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緒+劉延和
摘 要:形成礦床因歷史不同、沉積不同、巖質不同和構造型相不同而衍生多種性質和多種類型,且在地球化學特征方面也會大相徑庭。成礦條件一般包括共性條件和特色條件兩種。本文將針對青海金龍溝成礦流體特征及其成礦模式展開深入淺出的討論與分析,旨在參考。
關鍵詞:金龍溝礦床;流體特征;成礦模式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6.054
據(jù)青海金龍溝區(qū)域的地質調研報告顯示,該地區(qū)構造規(guī)模巨大,且先天條件保存良好,以一種向斜褶皺形態(tài)展布,其構造形態(tài)對地區(qū)工業(yè)礦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效果。下文,筆者針對青海省金龍溝成礦流體特征及其成礦模式作研究與討論。
1 青海省金龍溝地區(qū)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分析
1.1 構造狀況
青海金龍溝的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區(qū)域巖漿活動極為頻繁,具多期次,多成因的特點。侵入巖分布較為廣泛,以中-酸性巖體為主,侵入時代以華力西期為主,局部有印支期花崗巖體分布。脈巖以中、酸性為主,分布受構造裂隙控制明顯,各巖漿旋回伴隨有基性-酸性火山巖噴發(fā),構成相應時代地層主體。脈巖以中酸性為主,主要有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石英脈,石英脈與金礦化關系十分密切。中性脈巖有閃長巖脈、閃長玢巖。巖脈規(guī)模大小不一,展布方向以北西或東西向為主,其次為近南北向,以巖墻、巖脈等行式侵入于各期地層及巖體中。區(qū)域變質巖主要有云母片巖、片麻巖、斜長角閃巖、鈣質片巖、板巖、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等。變質程度自下而上,由強變弱,屬正常變質序列。最常見是一套淺變質巖,由石英長石質巖石變質的變粒巖、黑云石英片巖、千枚巖、大理巖、結晶灰?guī)r等組成。礦區(qū)出露巖性簡單,主要為大面積華力西期灰白色中細粒蝕變花崗閃長巖,巖體邊緣出露小面積的第四紀洪沖積物及風成砂土。
1.2 流體特征
地質構造單元因性質或類型不同會生產(chǎn)不同類型的礦種和礦床。成礦流體的包裹體最主要的特征表現(xiàn)將對如何判定礦床類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知道,成礦流體的包裹體與礦床類型具有比較緊密的聯(lián)系。比如說,斑巖礦一定有子晶包裹體的伴隨。金礦礦床則主要以二氧化碳三相包裹體是為最主要的表現(xiàn)特征。成礦流體包裹體的形態(tài)可以直接反映出期次,最初呈現(xiàn)橢圓體,歷經(jīng)不斷演化逐步趨于規(guī)則幾何狀或不規(guī)則幾何狀。同時,由包裹體的氣液比指標可以近似判定其形成的溫度,一般早期包裹體氣液比指標相對較大,而晚期包裹體則相對較小。從礦床深度來看,礦床深度越大則包裹體的氣液比則越大。
青海省金龍溝金礦床在成礦流體方面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則是富集二氧化碳三相包裹體,其最晚期次包裹體的低溫特點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與此同時,該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的壓力范圍相對較大,但不超過50MPa范圍。因統(tǒng)計不同期次成礦流體包裹體的特征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壓力值,導致計算結果范圍外延,須對不同期次的成礦流體包裹體加以區(qū)別對待,如此才能保證計算結果更接近于現(xiàn)實。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確定青海省金龍溝金礦床的成礦壓力值不高。
2 青海省金龍溝地區(qū)金礦床的成礦模式分析
2.1 物質來源
金龍溝金礦床地處大柴旦鎮(zhèn)北西75公路的灘間段,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943°6'36″~943°7'25″;北緯381°2'46″~381°3'14″。礦床總面積約為1平方公里。該礦床由變質巖層組成金礦的源層,是金礦的主要物質來源。據(jù)統(tǒng)計,金龍溝金礦床的礦石中硫同位素構成與其圍巖幾乎相同,由此說明金礦床礦石的形成條件也近似一致。鉛同位素來源與上地幔、下地殼息息相關,直接反映其與深源火山噴發(fā)物質的相關性。氫氧同位素反映地層是成礦熱液的主要來源。稀土則說明成礦的物質屬于一種同源物質。
2.2 礦床成因
金龍溝礦產(chǎn)的成礦作用主要歷經(jīng)金元素的原始化聚集,地區(qū)的變質過程包含活化過程、遷移過程和初步聚集過程等。
(1)原始聚集過程。金龍溝礦山第三巖組泥砂質復理石建造第一、二段富含火山碎屑物質。火山沉積巖組分包括硫化物、硫酸鹽和大量水分,因而為形成堿金屬絡合物溶液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沉積巖形成過程金元素絡合物的溶解度是很高的,如此又能為金元素絡合物在巖體孔隙的運動遷移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除此以外,第一段和第二段巖層富含有機物質和粘土體,它們對金絡合物的強吸附作用十分強烈,由吸附作用實現(xiàn)金絡合物的沉積效果,這是金元素初始聚集的常見方式。
(2)地區(qū)變質過程(包括活化過程、遷移過程和初步聚集過程)。
歷經(jīng)原始聚集過程以后,再次精力建造區(qū)域的變質過程形成變質巖系。變質過程生成變質熱液,巖體的溶解活動將產(chǎn)生二氧化硅物質,分散于巖體內部的金活化初步成型,并溶入到成礦的溶液。二氧化硅逐步沉降形成石英脈,進而為金元素的礦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2.3 成礦定位
韌性剪切帶強應變部位主次剪切面是礦液流體運移和儲存的有利場所,形成多層平行似層狀的蝕變巖型礦體,礦化作用受韌性剪切裂隙控制,表現(xiàn)為沿S-C組構的兩組結構面和脆性破裂面的星散浸染狀礦化,空間上表現(xiàn)為礦化貧富相間平行產(chǎn)出及非均勻性的特點。
2.4 礦化富集
(1)主剪切滑動面由陡變緩部位是礦化富集的有利場所;
(2)變質安山玄武巖圈閉作用是礦化富集的有利地段;
(3)片理和裂隙發(fā)育處是富礦產(chǎn)出的有利部位;
(4)礦石的含金性與黃鐵礦化強度和晶形有關,一般規(guī)律是黃鐵礦多,金品位較好;
(5)礦石的含金性與糜棱巖化強度及礦石組構特征有關,強糜棱巖化、破碎化的礦石含金性好,其中的黃鐵礦與石英多具韌性變形和脆性的特點。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海省金龍溝的地區(qū)巖體和礦體產(chǎn)出備受局部地帶褶皺和其他不同力學性質的斷裂影響不無關系,同時與火山噴發(fā)巖漿分異的地質影響息息相關。青海省金龍溝金礦成礦的構造運動為后期的熱液活動能夠和成礦作用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上文通過分析青海省金龍溝金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和成礦模式,旨在加強交流,以便同行朋友在此方面加深了解。
參考文獻:
[1]陳廣俊.青海東昆侖溝里地區(qū)及外圍金礦成礦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
[2]郭躍進.青海東昆侖東段果洛龍洼金礦床地球化學特征與成礦模式[J].昆明理工大學,2011.
[3]孫曉明,任啟江,楊榮勇等.金堆城超大型鉬礦床水-巖δD-δ~(18)O同位素交換體系理論模型及成礦流體來源[J].地質地球化學,2014(02):112-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