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語》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之V”及相關問題探析

        2017-09-26 07:57:19谷向偉
        殷都學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代詞副詞賓語

        谷向偉

        (廣東金融學院 財經(jīng)傳媒系,廣東 廣州 510521)

        《論語》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之V”及相關問題探析

        谷向偉

        (廣東金融學院 財經(jīng)傳媒系,廣東 廣州 510521)

        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之V”和“O是V”是孔子常用的倒裝結(jié)構(gòu),據(jù)此可為16.12章的闕文及說話人身份問題提供一種較為合情合理的解釋。通過對這兩種倒裝結(jié)構(gòu)用例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語法分析、比較,可以證明以下問題:16.1章的“無乃爾是過與”“是誰之過與”都是倒裝結(jié)構(gòu);1.15和16.12章的“其斯之謂與”是偏正結(jié)構(gòu)而非主謂結(jié)構(gòu),“其”是作狀語的副詞。

        賓語前置;論語;O之V;O是V;語法證明

        一、孔子愛用“O之V”

        楊伯峻(1980)依據(jù)功能和意義把《論語》中的“之”分成了八類,有四類屬于小品詞,其中第六類的作用是,“為使賓語倒置在動詞前用之”,一共出現(xiàn)13次,并舉了“父母唯其疾之憂”、“何陋之有”兩個例子。[1](P218-219)為便于展開分析,筆者先把《論語》中含“之”的賓語前置例句列舉如下:

        (1)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1.15)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6)

        (3)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5.6)

        (4)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5)“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弊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之有?” (9.31)

        (6)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10)

        (7)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11.24)

        (8)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16.1)

        (9)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16.12)

        (10)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17.5)

        (11)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7.16)

        (12)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9.22)

        上述例句中,劃線的部分即是本文討論的賓語前置句,我們統(tǒng)一記作“O之V”。例(7)包含“異之問”與“曾由與求之問”兩個賓語前置句。不難發(fā)現(xiàn),這13個“O之V”,除了例(9)不明顯外,其余都用于某人說的話中。例(1)(12)是子貢的話,(2)(4)(5)(6)(7)(8)(11)是孔子的話,(3)是漆雕開的話,(10)是子路的話。顯然,“O之V”結(jié)構(gòu)只有4個是弟子用的,大部分是孔子用的。那么(9)有沒有可能也是孔子的話呢?可能性極大。

        據(jù)楊伯峻(1980)的注釋,“程頤以為顏淵篇第十二的‘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兩句引文應該放在此處‘其斯之謂與’之上,但無證據(jù)。”[1](P176)依照程頤的觀點,例(9)中的“其斯之謂與”前應該有它所承受的對象——“誠不以富,亦祗以異”;或者說,“其”指代的正是它前面的詩句。這兩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原本的意思是“誠非因為她富,恰是你已變心”,這是棄婦對曾經(jīng)的丈夫怨恨心情的表達;到了16.12這一章,如果緊扣前面齊景公富而不仁與伯夷叔齊窮而蹈仁的對比,其意思應該是“的確不是因為財富,恰是因為不同的人生價值追求”,那么,這便是典型的拿來主義、斷章取義手法。先擺事實或講道理,然后引用《詩經(jīng)》原句,接下來以“其斯之謂與”進行扣題判斷,這種行文方式與例(1)的1.15章一模一樣。這種“敘述-引用-結(jié)論”的行文方式,體現(xiàn)了活學活用的思想,正是孔子所希望、所推崇的《詩經(jīng)》學與習的方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1.15)。無獨有偶,《左傳》中也有這種引用《詩經(jīng)》、抒發(fā)己意的用例:

        (13)詩曰:“孝子不匱,永賜爾類。”其是之謂乎?(《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于鄢》)

        (14)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2]

        例 (13)是作者的點評,例(14)是晉國趙盾的感嘆?,F(xiàn)在來看,“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其斯之謂與?”應當接近16.12章的真實原貌,“其斯之謂與”則是說話者所下的斷語。

        并且,“其斯之謂與”極有可能也是孔子說的。除了這一章,《論語》一書中齊景公還出現(xiàn)了2次,這兩次都和孔子有關系,一次是“齊景公問政于孔子”(12.11),一次是“齊景公待孔子”(18.3)。伯夷叔齊又出現(xiàn)了4次,如下:“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5.23)是孔子的話;“伯夷、叔齊何人也”(7.15)是子貢的問話,接著孔子做了“古之賢人也”的回答;先列舉了八位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接下來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18.8)也是孔子的話??梢娍鬃訉Σ?、叔齊情有獨鐘且極為崇敬,并且他對齊景公的情況也非常了解。16.12這一章,把齊景公和伯夷、叔齊作對比,從窮達與兼濟天下民眾的角度加以評判,這樣的認識除孔子外還能有誰?此外,本章評判齊景公的話“民無德而稱焉”,孔子也曾用類似的話評價過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8.1)“德”和“得”,一字之差,道出了泰伯好得讓百姓沒法說,齊景公卻糟糕得讓百姓沒法說。這也可以作為判斷這章是孔子所說的輔助證據(jù)。

        若上述推論成立,那么《論語》中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之V”就有9個出自孔子之口,可以算作夫子的標志性口語了。

        二、“O之V”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

        為方便接下來的討論,我們把包含“之”的賓語前置例句重新排列,不相關信息也一并刪去,方頭括號內(nèi)給出的是正常語序形式。

        (15)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憂其疾】。(2.6)

        (16)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17.5)

        (17)吾以子為異之問【吾以子為問異】。(11.24)

        (19)何陋之有【有何陋】?(9.14)

        (20)夫何遠之有【夫有何遠】? (9.31)

        (21)而亦何常師之有【而亦有何常師】?(19.22)

        (22)是誰之過與【是過誰與】?(16.1)

        (23)其斯之謂與【其謂斯與】?(1.15/16.12)

        (24)吾斯之未能信【吾未能信斯】。(5.6)

        (25)今也或是之亡也【今也或亡是也】。(17.16)

        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導致學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學業(yè)、輕素質(zhì),重教育、輕責任文化素質(zhì)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忽視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形成部分學生對于責任意識淡薄、責任認知薄弱,在校園內(nèi)時常出現(xiàn)違紀現(xiàn)象,每每遇到困難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極端,缺乏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及應變能力。大學生大多年齡在18歲—22歲之間,他們體力和腦力活動能量日益增大,思維逐步進入理性化階段,思想日趨活躍。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圍繞學生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設計主題,開展責任文化素主題活動,提升學生責任擔當能力。

        (26)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非為夫人慟而為誰】!(11.10)

        我們把上述例句的層次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制成表1:

        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來看,賓語O最簡形式是單個名詞或代詞,如(16)的“公山氏”,(17)的“異”,(22)的“誰”,(23)(24)的“斯”,(25)的“是”等。并列結(jié)構(gòu)的O有一例,(18)的“由與求”;偏正結(jié)構(gòu)的則有五個,(15)的“其疾”,由指示代詞“其”加名詞“疾”構(gòu)成,(26)的“夫人”,由指示代詞“夫”加名詞“人”構(gòu)成,(19) (20) (21)的“何陋”“何

        表1

        遠”“何?!倍及艘蓡柎~“何”,只是(21)的“何?!边M一步修飾名詞“師”?!昂蜛之有”格式對應于現(xiàn)代漢語的“有+什么+形[的]”,表示不以為然。[3]綜上分析,前置賓語O的核心詞可以是名詞、代詞或形容詞,但都是名詞性的,可以受代詞定語修飾。比較而言,動詞V的情況簡單些,多數(shù)是光桿動詞,包括“憂”“之”“問”“有”“過”“謂”“亡”等;(24)的動詞“信”前加了否定副詞“未”和能愿動詞“能”,“O之V”結(jié)構(gòu)用例中,像這樣的否定形式不多見。需要說明的是,(26)中的“夫人之為”是“賓語+介詞”倒裝結(jié)構(gòu),前加否定副詞“非”,然后一起作為狀語來修飾后面的動詞“慟”,這種情況更為少見。介詞“為”也是由動詞“為”虛化而來的,除了語法功能不同之外,“O之V”與“O之Prep”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是一樣的。

        就外部功能而言,“O之V”常見的句法表現(xiàn)就是接受狀語的修飾,這是所有動詞短語的共同特征。這些狀語主要是副詞,也有時間詞,如(15)中表示“只是、唯一”的“唯”、(18)中表示“竟然”的“曾”、(26)中表示“不”的“非”,(25)中表示“現(xiàn)在”的“今也”,緊跟其后的是表示“或許”的副詞“或”。(16)中的“何必”是“為什么一定”的意思,這是疑問代詞“何”與副詞“必”的句法組合,不能作詞處理。(20)中的“而亦”,“而”表示轉(zhuǎn)折,“亦”是“又”的意思,它們也是句法組合。此外,還有一些“O之V”前面出現(xiàn)了代詞主語,如(20)中的“夫”,表示“那”;(22)中的“是”,表示“這”;(23)中的“其”,指代前面的兩句詩;(24)中的“吾”表示“我”。結(jié)構(gòu)層次最為復雜的就是(17)“吾以子為異之問”,從大往小切分,第一層是主謂短語,“吾”是主語,余下部分為謂語;第二層是動賓短語,“以”是動詞,余下部分為賓語;第三層是主謂短語,“子”是主語,余下部分是謂語;第四層“為”和“異之問”構(gòu)成動賓短語;第五層才是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異之問”。主語和狀語都是加在“O之V”之前的,可以看做前附成分。語氣詞雖然在層次分析中并不涉及,但是在語法意義上卻不可或缺,部分“O之V”后面還加了語氣詞,如(16)(25)句末的“也”,一個表示疑問,一個表示終結(jié);(22)(23)句末的“與”,表疑問。

        例(15)的“唯其疾之憂”與“唯利是圖”“唯你是問”的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唯”與代詞構(gòu)成的框式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只是復指代詞不同而已?!拔∣之V”僅此一例,古漢語中廣泛使用的是“唯O是V”結(jié)構(gòu)。

        三、O 是V

        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是V”在《論語》中一共有3例,如下:

        (27)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11.21)

        (28)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16.1)

        (29)周有大賚,善人是富。(20.1)

        “論篤是與”是“與論篤”的倒裝形式,“是”是幫助倒裝之用的詞,和“唯你是問”的“是”用法相同。“論篤是與”的意思是“推許言論篤實”。[1](P115)該句的特殊之處在于前置的賓語“論篤”是個謂詞性的主謂短語,少見。

        《詩經(jīng)》《左傳》中也有“O是V”用例,如:

        (30)保彼東方,魯邦是常(《詩·魯頌·閟宮》)

        (31)豈不谷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左傳· 僖公四年》)

        像例(31)中連用兩個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O是V”的情況并不多見,也反映了該格式運用的成熟。

        兩周金文中此類“O是V”共有11例, 全部見于春秋時期。[4]如:

        (32)元器其舊, 哉(載)公眉壽,邾邦是保。(1·245 鄒公華鐘,春晚)

        (33)用祈眉壽難老, 室家是保。(邿公典盤,春晚,《近出》第四冊16 頁)

        例(30)“魯邦是常”中的“?!笔恰笆亍绷x,與(32)(33)中的“?!蓖x,都是“保護”“守護”的意思。“魯邦是?!币馑际恰氨Pl(wèi)魯國”,“邾邦是?!薄笆壹沂潜!眲t是“保衛(wèi)邾國”“保衛(wèi)室家”?!棒敯睢薄佰グ睢薄笆壹摇倍际乔爸玫氖苁沦e語,“是”則是用來復指提前賓語的代詞。與“?!薄俺!庇梅ú煌?,(29)“善人是富”的“富”是使動用法,全句意思是“使善人富起來”,其中的“善人”并非“施事”,而是“受事”。這個“富”同“子適衛(wèi)”一章中“富之”(13.9)中的“富”一樣,都是使動用法。

        殷國光謂:“至遲在春秋初年以‘是’為語法標志的賓語前置句式已成為當時的通用格式,并獨用于莊嚴隆重的場合?!秉S德寬謂:“從總體上看,‘O是V’使用得更為普遍,它是西周以后出現(xiàn)的新的賓語前置的典型形式?!盵4]這就是《論語》中出現(xiàn)“O是V”結(jié)構(gòu)的語言背景??鬃幼鳛橥〞援敃r文化典籍的大學問家,活學活用這種規(guī)范而典雅的格式不足為奇。

        “O是V”與“O之V”結(jié)構(gòu)和功能相同,只是在《論語》中,前者使用頻率不如后者,其中緣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O之/是V”釋疑

        “其斯之謂與”在1.15和16.12兩章中都有出現(xiàn),“斯之謂與”是謂詞性的結(jié)構(gòu)沒有問題,但是“其”是什么詞、作什么句法成分呢?在本文第一部分引用的例(13)“其是之謂乎”和(14)“其我之謂乎”,王力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其”看作是表示委婉的語氣副詞,并在通論的人稱代詞部分進一步明確:“在上古漢語里,‘其’字不能做主語?!盵2]再看兩個《論語》的用例:

        (34)其為人也孝弟。(1.2)

        (35)其為仁之本與。(1.2)

        孫欽善(2011)將(34)例中的“其”處理為“假設之詞,若”,翻譯為“假如為人孝順父母”;(35)中的“其”譯為“大概”。[5]看來,句首的“其”要么處理為連詞,要么處理為副詞。顯然,“其斯之謂與”“其是之謂乎”“其我之謂乎”中的“其”,以副詞身份作狀語修飾后面的部分,表示“大概”“可能”等不確定的委婉語氣,并且與句尾的表示不十分確定的語氣詞“與”“乎”遙相呼應。

        接下來談另一個問題。《論語》16.1章中,除了“是誰之過與”外,還有一句“無乃爾是過與”?!盃柺沁^與”的結(jié)構(gòu)學界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偏正結(jié)構(gòu),相當于“爾之過與”,該觀點出自南朝梁經(jīng)學家皇侃;二是主謂結(jié)構(gòu),認為“是”猶“寔”,“寔”字亦作“實”,那么該句就該是“爾寔過與”“爾實過與”,持這種觀點的是清代的王引之、劉寶楠等;三是賓語前置,以楊伯峻(1980)為代表?!盃柺沁^”是偏正結(jié)構(gòu)的可能性大于主謂結(jié)構(gòu),是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的可能性非常小。[6]各家觀點都有一定道理,那么“爾是過與”結(jié)構(gòu)的爭論如何才能合理解決呢?

        以傳統(tǒng)小學結(jié)合現(xiàn)代語言學,以解決古籍中的疑難問題,是解決古書疑難問題的康莊大道?!啊稙檎分改肝ㄆ浼仓畱n’是父母憂孝子之意;因為《論語》時代的語料中,‘主語+用代詞復指的賓語前置句’,其主語全都是施事主語,未見一例是受事主語?!盵7]這啟示我們,解決《論語》中的老大難問題,不應單純停留在文字考據(jù)上,如以“寔”和“實”來解讀“是”;而應搜集、比較相關例句,進行更為全面或深層的現(xiàn)代語法證明。仔細思考,上述“其”的屬性與功能問題,與“爾是過與”的結(jié)構(gòu)問題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現(xiàn),有必要放在一起加以討論解決。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們把跟上述問題相關的句子放在表格2中分析。

        有必要強調(diào),在對這些句子分析的過程中,平行性是必須遵守的準則,即不僅要能解釋一個句子的問題,而且能解釋其它句子的同類問題,否則便容易出現(xiàn)矛盾和混亂。單個來看,似乎怎么講都對,都不好反駁,可一旦換了別的句子,就講不通了。

        平行對稱是表2的顯著特征,也是我們解析相關問題的關鍵。如前所述,①②③中的“其”性質(zhì)一樣,為語氣副詞,那它自然應該放到表格中狀語的位置。但是①⑤中的“吾”和“是”不可能是副詞,只能看作主語?!拔帷笔鞘┦轮髡Z,“未能信斯”對它進行陳述;“是”是涉事主語,指代前文說到的“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與“誰之過與”構(gòu)成語義上的判斷關系。例④主語“吾”之后緊接著出現(xiàn)了“其”,更有力地證明了①②③中的“其”不是主語而是狀語。這四個例句中的“其”的句法功能和語法意義都是一樣的。

        表2

        下面分析一下為什么不把⑥“誰之過與”和⑦“爾是過與”看作偏正短語。如果把⑥的倒裝標記換成“之”,說成“爾之過與”似乎也可以,但這樣的話,句子的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有可能被改變,即由謂詞性短語“爾是過”變成了名詞性的偏正短語“爾之過”。這是不符合說話人意圖的。眾所周知,被前置的賓語是“O是V”與“O之V”結(jié)構(gòu)的焦點,也是被強調(diào)的對象,這正是說話人使用該種結(jié)構(gòu)的用意所在。例⑥⑦孔子強調(diào)的是問題出在了冉求自己身上,而不是像冉求所認為的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季氏的問題??鬃咏酉聛硪弥苋蔚脑捯约八玫男蜗蟊扔?,也是闡明這一觀點。所以,⑥和⑦這兩句孔子所說的話,句法上都特意使用了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用意是一樣的。這決定了不能把⑥和⑦當作偏正短語。遺憾的是楊伯峻先生只把⑦處理成了賓語前置句,⑥“是誰之過與”卻沒有,他的翻譯是“這是誰的責任呢?”[1](P171)顯然,這是把“誰之過與”處理成了偏正短語,賓語前置的翻譯應該是:“這應該責備誰呢?”

        ⑦“無乃爾是過與”的主語沒有出現(xiàn),是不是省略了呢?該句前面的內(nèi)容是:“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鬃釉唬骸螅o乃爾是過與?’”顯然,孔子的話“無乃爾是過與”承前省略了主語,即“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這件事。并且語氣副詞“無乃”除了增強反問語氣外,在音節(jié)上也使得整句話連貫而完整,讀起來十分順暢。楊伯峻先生就把這句話翻譯為“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1](P171)補全了省略的代詞主語“這”。如果用“是”代指前面的情況,“(是)爾是過與”不妨看作補足主語之后的形式。

        上引⑤⑥句呈現(xiàn)出“代詞1+代詞2+代詞3+動詞”的獨特格式,*“SO是V”中的“是”,有視為代詞和助詞兩種意見(武振玉 2008:121)。本論文不作爭論,將“是”看作代詞。這三個代詞充當?shù)木浞ǔ煞址謩e是主語、前置賓語、前置標記??梢园堰@種“代詞1+代詞2+代詞3+動詞”的格式標記為“SO之/是V”。如果主語省略,則成了“O之/是V”;需要小心的是“其O之/是V”的情況,“其”是語氣副詞,作狀語。從語義上看,“SO之/是V”一般是表示說話人的推測和判斷,即“S應該VO”,表示情理上可能或必須如此。依據(jù)謂語動詞的不同,可以作如下翻譯:①②是“大概是說這種情況吧”,③“大概是說我吧”,⑥⑦分別是“這應該責備誰啊”“恐怕應該責備你啊”。語用上,“SO之/是V”還用來達到強調(diào)賓語的目的。“關于賓語前置現(xiàn)象的認識,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將賓語提前是為了強調(diào)賓語,使屬于語用層面的要求在句法層面得以體現(xiàn),而實現(xiàn)的手段是調(diào)整語序?!盵8]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饒舌而奇特的代詞連用句呢?像②中的代詞“是”,作賓語時前置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得出一條規(guī)律:在西周春秋時代(春秋晚期也許要除外),代詞“是”用作賓語時必定置于動詞或介詞前。疑問代詞“誰”作賓語也要放在動詞前,如“吾誰欺,欺天乎?”(9.12)那為何②⑥還要再多用一個標記“之”呢?因為倒裝結(jié)構(gòu)“O是V”與“O之V”的賓語不限于代詞,也有名詞、疑問代詞短語等,如“曾由與求之問”“何陋之有”,只有加了標記“之/是”后才合乎語法規(guī)則??梢娋浞ㄉ稀癝O之/是V”是有標記的特殊的“SOV”格式,標記“之/是”就是代詞3;賓語也可以由代詞充任,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出現(xiàn)代詞2;至于主語由代詞充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見代詞1出現(xiàn)沒問題。

        需要補充的是,“SO之/是V”結(jié)構(gòu)的使用并不發(fā)達。主語限于“吾”“其”“是”,賓語限于“斯”“是”“我”“誰”“爾”,謂語動詞則只有“謂”“過”“信”三個。表2例句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其是之謂乎”。查詢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共有87例;先秦文獻中,《左傳》有14例,我們在前文引用了兩例;《晏子春秋》僅有1例,如下:

        (36)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对姟吩唬骸熬尤珈?,亂庶遄已?!逼涫侵^乎。

        顯然,無論是同時代相同類型的語言材料,還是自身的語法結(jié)構(gòu)功能分析,都支持把“其斯之謂與”處理為偏正短語、把“無乃爾是過與”中的“爾是過與”處理為賓語前置。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12,29,353.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84.

        [4]武振玉.兩周金文賓語前置句釋論[J].華夏文化論壇,2008,(01):120-124.

        [5]孫欽善.論語譯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3.

        [6]潘玉坤.“無乃爾是過與”結(jié)構(gòu)歧析平議[J].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161.

        [7]楊逢彬,蔣重母.《論語》詞語考釋五則[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127.

        [8]徐志林.再論漢語賓語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46.

        [責任編輯:邦顯]

        H141

        :A

        :1001-0238(2017)03-0084-06

        2017-04-22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課題“《論語》原典思想與新時期廣東精神的同構(gòu)性研究(GD12YZX01)、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晉冀豫毗連地帶晉語語法系統(tǒng)研究”(16YJA740010)資助成果。

        谷向偉(1975-),男,河南林州人,廣東金融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

        猜你喜歡
        代詞副詞賓語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The Wheels on the Bus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代詞(一)
        代詞(二)
        賓語從句及練習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中考試題中的賓語從句
        副詞和副詞詞組
        国产无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表情| 性饥渴艳妇性色生活片在线播放|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偷拍与自偷拍亚洲精品|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suv|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小说|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网|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国语在线对白观看|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91精品国产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精品人人爱一区二区白浆| 女女同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亚洲综合另类|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av大片网站在线观看| 色视频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亚洲一码二码在线观看| 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在线看|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仙踪林| 人妻aⅴ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美女AV|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