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個加班晚歸的夜晚,窗外萬家燈火,最適合捧杯熱茶,聊聊平生。
如今吧,不熟悉我的人說我文靜,熟悉我的人說我是個熱情的大白羊。
但如果將時鐘撥回到懵懂的小學時代,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上述兩種表述都不準確。我小時候特內(nèi)向,看誰都怯生生的。記得第一天報到,我扎個雙馬尾,戴著一個淺粉色發(fā)卡,獨自坐在教室的窗邊。我的目光在陌生的同學之間游移許久,才選了一個看起來十分面善的女同學,開口說出了第一句話。
這讓我一度很納悶了,甚至是很埋怨自己,不就是開口跟人Say Hi嗎,至于費這么大勁兒?太怯懦。
所以我最羨慕的人,就是會在操場上瘋跑大叫,肆意表達自己的小姑娘。陽光灑在她們臉上的時候,在我眼里她們就像是會發(fā)光。
因為過于艷羨,導致我往后的中學生涯、大學生涯,不由自主地會被外向的人吸引。慶幸的是,漸漸的,我身邊也熱鬧起來,多了些跟我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
我的初中死黨是個懟天懟地的霸氣學霸妞,性格強勢到令人肅然起敬。無論是飯桌上還是閑聊時,面對質(zhì)疑,她都能一秒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她就是霸氣一瞥:不服來辯。
深受她的感召,我從一個超級軟妹變成了有脾氣的軟妹。
再說我之后的性格變化,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高中女神,風靡全校的學神姐。學神姐常年穩(wěn)居第一名的寶座,一頭利落短發(fā),演講時目空一切地站在講臺中央。那傲視群雄的姿態(tài),連女生看了都肅然起敬。
偶像的力量總是巨大的,誰不想成為那樣自信耀眼的人?于是,我性格里膽怯遲疑的成分隨著時光流逝被洗刷得越來越少。
到了大學,個性這東西的存在感就更加強烈了。西方文化鼓勵個性化發(fā)展,去到海外,陡然把我放到一個極度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里。外界沒有任何標尺,唯一的標尺存在于我的內(nèi)心,這反而提煉了我的自律堅韌。當眼前的道路越發(fā)清晰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慢慢多起來。
人總是在變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我就還挺喜歡現(xiàn)在的自己的。安靜的我是我,熱情的我也是我,一個人本來就有無數(shù)種可能。
這種隨性的狀態(tài)對我的生活工作影響非常大。有同事問我“為什么來北京”,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因為這就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想體驗新的生活,說走就走。去看看老舍筆下的“北平之秋”,體驗“沒有余錢買菊吃蟹,一兩毛錢還可以爆二兩羊肉,弄一小壺佛手露”的秋天。
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就是,工作起來真是瘋忙,睜眼閉眼都穿梭在繁忙的十號線。但是,就算是在這么忙的情況下,我還是開了新文,哈哈!忍不住想要夸夸自己——我怎么這么棒呢!
對于生活的一點新感觸,對于故事止也止不住的想象,我把它們都放在了新書里。具體內(nèi)容不透露,總之就是甜到發(fā)齁,還有點小熱血,寫的時候忍不住總要停下來捧臉癡笑,哎,甜到這個程度我也是少女心爆棚了!
寫在最后。可能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我給自己的筆名換了一個字——賞雨時節(jié)。好趁春晴連夜賞,雨便一春休。且莫管閑愁。
好聽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