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翰杰,熊秉剛,鄔業(yè)強
(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廣東東莞523326)
VSD聯合臭氧水灌洗對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康復的影響
歐翰杰,熊秉剛,鄔業(yè)強
(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廣東東莞523326)
目的觀察負壓封閉引流(VSD)聯合臭氧水灌洗對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86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VSD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臭氧水灌洗治療,以7 d為一個療程,完成一個療程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治療前后兩組創(chuàng)面組織乳酸脫氫酶(LDH)、琥珀酸脫氫酶(SDH)的活性,以及治療后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引流管堵塞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18.3±3.3)d vs (24.9±4.1)d]、換藥次數[(1.7±0.4)次vs(3.5±1.2)次]、住院時間[(21.1±2.8)d vs(32.7±4.4)d]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DH活性為(102.3±15.4)U/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5.7±16.2)U/L,SDH活性為(2.7±0.3)U/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6±0.2)U/L,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肉芽組織覆蓋率為(90.4±3.2)%、細菌清除率為(87.2±9.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4±3.9)%、(69.7±8.8)%,而引流管堵塞率為(1.9±0.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2±1.3)%,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應用于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中療效顯著,其能顯著改善創(chuàng)面組織的缺氧、缺氧情況,促進氧代謝,同時促進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的增生,提高創(chuàng)面細菌的清除率,降低引流管堵塞率。
負壓封閉引流;臭氧水;慢性創(chuàng)面;療效;氧代謝
慢性創(chuàng)面主要是指患者通過常規(guī)治療30 d以上,病情依舊無顯著好轉,且仍舊處于持續(xù)病理性炎癥反應狀態(tài),導致傷口無法得到完整修復的創(chuàng)面疾病[1]。有研究報道顯示,導致慢性創(chuàng)面的發(fā)病因素較多,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病因包括糖尿病、靜脈高壓以及局部組織受壓等[2-3]。該病臨床上治療手段較多,但其臨床療效差異較大。鑒于此,本文通過研究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聯合臭氧水灌洗對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康復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有效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在東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創(chuàng)面患者86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存在較大損傷面積的皮膚和(或)軟組織,且伴有缺損及污染,難以一期縫合;(2)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合并癥及并發(fā)癥者;(2)伴有嚴重繼發(fā)性感染者;(3)既往有嚴重血管神經損傷或關節(jié)活動部位創(chuàng)面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17~53歲,平均(34.4±10.3)歲;創(chuàng)面面積19~120 cm2,平均(44.3±3.4)cm2。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18~52歲,平均(34.5±10.5)歲;創(chuàng)面面積21~122 cm2,平均(44.5±3.5)cm2。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創(chuàng)面面積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VSD治療,方法如下:首先行清創(chuàng)處理,將壞死組織及異物徹底清除;而后根據創(chuàng)面面積修剪含輸入管以及引流管的聚烯醇明膠海綿材料,并將其緊密縫合于創(chuàng)面四周,避免生物透性薄膜密閉創(chuàng)面出現漏氣。同時,在距創(chuàng)面3 cm膚處戳孔將負壓引流管引出,連接于中心負壓裝置上,隨后調整至50~60 kPa的負壓,行持續(xù)負壓吸引。觀察組則在VSD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臭氧水灌洗治療:將預先制備好的10 μg/mL臭氧水經創(chuàng)面循環(huán)并由引流管引出,60 min/次,1次/d,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治療前后兩組創(chuàng)面組織乳酸脫氫酶(LDH)、琥珀酸脫氫酶(SDH)的活性,以及治療后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引流管堵塞率。LDH、SDH活性測定方法如下:取創(chuàng)面中心1 g肉芽組織,加入一定量的PBS沖洗,并以2 500 r/min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療效判定標準[4](1)治愈:2周內患者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創(chuàng)面皮膚覆蓋良好;(2)有效:2周內患者創(chuàng)面有大部分皮膚存活,分泌物顯著減少,且有新的肉芽組織形成;(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傆行?治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98,P=0.013),見表1。
2.2 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創(chuàng)面換藥次數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3 43 18.3±3.3 24.9±4.1 8.223 0.000 1.7±0.4 3.5±1.2 9.331 0.000 ) 21.1±2.8 32.7±4.4 14.585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創(chuàng)面組織LDH、SDH活性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DH活性較對照組更低,而SDH活性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創(chuàng)面組織LDH、SDH活性比較(U/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創(chuàng)面組織LDH、SDH活性比較(U/L,)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3 43 187.4±18.1 186.9±17.8 0.129 0.898 102.3±15.4 155.7±16.2 15.666 0.000 1.3±0.2 1.3±0.1 0.000 1.000 2.7±0.3 1.6±0.2 20.006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及引流管堵塞率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肉芽組織覆蓋率和細菌清除率均較對照組更高,而引流管堵塞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及引流管堵塞率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及引流管堵塞率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43 43 90.4±3.2 77.4±3.9 16.898 0.000 87.2±9.3 69.7±8.8 8.963 0.000 1.9±0.6 9.2±1.3 33.433 0.000
臨床上,慢性創(chuàng)面是由于組織灌注出現異常后在局部產生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損傷,加之壞死組織的殘留和細菌定植造成持續(xù)感染,以及局部或全身的營養(yǎng)不良引發(fā)的一種創(chuàng)面修復細胞疲軟,甚至喪失活力的現象[5-6]。目前,臨床上對其主要采用VSD治療。其作用機制是通過高效引流使創(chuàng)面處于相對清潔、具有一定濕度的狀態(tài)中,同時給予微循環(huán)動靜脈持續(xù)性機械牽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張血管,促使毛細血管生成,進一步對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改善作用。此外,VSD對創(chuàng)面組織細胞外基質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誘導作用,可有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7-8]。但事實上,此種單純的治療措施在實際治療中易出現引流管堵塞,從而導致引流失效。另有研究報道顯示,負壓封閉創(chuàng)面可能會形成一個無氧環(huán)境,對厭氧菌的繁殖具有促進作用,從而易造成混合感染,并加重患者的病情。而若將其應用于缺血、缺氧創(chuàng)面時,會使得創(chuàng)面組織病情加劇,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血管栓塞[9-10]。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的方法尤為重要。
本研究發(fā)現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應用于慢性創(chuàng)面的治療療效顯著。原因可能在于:臭氧水灌洗主要是通過對創(chuàng)面提供充足的氧供,從而促進了血管的新生和肉芽組織的形成,并為細胞增殖提供了充足的能量,進一步增加了臨床效果[11]。同時,觀察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表明了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臭氧水治療的作用機制糾正了創(chuàng)面的缺氧狀態(tài),提高了創(chuàng)面中心氧分壓,從而有利于血管因子的生成,且對成纖維細胞增生以及膠原的合成均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效提高了上皮細胞的生長活力以及白細胞的殺菌能力。此外,局部氧治療通過獨立改善創(chuàng)面微環(huán)境,其可主要作用于創(chuàng)面局部,可有效避免氧作用于全身而引發(fā)的一系列不良反應,為患者的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12-13]。此外,觀察組患者的LDH活性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其SDH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LDH屬于糖酵解核心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可反映機體的無氧代謝情況。因此,組織受損程度越嚴重,其活性相應越高。而SDH是有氧代謝限速酶之一,其活性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組織處于缺氧狀態(tài)。這充分表明了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治療可提供更多的物質基礎以及能量支持用于細胞增殖。此外,本文結果還顯示了治療后觀察組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引流管堵塞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了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應用于慢性創(chuàng)面中可有效提高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并降低引流管堵塞率。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是:VSD裝置所具備的海綿材料的固有間隙相對較小,從而易導致在負壓抽吸狀況下海綿孔堵塞。加之患者創(chuàng)面依舊具有潛在的壞死組織,予以清創(chuàng)仍無法徹底清除干凈,亦可能會使海綿孔堵塞,而臭氧水灌洗過程中可讓VSD裝置中的海綿材料處于灌注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其間隙縮小造成的海綿孔堵塞[14-15]。臭氧水灌洗可有效提高創(chuàng)面組織氧分壓,而氧對細菌的繁殖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同時對吞噬細胞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增強作用,因此可有效提供細菌清除率。
綜上所述,VSD聯合臭氧水灌洗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創(chuàng)面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提高肉芽組織覆蓋率、細菌清除率,同時降低引流管堵塞率,有效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寬,解英,汪虹,等.細菌生物膜與慢性創(chuàng)面愈合[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9):4554-4556.
[2]黃書潤,歐陽容蘭,張勇,等.少見病因導致的慢性創(chuàng)面四例[J].中華燒傷雜志,2016,32(7):438-440.
[3]Yuan XG,Zhang X,Fu YX,et al.Sequential therapy with"vacuum sealing drainage-artificial dermis implantation-thin partial thickness skin grafting"for deep and infected wound surfaces in children[J].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2016,102(3):369-373.
[4]宋健,喻愛喜,漆白文,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難治性潰瘍創(chuàng)面的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6,39(1):102-104.
[5]車永琦,趙建強,翟偉,等.負壓封閉引流結合間斷開窗技術在大面積跟腱外露創(chuàng)面修復中的使用體會[J].中國骨傷,2015,28(12): 1153-1155.
[6]Li W,Ji L,Tao W,et al.Effect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in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J].Int J Clin Exp Med,2015,8(9): 16112-16116.
[7]張麗,付小兵.電磁療法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的基礎與臨床研究[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6,11(1):68-71.
[8]李健,林茂輝,陳晶晶,等.銀離子洗液聯合改良負壓封閉吸引技術治療慢性創(chuàng)面[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8):760-762.
[9]Ni J,Liu H,Liu X,et al.Vacuum sealing drainage as treatment of severe buttocks and perianal infec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are-Compliant)[J].Medicine(Baltimore),2015,94(43): e1766.
[10]溫皇鼎,李志清,張美光,等.負壓封閉引流聯合含氧液沖洗對下肢慢性靜脈性潰瘍患者創(chuàng)面的影響[J].中華燒傷雜志,2015,31(2): 86-92.
[11]陳安富,馬云飛,姜楠,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臭氧水沖洗治療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性創(chuàng)面的實驗研究[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13,15(4):320-325.
[12]夏平光,趙繼,蔡賢華,等.臭氧水對骨科創(chuàng)面產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的滅菌效果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1):12-16.
[13]葉菊花,黃俊武,石紅云.臭氧水沖洗促進大鼠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創(chuàng)面愈合的實驗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5):420-423.
[14]沈明強,劉鑫,魏晨,等.穩(wěn)定溶解臭氧水對皮膚創(chuàng)面炎癥的治療效果[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16):3058-3060.
[15]李云愷,陳麗艷,王惠,等.臭氧、臭氧水聯合改良型VSD治療復雜性創(chuàng)面的效果及機制初探[J].重慶醫(yī)學,2014,43(23):3019-3021.
R641
B
1003—6350(2017)16—2692—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6.037
2016-12-09)
廣東省東莞市醫(yī)療衛(wèi)生科技計劃一般項目(編號:2015105101084)
歐翰杰。E-mail:1209629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