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綻
李興成
赤石暴動成功的三個主因
□張金綻
李興成
赤石暴動地遺址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將捕獲的新四軍官兵和從東南各省抓捕的共產(chǎn)黨員、抗日志士等700余人分6個中隊關(guān)押在上饒集中營。1942年5月,日寇侵犯浙贛鐵路沿淺,金華、衢縣等地相繼淪陷,上饒告急。國民黨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部向福建撤退,集中營也隨著轉(zhuǎn)移。轉(zhuǎn)移途中由共產(chǎn)黨獄中秘密支部領(lǐng)導(dǎo),集中營80多名同志在崇安縣(現(xiàn)武夷山市)的赤石鎮(zhèn)舉行暴動取得成功,史稱赤石暴動。在紀念新四軍赤石暴動勝利75周年之際,筆者翻閱當年采訪赤石暴動4位指揮和部分參加者的筆記。他們關(guān)于赤石暴動成功的內(nèi)因和外因的分析,集中起來即“地利、天時、人和”,并將此歸納為三個主因。
第一個主因,地利。1942年6月5日,上饒集中營戰(zhàn)俘從江西上饒起程。出發(fā)的前夜,集中營第6中隊秘密黨支部決定,在行軍途中利用爬山和過渡等機會舉行暴動,并規(guī)定了“準備暴動”和“發(fā)起暴動”等訊號,以及領(lǐng)導(dǎo)分工等。
在向閩北崇安轉(zhuǎn)移途中,從6月5日到17日共走了13天,白天行軍,新四軍干部和愛國志士走在中間,前后左右有持槍的國民黨兵押送;晚上住在宿營地,有國民黨兵輪番看守,一直沒有機會舉行暴動。6月17日中午,隊伍到達崇安縣城,在城里吃中飯后,來到赤石村等待渡河。
赤石村位于崇溪河畔,河岸邊有個古老的渡口,是閩北鄉(xiāng)(鎮(zhèn))最繁華的商業(yè)碼頭之一。當年,赤石村的河對岸沒有公路,只有一條山間小道,路邊是稻田,越過稻田是丘陵,丘陵背后是樹林擁抱的高山,是舉行暴動的理想地點。
第二個主因,天時。1942年6月17日下午2時許,集中營的新四軍干部和愛國志士,全部集中在赤石村渡口等待渡河。渡河的工具只有一條船,兩個竹排,一次只能過一個分隊,一個中隊3個分隊,要分三次渡河。輪到第6中隊渡河,已是接近黃昏了。
第6中隊秘密黨支部4位指揮暴動領(lǐng)導(dǎo)人陳念棣、王東平、阮世炯、趙天野,他們在赤石渡口等待時,將過渡后舉行集體暴動的暗號,傳達到第6中隊每個隊員。
第6中隊下轄3個分隊,第3分隊首先過渡,暴動指揮之一王東平就在3分隊。這個分隊的勇士們上岸后,王東平站在岸邊,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河面的動靜。當最后一個分隊的渡船到了河中央時,王東平便站了起來,用顫動的嗓音唱起義勇軍進行曲的前奏曲,發(fā)出準備暴動訊號,押送人員責(zé)問他:“你唱什么?”他巧妙地回答說:“輕松輕松?!贝藭r此刻,第6中隊參加暴動的勇士們的目光,個個都注視著暴動指揮。
在第6中隊最后一個分隊的勇士們上岸時,王東平向陳念棣使了一下眼色,將帽子一揮發(fā)出暴動訊號:“同志們,沖呀!”一聲令下,參加暴動的新四軍干部和愛國志士個個像出了籠的猛虎,疾速越過稻田,飛快地向高山密林沖去。
前面5個中隊過渡都平安無事,第6中隊突然發(fā)起暴動,敵人一時亂了手腳,驚恐地吆喝:“你們想干什么?”“你們都給我坐下!”但見大家一轟而起往山上跑,敵人醒悟過來,端槍追趕,雖然發(fā)生一陣激烈的搏斗,但天黑了,國民黨兵怕死,不敢追趕,赤石暴動勝利了。
第三個主因,人和。1942年6月17日傍晚,第6中隊新四軍干部和愛國志士在山頂上集中的時刻,他們決定就近尋找地下黨和游擊隊,在武夷山打游擊,待條件成熟時,再設(shè)法回到新四軍。正當他們在盼著地下黨來接應(yīng)之時,中共福建省委、中共閩北特委,還有中共崇安縣委和游擊隊,以及武夷山老根據(jù)地的群眾,運用各種各樣方式,將暴動出來的新四軍干部和愛國志士,分批有序地接應(yīng)到閩贛邊陲江西上饒縣禹溪鄉(xiāng)外茶園香菇廠的集中地。
暴動出來的人員與閩北游擊隊編成“閩贛抗日游擊隊”,在閩贛邊界攻村占鎮(zhèn)打游擊,并成功襲擊里洋關(guān)國民黨一所軍械倉庫,繳獲8挺輕機槍、5支沖鋒槍和80余支步槍,一時間,閩贛邊的群眾四處奔走相告。
6月18日,敵人將集中營從下梅宿營地拉回到赤石村,以重新編隊為名,從各中隊抽出所謂的“頑固分子”和“危險分子”共59人,并于次日分三批屠殺于角亭村虎山廟的茶樹林中。赤石暴動前后,共有73位抗日烈士在武夷山境內(nèi)被國民黨殺害。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撥款在赤石暴動地址修建宏偉的烈士陵園和紀念館。2016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由國家民政部公布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shè)施”。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