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琦慧
從分析中職生易產生的行為問題的心理成因出發(fā),指出了傳統(tǒng)預防青少年發(fā)展問題計劃中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以增加中職生的“自能效能感”為手段,來加強中職生的心理素質,以“正面成長”的培養(yǎng)方式來減少負面行為,具體實施方法有:個人成就行為、替代經驗、情緒喚起及學會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并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議。
自我效能感心理素質中職生“正面成長”一、前言
心理學不只是研究病態(tài)行為,也研究人的長處與能力;心理治療不只是修補什么地方出錯,也應協調個人建構正確的行為;心理學不只是討論疾病和健康的問題,也包括了如何協助一個人建構他的工作、教育、家庭等多方面的生活內涵。
二、中職生行為問題的心理成因分析
長期以來,中職生的管理難度一直較大,究其原因,是因為來職校就讀學生學業(yè)上有諸多不順,要么造成壓力過大,對學習毫無信心;要么索性破罐破摔,厭惡學習。由學習壓力引發(fā)的還有如自卑、懶散、人際交往困難;厭惡各種紀律約束,再加上正逢“青春期”,性格容易叛逆,情緒容易波動,如抽煙、打架、逃學事件時有發(fā)生。從深層次的心理因素探究,多數中職生的行為問題源于自我挫敗的認知或負面的個人期望,以及內心深處的無力感和自卑感。
三、傳統(tǒng)應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應對問題,專家也從預防科學的角度設計了不同的計劃,以預防青少年發(fā)展問題的出現。查閱許多文獻,在很多預防青少年發(fā)展問題的范疇中,焦點都是集中于“基層預防”和“全民性預防”。雖然預防科學產生了很多預防青少年問題的計劃和研究,但也存在幾個問題。第一,如果每一個青少年問題(如校園暴力、厭學、賭博等)都要一個預防計劃,我們需要設計很多不同的預防計劃。我們要在學校里推行有關計劃,則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涵蓋不同的計劃。第二很多家長未必會支持子女參加,因他們不覺得自己的孩子有相關的陋習。第三,因預防青少年問題的計劃往往集中于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多有“病態(tài)性指向”,而忽略了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
四、關于中職生增加自我效能感促進其“正面成長”的設想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堅信人,尤其是青少年,是具有向上、向好的能力和潛質的。筆者認為,聚焦于發(fā)展青少年的能力和潛質比強調他們的問題更為有效;而且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時沒有問題也不等于有了充足的準備來應對自身的成長。那么,如何挖掘中職生的潛質,使他們能將內心深處的自卑和自我挫敗認知,轉化為正面的個人期望或認知的技巧,提高心理素質,從而減低負面行為的出現呢?筆者通過實踐認為,提高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刺激他們的正面成長是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對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許多研究證實,自我效能感可以在人生的順逆境中影響個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及道德效果。抱有正面自我效能信念的人常常感到精力充沛,對工作、學習有興趣,視困難為發(fā)展機會,并竭力達到更高的目標。這些人經歷失敗后,很快便振作起來,并把失敗歸因于可以改變的元素(如技巧或知識)。堅定的自我效能感能促進升學就業(yè)的規(guī)劃,發(fā)展持久的關系,有利達到目標。
五、具體活動方案設計
(一)尋找被遺忘的寶藏——通過挖掘個人成就行為來提高自我效能感
成就行為就是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功給個體帶來自我效能的體驗。直接的成功經驗對自我效能的確立十分有效。它是個體獲得自我效能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并且也是個體對在其他信息基礎上,形成的自我效能加以檢驗的手段,因為它以確證的方式顯現了個體駕馭環(huán)境事件的能力。必須指出的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一般只有學業(yè)成就高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師長的肯定,對于廣大中職生來講,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是較低的。所以,本活動將引導學生欣賞及發(fā)展多方面的才能,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具體方法:每人準備一些最自豪的事情或詢問父母、師長、朋友,“我”被別人欣賞的事情,然后交流。比如,校運動會拿名次;能畫漫畫,會唱歌,會跳街舞,我字寫得比較好,會幫媽媽做家務,為人比較厚道,人緣好,競選上了班干部或學生會干部,等等。當學生不能充分挖掘個體的成就行為時,教師就要適當加以引導。雖說有時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也喚起了學生們心里的一點溫暖:我不是一無是處的,我也有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
(二)尋找身邊的“明星”——通過“替代經驗”來提升自我效能信念
當我們目睹周圍和我們相似的人取得了成功,會使得我們加強對自身成功的信念。對能力等人格特征與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動及其成就水平的觀察,能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于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即人們會對自己說,如果他能行,那么我也能行。
具體方法:事先請專業(yè)指導教師和班主任協助,在歷屆不同專業(yè)的班級里找出一些技能比較出色的學生,如在市、區(qū)各級技能比賽中獲獎的;或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取得成績的;或者某項特別出色的比如旅服類微笑最甜美的;客房服務最細致的,烹飪專業(yè)刀工最好的,面點做最好的,數控類制圖最好的,車工最好的,財經類打字最快的,證書最多的等,然后,分別在課堂內以大家推選和老師推薦相結合的方法,看看自己身邊的同伴是如何當上這“明星”的,他有什么過人之處?換作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技巧和態(tài)度的轉變)最后引導學生體會到,在同專業(yè)的橫向比較中,每個人起點、條件都不多,他能行,我也行。同時,也要指出,任何一個本領技巧,只有努力不懈的練習,才能發(fā)展出深厚實在的自我效能感,并達到成功。
(三)找到情緒平衡器——通過“情緒喚起”來提升自我效能感。
情緒喚起是指在面臨某項活動時的身心狀態(tài)。一般來講,平靜的情緒容易使人鎮(zhèn)定、自信;而當人十分焦慮不安時,則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將會學生調控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活動分三步。具體方法如下:endprint
1.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及沖動
請學生交流自己在焦慮、憤怒、悲傷時是如何排解的,效果如何,結合老師引導,選出幾種最恰當的情緒調控法,并指導學生做一些放松訓練。
2.學會正面的與人溝通,說出內心的感受
向學生介紹“有效溝通”即“表里一致性”溝通方法及技巧,并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看誰是最佳溝通者。
3.學會處理自我挫敗的非理性信念,并培養(yǎng)自我效能信念
介紹情緒ABC理論,讓學生分享交流自己曾有過的非理性信念,給自己造成什么樣的結果,如今換個角度,你會有何改變。
通過一系列的情緒管理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提升由自身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傳達給自身的信息,對自身能進行評判,也能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學生的正面成長也是有好處的。
(四)小步子向前走——通過制定合宜的目標并身體力行來提高自我效能期待
為自己訂立目標,按進度數據調整付出的努力,有助提升自我效能感。我們鼓勵學生為自己訂立目標,增加自信心、能力及承諾以達到目標。
具體方法:鼓勵并指導學生制定某一方面的目標及行動計劃,可以是學科作業(yè)上的,也可以是人際交往、技能訓練上的等等。目標可以分長期、中期、短期三種,目標不易過高,以免難以達到時產生挫敗感。在制定行動計劃時,力求小步子前進,最好能把計劃落實到每一天或每一周上。在訂立目標時,還應給自己一個考察的標準,最好還有完成/未完成計劃目標時的獎罰措施。當學生完成計劃達成目標時,要非常注重學生此時的內心感受,并加以正向強化。
通過此項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將成果與努力掛鉤,學生一旦成功,會更努力、更主動地去學去做,把自我挫敗的認知轉化為正面的認知,并正向提升自我效能期待。
六、評估方法
1.縱向,看有否進步。進步的感覺是推動發(fā)展的重要元素。提升自我效能感計劃應讓學生自己縱向比較,量度進步的幅度。我們更強調進步,是指全方面的進步,而不是單指實際成績,以減輕挫敗感和無助感。
2.橫向,聽旁人的反饋。個人重視的人物,如朋輩、父母、老師等對學生的嘉許、觀感和意見,也是相當重要的評估方法。我們可以反向利用學生重視的他人如同學、師長作為模仿、比較的對象。
七、小結和反思
自我效能感是個復雜的個人信念,且被認為與行為、個體、環(huán)境三者相互影響。在此項以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來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減少負面行為的系列實踐中,操作中也有些問題有待改進:首先,教師不能為提升而提升,一定要強調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萬能的,唯有和努力相結合,才能有效。一味的估息是錯誤的、盲目的,只會導致更大的沮喪及更傷害性的自我貶抑。
其次,對于旁人的反饋和意見,也要學會正確對待,因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有些反饋者會做出不適當的期望,反而會嚴重打擊自我效能信念,因此,一方面也要指導家長、老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實際評價,也要幫助學生應對那些威脅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反饋。
最后,一個學生的正面成長,單靠提升自我效能感還是不夠的。這需要一個全面的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訓練,在以后的實踐活動中擬逐步加強。
參考文獻:
[1][美]A·班杜拉著.繆小春譯.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Levin M,Zuckerman D.Getting down on self-esteem:as research doubts value of“feel good”lessons,programs shift to helping kids earn a sense of“self-efficacy.”2004.
[3]Schunk DH.Reward contingen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kills and self-efficacy.J Educ Psychol.1983,(75):511-518.
[4]Schunk DH,Zimmerman BJ.Modeling and self-efficacy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In:Junonen J,Wentzel KR,editors.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London:Cambridge Univ.1996.154-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