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虛無主義,是事物極端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一旦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形而上學與實在論之間失衡狀態(tài),就很容易走向虛無主義。教育中虛無主義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化與個性化之間對立與沖突。虛無主義對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教育在社會與個人之間重新置位。
虛無主義教育虛無主義社會化個性化一、虛無主義的兩種表現(xiàn)
(一)從尼采到海德格爾——“形而上學”與虛無主義
“根據(jù)海德格爾的分析,“虛無主義”最早源于拉丁語中的‘nihil,意為‘什么都沒有,這一詞在哲學上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由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雅各比在19世紀初寫給費希特的信中?!边@個意義上,虛無主義意指:“惟有在我們的感官感知中獲得的、亦即被我們親身經驗到的存在者,才是現(xiàn)實的和存在著的,此外一切皆虛無?!盷這是海德格爾在試圖批判尼采的“虛無主義”觀點基礎上所做的解釋。
尼采認為“上帝死了”,“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重心,因此暫時束手無策?!痹谖鞣剑系凼且环N理性的象征。尼采的“上帝死了”想要說明的就是普遍的價值觀念、理論體系及其所謂崇高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一直以來依賴于上帝生存的人失去了存在的方向,這是尼采看到的虛無主義現(xiàn)象。但是尼采并未使虛無主義走向消極,尼采將虛無主義分為消極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消極的虛無主義認為,沒有了“上帝”,一切功利至上、精神迷惘等消極狀況都是被許可的;積極的虛無主義認為要借助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體系,以獲得感性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積極的虛無主義觀點才是尼采真正想要說明的。
實際上,海德格爾大體上還是認同尼采對虛無主義的判斷,“虛無主義”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反叛,具有感覺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傾向,但他認為尼采的觀點中談到的“權力意志”仍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因此,他批判尼采“虛無主義”并試圖走出形而上學。然而,海德格爾的“此在”,即是指抽象的人的存在,如同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懷疑一切,惟獨“我”是不被懷疑的,這樣看來,海德格爾并沒有走出形而上學,反而使其對形而上學的反動走向了形而上學的極端,由此想到的是,任何對極端的極端反動都將走向另一個極端。尼采、海德格爾虛無主義論都試圖尋找“我”可以依靠的根基,但存在的根基不是作為主體性的形而上學,抽象的個人無法抵制世俗感性的欲望,往往抽象的不確定性會讓人最終陷于自我迷失、頹廢之中,因失去精神的家園而陷入虛無主義。
(二)馬克思——資本統(tǒng)治至上與“虛無主義”
馬克思超越了海德格爾和尼采,通過對人的重新認識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克服了虛無主義,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構想,尋找到了虛無主義現(xiàn)實的根基。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從事生產活動的現(xiàn)實的個人,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與海德格爾、尼采走向個人主義、主觀主義、神秘主義不同,馬克思提出的“人”更加具體、真實,強調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化必然導致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正如資本主義條件下物化已成為控制人并奴役人的異化的生存方式,虛無主義也就成為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痼疾。而克服虛無主義,實際上就是要求摧毀資本主義制度,建構與新的社會形態(tài)即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相匹配的新型價值觀?!痹谫Y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工人本身就是資本家資本增值的生長點,工人深受資本家的奴役,成為了機器,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是人與物的關系,工人失去的是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資本主義社會就成了資本家的天下,在資本家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專制統(tǒng)治下,人類喪失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人類完全喪失自我意識,失去價值選擇和判斷的能力,社會意志統(tǒng)治了一切,待社會力量極度膨脹,便走向了虛無主義。
事實上,無論是形而上學還是馬克思談到的資本主義制度,都是虛無主義的兩種極端表現(xiàn),只依靠主體性的個人力量,不僅無法克服虛無主義,最終仍將回到虛無主義;單純依靠社會統(tǒng)治的力量,導致人類精神價值的淪喪,仍然無法克服虛無主義。因此,受到馬克思觀點的啟發(fā),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克服虛無主義的最佳辦法就是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
二、對教育中虛無主義現(xiàn)象的認識與反思
教育虛無主義,字面上理解是“教育什么都沒有”。與教育虛無主義相對應的是教育實用主義,它正是以現(xiàn)實為根基看待理解教育的存在。按照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認為,教育與社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受社會的規(guī)定和制約,社會是教育發(fā)展的基礎,教育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教育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無法脫離社會,脫離社會的教育必然走向虛無狀態(tài),教育社會化是一種必然,是教育發(fā)展的基礎。
然而,教育走向虛無主義已經成為了一種事實。一方面,今天的教育已經脫離了社會生活基礎,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在社會上卻用不到,我們學校里的畢業(yè)生從事的是與自己本科專業(yè)完全不同的工作;另一方面,應試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個性,依然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需求,教育令人懷疑和失望,由此,更多的人相信教育虛無主義的論斷。但是,教育虛無主義并不是消極的、悲觀的,我們應該透過現(xiàn)象看到當前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由此反思我們的教育應該怎么做才有用?
教育虛無主義論真正的價值就在于,它讓我們認識到教育虛無現(xiàn)象同時,也在啟發(fā)我們如何通過教育來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以使教育虛無主義問題得以解決。教育本身是復雜的,它承擔的是促使個體逐漸社會化的責任。實際上,個體一出生就已經在接受著某種程度的社會化,相比而言,學校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會,對個體進行更為規(guī)范的社會化。但是個體社會化并非是對個體個性化的否定,只是為個體劃定了社會容許的范圍。實際上,單純的個性化或社會化都是對社會價值或個體價值的否定,這種情況下,教育很容易走向虛無主義。真正的教育必須要兼顧個體個性化和個體社會化的兩個方面。教育作為社會代表者對人進行社會化,但教育同時也促使了人個性的解放,盡管一個時代的教育要順應社會發(fā)展的主流,但教育本身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為社會培養(yǎng)各種各樣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因此,我們應辯證地看待教育社會學的“實用主義”,它不單純是要教育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要促進個體身心健康成長,真正的實用是要對社會有用,也要對個人有用。也就是說,個人在遵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作為本質上的人也要具有價值選擇和判斷的能力,否則,人類仍然容易喪失自我,走向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但是虛無主義的影響卻是超越一個時代的。虛無主義給予我們一種問題反思意識,它提醒我們:追求真理是有度的,超越了度,便走向了極端,容易走上虛無主義的道路。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把教育虛無主義看成教育社會學“實用主義”的對立面,我們需要辯證地理解教育虛無主義,把教育虛無主義看成教育駛向社會與個人和諧關系軌道的警戒線,因為教育既不能脫軌,也不能越軌。
參考文獻:
[1]唐忠寶.虛無主義及其克服:尼采、海德格爾和馬克思[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1,(06).
[2]海德格爾 著:尼采(下)[M].孫周興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669-670.
[3]尼采 著.權利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張念東,凌素心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149.
[4]鄒詩鵬.現(xiàn)代性的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課題——馬克思學說與西方現(xiàn)當代有關話語的界分[J].天津社會科學,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