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歸國華僑,畢業(yè)于北京知名學府;放棄京城來到新疆,幾十年園丁生涯未能讓他停下服務于教育事業(yè)的腳步。
對很多老人而言,退休后安享晚年含飴弄孫,悠然自在,無疑是最好的生活。有的老人甚至沖在時尚潮頭成為了“別人家的老爺爺、老奶奶”??伤麉s偏偏“苦中作樂”,放著舒服安逸的日子不過,“苦行僧”般全心投入慈善事業(yè)。為了資助更多貧困孩子上學,“賠上”退休金不說,干脆再搭上時間去收廢品,這一助力,不知不覺堅持了20多年,先后有51名不同民族的貧困孩子在他的捐助下實現了自己的求學夢。
他并不富裕,只是一名普通教師,還要照顧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兒子。是什么激勵著他幾十年不懈堅持?
靠黨和政府助學金圓夢
1931年12月,趙從光出生于印尼萬隆,家里經營一間小雜貨鋪。4歲那年,小從光跟隨家人回國探親,作為長房長孫,被祖母留在了廣東梅縣,成為了“留守兒童”。
梅縣是有名的文化之鄉(xiāng),教育很發(fā)達,可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還是有孩子上不起學,趙從光就是一個。趙從光小學畢業(yè)后輟學半年,好不容易念完了初中,又輟學了3年半。輟學期間,他念念不忘看書學習,下雨的時候、晚上干完農活回來以后,一有機會他就看書看報,文科的知識掌握得很好。
新中國成立后,趙從光實現了上學的愿望,考上了梅縣東山中學,后來又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yè)。這期間,趙從光全是靠黨和政府發(fā)放的助學金完成的學業(yè),圓了高中夢和大學夢。1959年8月,他從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yè)畢業(yè)。畢業(yè)后,為了心愛的姑娘,趙從光來到新疆。1959年8月27日,畢業(yè)后即將離開北京奔赴新疆的趙從光特地來到天安門廣場,仰望城樓,作別京城。用他的話說,這是“告別天安門,高歌進新疆”?;疖囍荒芡ㄟ_新疆和甘肅交界處,“剩下的路要坐大卡車?!?/p>
從繁華的北京到新疆支邊,趙從光并不覺得苦。老人說:“來之前,我早就有思想準備,好在我小時候在梅縣農村長大,鍛煉出來了。而且,到新疆也不是我一個人,別人都能在這扎下根來,我為什么不能呢?我是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新疆的,在此之前我的愛人等了我整整7年,當時的我充滿了自豪感、驕傲感?!?/p>
從1959年到1991年退休,趙從光先后在兵團農學院(現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塔里木農墾大學及和田、喀什等多個地方工作,連續(xù)33年服務教育事業(yè),這也是他感到驕傲的一點。“現在退休在家我還能繼續(xù)為下一代服務,給他們提供幫助,這是我運氣好?!?/p>
把對親人的愛轉向社會
進疆后的生活平靜而充實,趙從光一直耕耘在三尺講臺,并與妻子育有兩子。不料,1989年,母親在湖北襄樊去世;次年,妻子突發(fā)心臟病離世。也正是從那時起,捐款、撿廢品、再捐款成為趙從光退休后社會生活的主線。
母親和愛人去世后,趙從光想,自己不能把錢寄到另一個世界給她們,就捐給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耙驗槲沂强奎h和政府發(fā)放的助學金完成學業(yè)的,所以從1994年開始,我一直向希望工程捐款,一直到今天,每一年都不斷。我小時候也是農村孩子,這些受捐助的孩子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感覺特別親切?!?/p>
1994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從光在郵局看見了全國“希望工程”的賀年卡,它號召人們一年捐贈300元錢,資助一個貧困學生。想到在退休后能繼續(xù)為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yè)做貢獻,從教33年的趙從光立刻買來賀卡并寄去600元錢,表示愿意捐助兩名孩子,那時趙從光的工資才900元,既要生活,還要照顧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兒子,經濟拮據是自然的,但他想,自己已經退休了,有的是時間,于是他將拾荒當做鍛煉身體。
每天早晨7點半,當人們還在睡夢中時,趙從光老人已經提著破舊的編織袋,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了。他將有用的物品撿回來,或留家用或變賣成錢。有一次為了撿玻璃,老人的腿被劃傷,縫了38針,疤痕至今還清晰可見。
也是從那時起,趙從光的捐助行動就再未中斷,開始是每人每年捐300元,后來是600元,近幾年每個孩子每年的捐款已經到了1000元。對捐助的孩子趙從光也從未提過任何要求,有的甚至連信都沒有通過?!爸灰⒆觽冞^得好,能把學業(yè)完成就好了,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平凡的小事,不足以掛在嘴上。”對趙從光來說,能看見孩子們的成長和進步就是最開心的。2003年5月,他捐助的一名叫李智梅的小姑娘當時只有8歲,在云南期納鎮(zhèn)大溝小學上三年級。老人資助她不久后就接到孩子的感謝信,歪歪扭扭的筆跡中透著孩子的乖巧和懂事,從那以后趙從光老人就常和她聯系,一面鼓勵她好好學習,一面給她寄一些生活費。漸漸地孩子的字寫得越來越好了,語句也越來越通順了。“看到孩子的進步我真的很感動,這是一件快樂的事?!?/p>
這是園丁的執(zhí)著和信仰
常年的辛勤勞作及營養(yǎng)不良使趙從光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和糖尿病,但為了那些因貧困而輟學的孩子能夠繼續(xù)有機會走進課堂,他堅持撿拾廢品掙錢,盡可能給予孩子們幫助。記者第一次到老人家,正趕上他吃午飯。一張老式方桌上放著一個掉了漆的黃色小瓷碗,里面裝著腌蘿卜干,所謂的午飯只是一碗白米飯。桌子的另一端,一位中年男子低頭往嘴里扒著米飯。這位中年男子是趙從光的小兒子,小時候學習很好,但在“文革”期間受了驚嚇,導致精神失常,至今未能治愈,現在除了看書、看報,其余的日常生活都需要父親為他打點。
“大兒子已經回廣州老家,這里只有我和小兒子,我每月的工資,除了給老家親戚偶爾寄些錢去,我和小兒子生活還是能過得去的,幫助貧困孩子讓他們完成學業(yè),還是能做到的。我希望能再多資助幾個孩子。”老人滿懷信心地說。
2013年“七一”前夕,歸國78年、進疆54年的趙從光老人握拳過肩,宣誓入黨。老人說,加入光榮的黨組織是自己一生的愿望。
因為助人為樂多年,趙從光相繼獲得“感動兵團年度人物”“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兵團道德模范”、“感動兵團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還為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希望工程、婦聯組織的“愛心一元捐”活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2016年,趙從光榮獲第二屆新疆婦女兒童慈善獎——最美慈善人榮譽稱號。
現在,在趙從光家里,還放了一份份中學生學習報,這是他專門為小區(qū)里的孩子輔導功課訂的,“三樓李怡上初三,二樓的李明澤上初二,對樓的李媛媛上初一……”退休后的他成了小區(qū)里孩子的專職免費輔導老師,孩子們需要輔導功課找他,他都會欣然接受,有時還親自上門為孩子們講課,他的家也成了小區(qū)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倍碚Z專業(yè)科班出身、深受蘇聯文化影響的趙從光將這段保爾·柯察金的名言視為人生信條。他傾其所有,為失學孩子鋪就了一條條求學之路,讓自己的人生住在了無數人心里,綿延芬芳,無窮無盡……
(據《南方日報》專訪和電話采訪整理。) 責編/畢春暉
E-mail: bchaa@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