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龍類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鄭氏斗戰(zhàn)翼龍生態(tài)復原圖(趙闖繪)
2017年2月16日,《科學報告》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團隊蔣順興和程心等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王孝理和張軍強等關于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究報道的翼龍化石屬于侏羅紀燕遼生物群,標本產自遼寧建昌玲瓏塔。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tài)特征都介于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征將其命名為鄭氏斗戰(zhàn)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這一標本的發(fā)現使人們能夠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后骨骼的演化過程。
在傳統的分類系統中,翼龍可分為長尾的“喙嘴龍亞目”(非翼手龍類)和短尾的翼手龍亞目(翼手龍類),前者較為原始,后者相對進步。自系統發(fā)育學在翼龍研究中被應用以來,其分支系統分析結果都顯示僅有翼手龍類是一個單系類群,而“喙嘴龍亞目”是一個包括翼龍目所有基干類群在內的復系類群,所以也將其稱為非翼手龍類。翼手龍類都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翼掌骨明顯加長,縮短的尾部和退化的第五腳趾,這些特征與非翼手龍類明顯不同,長期以來這其中的任一特征都可以用來區(qū)別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
自2009年以來,汪筱林領導的中國和巴西翼龍研究團隊首先研究命名了李氏悟空翼龍,并建立悟空翼龍科,先后報道了悟空翼龍類的多個類型。這些翼龍毫無例外其頭部骨骼類似于翼手龍類,具有愈合的鼻眶前孔;頸椎和翼掌骨相對加長,加長程度大于非翼手龍類而小于翼手龍類;其加長的尾部和特別發(fā)育的第五腳趾則十分類似于非翼手龍類。悟空翼龍、達爾文翼龍和鯤鵬翼龍是目前較為確認的悟空翼龍科成員,這些成員都被認為可能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鄭氏斗戰(zhàn)翼龍化石比例尺a: 5cm; b, c:1 cm(蔣順興供圖)
最近,在德國以產出始祖鳥而著名的晚侏羅世索倫霍芬灰?guī)r中也發(fā)現了兩件未命名的翼龍標本,其頭骨形態(tài)與產自同一產地的翼手龍屬沒有明顯差別,頭后骨骼也較為相似,然而其尾椎數量和長度都略大于翼手龍類,而明顯小于非翼手龍類。其第五腳趾具類似于非翼手龍類的兩個趾節(jié),但每個趾節(jié)都已經十分退化。所以,這一未命名的類型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
研究者通過對鄭氏斗戰(zhàn)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tài)學和系統學研究認為,斗戰(zhàn)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征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fā)育分析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fā)現的未命名標本,斗戰(zhàn)翼龍在尾部表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斗戰(zhàn)翼龍的發(fā)現和研究使得翼龍演化從“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斗戰(zhàn)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
鄭氏斗戰(zhàn)翼龍賦存在晚侏羅世燕遼生物群的道虎溝組(或髫髻山組)中,相比同一地層中數量眾多的悟空翼龍類而言,目前僅發(fā)現斗戰(zhàn)翼龍一個標本。據此推測,斗戰(zhàn)翼龍在晚侏羅世的最早期(約160-161Ma)可能才剛剛出現,此時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悟空翼龍類,斗戰(zhàn)翼龍的首次出現可能略早于這一時期,而悟空翼龍類則可能出現得更早。
斗戰(zhàn)翼龍的屬名和悟空翼龍一樣來自于我國著名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孫悟空能騰云駕霧七十二變,天地之間任我行。悟空翼龍也正是位于“喙嘴龍類”和翼手龍類之間“變化”的關鍵過渡環(huán)節(jié),具有兩者共同的鑲嵌特征,據此而得名。而斗戰(zhàn)翼龍則是悟空翼龍類進一步演化的一個翼龍類型,孫悟空最終因保護唐三藏西天取經成功,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鄭氏斗戰(zhàn)翼龍的種名贈予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鄭曉廷館長,感謝他大力支持了這一合作研究。
(原文作者:蔣順興)
【化石新知欄目75~80頁內容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信息中心根據原文作者提供的圖文編輯集成】
北疆博物院館藏的部分昆蟲標本——上左:點伊緣春;上中:中國龍虱;上右:黃脊壯異蝽;中左:斑華異蝽;中中:側點嬌異蝽;中右:光華壯異蝽;下左:青球羅紋蛾;下右:榆鳳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