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王吳軍
中醫(yī)先生
文/河南·王吳軍
張先生是小鎮(zhèn)上的一名中醫(yī)先生。“先生”這個稱呼是當?shù)厝藢︶t(yī)生的尊稱,張先生是小鎮(zhèn)上的老中醫(yī),因此,人們都尊稱他為“張先生”。
張先生的祖上沒有人行醫(yī),然而,張先生年輕時就喜歡中醫(yī),他拜當?shù)匾粋€名老中醫(yī)為師,認真學習中醫(yī)之術。恩師去世后,張先生又考上了一所醫(yī)學院校。畢業(yè)后,喜歡自由和獨立,就在小鎮(zhèn)上開了一家中醫(yī)診所,懸壺濟世,造福桑梓。
張先生因為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很快就名揚百里之內。于是,城里有好幾家大醫(yī)院請他去高就,他卻不肯。張先生說,城里雖然繁華,但是決非久留之地。他看重小鎮(zhèn),這里質樸與靈秀并見。他打算在小鎮(zhèn)行醫(yī)直到終老,別無他愿。
張先生精于中醫(yī)之道,而且非常勤奮和敬業(yè),一有閑暇,不是研讀醫(yī)術就是擺弄中藥。對于中藥的醫(yī)理和藥性,張先生了如指掌,中醫(yī)的《內經》《傷寒雜病論》以及《神農本草經》和后來的許多中醫(yī)典籍,他幾乎都能倒背如流。走進張先生的診所和家里,房屋內外都是中藥。墻上掛的有艾葉、槐花、麻黃、蒲公英、金銀花、紫花地丁、龜背、枸杞等,都是經他一手炮制出來的。院子里種的有無花果、石榴、月季、菊花。張先生甚至從田野里把馬齒莧、蒲公英移種在自己的房屋四周。
張先生還經常親自到野外去采藥。那些無名的野花和不起眼的草木,在他看來都是世上的寶貝。凡是中藥,多生長在幽僻之處,人跡罕至。張先生熟悉中藥的形態(tài)和功用,比如,蒲公英是菊科植物,開花時挖取曬干,能夠清熱解毒,治療多種炎癥;而馬齒莧則味酸性寒,散血、消腫、解毒,能夠治療惡瘡;車前子這種藥味甘而性寒,入腎經和膀胱經,能利水清熱明目祛痰,常作藥引。張先生常說,天地生長的萬物,其實是各有功用的,可惜許多尋常之物一直被常人看輕,冷落了。
張先生喜歡一種名為“牛膝”的中藥。他說,牛膝生用能夠散瘀血,熟用能夠滋補肝腎,對扁桃體發(fā)炎療效迅速,而且,牛膝還能保護嗓子,老師和演員可以多吃。有一次,以為老師嗓子有了毛病,張先生給他配了一服中藥,有牛膝、覆盆子、犀牛角、野蜂蜜,看上去藥少,但是,張先生說這服中藥能理氣、滋補、清熱,他還對那位老師說,知識分子用心太重,容易上火而致體內水火不濟,而鴨血和鴨爪性寒,都可以清內熱而不傷正氣,張先生還烤了一大盤鴨爪給那位老師吃。同時,張先生還給那位老師講解食療之道,他說豬蹄是美容佳品,鴿子蛋是補腦的好東西。
張先生給人治病有幾手絕活,比如傷科的推拿。張先生的指頭上勁道很足,因為發(fā)散傷瘀全憑指掌。治跌打損傷的時候,張先生喜歡用白酒、麝香、冰片。他總是先讓患者借酒力喝少許麝香,再用冰片等藥物浸酒,推拿傷處。張先生說,這樣能做到內外兼攻,傷瘀即刻可以發(fā)散,沒有不好的道理。還有,張先生擅長治療皮膚疾病,包括棘手的多種腫毒,在別的地方醫(yī)治無效,找到張先生,張先生開藥方、搗藥,藥實在是極平常的幾味,有雞冠花葉、紫花地丁、豆蔻、砂仁、白芷、雞蛋清、白酒。最后,再取幾片樹葉搗爛,用白酒、雞蛋清調勻,涂于患處,沒幾天工夫,病人的棘手之病竟然好了。
張先生讓糖尿病人把玉米作為主食,在很多治膽結石的藥中,最常見的兩味是玉米稈和玉米葉。平時,張先生因為自己血壓高,常用玉米須泡茶喝,以降血壓。還有,張先生用月季花以及月季花的葉、根治婦科疾病,療效頗好。
張先生是一個有心人,他一直酷愛中醫(yī)學,志于醫(yī)道。平時,他整理了許多治療經驗,想在晚年時靜下心來寫一寫,作一個總結。
后來,對于中藥藥材的來源,張先生深為憂慮。他說,學中醫(yī)的人不肯到自然界去采天然的藥材,實在可惜?,F(xiàn)在,真藥一天比一天少。張先生痛心做藥材生意的有些藥商沒有醫(yī)德,弄得假藥滿天飛,害了不少人。
張先生還寓藥于食,他用黃酒中藥配料,繼承傳統(tǒng)方法,并進行創(chuàng)新,烤出了具有中藥療效的雞、鴨、鵝,最多時能放幾十味中藥,最少也要放十多味中藥。
張先生雖然名聲很大,但是,他并不高傲,更不固步自封。他虛心向當?shù)匾晃挥忻睦现嗅t(yī)請教過中藥配伍,最終取長補短,摸索出了治療婦科疑難癥的治療方法。
張先生是性情中人,他的生活也很有趣。張先生喜歡煙、酒、茶。他抽煙喝酒不計較優(yōu)劣,但是,對于茶卻很講究。張先生在他的茶葉罐里放上橘子,一打開茶葉罐蓋,頓時清香撲鼻。張先生一直喝的是茉莉花茶,他說茶要滿、熱、濃,味道要厚,喝起來才有滋味。
其實,在行醫(yī)的同行中,張先生并不得志,因為許多行醫(yī)的人心計太深,并且不重情義,所以,對于張先生只重療效、不重金錢的做法,許多當?shù)匦嗅t(yī)的人非常不滿。但是,張先生的朋友卻很多,市井中那些賣雞的、賣肉的、賣菜的、種地的、開店的、當官的,雜七雜八,三教九流,幾乎什么人都有,這都是張先生一向重義輕利換來的。
張先生一直想到湖邊垂釣,他說姜太公當年直鉤釣魚,是真正的瀟灑。然而,由于太忙,他始終沒能成行。
張先生和一個教書的年輕人是忘年交,彼此相識時,張先生已經六十多歲了。但是,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張先生沒有任何規(guī)矩。只是,張先生不準年輕人抽煙,卻鼓勵他喝酒,以致這個年輕人在數(shù)月之內從滴酒不沾到一瓶不醉。張先生和年輕人在一起喝酒時,張先生吟誦唐詩,每次吟誦到好句子的時候,他總是擊節(jié)嘆息。張先生最喜歡的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句子,他說自己就是“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白發(fā)老者。后來,當?shù)匾粋€名氣很大的書法家知道了此事,就寫了這句詩贈給張先生,張先生如獲至寶。曾有一個商人愿意出八萬元求購這幅書法,張先生大笑道,這些字哪能用金錢來衡量?
那年春節(jié)的前幾天,張先生忽然與世長辭,他死于腦溢血。那天中午,張先生給一個病人推拿治病,用力過度,出了一身汗,他想回房洗手洗臉,可是,剛走幾步,就突然口不能言,半身不遂。大家急忙護送他去市里的醫(yī)院,診斷為腦溢血,需要轉院到省城的醫(yī)院,在轉院途中,一路顛簸,致使腦血管破裂。張先生臨終時,未能留下只言片語,唯有兩行清淚,在他的臉頰上無聲流淌。
世間的生死之事是難以預料的,張先生自己也未必能料到他會突然撒手人寰,匆匆而去。張先生深戀著小鎮(zhèn)的人和風景,他一向治病救人,以真情待人處世。張先生雖非大醫(yī)院里有地位的醫(yī)生,卻勝過世上許多的名醫(yī)。
張先生重視中醫(yī)勝過生命,雖然身處小鎮(zhèn)一隅,仍獨立摸索著,默默地治病救人。
張先生雖然醫(yī)術高明,救人無數(shù),卻惜弱憐貧,不以一技之長斂財,所以,張先生沒有錢財,他的一生是清苦的、平淡的,猶如獨生澗邊的幽草,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浸潤著世人的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