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結合京劇教學實際,從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等角度,談了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去感受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讓戲曲這朵藝術奇葩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成為校園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京劇藝術課堂教學 意義 途徑一、京劇文化進課堂的歷史意義
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戲曲之一,它以鮮明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曲舞臺上獨樹一幟。京劇更是我國的國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藝術和擁有眾多名角、名劇目而成為中國戲曲的代表,飲譽世界。京劇是融表演、演唱為一體,并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表演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門類。京劇除了其獨具魅力的表演形式之外,它的每一唱段都是一個故事。特別是一些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更是包含了一段歷史、一個典故或者一個神話傳說。如今國學漸熱,人們都熱衷于讓孩子去讀經(jīng)史子集,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殊不知京劇曲目里面向來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弘揚國學,閱讀只是一個方面,如果能在咿咿呀呀的演唱和欣賞中學到文化和歷史,豈不更好?因此,把京劇納入中小學音樂課的想法既新穎又現(xiàn)實。
二、小學生京劇賞析的渲染
我在教《走進京劇》一課中采用了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當學生做著走圓場動作進教室時,我要求學生眼到手到,昂首挺胸。還模仿有的同學縮手縮腳、低眉垂首的樣子,問他們好不好,結果學生都說很難看。聽了老師的啟發(fā)后,學生一改扭捏的神態(tài),隨著鏗鏘的鼓點與音樂,大方投入地做起了動作,這時我又及時給予了肯定。學生們在表演中感受到京劇藝術的端莊、優(yōu)雅,同時也領略了京劇神氣的韻味。
小學生對戲曲的愛好是容易培養(yǎng)、引導的。所以,只有我們在校園里營造起欣賞戲曲的氛圍,讓孩子們興趣盎然地步入京劇藝術殿堂。
1.教師引導,興趣高漲
我在四年級欣賞課《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京調》中,據(jù)課前的了解,學生對京劇中快節(jié)奏的場面及鮮明的臉譜還是很感興趣的。于是,課前導入部分,我選擇了京腔京韻的流行歌曲《唱臉譜》,跑圓場進入教室,既有時代感,貼近學生的欣賞水平,投合他們的審美情趣,又順其自然地導入了課題。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從網(wǎng)上下載的大量圖片、劇照,呈現(xiàn)給學生視聽結合的審美愉悅,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直觀、生動形象。在講述“唱、念、做、打”的“打”時我精心挑選了《蘇三起解》的武打場面,講“做”時,又選了《紅娘》片段。學生們都全神貫注于大屏幕,顯然他們已經(jīng)進入狀態(tài)了。這時,抓住學生興奮之機,及時引導模仿一些簡單的戲曲動作,學生的興致都非常高。在繪制臉譜時,有京歌伴奏,始終讓學生置身于音樂美的良好氛圍中。師生共同感愛、體驗、享受音樂美、藝術美。我給學生上音樂課《京劇》時,我范唱各種劇種,有板有眼的演唱,豐富的表情,優(yōu)雅的手勢。一會兒是越劇《我家有個小九妹》;一會兒是豫劇《劉大哥講話》;一會又是黃梅戲《天仙配》,學生聽得全神貫注。接下來的我的臺步示范,更是十足專業(yè)演員,武旦,武生的亮相,老生,小旦的行禮,然后試著讓學生參與體驗。有了以上教學鋪墊,學生對京劇有了初步了解,對下面學唱京劇片段這一環(huán)節(jié)就迎刃而解,學生表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通過自身的范唱和表演,帶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發(fā)他們對戲曲音樂的積極態(tài)度。
2.師生共同欣賞教學
在聽《紅燈記》中主人公之一李鐵梅的唱段時,啟發(fā)學生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聽出李鐵梅的年齡、性格、形象等。這時再板書幾個表現(xiàn)人物神態(tài)、性格的詞匯讓學生選擇:沉著、憂愁、天真、開朗……學生很自然地選擇了李鐵梅是個天真且開朗的小姑娘這一形象特征。這時老師及時告訴學生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們能通過聽覺正確地感受到,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決定的,也加深了作品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
3.拓展空間,激發(fā)潛能
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要去開發(fā)一些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藝術潛能。如在京劇臉譜的介紹時,給學生幾張臉譜,讓學生開展“化裝舞會”,讓學生自己找舞伴。結果黑臉的張飛、項羽結成一對,紅臉的黃蓋、荊柯找在一起,白臉的曹操、司馬懿湊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劇臉譜色彩與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間的關系時,學生踴躍參與判斷分析,結果自然印象深刻。借助游戲性的藝術活動,還使學生在游戲中體驗藝術,在找伙伴的過程中鍛煉了同學間的合作,獲得了相互關懷、尊重、友善、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
4.提高自身,帶動學生
筆者是戲校畢業(yè),多年從事戲曲工作。所以,我在課堂上很自信地展示自己較為地道的戲曲功底,孩子們覺得我了不起,并萌發(fā)“我也要學戲曲,像老師那樣了不起”的學習欲望。我還設計了讓學生畫臉譜,給他們自由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四十幾個學生畫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物,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張飛……再戴上同學畫好的臉譜表演一下神話中的這些神仙高人,走走京劇臺步,做做簡單的做打動作,真是一件快樂得不得了的事情。
三、小學生京腔學唱的有效途徑
在中國的戲曲界,藝人們習慣運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戲曲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中還是能滿足學生的求學要求的。例如,學生往往對戲曲唱腔中那長長的拖腔學起來感到特別困難,很難理解,很難把握,也很難學會。針對這個問題,在教學中采用教師范唱一句,學生學唱一句的方法,邊唱邊做,適當加一些打擊樂器,邊演邊敲。要求學生認真傾聽、關注教師的演唱與動作的結合,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奧妙所在。一句句模仿,一句句細品,一句句體會,學生漸漸進入角色,開始慢慢品味唱腔的韻味,甚至加入自己的理解。通過這種簡單的口授形式直授讓學生心領神會,達到“心傳”的目的。
四、小學生京韻審美性情的綻放
為了讓學生對京劇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組織一系列專題活動:京劇常識音樂板報賽;邀請專家或文化館老師講座;京劇名段學唱;觀看著名的京劇影片,京劇特長生“專場”演出;談自己對京劇藝術的感受;以及戲曲常識搶答等。教師除了要掌握必要的戲曲知識和技能外,還應搜集大量的音樂史料,將故事、詩歌、散文、舞蹈、游戲、表演、美術等引進課堂。只有把這眾多的美的事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完善,才能使學生對京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不但喚起審美知覺、拓寬審美視野,還培養(yǎng)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意識。
五、結語
京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如今的中小學生熱衷于流行音樂,對戲曲一無所知;大多數(shù)的學生往往回避課堂交流,容易怯場。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便成了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音樂新教材《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并且認識京劇是我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劇種,是戲曲百花園中最絢麗的鮮花,被譽為“國粹”。學生通過學習感受京劇的魅力所在。下課后,我感嘆: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都喜歡展示自我,只有經(jīng)常培養(yǎng)學生這種興趣,才能使學生喜歡音樂課,喜歡京劇文化。所以這堂音樂課從參與的角度出發(fā),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
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戲曲藝術,學校音樂教育責無旁貸。只要音樂教師帶頭,上下聯(lián)動,長久之往,京劇這朵藝術奇葩定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開花,成為校園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夏欣.教育中國[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2]徐城北.中國京劇[M].廣東旅游出版社,1996.
[3]高新.京劇欣賞[M].學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