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帕蘭朵紡織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方國平 編輯/吳存蘭
為針織面料提供多樣化內涵
文/上海帕蘭朵紡織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方國平 編輯/吳存蘭
應用于針織面料的生物基纖維,不僅可增加產品種類的多樣性,更可提高針織產品的附加值
紡織品的不斷升級催生著纖維原料的快速發(fā)展,單一性能的針織面料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的市場需求,纖維原料的開發(fā)開始進入多功能性和智能化的發(fā)展階段,各種功能性的新型針織面料的開發(fā),為針織產品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效果和視覺效果。以生物基纖維為原料織造的針織面料,不僅生態(tài)環(huán)保,而且親膚性更好,可用于泳衣、襪子、體操服、健美服等貼身穿著的紡織服裝產品。
在現有開發(fā)的生物基纖維中,除粘膠纖維、莫代爾、天絲等基本纖維外,我國研發(fā)的再生纖維大多帶有一種或幾種功能。通過對纖維進行改性、共混、共聚、提取、添加等工藝,使普通生物質纖維具有某種特定的功能性,如保暖、阻燃、抗菌、香味、光致變色等。應用于針織面料的生物基纖維,不僅可增加產品種類的多樣性,更可提高針織產品的附加值。
保暖性針織面料。竹炭纖維、咖啡炭纖維等產品橫截面布滿了大大小小橢圓形的孔隙,中空結構使其溫升速度比普通棉織物快,如臺灣華懋生物技術股份公司生產的咖啡炭纖維,由該纖維織造的針織面料具有蓄熱保暖的功能。
阻燃性針織面料。海藻纖維、添加磷系阻燃劑的粘膠纖維等,可用于生產織造具有阻燃性的針織面料,而且,其阻燃性能比較持久。
抗菌性針織面料。麻賽爾纖維、甲殼素纖維、殼聚糖纖維、玉米纖維、植物源抗菌功能粘膠纖維、納米珍珠再生纖維素纖維、納米銅再生纖維素纖維等通過加工以后都可用于生產織造具有抗菌性的針織面料。
此外,薰衣草粘膠纖維可用于護膚類針織面料的織造,提升針織面料的舒適度;采用中空皮芯復合紡絲技術,皮層選用常規(guī)聚酯,芯層制成中空型,從草本植物菊花中提取出的天然菊酯,通過紡絲新型加工技術填充到中空部分,而得到的天然菊酯芳香纖維可用于生產具有香味的針織面料。
為了使生物質纖維具有以上功能,我國的纖維企業(yè)通過利用制漿法、提取法和添加法等工藝技術,來對纖維進行改進,并且在生物質纖維的功能性研發(fā)方面也已取得一些成果。
根據生物質基礎原料具備的天然的功能特點,加以直接利用制成漿料,通過粘膠法和其它方法制成纖維,放大或集中凸顯基礎原料的天然功能。
恒天海龍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制漿法研發(fā)了麻賽爾蛋白纖維素纖維。通過對天然植物纖維黃麻進行技術處理制成麻漿,接枝共聚后制成完全不同于原麻而又具原麻特性和功能的再生纖維素纖維。該纖維保持和突出了天然麻涼爽、透氣和抗菌的功能,又有吸濕發(fā)熱、保暖的特性,還有蛋白質養(yǎng)膚親膚的功效,克服了原麻硬、粗、短、有刺癢感的弱點。
從基礎原料中,運用某種技術,提取所要求的有效成分,再用某種制備技術制成紡絲液,使有效成分轉化為某種功能。
四川宜賓絲麗雅公司以蠶蛹蛋白為原料,提取生產了蠶蛹蛋白纖維。通過對提取的蠶蛹蛋白進行化學改性,制成蛋白質紡絲液,與粘膠紡絲液共混紡絲,制成含有蠶蛹蛋白的粘膠纖維,其蛋白質含量為10%—20%。據了解,該纖維具有親膚美膚,滋養(yǎng)肌膚,延緩肌膚衰老,抵御紫外線侵害的功能。
青島康通海洋纖維公司以海洋中的棕色藻類植物為基礎原料,用技術手段從中提取得到海藻酸,再形成海藻酸鈉,用濕法紡絲技術制成所要求的海藻纖維。該纖維有極強的阻燃功能,極限氧指數LOI≧45%。同時,該纖維具有迅速止血,加快創(chuàng)傷愈合的功效。
從基礎原料中獲得要求的有效成分,或使用達到某種要求的化學物質,添加到粘膠紡絲液中,制成經添加后具有某些功能的纖維素纖維。
植物源抗菌功能粘膠纖維,就是將具有某些抗菌功能的植物源提取物溶液,改性后添加到純粘膠紡絲液中,根據優(yōu)化的粘膠纖維生產工藝,制得具有抗菌防臭功能的粘膠纖維。所謂植物源提取物,即是采用科學方法從植物中提取的抗菌有效成分,即植物抗菌劑。恒天海龍公司就是通過添加磷系阻燃劑,生產了安芙麗阻燃粘膠纖維。
最近出現的光致變色生物質纖維,通過運用光致變色材料,使纖維在受到光源后,纖維顏色能夠發(fā)生變化,從而獲得了“智能”變色的性能。該類纖維不僅能夠提高針織面料的舒適性,更因具有“智能性”而一度成為研發(fā)的熱點。其核心技術在于制備多種材料、結構和功能的新型纖維,從而在纖維上可實現傳感、通信、計算、儲能等功能。
據了解,恒天海龍公司和北京宇田公司已經共同研發(fā)出了相變儲能調溫纖維。通過使用具有相變功能的微膠囊(該微膠囊采用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具備高儲存高釋放熱量功能的溶液,添加到粘膠紡絲液中,根據相應的紡絲工藝制成具有相變調溫功能的粘膠纖維,這種功能已經帶有“智能”的性質。美國研發(fā)的outlast調溫纖維,原本是航天飛行員宇航服材料,將這種能適應太空生活的“智能”材料,轉化到民用上,讓調溫“智能”適應大眾生活。目前,這兩家公司正在做相變微膠囊調溫的基礎實驗,積極準備制訂相變材料的鑒別方法和標準的準備工作。
生物纖維的開發(fā)應用不僅為針織面料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其功能性和智能化的發(fā)展更為針織面料打開了通往市場的另一扇大門。
(文章編輯整理自:上海帕蘭朵紡織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國平在2017海安中國化纖科技大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