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超
石頭是個什么鬼?能吃嗎?能用嗎?不能。但它使人陶醉,能玩,是可以鑒賞的實性介質(zhì)。賞石,屬人文范疇。通過賞玩,或醒、或悟,人們有所得、有所趣,從而獲得心理愉悅。這就是價值,精神價值。
但是,從不同層面看,其精神價值與市場價值往往錯位,這就引發(fā)出標準及其判斷問題。
本文僅以通俗的說辭,參與賞石標準的推述,試圖攪渾一潭清水。
在地殼之表,蘊藏著巨量的石頭。然,能夠引起奇美聯(lián)想、值得供賞的,極其稀缺。
追求一塊心儀的石頭,覓也好、買也罷,心機盡費。得而擁之,則如寒日圍爐,冷不冷心已溫。與其相伴,陶陶然不知顛倒。
但也有這種情景,公認的美石,反沒獲到獎;自己沒上眼的,卻意外賣出高價。面對同塊石頭,有人點頭、有人搖頭,爭論不休。議論某位買主,有說精明、有說二傻,貶褒不一。
或想,到底有沒有客觀標準?說有,也沒有。因為客觀標準是人們的主觀羅列,而時下浮燥的主觀又經(jīng)不起推敲,通曉天下石種之人有待面世,急于用模式去硬套所有石種的評委專家往往漏洞百出。
設問,形質(zhì)色紋是標準嗎?不是。他是奇石部分構(gòu)成要素,入門之檻。而基本要素與鑒賞標準,不完全是一回事。
瘦皺透漏是普遍標準嗎?也不是。他只是米芾他老人家對太湖、靈璧、英石等山石特征的歸納,即古代有名的米氏相石法。
國字號官方社團制定的評分標準是標準嗎?它只是個僅供參考的初級模板,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固化,就不自然。以地球的洪荒之力,掀起排山倒海的沸騰后,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萬花筒般的天然狀態(tài)。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元素和成因下,原石的五彩繽紛,千奇百怪,真正難于盡述。
因此,僅靠少數(shù)圈子,壟斷話語權(quán),想描盡天下的石頭,是天真的。同樣,僅用一套標準,想讓所有評鑒通用,也是幼稚的。
西方賞石主要賞的是科學,東方賞石主要賞的是藝術(shù)??茖W技術(shù)是有標準的,而藝術(shù),嚴格說來沒有框框,也無所謂標準。
石界蕓蕓眾生,感覺聽了半天一頭霧水,等于瞎說嘛,沒有標準還談什么標準?
標準在自個心里。因為想收藏的石頭為悅己,想出手的石頭為悅?cè)?。啥子標準?喜歡就是標準。人與人不一樣,心與心也不一樣,所以客觀標準不便統(tǒng)一,而獨樂樂、眾樂樂的心境卻能夠一致。
境由心生。當我們?nèi)拥羰`,放寬思維,將自心達到虛空狀態(tài)時,對著石頭發(fā)呆,便會由無相生出萬相。人人都可從中找到自己的喜好,一情一景,千態(tài)百姿,無窮無盡的情趣由此挖掘出來,并牽心掛肺。這才是大眾賞石的精神來源。
記得頑主金說石話有個口頭禪:“玩石頭玩的是想法。是在石頭中找到你自己,找到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那么請問石頭,誰是我,我又是誰呢?
愛石貴在思考,何必據(jù)典引經(jīng)。
實踐證明,精神價值是奇石受寵的初始價值,沒有標準是奇石鑒賞的終極標準。石頭的取舍,發(fā)言權(quán)屬自己,外加老天爺。
若人較真:那您老說石展又該咋評咧?俺暗忖:難道燒回翅膀兒,后邊的飛蛾就不撲了么?況且,濫竽充數(shù)的評委畢竟有限。再說,面對浩瀚的石海,既使有些見識也不好意思自稱萬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