有機會贏得運動會的勝利,取勝者往往是來自體校和訓練中心的青少年。
2.2.2 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 在對青少年兒童的培養(yǎng)方面,東德通過所謂統(tǒng)一觀察和挑選的方法,借助于學校支持,系統(tǒng)地在學生中挑選有潛質的運動員,并及早選派到訓練中心接受訓練。在一些諸如藝術體操等項目中,滿4周歲的兒童便開始接受訓練。后備人才的選拔方法和內容極為完備,如1973年東德通過了《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訓練中心和訓練基地后備力量選拔方法》,其中規(guī)定在一年級時進行粗略選拔,三年級時進行重復選拔,從而挑選出有發(fā)展?jié)摿Φ那嗌倌陜和?。體育教師、體育俱樂部教練員在選拔過程中肩負責任。一年級僅測量身高、體重等體質參數,三年級則進行60 m跑、跳遠、三級跳遠、耐力跑、俯臥撐、鉛球投擲等項目測試。另外,中學生器械體操的成績和青少年兒童的生理發(fā)育指標也被列入參考范疇。
訓練中心是青少年體育支持的準備階段,任務是保證青少年兒童通過3~4年進行多樣性的、適合運動項目發(fā)展的基礎教育,為青少年體校和俱樂部訓練做準備[14] 127。訓練中心、體育學校和體育俱樂部是東德競技體育支持體系的第一級別和第二級別。這一統(tǒng)一選拔方法至20世紀80年代后,逐漸暴露出缺陷:一方面,拒絕將子女引領到競技體育發(fā)展道路上的家長增多;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有天賦的運動員由于政治性原因或運動成績下滑以及健康原因被開除或淘汰。由此,東德競技體育人才的統(tǒng)一選拔方法逐漸失去活力(圖2)。
2.2.3 青少年體育學校 東德競技體育擁有嚴格的保密措施,就連青少年體育學校也不對外全面公開。青少年體校的組織和結構曾一度鮮為人知,對外只是簡單介紹,留給外界尤其是來自西德等西方國家的只是一種假象,甚至東德強調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種種困難,其完整和有成效的競技體育體系一直處于保密狀態(tài)。東德青少年體育學校嚴密的組織性及其訓練的統(tǒng)一性使其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培育競技體育主力隊員的“冶煉工廠”[7] 31。
圖2 東德競技體育支持級別模型[15] 15
Figure 2. Model of supportive 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East Germany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柏林、萊比錫、布蘭登博爾格等東德城市已有了青少年體育學校[16] 121。家長可以不經過選派將12歲以上有運動天賦的子女送到學校進行常規(guī)性訓練。隨即青少年體育學校遍布開來。1959年后,東德全民教育部通過決議將青少年體育學校改為“青少年體育特殊學?!?集中于城市發(fā)展。此外,政府還建立了寄宿學校,完善了集訓練、教學、食宿為一體的完整結構設施。在體育學校中,青少年兒童既要完成高水平的運動訓練,同時又要完成學校教育任務。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和訓練競賽等方面的壓力和矛盾,政府在對師資進行大量投入的同時,為學生運動員提供特殊的學習計劃,不過競技訓練的意義遠遠超過一般學校的教育任務。盡管如此,青少年運動員還是承擔著巨大的負荷和壓力,很多運動員由于各種原因退出體育學校。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后,盡管東德嘗試通過重新選派和挑選運動員等方法鞏固原有基礎,但有天賦的青少年運動員基于各方面的原因以每年5%~10%的比例退出訓練。主要原因在于:體育學校制定的較高成績發(fā)展目標與相對缺乏成績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之間的矛盾加劇。一方面,后備力量過早專業(yè)化與訓練過程不斷提高的運動負荷不相適應;另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科學訓練方法的指導。終止運動生涯的學生中將近一半以上是由上述原因引起的[17] 33。
2.2.4 體育俱樂部 作為第3個支持等級,體育俱樂部構成東德競技體育主力金字塔的塔頂。盡管青少年運動學校培養(yǎng)后備運動員并輸送至體育俱樂部,最后卻只有近1/3的運動員達到最高水平[15] 126。各體育俱樂部在組織和結構方面無本質上的區(qū)別,所有俱樂部隸屬于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經體育學校培養(yǎng),被體育俱樂部接收的高水平運動員分為3級。其中主力1級代表國家在俱樂部進行訓練和競賽,主力2級為國家隊優(yōu)秀后備力量,主力3級只作為儲備。
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早在1969年有關競技體育的決議中規(guī)定了體育俱樂部的訓練內容,俱樂部和教練員必須按照決議要求運行并為之負責。運動員的訓練由教練員制定,但須接受俱樂部監(jiān)督;教練員的訓練方法須與俱樂部的訓練計劃一致,獨立的訓練方法只有在保證取得成績的條件下方可被有限使用。訓練一般通過相對應的一個夏季奧運周期或冬季奧運周期組織。其中,通過加大訓練次數、范圍和強度,逐漸提高運動負荷和運動成績是重要的訓練方式。除此之外,高水平運動員的個人訓練計劃在運動訓練中也尤為重要。例如,速度滑冰項目曾獲得萊比錫體育學院的科研支持。在不同階段的個人訓練計劃中,通過對運動員的個人診斷確定訓練和競賽目標,運用特別的周期性訓練設計為運動員能夠達到最高的競技狀態(tài)做充分準備。
東德在競技體育全方位的財政支持上一直保守秘密,就連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的工作人員也不清楚財政支持的各個細節(jié)[9]。財政資助對俱樂部運動員是有區(qū)別的,一般傾向于主力運動員。例如,主力運動員除了普通的月收入外,還有不同程度的成績補助費用以及參加國際競賽或課程、訓練班的日常補助費用。對于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冠軍的運動員還將得到高額獎金。除此之外,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運動員將獲得國家勛章,并通過獎金的形式給予鼓勵。為了獲得物質和職業(yè)方面的保障,每個運動員在其競技體育職業(yè)生涯伊始必須以書面的形式簽署一份個人服從國家競技體育事業(yè)的協(xié)議。除此之外,獲得資助的運動員必須與東德的政治和道德要求相符合。
2.3東德競技體育的科研支持為保證競技體育在國際上的優(yōu)勢地位,東德非常重視體育科研,強調科學認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東德競技體育體系擁有科研全方位的支持,體育科學和運動醫(yī)學的中心任務是有效地參與和進一步優(yōu)化競技體育,具體包括[18]:① 利用科學方法進行后備人才選拔;② 后備人才的系統(tǒng)發(fā)展;③ 高質量的教練員培訓;④ 健康指導和社會指導;⑤ 訓練計劃的科學優(yōu)化實施;⑥ 運動專項研究;⑦ 各措施間的協(xié)調。
科研支持和科學訓練是東德競技體育的特色之一,通過科研支持使訓練方法得到改進與創(chuàng)新、運動訓練理論得到發(fā)展。如果能從生物學和訓練學角度對具體的事例進行論證會更有說服力,由于本文主題的限制和缺少相應的文獻資料,未能在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這是后續(xù)研究的一個重點。
2.3.1 德國體育大學(東德萊比錫體育學院) 以蘇聯(lián)模式成立的德國體育大學曾是東德競技體育的科學中心,擁有1 000多名教師,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教練員,80%以上的畢業(yè)生成為訓練中心或俱樂部的教練員。德國體育大學的專業(yè)分為體育教育、體育心理學、體育史、體育政治、數學和信息學、俄語和機密保護、測量和評價技術、運動醫(yī)學、生物力學以及訓練方法等。學校還設立了函授和進修課程??蒲蟹矫?集中在生物力學、生理和訓練學等領域中的研究。為防止科研成果外泄,尤其在備戰(zhàn)1972年奧運會期間,嚴禁對外公開體育科研成果,其競技體育理論和實踐雜志甚至不對學院內部學者開放,以此防止新的科學理論和科研成果向外傳播。
2.3.2 東德體育研究所 為促進競技體育的科研支持力度,東德在萊比錫體育學院成立了體育研究所,標志著體育科學研究與教學的進一步分離。科學研究的目的也不再探討科學認識和基礎研究,而是進一步提升東德競技體育運動成績,尤其是集中在一些優(yōu)勢項目和拿牌項目上。體育研究所在嚴格保密狀態(tài)下進行競技體育的科學研究工作,超過20個專業(yè)的大約600名專家和學者參與其中。他們的工作任務是按照奧運會周期,通過“科學先行工作”保證東德運動員獲得高水平的運動成績。其科研工作集中在以下5個方面[18]:① 改善力量發(fā)展的肌肉刺激研究;② 力量訓練儀器的研發(fā);③ 對運動員即刻施加影響的帶有即刻數據反饋的測量訓練;④ 在隔離的生物化學實驗室進行的合成代謝和中心刺激手段實驗;⑤ 訓練競賽中心理調整方法的發(fā)展和實驗。
2.3.3 東德競技體育運動醫(yī)學服務 運動醫(yī)學對東德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3個支持級別的所有運動員進行指導工作,并重視運動項目在一般和特殊的運動醫(yī)學指導中的區(qū)別,是涉及不同訓練要求和成績結構以及訓練和競賽后運動能力恢復的專門組織過程。這一特殊任務要求對相關的體育科學知識,如成績診斷、功能診斷以及對不同運動項目的研究進行整體把握。運動醫(yī)學指導主要在各單一體育俱樂部的框架中進行,尤其是對當時奧運會的19個競賽項目加以區(qū)分,并進行專門的運動醫(yī)學指導活動,為此產生了一個從一級到三級的運動醫(yī)學指導體系[19]。此外,來自不同醫(yī)學領域專家組成的醫(yī)學顧問團體專門為高水平運動員服務,建立運動員運動醫(yī)學指導的地區(qū)范圍體系。
盡管東德對高水平運動員所做的指導工作非常全面,但后來還是不斷地嘗試醫(yī)學藥物對提高運動成績方面的實驗,并且在運動員中廣泛應用。雖然德國的一些學者如舒曼明確指出,運動醫(yī)學的科學和實踐工作首先應加強對運動員健康方面的保護[15] 144,然而,東德非但沒有拒絕使用興奮劑,反而通過一些組織機構,如東德體育研究所,在競技體育領域計劃和組織了不計其數的以提高運動員成績?yōu)槟康牡乃幬镯椖垦芯俊?/p>
3.1正面評價: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短短40多年,東德競技體育就登上了世界體壇的巔峰,這是由諸多因素造就的。東德的競技體育體制是名副其實的“舉國體制”,即以政黨主管、國家投入、統(tǒng)一選材和集中訓練為特色的競技體育體制。執(zhí)政黨統(tǒng)一社會黨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尤其是競技體育的激勵和宣傳作用,這種指導思想甚至被寫入憲法,使競技體育成為宣傳和強化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對鞏固執(zhí)政黨的領導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1,12]。這一服務于國家政治的特性始終貫穿東德競技體育的發(fā)展過程之中。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德競技體育體系內部隱藏了2個轉向過程。一是通過了多個政治局決議,使東德競技體育產生了本質性變化。競技體育在體育政策的高標準要求下構建,享受持續(xù)性的國家支持,如完善和科學的個人跟蹤訓練。通過特殊規(guī)定的學校和職業(yè)教育,全方位的專人指導以及固定的經濟和物質刺激等。高水平運動員獲得社會、物質和財政方面的特別支持。此外,對世界競技體育統(tǒng)治地位的一味追求,競技體育作為對外政策的手段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階級斗爭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而受到政府格外關注。另一轉向體現在訓練方式上。運動員經受了競技體育體系的嚴格要求,從而為東德在國際上取得顯著的成績打下基礎;但統(tǒng)一社會黨在競技體育決議中對運動員運動成績的要求不斷提高,使運動員訓練規(guī)模不斷擴大,導致了在訓練中心或青少年運動學校青少年運動員的超負荷訓練。20世紀80年代后,在加大運動量已無法持續(xù)的情況下,又將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訓練強度上。
總而言之,東德利用強有力的政治手段,形成了高效運作的競技體育體制,在明確的目標導向下,一直處于世界體壇的領先位置。
3.2負面評價:興奮劑陰云東德競技體育訓練過程的藥物支持在廣義上被理解為能提高運動員的負荷承載能力,并在超強度的訓練和競賽后迅速恢復的一種廣泛措施;而在狹義上同時在國際上已被認為使用了興奮劑[19]。直到東西德合并后,東德還一直強調對運動員的藥物支持和興奮劑無絲毫關系,但很多材料證實東德運動員使用了興奮劑。德國學者施皮策對東德退役運動員進行過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大約10 000名后備運動員和高水平運動員曾遭受強制性使用興奮劑,而且多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使用”。這其中有超過1 000人次在身體和精神上受到嚴重損害,很多運動員的子女也出現了非偶然性損害[20] 18-19。
1974年后,鑒于國際競賽組織對興奮劑檢測技術和方法的不斷完善,東德在興奮劑方面著手進行一個更為秘密的研究計劃和監(jiān)督體系:一方面,保證興奮劑繼續(xù)秘密使用;另一方面,將興奮劑檢測的危險降至最低。統(tǒng)一社會黨對興奮劑使用和實施過程進行嚴格監(jiān)督,尤其是東德體育研究所憑借其獨立的工作團體不斷地進行藥物的研發(fā)工作,特別是新物質的研發(fā)[21] 343-366。國家體育秘書處作為責任機構,供給充足資金,保障興奮劑研究。同時協(xié)作相關政府部門,包括衛(wèi)生部和科學部門,不僅進行計劃和設計,還組織了一個由體育學者、醫(yī)生以及自然科學工作者組成的秘密研討會,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討。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國際興奮劑檢測水平的加強,一些使用合成類制劑的東德運動員被檢查出興奮劑陽性結果后,東德的興奮劑專家則進行了更為精確的興奮劑研究。除了睪酮,運動員還被注射一個準確劑量的表睪酮,以此隱蔽人工合成的荷爾蒙附加物,使運動員在競賽前可以繼續(xù)服用違禁藥物而無法被查出。東德于1984年冬季奧運會上在遴選的運動員中進行了大劑量的睪酮注射,同時注射表睪酮,完成所謂的運動員競賽前的準備工作[16] 179。
東西德合并后,對東德競技體育興奮劑的討論逐漸強化,并出現了一些介紹東德競技體育領域使用興奮劑的文獻和資料。鑒于反興奮劑呼聲高漲,東德于1989年11月著手調查興奮劑事件,并將大量關于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方面的文章,包括來自大學的博士論文和俱樂部檔案迅速銷毀或隱藏。盡管如此,仍有超過150份關于興奮劑問題的材料被保護起來,這些材料成為東德競技體育系統(tǒng)使用興奮劑的確鑿證據[22]。德國學者弗蘭克和施皮策介紹了東德競技體育領域使用藥理學手段的特征[20] 24-25:① 東德競技體育興奮劑的使用是在運動員個人或小組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由中央委員會決議,通過體育俱樂部進行的全面的興奮劑計劃和章程;② 興奮劑的研究、分配和應用涉及幾乎所有運動項目;③ 通過著名醫(yī)生和科學工作者參與的,無視運動員健康,由國家規(guī)定的非道德、非法的人體試驗。其中近1/4藥物未經過副作用檢測;④ 基于對競技體育成績的無限制追求,東德不僅違背了國際體育規(guī)則,同時也違背了醫(yī)學道德法規(guī)以及醫(yī)務人員自身的法律規(guī)定(處罰法規(guī)和藥品法規(guī))。
3.3全面評價如果把東德競技體育的輝煌成就簡單歸結為“有組織、有預謀地使用違禁藥物”,這個結論并不客觀,對東德也不公平。
(1)使用違禁藥物并非東德運動員的專利,在其他體育強國如美國、蘇聯(lián)和東歐一些國家,甚至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時也有不少使用違禁藥物的案例,說明使用違禁藥物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比較常見的用以提高運動成績的手段。進入21世紀后爆出的主要興奮劑丑聞事件多發(fā)生在美國。例如女子短跑運動員瓊斯、男子短跑運動員蒙哥馬利、男子自行車運動員阿姆斯特朗等,從這些“英雄”運動員的“藥罐子”事件可以看出,美國現在儼然已成了興奮劑問題的“重災區(qū)”。然而,無人會質疑美國世界競技體育最強國的地位,因為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美國的競技體育體制上,即以學校競技體育為基礎、以職業(yè)體育為抓手的“社會主導型”競技體育體制。生活在這種體制下的美國青少年運動員,學習、訓練、接受大學教育和未來就業(yè)都得到保障。因此,人們認為興奮劑問題偶爾出現,甚至在目前出現相對比較多的情況下,也不能掩蓋美國競技體育體制本身所發(fā)揮的作用,美國還是世界競技體育強國。
(2)東西德合并之后德國競技體育尤其是夏季奧運會成績下降,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運動員不再服用違禁藥物,而是因為德國沿用了西德的競技體育體制,即俱樂部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只有最受歡迎、比較流行的項目才能保持高水平。東西德合并之后,東德的競技體育體制如同其社會體制和經濟體制一樣,完全被西德所取代。在西德的俱樂部體制下,受大眾歡迎的、流行的運動項目發(fā)展機遇好,如足球、曲棍球、馬術、賽艇、自行車、擊劍和大多數冬季項目就保持了比較好的發(fā)展勢頭;而田徑和游泳雖然也是德國人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但流行程度稍差一些,缺少了類似東德“舉國體制”的強有力支持,盡管有天才式的運動員帶動,如比德曼和斯蒂芬,但總體水平較東德下滑得比較嚴重。皮劃艇項目是一個特例,西德的水平比較低,在奧運會上甚至一塊獎牌都拿不到,也算不上流行的項目。兩徳統(tǒng)一后,由于保留了大量東德的教練員繼續(xù)執(zhí)教,先前的選拔、訓練體系得以維持。盡管缺少了所謂的“藥物支持”,但通過高效的訓練,德國皮劃艇從原來西德的弱勢項目變?yōu)閮?yōu)勢項目,在近3屆奧運會上均獲得7~8枚獎牌,在皮劃艇項目獎牌榜上遙遙領先(表1)。對這個特殊現象的解釋,恰恰能夠說明取得好成績的根本因素在于體制保證下的訓練水平,而不是簡單地依靠違禁藥物。
表1漢城奧運會和近3屆奧運會部分項目德國所獲獎牌數枚
Table1MedalsofsomesportsinSeoulandother3OlympicGamesforGemmany
國家奧運會獎牌數/枚田徑游泳皮劃艇東德1988年漢城奧運會27289西德1988年漢城奧運會430德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128德國2012年倫敦奧運會818德國2016年里約奧運會307
基于以上分析,東德競技體育的成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藥物支持”,而是得益于高效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東西德合并后,由于德國未繼承東德競技體育體制中的優(yōu)點,如集中選材、集中訓練和重視科研等,導致德國競技體育總體實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夏季奧運會成績下降較多。故東德作為“舉國體制”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其競技體育取得輝煌的主要原因在于體制,而不是靠違禁藥物。違禁藥物只是東德發(fā)展到極致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下的一種副產品或催化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舉國體制”發(fā)揮出了更大的“威力”。
20多年后再看東德的競技體育體制,既不是20世紀90年代前普遍認同的“巨大成功”和“體制帶來的奇跡”,也不是20世紀90年代后專家學者們認為的“完全失敗”和“丑陋不堪”,而是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并存,對我國現有體制有很大啟示的前車之鑒。很多學者把目前我國的競技體育體制稱為舉國體制,但同東德比起來,我國的體制還不能算真正的舉國體制,因為我們并未達到像東德那樣“舉全國之力”辦競技體育的程度。另外,一般認為我國的舉國體制存在動力源不足、多種利益矛盾突出、資源浪費嚴重、運動員出口不暢等方面的弊端[23],因此改革甚至徹底改變舉國體制的呼聲很高。
對東德競技體育體制及德國統(tǒng)一后競技體育發(fā)展特點和趨勢的分析看,帶給我國競技體育的啟示在于:我國的競技體育已獲得了豐收(至少在夏季奧運會上),已成為夏季奧運強國,這說明舉國體制是提高我國競技體育成績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完全放棄舉國體制,必然會造成部分項目水平的急劇下滑,尤其是在我國開展并不普及、群眾基礎較差的一些優(yōu)勢項目如舉重、跳水、體操和射擊等。故從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首先應繼續(xù)堅持和完善舉國體制,以提高在重大國際賽事尤其是奧運會中為國爭光的能力,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此外,在完善舉國體制的同時,應優(yōu)化發(fā)展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針對球類集體項目的提高和體育市場的完善,尤其是對足球等帶動體育產業(yè)發(fā)展以及社會影響力大的項目[24]。如此,將有效改善我國競技體育目前存在的諸多頑疾,使我國從夏季奧運強國逐漸轉變?yōu)楦偧俭w育強國,從而達到體育強國在競技體育方面的標準和要求。
[1] 張時.民主德國的競技體育運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9,31(1):38-40
[2] 麥克斯特拉維科.民主德國的青少年體育運動[J].四川體育科學,1990(1):27-28
[3] 楊要武.民主德國體育奇跡的締造者[J].中國體育科技,1990(1):12-15
[4] 孟蓮芬.民主德國體育運動騰飛的兩條戰(zhàn)略措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0,14(1):55-57
[5] Delow A.DDR-Leistungssportler der letzten Generation und ihr schwieriger Weg in die Moderne[M].Muenster:Lit Verlag,2000
[6] Wonneberger G,Westphal H,Oehmigen G.Geschichte des DDR-Sports[M].Berlin:Verlag Spotless,2002
[7] Krause J.Analyse der Leistungssportfoerderung in der ehemaligen DDR[M].Saarbruecken:VDM Verlag Dr Mueller,2007
[8] Kluge V.Der Auftrag des DDR-Sport[C]∥Diekmann I,Teichler H J.Sport und Zeitgeist im 19.und 20.Jahrhundert.Bodenheim,1997:169-216
[9] Karlheinz G.Das Leitung- und Leistungs-system der K?rperkultur in der DDR[M].Sportwissenschaft,1983:7-10
[10] Ritter A.Die Rolle der den “Leistungssport” betreffenden Politbuerobeschluesse von 1967 bis 1970 fuer das “Leistungssportsystem” der DDR[J].Soyial- und Zeitgeschichte des Sports.1998,12(2):37-56
[11] Spitzer G,Teichler J,Reinartz K.Schluesseldokumente zum DDR-sport[M].Aachen:Meyer & Meyer Sport,1998
[12] Reichelt F.Das System des Leistungssport in der DDR[M].Marburg:Tectum Verlag,2006
[13] 陳寶祥.民主德國是怎樣發(fā)展體育運動的:下[J].體育科研,1984(9):25-27
[14] Teichler H J,Reinartz K.Das Leistungssportsystem der DDR in den 80er Jahren und im Prozess der Wende[M].Schorndorf:Verlag Hofmann,1999
[15] Schumann K.Empirisch-theoretische Studie zu erntwicklungsbestimmenden Bedingungen des Leistungssports der DDR[D].Leipzig,1992
[16] Hartmann G.Goldkinder - Die DDR im Spiegel ihres Spitzensports[M].Leipzig:Verlag Leipzig,1997
[17] Dietrich T.Ursachen fuer die Ausdelegierung aus dem Leistungssport am Beispiel der Skilauefer des SC Dynamo Klingenthal im Zeitraum von 1976 bis 1980[D].Leipzig,1986
[18] Krebes H D.Die politische Instrumentalisierung des Sports in der DDR[C]∥Materialien der Enquete-Kommission “Aufarbeitung von Geschichte und Folgen der SED-Diktatur in Deutschland”Baden-Baden,1995:1314-1369
[19] Gottschalk K.Das Funktionsmodell der Sportmedizin in der DDR[C]∥Schumann K,Garcia R.Aspekte der Biowissenschaften zur Sportlichen spitzenleistung Verlag GNN,2002:21-35
[20] Spitzer G.Wunden und Verwundungen:Sportler als Opfer des DDR-Dopingsystems[M].Koeln:Sportverlag Strauss,2007
[21] Berendonk B.Doping - von der Forschung zum Betrug[M].Trossingen:Springer-Verlag,1992
[22] Franke W.Fundktion und Instrumentalisierung des Sports in der DDR.[C]∥Materialien der Enquete-Kommission “Aufarbeitung von Geschichte und Folgen der SED-Diktatur in Deutschland”Baden-Baden,1995:904-1143
[23] 楊樺,孫淑惠.堅持和進一步完善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5):577-582
[24] 劉波.德國統(tǒng)一前后競技體育發(fā)展特點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9):25-28
AnalysisandEvaluationofCompetitiveSportSysteminEastGermany
∥LIU Bo
The study reviewed the competitive sport development in East Germany and explored its sport system.It holds that its success owes to the effective sport national system,including centralized investment,centralized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intensified training,etc.;while the banned drugs was only the by-product or catalyst from its rapid development.With its success and fails in competitive sport system in East Germany,China should optimize the na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mode to make it better,and take different strategies pertaining to basic sports or “marketable sports”.
East Germany; competitive sport system; national system; evaluation
2017-02-10;
:2017-06-21
劉波(1971-),男,山東青島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Tel.:(010)62772133,E-mail:longrun@tsinghua.edu.cn
G80-05
A
1000-5498(2017)05-0001-08
DOI10.16099/j.sus.2017.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