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謝雨
答案在風中飄蕩?嗯,這是再絕妙不過的比喻。
答案如果在風中,那速度定是極快的吧。正如你走著,或許一個類似“我要走過多少條路才能被稱為一個男人”的問題跳入你的腦海。此時,你恰巧望見遠處的花兒、草兒一排排向你俯了腰,又聽見樹葉悉窣作響的“沙沙”聲。哦,風來了!正當你意識到風來了,風兒卻早已輕拂過你的面龐。那個跳入腦海中問題的答案飄蕩在風中嗎?于是你想起去追尋答案,你若是慢,風兒已飄去;你若是快,也許又被迷了眼。于是你,終究錯過了答案。但,也許你看到了,可那只是理所當然的“太多次”,所以你不會去在意,因為它畢竟是風,更何況是與你也無關(guān)的小小的風中的答案呢。隨風去吧,它頂多會吹亂你幾根發(fā)絲。
然而更多的人是不會感受到風的存在的。正如我們常抬頭,任憑澄澈,哦不,是灰蒙蒙的天空映射在我們眼中,可是,我們看到了嗎,天空?我們不去在意,我們的自動忽略早讓天不再是天,風不再是風!那么答案,呵,隨風去吧??!
這不禁讓我想起魯迅的那句名言——“無數(shù)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仿佛都與我有關(guān)?!辈贿^,現(xiàn)實卻是沒有多少人同魯迅一樣有著這樣高的覺悟,大家似乎已習慣于置身事外。值得思考是,環(huán)境越惡劣人們就越強化這一“忽視”的功能,或者如魯迅所說大家都做起了“看客”。記得從小時候就??匆姟缎侣劼?lián)播》里播報敘利亞局勢的內(nèi)容。似乎每次的畫面都近乎相同——武裝的士兵,持槍的人們,黃沙四起的戰(zhàn)場,彈孔滿布的樓房……看多了,一切都太熟悉了,漸漸地連開始時同情的心情也沒了,心底的聲音也愈加強烈——“和我又有什么關(guān)系?”仿佛那里與我所在的地方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世界。直到一張圖片的到來——一個小男孩面朝大地,永遠“沉睡”在海灘邊。人們突然像醒過來似的,紛紛轉(zhuǎn)發(fā)圖片,追加評論,或表示同情,或表示哀悼。大家不約而同地開始憤然呼喚“和平”并痛斥罪惡的戰(zhàn)爭。而后呢?風吹過,人們再次睡下,什么也沒有改變!那么,那些為和平犧牲的勇士,那些仍在無盡的絕望中乞求自由的眼神呢?呵,與我無關(guān),隨風去吧。
抬頭看,外面的天,依舊是那樣的灰蒙蒙,有時候真為那些現(xiàn)如今都不能在作文中寫“藍藍的天”的孩子們感到惋惜。不過我更想起的是曾“風靡一時”的柴靜的《穹頂之下》。猶記得當時就連我們這群忙著備戰(zhàn)中考,近乎“與世隔絕”的孩子們都知道。當然這也歸功于當時老師的極力宣傳,揚言“中考必考點”。大家都被柴靜所揭露的事實震驚了。“PM2.5”這個之前還不為人所知的名詞也火了起來。大家熟知的霧不再是霧,而是越來越多地被提及的“霧霾”??墒悄?,又要說到可是,花費了那么多人力、財力的《穹頂之下》,在引領(lǐng)了保護環(huán)境的浪潮后也只能成為人們飯后的談資、考生筆下的論據(jù),甚至是為命題老師所棄的過時題材!“PM2.5”全國人都在經(jīng)歷,沒事啊,有什么大不了的,隨風去吧。
一切答案都在風中,然而又有多少人會在意風呢?大家都在充當看客,無奈、冷漠!這其實是在消極逃避??纯蜕矸莸慕缍?,使他們都以為災難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于是他們選擇了妥協(xié)。
是啊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
才能夠看見天空
是啊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聽見人們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那么,答案是什么?你竟然還在問的是什么?看不出嗎?這句句是反問著你啊!要明白一味的妥協(xié)只會令自己退到末路。
聽,風來了,拂過人們的面龐,吹起幾縷發(fā)絲。整整頭發(fā),沒有人去在意,繼續(xù)走他們在走的路。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