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大運河史話(四)
木匠
千年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鎮(zhèn)眾多,之前,我們已為大家簡略介紹了寧波、鎮(zhèn)江、揚州等名城和柳孜、邵伯等古鎮(zhèn);本周,我們將繼續(xù)來了解一下運河沿線還有哪些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鎮(zhèn)……
從大運河上眺望高郵鎮(zhèn)國寺塔
京杭大運河,在經過揚州以后,繼續(xù)北上,大約60公里,就是高郵了。
高郵港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揚州港的分港區(qū),碼頭岸線總長達1500多米,是我國內河碼頭中岸線最長的。高郵港碼頭現有20個泊位,包括10個500至2000噸級的散貨泊位和10個500至2000噸級的件貨泊位,年吞吐能力為1000萬噸左右。
高郵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筑高臺、置郵亭”,高郵因此而得名。在中國兩千多個縣市中,高郵是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有著“中國郵政活化石”之稱的高郵盂城驛(盂城是高郵的一個別稱),是目前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馬驛站,今已作為京杭大運河高郵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高郵還是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因其詞有“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之句,蘇軾曾戲呼他為“山抹微云君”)的故里(今高郵市城東三垛鎮(zhèn)秦家垛村),其傳世名篇《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即作于高郵。
高郵湖,又稱璧瓦湖,古名樊良湖,是中國第九大(一說為第六大)淡水湖,盛產魚蝦。湖西有被譽為“淮南第一山”的神居山,有專家指出,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堯帝就出生在這里,是以視此山為“堯文化”的發(fā)祥地。山中古跡眾多,如西漢廣陵王劉胥墓、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年至519年)的悟空寺(以后經過幾次擴建,到北宋時,規(guī)模達到鼎盛,成為淮左佛教文化的中心。由于按照禮制,只有皇家寺院的房屋才能超過一百間,是故該寺對外只能宣稱有房屋九十九間半,其實遠不止此數。明初,明成祖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變”,揮師南京,奪取了建文帝朱允火文的皇位。有說建文帝在城破前一刻,從地宮潛出了南京,來到神居山悟空寺,落發(fā)出了家。清、民以降,悟空寺歷經兵火,逐漸衰敗,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僅余大雄寶殿和天王殿數間廟堂,也已殘破不堪。新世紀,高郵市為發(fā)展當地的旅游業(yè),對悟空寺進行了復建,今已恢復大半)、煉丹臺(貌似與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謝安有關,傳說謝安年輕時,曾經在這里隱居,煉丹臺就是他留下的一處煉制丹藥的地方)和與很多傳說中的楊門女將穆桂英有關的遺跡。
另外,在高郵市境內,還有屬于新石器時代的龍虬莊遺址和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的文游臺(據《高郵州志》:文游臺,乃蘇軾過高郵,與秦觀、王鞏、孫覺等人載酒論文之所。現存建筑大都為清嘉慶十九年的),以及在運河考古中發(fā)現的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堰平津堰(為唐元和宰相李吉甫為調節(jié)運河水位所修)和始建于唐僖宗時的鎮(zhèn)國寺塔(該塔為一座四方形七層的樓閣式磚塔,在全國古塔中,這種四方形的樓閣式磚塔僅有兩座,一座是西安的大雁塔,再一座就是該塔了,是故該塔又被人們稱為“南方的大雁塔”。另值得一提的是,該塔原在運河邊上,1956年河道拓寬時,該塔也在拓寬的范圍內。在審查方案時,周恩來總理在方案上批了“讓道保塔”四個字,于是在開掘新的河道時,留下了一個河心島,終于使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保存了下來)。
京杭大運河在經過高郵以后,繼續(xù)北上大約110公里,就是淮安了。
淮安是大運河與淮河故道的交點,無論是在隋唐大運河時代,還是在京杭大運河時代,淮安運河碼頭在眾多運河碼頭中的地位,始終都是最高級別的,是以淮安向有“運河之都”的美稱。明清時期,總理全國漕運事務的最高機構——總督漕運部院(即漕運總督衙署)就設在淮安。
遙想當年的淮安,必是千舟匯聚、桅帆林立;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云集;驛館、酒樓、勾欄遍地,一派無比昌盛之景象。
明《永樂大典》的主纂官姚廣孝曾經寫過一首《淮安覽古》,詩曰:
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隨地轉,練鋪淮水際天浮。
城頭鼓勁驚鳥鵲,壩口帆開起白鷗。
胯下英雄今不見,淡煙斜日使人愁。
舉淮安為“東南第一州”,應無半點浮夸,實乃實至而名歸。
淮安,今為江蘇省12地級市之一,下轄清河、清浦、淮安、淮陰、洪澤五區(qū);漣水、金湖、盱眙三縣。
淮安自古人杰地靈,出過很多名人,如“漢初三杰”、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軍事家之一韓信,宋代巾幗女英雄梁紅玉,漢代辭賦大家枚乘,三國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南北朝詩人、“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鮑照,北宋著名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鄂,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邊壽民,清代著名將領、在鴉片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的關天培,民國著名學人、“甲骨學奠基人”之一的羅振玉等等。還有一代偉人、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也是淮安人。
淮安總督漕運部院
再值得一提的是,在淮安市里有個河下古鎮(zhèn),這個鎮(zhèn)在古時候應該是相當繁華的,據說在這個也是因為大運河而發(fā)展起來的古鎮(zhèn)上,“街衢巷陌,縱橫交錯,梨園書寓、酒肆茶樓,笙歌聒耳、沸旦靡宵”,但這還不是該鎮(zhèn)最值得炫耀的地方,該鎮(zhèn)最值得炫耀的地方是“禮樂文風之盛,名冠江淮”,向有“天下第一進士鎮(zhèn)”之美稱——明清兩代,就這個彈丸小鎮(zhèn)先后出了123名舉人、67名進士,其中探花1名,榜眼2名,文武狀元各1名。不過,讓人唏噓的是,家也在該鎮(zhèn)的吳承恩吳老先生,卻連一個舉人也沒考上。
淮安市里的古跡,除河下鎮(zhèn)外,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總督漕運部院了。作為明清兩代總理全國漕運事務的最高機構,當年在這里辦公的上至漕運總督(正二品大員,也有個別從一品的。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明末的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史可法,清代劉墉的父親、一代名臣劉統(tǒng)勛和“水霹靂”施瑯的兒子施世綸等),下到九品以上文武漕官,據稱有270余人,如果再把普通役工、護院兵丁都包括進來,應不下千人。部院規(guī)模十分宏大,有房213間,牌坊3座,中曰“重臣經理”,東曰“總共上國”,西曰“專制中原”。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大堂、二堂、大觀堂、淮河節(jié)樓;東西側都是官廳,另外東側還有東林書屋、正值堂、水土祠和一覽亭等;西側還有百錄堂、師竹齋和來鶴軒等,總面積約三萬平方米,與古淮安城的標志性建筑鎮(zhèn)淮樓和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另外,到淮安,還有淮安市區(qū)的文通塔、鎮(zhèn)淮樓、韓侯(即韓信)祠、梁紅玉祠和在盱眙縣的明祖陵(洪武元年,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后,就將他的高祖追尊為了玄皇帝、曾祖追尊為了恒皇帝、祖追尊為了?;实邸⒏缸纷馂榱舜净实?。這個陵就是朱元璋按照帝王陵的規(guī)制,為他這些一輩子都是佃農的先人修的一個衣冠冢)、秦漢時期的古東陽城遺址和第一山(又名都梁山,山上有很多宋、元、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大家的珍品)等古代遺存,也很值得一看。(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