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坤
(福建省林業(yè)科技試驗中心,福建 漳州 363600)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生長的影響
高小坤
(福建省林業(yè)科技試驗中心,福建 漳州 363600)
開展了蝴蝶蘭組培苗4種不同基質栽培試驗,從成活率、形態(tài)、鮮質量以及葉綠素等指標對試驗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以松樹皮∶水苔=2∶1作為蝴蝶蘭組培苗的基質效果較好。在林區(qū),松樹皮∶水苔=2∶1作為蝴蝶蘭組培苗的栽培基質可以進行推廣。
蝴蝶蘭;組培苗;基質;成活率
栽培基質是影響蝴蝶蘭生長及開花數量的主要因子之一[1]。臺灣學者經多年試驗研究,較早地將水苔作為蝴蝶蘭規(guī)模化生產的栽培基質,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成本低、環(huán)保等優(yōu)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對水苔研究的深入和生產經驗的積累,水苔作為蝴蝶蘭基質的一些弊端逐漸顯現(xiàn),如水苔具有較高的持水性且水分散失較慢,澆水后,蝴蝶蘭根系在一段時間內處在低氧脅迫的環(huán)境條件下,容易爛根;基質中可溶性鹽含量(EC 值)較高、保肥性較強,在生產中常造成無用陽離子的過度積累,導致對根系鹽分的脅迫,這一現(xiàn)象在冬季氣溫低時尤其明顯,常表現(xiàn)為根尖黑頭[2-4]。另外,近年來,水苔由于大量采集,同時受自然生態(tài)變化的影響,產量逐漸減少,成本提高,品質亦極不穩(wěn)定,且開采時部分水苔與土壤混合生長,以致水苔遭受鐮刀菌感染,影響日后開花品質[5]。為此,本試驗以蝴蝶蘭‘臺林紅天使( Dtps. Tailin Red Angel)’作為供試品種,開展了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臺林紅天使’組培苗生長影響的研究,旨在優(yōu)化蝴蝶蘭組培苗栽培基質配方。
1.1 試驗地及設施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福建省林業(yè)科技試驗中心五板橋基地,屬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1 ℃,年降水量1 589~1 880 mm,無霜期322 d,年均相對濕度80 %,年均日照時數2 052 h。試驗溫室大棚2012年8月建成,配備水簾風機降溫系統(tǒng)、加溫系統(tǒng)、內外遮陽系統(tǒng)、噴灌系統(tǒng)和移動苗床等。
1.2 苗木來源
苗木來自福建省林業(yè)科技試驗花卉研究所生產的蝴蝶蘭‘臺林紅天使’經過煉苗的組培苗。
1.3 試驗方法
1.3.1 組培苗移栽 將組培苗小心從容器中逐個取出,用清水漂洗去黏附在根上的培養(yǎng)基后,用多菌靈800倍液浸泡消毒5 min,晾干。挑選長勢基本一致的蝴蝶蘭組培苗,分別用配好的四種基質栽植在1.5寸的透明軟塑杯中,每杯栽植一株小苗。栽植7個月后,分別用相對應的基質轉移到2.5寸的透明軟塑杯中。
1.3.2 栽后管理 移栽后,晝夜溫度保持在20~30 ℃,相對濕度70%~85%,光照強度5 000~12 000 lx,2個月后光強增加到20 000~30 000 lx。移栽20 d后,每隔7~10 d用花卉專用肥(N-P2O5-K2O=20-20-20)3 000~4 000倍液澆一次肥,并每月間施1次花卉專用肥( N-P2O5-K2O=30-10-10)4 000 倍液。
1.3.3 試驗設計
表1 不同處理基質配比(體積比)
本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方法,單因素(栽培基質),4個處理(見表1),每個處理120株,3個重復。組培苗移栽時間為2014年10月25日,移栽2個月(2015年12月25日)和4個月(2015年2月25日)后分別統(tǒng)計組培苗成活率,2015年8月20日,測定植株的葉展、新葉片數、葉面積、地上和地下部鮮重、葉片葉綠素等指標。采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測定葉片面積,采用95%乙醇提取比色法[6]測定葉片葉綠素含量。
2.1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成活率的影響
表2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成活率(%)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附不同小寫字母者表示差異顯著,相同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
由表2可知,蝴蝶蘭組培苗栽培2個月后,各處理的蝴蝶蘭組培苗成活率均較高,達到了90%以上,4種處理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但處理A、處理B的成活率較高,處理D的成活率較低;栽培4個月后,4種處理的成活率都有所下降,但差異并不顯著,以處理A的成活率最高,處理B次之。
2.2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由表3可知,葉展以及新葉片數,處理A與處理C、處理D達到顯著差異,與處理B沒有顯著差異;葉面積,處理A與處理C達顯著差異,與處理B、處理D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從蝴蝶蘭形態(tài)指標分析,處理A效果最佳,處理B次之。
表3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2.3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鮮質量的影響
表4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鮮質量(g)的影響
由表4可知,處理A和處理B都能明顯增加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鮮重,都與處理C達到了顯著性差異,處理D與其他3個處理沒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表5 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葉綠素含量(mg/g)的影響
植物葉綠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由表5可知,各處理間,葉綠素a含量差異不顯著,葉綠素b含量差異達到顯著程度,以處理A最高,達到了0.20 mg·g-1,處理C葉綠素b含量最低。各處理間,以處理A的葉綠素總含量最高,與處理C和處理D都達到了顯著性差異。
通過不同栽培基質對蝴蝶蘭組培苗生長影響的試驗,蝴蝶蘭組培苗移栽2個月和4個月后,成活率并無顯著影響,處理A成活率最高,其次為處理B。蝴蝶蘭組培苗種植10個月后,從形態(tài)指標分析,處理A葉展較長,達到28.65 cm,與處理C、處理D達到了顯著差異,處理A與處理B無顯著差異;處理A、處理B的新葉數較多,都超過了3片,其中處理A與處理C、處理D都達到了顯著差異;葉面積處理A最大,與處理C達到了顯著差異。從鮮重指標分析,處理A和處理B植株鮮重較大,均與處理C達顯著差異。從葉綠素含量指標分析,葉綠素a含量4個處理均無顯著差異,葉綠素b含量則有不同的影響,以處理A的含量最高。綜合各個指標來看,處理A和處理B對于蝴蝶蘭組培苗的生長效果最好,即用傳統(tǒng)的全水苔或松樹皮:水苔=2:1效果最佳,在林區(qū),松樹皮原材料來源較多,價格較低,松樹皮∶水苔=2∶1作為蝴蝶蘭組培苗栽培基質可以適當推廣。
[1] 李天林,沈兵,李紅霞.無土栽培中基質培選料的參考因素與發(fā)展趨勢[J].石河子大學學報,1999(3):250-258
[2] 趙九洲,陳潔敏,陳松筆,等.基質與氮磷鉀比例對蝴蝶蘭(Phalaenopsishybridium)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園藝學報,2000,27(5):383-384
[3] 葉振華,張雪梅,李秋霞,等.蝴蝶蘭催花技術研究[J].廣東園林,1996(4):7-8
[4] 王麗娟,王學利,范文靜.設施蝴蝶蘭栽培基質的研究現(xiàn)狀[J]. 園藝與種苗,2011(1):41-44,101
[5] 林立航.不同栽培介質對蝴蝶蘭生長及模擬儲運之影響[D].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6
[6] 鄒琦.植物生理學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ed Substrates on Growth ofPhalaenopsisaphroditeSeedlings
Gao Xiaokun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st Center, Zhangzhou 363600, China)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ofPhalaenopsisaphroditewere conducted by adopting four different substrates.The survival rate, morphology, fresh quality and chlorophyll were analyzed synthetically. Result shows that pine bark:Herbasphagni= 2: 1 is optimal for tissue culturePhalaenopsisaphroditeseedlings . In the forest area, pine bark:Herbasphagni= 2: 1 asPhalaenopsisaphrodite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can be properly promoted.
Phalaenopsisaphrodite;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substrates; survival rate
1005-5215(2017)08-0037-02
2017-06-30
福建省林業(yè)廳項目:蘭花品種創(chuàng)新與高效繁育栽培體系研究;福建省林業(yè)廳科技項目(閩林科[2015]2號)
高小坤(1973-),男,福建平和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觀賞植物繁育及栽培研究.
S723.132.6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