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紅
記憶的畫面回閃在七十年代初一列轟隆隆的綠皮火車的某節(jié)車箱,一只綠色的軍用茶缸盛滿了雞蛋黃,身著綠色軍裝的年輕時的爸爸接了媽媽、我和妹妹從山東到東北去隨軍生活,從此我們一家四口天天在一起,雖然那時的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情感,但打了興奮劑般的調皮是對此行的真誠回饋:以后再不是媽媽一個人帶我們,或將我寄托在姑姑家媽媽帶妹妹到部隊探親,或某天早上醒來多了一個叫爸爸的人,轉眼間剛剛適應又在某天醒來詢問爸爸去哪兒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境,才真正體悟到“團聚”的意義。
老爸是一名軍人,一九五八年在初中上學期間被選為全縣唯一的空軍,從此離開家鄉(xiāng)開始軍旅生涯。因此每當有人夸他身體好時,我都會驕傲地說:“飛行員的體格,不是蓋的!”
多年的部隊生活,讓父親養(yǎng)成了自律、簡單、質樸的作風習慣,鍛煉身體成為一生的功課。直至如今已八十高齡的他依然早起跑步、壓腿、打羽毛球,一邊走路一邊按摩頭部、耳朵、面部……自得其樂地保健。每天中午小睡后到河邊遛彎,聽取小城的新聞,傍晚手持晚報,了解國家大事。
生活因簡單而滿足!
老爸一生抽煙喝酒,但都可控,絕不上癮。對吃、穿沒有講究,每天中午、晚上喝上二兩高度燒酒,無需菜肴,一把生花生米,一小撮小蔥蘸醬,一碟老虎菜,喝得五冬六夏腦門冒汗,臉腮紅紅的,長壽眉配襯,哇,鶴發(fā)童顏!可軍隊大學也把他教育成了一個倔強執(zhí)著的老頭,因為少年離開家鄉(xiāng),退休后不離家半步,全國地圖背得滾瓜爛熟,就是不喜旅行,三番五次商量他故地重游,會會戰(zhàn)友,都被他拒絕。也罷,可能唯有這樣,過去的美好回憶才不會改變,部隊還是那么純粹,戰(zhàn)友還是那么年輕!
爸爸的工資不低,卻摳門兒得厲害,尤其對自己。鞋底爛了,自己買了“502”膠粘上從廢輪胎上鉸下來的碎片,襪子破了補補,汗衫爛了卻說這樣涼快。為這,我們沒少與他溝通,每次都被義正嚴辭地聲討為“忘本”!
老爸也是多才多藝的。
父親是會吹拉彈唱的,小提琴、手風琴、二胡……都能奏上一曲,記得上小學時爸爸讓我夾小提琴,我夾了一會兒嫌累,不肯堅持,他武斷地認為我不是這塊料,從此埋沒了我的“音樂才華”。哈哈,開玩笑,后來他不死心地又買了電子琴教我,我確實朽木不可雕也!但在教育上老爸一直思想超前,絕不吝嗇,寧愿犧牲自己的前途!
離開部隊轉到地方,本來可以有更高的職位,可是因為要去偏遠地區(qū),老爸怕耽擱了我和妹妹的基礎教育,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到家鄉(xiāng)小縣城的工廠當一名普通干部。我的童年也因爸爸的全程陪伴而快樂優(yōu)裕。記得我第一天戴上紅領巾的時候,爸爸把身著白襯衫、天藍褲、小白鞋的我抱在腿上,用腳打著節(jié)拍,我隨著節(jié)拍晃動,《讓我們蕩起雙槳》就這樣由老爸一句一句地教會,這個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每天上學老爸騎著“大永久”,前車梁上坐著妹妹,后坐上載著我,同事調侃他大力士,載了“一噸”(倆千金)。放學,老爸在鐵路邊等候我們排隊出來,一身沒有徽章的軍裝特別顯眼,永遠筆直地站著,維持軍人的本色。署去寒來,風吹雨打接送了我們五年,準時準點。
老爸慣孩子是出名的,《小英雄雨來》《雞毛信》等是我還沒上小學就買的,一頁一頁教我讀,直到我一個字不錯地背下來,我在部隊大院與同齡小伙伴玩,拿著小人書神氣地讀給他們聽,無比驕傲地覺得天下最厲害的人是我爸!后來上小學了,老爸每月給我兩元錢買連環(huán)畫冊,到我小學畢業(yè),這樣的連環(huán)畫我已有上千本。老爸在工廠辦公室當主任,從初中到高中一直給我訂各種刊物,《兒童文學》《小溪流》《少年文藝》《報告文學》……摳門兒的爸爸在這方面特別大方,用書籍閱讀累積著我最根本的精神財富,送給我最優(yōu)渥的少年時代。若干年后,人到中年,我偶然提筆敘述旅行軼事,仍然可以表達得條理流暢,老爸的默默栽培功不可沒。
媽媽是美麗賢淑的,一直都是。
媽媽是破敗地主家庭出身,但卻是貧民成分,因為劃分階級時外公已把家產賭光喝光,因禍得福沒有被劃成地主,老媽也就順利通過政審嫁給了人民解放軍。
媽媽在姊妹八個中排行老七,從小漂亮聰慧。聽小姨講,連我那不顧家的外公都喜歡她,抱著幼時的母親站在村頭,國民黨軍官見了也逗逗她,給她糖果。這個故事不是虛構的,兒時的我們隨軍北上,列車上妹妹萌萌的、漂亮可愛的模樣,同樣讓車廂的人駐足圍觀:卷卷的頭發(fā),胖嘟嘟的小臉,大大的眼睛……后來看到秀蘭·鄧波兒,我總會想起兒時妹妹的模樣——一個畫里走出的小姑娘。而我,基因重組繼承了缺點,大大的腦門向外突,把眼睛蓋住,有點沒進化好的感覺,東北人叫我大夲兒簍頭,長得確實有點磕磣。所以小兵們常逗我說,“你是撿來的!”我氣得回應道,“才不是,我是爸爸生的?!惫?,這樣的場面至今縈繞在眼前。
媽媽有一雙巧手,搟面條、烙餅、包包子、包餃子……變著花樣地做給我們吃。耳濡目染之下,妹妹繼承了她全部的本領并運用現代化的廚具,廚藝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俺是爸爸的女兒,所以只學會了吃,怎么做也入不了媽媽的眼。
年輕時媽媽自己愛打扮,也愛打扮我們,雖然當時工資不高,可媽媽天生是持家高手。東北的地多,門前家家有小院,媽媽讓舅舅從山東捎來種子自己種菜,種芋頭、地瓜。為了節(jié)省開支,媽媽買了毛線、布料、麻繩,自己動手做裁縫,漂亮的鞋子、毛衣,鉤織的帽子,時尚的布拉吉,都被她模仿得以假亂真。七十年代的我和妹妹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中,因媽媽的勤勞和心靈手巧過得花枝招展且活潑幸福。
媽媽養(yǎng)的雞下蛋又多又大,禮拜天拿到農貿市場賣掉后,愛關的媽媽就騎車到城里買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或扯上一塊漂亮的布料,興致勃勃地回來。然后哼著歌曲,包一頓餃子,餃子熟了她不吃,嚼嚼喂雞,犒勞雞媽媽。
媽媽是浪漫小資的,人生第一次旅游是一九七六年,媽媽帶我和妹妹隨部隊的大巴車到了鏡泊湖。秋天的湖區(qū)風景如畫,盤山公路上坡極陡,大巴車拐彎又側行,媽媽暈吐不停,下車便躺在湖邊的白沙灘上,旁邊的灌木叢紅綠相襯,對面的山倒映在清澈如鏡的湖水里,湖面上有魚兒跳躍,漁船搖曳,這場景仍舊如在眼前。祖國山河原生態(tài)的關深深震撼著我幼小的心靈,四十年后重回故地,白沙灘變成游艇碼頭,商業(yè)氣氛彌漫,一切只留追憶。可媽媽兒時的陪游,讓我愛上了大自然,愛上了旅行,向往著祖國地圖上乃至世界地圖上的每一處美景。小學時寫了一篇《面對祖國的版圖》,我第一次用文字的美感觸摸了心靈深處的夢想:鏡泊湖、桂林山水、西雙版納、天山牧場、蒙古草原……認識老公后,他的承諾“帶你走天涯”,讓我認定一生,當過兵入過伍說話算數,我幸運地隨著愛人的腳步虔誠地膜拜了我兒時一個個夢想的天堂。謝謝媽媽的啟蒙,爸爸的文學培養(yǎng),愛人的實踐陪伴。
媽媽是幸運的,隨軍后因年齡文化水平合格被安排了工作,雖然因家境不好沒有讀高中,可她數學很棒,我初中的代數、幾何她都能輔導。對數字的敏感、心算能力的超凡,最終讓她進入會計崗位,聰明的媽媽在工作中學會把財務打理融入到生活管理,把工資的分配安排得如財務明細般井井有條,該省的省,該存的存,同樣的收入,在媽媽手里似乎更抗花,生活更富裕?,F在知道了那是原始的理財技能。
爸爸的簡樸與媽媽的小資從不沖突,各自有度。爸爸簡樸而不呆板,在媽媽、我和妹妹身上他從不小氣,自己卻不允許媽媽給他多買一件衣服、鞋子。舊的軍裝軍鞋伴他大半生,常常因為我們給他買東西而生氣,訓斥我們亂花錢。媽媽的“奢侈”則是有計劃的,從不浪費。如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工資也是以前的數倍,老爸老媽依然秉持自己的生活作風:錢再多,花你需要的,浪費可恥!掙的多是對你人生價值的肯定和能力度量值的評定,不可以隨意揮霍!
正是這樣的伴隨,這樣的理念,讓我們懂得:要有正確的觀點面對物質,不貪婪不吝嗇;對待幸福不丟“根本”,才會依然對一衣、一湯、一飯感到溫暖與快樂!繼承了這種人生,養(yǎng)成了我和妹妹不受物欲橫流社會浸染的品質,過著順其自然的生活。妹妹傳承了母親的心靈手巧,是一個典型的DIY控,變廢為寶樂此不疲。我則像爸爸知足常樂,是一個自嗨型的全職太太,用爸爸媽媽淳樸的生活作風繼續(xù)熏染著女兒,檢點自控著自身,努力擺脫金錢帶來的物質享受的快感,把自己活成如老爸老媽般知足、樂觀、積極、健康的人,讓家風得以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