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書
摘要:唐宋八大家詩文雙優(yōu),不喜陳規(guī),力求改革,不落俗套。而蘇軾的一些詩詞,體現(xiàn)了其對“詩改”的嘗試,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一、作品精煉緊湊,少鋪敘,反“蛇足”;二、突破舊制,另創(chuàng)新體;三、增擴詩材;四、見賢思齊,不斷創(chuàng)新,“人詩合一”。
關鍵詞:蘇軾 詩歌 詩改
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杰出的“詩文雙優(yōu)”的組合——“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這八位除詩文雙優(yōu)外,還多是不滿俗套、不喜陳規(guī)、力求改革、破陋習者。如眾所周知的韓愈的“唯陳言之務去”,蘇軾的“行所當行,止所當止”等。不過上述韓、蘇之言,多是對“文”說的,若以詩說,除蘇軾外,七大家多是循詩規(guī),蹈詩矩,作詩填詞,多不越雷池。而蘇軾的詩詞,體現(xiàn)了其對“詩改”的嘗試,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
蘇軾的詩改有哪些具體內(nèi)容?
一、作品精煉緊湊,少鋪敘,反“蛇足”
柳宗元《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泵鑼憹O翁生活。這位漁翁夜來隨船自在地宿在山下水邊,早晨起來汲水做飯,飯后,太陽才升起,漁翁四顧無人,只有櫓聲“欸乃”輕響在綠水青山中?;仡^看看,遙遠的天邊,綠水悠悠,山巖上飄蕩著相互追逐的云彩,一派謫居蠻荒,心懷怏怏,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全詩語言優(yōu)美,形象生動,傳誦一時,曾被選人《唐詩三百首》,成為唐詩、柳詩的代表作之一。蘇軾對此詩卻發(fā)表了帶有批評性意見?!度圃娫捓m(xù)編》載蘇軾認為“此詩有奇趣”,但末二句“雖不必,亦可”即認為末二句可有可無。這一微詞引起了幾百年的爭議。嚴羽、胡應麟、王漁洋、沈德潛等大文學家、大批評家,熱贊蘇見,而劉辰翁、李東陽、王世貞等同樣重量級文豪則反對蘇軾的意見,認為這二句是余音裊裊,不刪為好。
筆者無意評判嚴、劉等兩派的是非,而是要說蘇軾此評顯示出其“詩觀”“詩法”。
平心而論,這首詩前四句寫漁翁夜宿汲水晨炊,縱覽美景,細聽船行,櫓聲欸乃,極有韻味,啟人靈思。是天然七言妙品。末二句寫回看天邊水色,巖上云逐,雖另具新境,出人意外,但覺似剛睡起之人,尚沉浸在朦朧夢境中,見人送上“靈山之寶”,實在難以省識,倒不如睡眼不開,聽彼櫓聲也!“看天”“看云”二句,似可割愛。
古詩常在結尾處加點“強化”語句,如《孔雀東南飛》的末尾有“多謝后世人,戒之慎不忘”,《木蘭辭》末尾有“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有辨我是雄雌”,都是這種格局。葉圣陶、夏丐尊的《文心》里曾專題批評此類詩句為“蛇足”。
這個“蛇足”正如蘇軾的“不必”!
蘇軾的“不必”,體現(xiàn)了蘇軾的“詩觀”“詩法”。精品佳作,務求精煉緊湊,少鋪敘,余味留給讀者體味,不要作者說盡,要嘎然而止,勇于割愛。蘇軾這一“不必”論也與他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相一致。
二、突破舊制,另創(chuàng)新體
蘇軾作為大詩人,其“詩體改革”大體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原有圖畫上或改頭換面,或添枝加葉,讓原作煥然一新,或另成一圖。如名作《洞仙歌》,其小序說:“余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云?!?/p>
寫蘇軾回憶七歲時聽人吟誦講述一個故事,亮美動人,幾十年后仍欽佩,只可惜只記得兩句,現(xiàn)在有時間、有興趣,特為補成。
原作究竟什么樣子?《宋詞選》有一傳說稿“孟昶寫的《玉樓春》(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詞云: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簾間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三更庭院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痹摳迳躅愄K作“毛胚”,蘇作為: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兩者對讀,可知“原稿”經(jīng)過蘇軾的增改字句,調(diào)整結構,協(xié)調(diào)韻律,已發(fā)生巨大變化,成了一篇新作。一篇化平庸為新奇的詩篇,就像將小小茅屋變成了華麗廣廈,光彩奪目,成為蘇詞代表作之一。這種“改建”當時多有,晏殊改削七律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為《浣溪紗》的名牌,就是此例,這種寫作方法叫“隱括”,蘇軾多次使用,如《哨遍》隱括陶潛的《歸去來辭》等。這種“陋室變廣廈”是蘇軾“詩改”的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整體開新,創(chuàng)造出詞中新派。
詞,原本叫“詩余”,詩之余興也,其實是民間唱詞(敦煌曲子詞),開創(chuàng)于傳說的李白《憶秦娥》《菩薩蠻》,逐漸發(fā)展為晚唐五代《花間集》?;{(diào)是男女之情,綺語纏綿。到北宋初,宋祁、歐陽修、晏殊、柳永、李清照等大力推擴,成為與詩并美的詞體,成為當時時尚藝品,如今日之流行歌曲。這些作品崇尚婉約,以婉約為正宗,風靡文壇。柳永因大創(chuàng)婉約詞,成為享譽全國的明星,“凡飲井水者,皆聽、唱柳詞”,可見其紅火狀況。
蘇軾對此“流行色”深深不以為然?!扒又欣p不住者”的豪性勁起,放聲豪唱,不管原詞是歌頌美人香草的,還是吟唱離愁別恨的,或是寫小草閑花的,還是寫昵昵兒女語的,一律以高亢之音出之,以豪邁之氣伸之。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就是這樣的作品,將原本“紅牙玉笛”伴奏的宛曼情歌,改造成劉邦式的“大風歌”!“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也無風雨也無晴”等作品,紛紛涌出,世人瞠目振奮。一鳥飛空,百鳥相從。蘇軾創(chuàng)作了多篇“大江東去”式的作品,從而成功創(chuàng)造了豪放詞,緊接著大批“蘇迷”和“志同”者,競相仿效。大量作品組成了與“婉約”面目大異的“豪放”詞派,從而確立了詞體的另一高峰。創(chuàng)造了另一與當時流行詩體不同的詩體!
對蘇創(chuàng)新體值得和應予關注的。一是蘇詞中也有不少“純婉”之作,如《蝶戀花》之“天涯何處無芳草”,以及“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當戶照綢繆”等十分娟秀,這是一。二是豪放詞中不乏婉約之句,婉約詞中也時現(xiàn)豪邁之致,換言之,蘇軾剛詞中有柔,柔詞中有剛,是剛?cè)嵯酀拿钇?。前者如《浣溪沙》之“莫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等。后者如《江城子·記夢》中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一種令人蕩氣回腸的婉曼??梢娞K詞中“豪婉”是交融生輝,這是豪放派的特優(yōu)產(chǎn)品,是蘇軾“詩改”的一大成功,一大貢獻!從而也使蘇軾成為新詩派(豪放派)的當然魁首。
三、增擴詩材
中國詩歌,《詩經(jīng)》以來,詩旨是言志緣(抒)情,詩材是男女家庭(《關睢》《氓》),農(nóng)事兵戎(《七月》《無衣》)??鬃与m提出要多識草木蟲魚之名,但這種“多識”是作為詩的“綠葉”,為詩增美,只是“多識”,而不是以之人詩,更不是為詩的主角。詩的主花仍是“男女兵戎”幾類,這種詩材詩況,沿到隋唐才有大改觀,野草閑花,飛禽走獸俱入名作,“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杜甫寫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寫草;“向前敲瘦骨,猶自作銅聲”,李賀寫馬等等。但這種詩況,仍是借物抒懷,所寫之物(鷹、草、馬)并非“詩主”而是引子,用來抒發(fā)展示自己的懷抱。但是,這種“鷹、草、馬”等人詩,對詩改來說,確是向前跨了一大步,為蘇詞突破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礎和先例。
打開蘇軾詩詞集,總數(shù)有兩千多首,所寫題材包羅萬象。天文地理,鳥獸蟲魚,軍國大事,家庭瑣務,社會百態(tài),友朋聚會,吟詩行酒,圍獵漁樵,馬嘶鷹飛,歷史風云,傳說野語,安睡夢游,僧侶道友等等,皆可從他的詩詞中看到。而且,每一篇章多是前朝當代同類作品中名列前茅的,真是奇才奇跡!
這種無物不可人詩,無事不可入詩,無人不可入詩的“詩況”,是詩材的大解放,大有利詩體大解放,為詩體革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成功的途徑。
還值得注意的是入詩的題材。都顯示了蘇軾的理想志趣、才華學養(yǎng)和曠達襟懷。有些作品成為“一言天下法”“一語千古傳”。試舉寫兄弟情誼的作品來體味一下: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猶在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獄中寄子由二首(之一)
處處青山可埋骨,他年風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三首詩詞,都是蘇軾給愛弟蘇轍的,詩中的“雪泥鴻爪”一直成為人們?nèi)松谑啦荒馨自?,必須留下的富有情味且不可磨滅的印記,證實“不枉人間走一回”?!芭c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困”可見情誼之深。至于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不知成了多少人的心靈雞湯和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四、見賢思齊,不斷創(chuàng)新,“人詩合一”
對蘇軾的“詩改”還要從更高層次來認知。蘇軾對詩\對詩改的理解\實踐,概括起來,蘇軾通過見賢思齊,不斷出新,創(chuàng)造成“人詩合一”。我即詩,詩即我。這是蘇軾詩人本色的人生、創(chuàng)作的自然體現(xiàn),是蘇軾的最高最美的詩人境界。豐神獨具,詩壇唯一,詩史唯一。
曾有學者戲評蘇軾詩文間,?!芭艹鰝€東坡先生”,認為這是“自我表現(xiàn)”的俗套,殊不知蘇軾這一類似乎梁山好漢的“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更名”的口頭禪。正是蘇軾的亮相,一如文學史上詩仙、詩圣、詩佛、推敲、崔鷓鴣等別號一樣,成為詩人蘇軾的代名詞、標牌,成為“人詩合一”的蘇軾詩文體制。
蘇軾創(chuàng)造的“人詩合一”的詩體特色是豪婉融會、剛?cè)犭p勝,作品多以組合式一唱多嘆。從多方面體現(xiàn)描寫的對象,抒發(fā)的情感。隨手舉幾個例子: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
浣溪沙
音出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臨江仙
夜歸臨東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從這些作品和前文所引,可以歸納出蘇軾”人詩合一”這一體制包含有:一、主旨言志抒情,二、講求詩味詩趣,三、篇幅長短不拘,四、語言和諧順暢,五、格律可守可破,六、整體個性鮮明。前五點已在上文說了很多,不再重贅,現(xiàn)只就第六點作些補論:蘇軾體式整體體現(xiàn)個性的莫如他的“和作”。和詩難的是和韻而又能出新,青出于藍。蘇軾詩詞集中的“和作”有百多首,是歷代詩人之最,可以單獨成集。這些和作品藝俱優(yōu),多比原作“棋高一著”,如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章質(zhì)夫?qū)懥艘皇兹巳速澷p的詠楊花詞:
章質(zhì)夫 水龍吟·楊花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蘇軾閱知,命筆作和,和詞為《水龍吟·楊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章詞是當時名作。將楊花與思婦合寫。上片寫楊花依依飛入思婦庭院,下片寫思婦春睡初醒,楊花滿身,觸緒添愁,“悔教夫婿覓封侯”,比魏晉南北朝時著名的“楊花飄蕩落南家”、“未若柳絮因風起”等詩要細膩、深沉,瀟灑有致。楊花情態(tài),思婦離緒,刻畫入微,允稱名作。但與蘇詞一比,則瞠乎其后,蘇詞妙在徑將楊花作思婦精靈來寫?;ㄈ撕弦唬紊窦婢?,不僅不受次韻和格律上的多一層限制,而且深情歷歷、新意盎盎,大大超過了章詞意境。充滿了美妙的想象和構思,藝術刻劃細膩,情調(diào)幽怨纏綿,遠勝章詞,所以張炎《詞源》評蘇詞為“真是壓倒今古”的和詞。
由此可見,章詞如小家碧玉,風致嫣然,蘇詞則似絕色美人,傾國傾城,令人不得不驚嘆蘇軾的襟懷、學養(yǎng)、才思!人是絕對的天才,詩是絕對的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