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鏡子
黃大年
孔子說:“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碧铺谡f:“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倍怂噪m異,而意實同。
近日閱報,發(fā)現(xiàn)在做學問與做人方面也有“賢”與“不賢”兩面鏡子,兩相對照,不無裨益。
第一面“賢者之鏡”(A鏡):世界頂尖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一位“千人”計劃學者,吉林大學已故的黃大年教授(下文簡稱A)。
第二面鏡子“不賢之鏡”(B鏡):被美國克瑞頓大學袁勁梅教授開除的“東西方比較研究”的研究生。
先聲明,本文不擬對兩人事跡做議論,A鏡引用的是有關黃大年新聞的內(nèi)容,B鏡引用袁勁梅教授寫給該研究生的信,請讀者自己來對照鑒識。
A鏡:“最樸實的想法是,自己在國外(英國)那么長時間,回來了要把這些時間補給祖國。”(黃大年向同事袒露心聲,下同)
“多數(shù)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能發(fā)揮價值?,F(xiàn)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jīng)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B鏡:你想要的就是到美國來見識一圈,和教授搞好關系,使一些點子,讓教授按照你的設計,給你一些作業(yè),你輕輕松松得到一個學位;再靠這個學位,說自己成為學者了,然后在中國或美國找個掙錢多又體面的工作。
在學術領域,你必須不為任何利益撒謊,只說真話,且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任;你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尋找未知,沒有捷徑可走;你還必須知道自己的局限和無知,把你個人的角度和判斷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這樣你才能開始做學問。
要想從我這里得到學位,你必須達到這些標準,我不賣學位。我的知識可以無償貢獻給愿意跟著我一起尋找真理的學生,但不做交易。
A鏡:他(黃大年)是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但他自己并不是院士。不少人勸他申報,但他總是拒絕,“評院士太花時間了?!?/p>
“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奔执髮W地球探測科學學院書記黃忠民說,吉林大學早就催黃大年申報院士,但他總是回復學校說:“名頭不重要?!?/p>
B鏡:你剛來的時候,和我談話,動不動就扯出一些社會“名人”。這個,那個,你跟他們都認識。你說的這些“名人”,我半個都不認識,也不知道你為什么要把這些名人的名字夾在你和我的談話中。我也不想認識這些“名人”。
他們與你我都無關。你要做學問,好好跟我學,不必去追求社會“名人”。
學術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名不名與學者無關,得獎也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想用社會“名人”來襯托你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騙人,要么是騙自己......如果你不想用你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信用,你也不能做學問。
A鏡: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黃大年:“他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p>
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軍紅是在黃大年的感召下回國的。“吉林沒有海,但黃大年老師海一樣的胸懷、格局、風格深深感動了我,我當時就覺得我要回國。”崔軍紅說。
B鏡:你不停地顯示出你什么都懂;參加討論,不懂的事,你也常常不懂裝懂,胡說一通。
上課,你原著不讀,必讀書不買,看一些網(wǎng)上第三手的書評、簡介后就敢宣稱:書讀完了,懂了。就敢妄加評論。
你那種學習方法做不了學問,你可以東找一點、西找一點獵奇的新聞,放到你的網(wǎng)站上,讓大眾讀者讀著玩(這是你的權利),就像舊時茶館里說書的、傳小道消息的人,目的就是吸引聽眾興趣一樣。
對你第一次“抄襲”這事本身,我只希望你說一句話;“對不起,我再不這樣做了?!?/p>
然而,我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抱怨:為什么我不理解你的解釋——那不是抄襲。
你自己要承擔的責任,還包括你的人格分裂。
做學問的人,必須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從以上的轉述可以看出,二者迥異的人生鏡像竟有如此反差。
兩人本不存在可比性。前者是成就卓著的世界地球航測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后者則是尚未入學術研究之門的研究生。將二者放在一起比較的用意在于讓人思考:人該怎么活著才有價值,特別是啟示青年該如何做事做人。
但愿在這兩面鏡子前,觀照,深思,以正衣冠,凈容顏,純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