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注意北川,是九年前的五月十二日。就是在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這里。那場大地震將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縣城夷為平地,數(shù)以萬計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那幾天,我坐在電視機前,淚眼模糊,一次次失聲痛哭,那傷痛至今無法抹去,從此北川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痛。九年了,始終沒有機會去看看,明明牽掛,明明關(guān)注,也不是忙得抽不出那一點點空兒。我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怕觸碰什么或者怕驚擾了什么!
直到今年的三月二十二日,我終于以文學(xué)的名義,踏上了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四川省中青年“非虛構(gòu)文學(xué)”創(chuàng)作培訓(xùn)班在這里舉辦,來自四川的八十多名學(xué)員以及十余名來自全國的著名作家趕往同一個方向,約會北川,聚焦北川,握手北川。
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們攀枝花一行七人踏上了北川的土地,就像要遠行去看望久別的親人,我期待、激動,還有些緊張,北川將以怎樣的面容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呢?三月的北川,空氣尚有些寒涼,雙向八車道馬路,寬闊的人行道上人跡稀少。我們問路旁的一位大姐到培訓(xùn)中心怎么走?大姐立即熱情地給我們指路,一臉的陽光,眼眸里透著善意和真誠,舉止自信從容,看不到想象中的悲戚和苦痛,九年了,也許記憶永存,傷痛依舊,但是新生活已經(jīng)開始了。
我們沿著安昌河畔一路走過去,大家的感覺是驚訝的、歡欣的、欣慰的,一切都是簇新的,地上綠綠的草,路兩旁筆直的樹,整齊的電線桿上是設(shè)計別致的羊頭造型的路燈,不知不覺我們的心也跟著從那場大地震中的陰霾中走出來了,走進了一片新天地。
霏霏細雨輕吻著頭發(fā),千絲萬縷猶如絲絲情意滋潤著心田。仿佛唯一不變的只有天空,永遠在這片大地之上,俯視蒼生,看花開花落、電閃雷鳴,聽馬嘶鳥啼、山崩地裂,品世事變幻、滄海桑田。
不經(jīng)意間,一縷似有似無的清香飄進鼻孔。我閉上眼睛貪婪地做了一個深呼吸,睜開眼睛,我遇見了那樣美麗的花——白玉蘭。
“靜若清荷塵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風(fēng)輕拂香四溢,亭亭玉立倚欄桿”。和我所在城市的市花攀枝花一樣,白玉蘭也是不待葉發(fā),便傲然挺立于枝頭。在生命的嚴冬里蟄伏,隱忍傷痛,積蓄力量,待到春天,以一場盛大的開放出現(xiàn),向世人展現(xiàn)它的盛世芳華。
三月天,它美得如詩如畫,大大的花朵,白得溫潤如玉,似在瑩雪中浸過,玉色的光澤,似用玉石雕琢。它美得圣潔典雅,一朵朵花像一個個童話,又像一樁樁凝成的心事。一株、兩株、三株,放眼四周,有無數(shù)株這樣的白玉蘭樹挺立在下榻賓館周圍。
魯迅曾稱贊白玉蘭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的剛毅堅韌性格,它的花蕾頂著大風(fēng)度過寒冬,經(jīng)過整冬的沉默,不待葉發(fā),便于冬寒未盡的春天傲然開放,翹首藍天。這些白玉蘭都是災(zāi)后重建新生命的注入,它是地震廢墟上開出的花,是深埋地下同胞的靈魂,是希望之花。
在北川,除了緊張學(xué)習(xí)培訓(xùn)外,其余時間我們也不想浪費,早早便起了床,趕在早餐前出門去感受北川的一草一木,我最想的就是和北川的白玉蘭多多親近。
走下臺階,我站在一株玉蘭樹下,就這樣或睜眼或閉眼,安靜地與其中一朵對視,我知道,并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讓人駐足,盡管它晝夜綻放著,忽然想起那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詩句。我想,玉蘭花一直醒著,不曾睡去,兀自開放著,因為這對視的緣分,我覺得我了解它、懂它,但我不知道當(dāng)我們睡了的時候,玉蘭花在想些什么呢?我俯身傾聽玉蘭花的心語,反觀自己,輕輕地,有東西落在了我的頭頂,再隨著我的衣衫滑落,我猜一定是花瓣兒。果然,樹下已經(jīng)有玉蘭花瓣了,它們終將化為塵土……我感覺眼睛潮濕了,閉上眼有淚劃過面頰,此刻,香氣縷縷鉆進我的鼻孔,我深吸這幽蘭的香氣,這香就一縷一縷繚繞進我的肺腑,融進我的血液,仿佛自己也化為一朵圣潔的白玉蘭!
在北川,我們近百名同學(xué)有幸享受到了國內(nèi)著名大家奉上的文學(xué)盛宴。阿來、侯志明、王山、吳克敬、馬平、劉裕國、蔣藍等文學(xué)大師們精彩的授課,使同學(xué)們受益匪淺。
也許是受到新北川整個氣場的影響,也許是老師們的精彩授課,幾天的學(xué)習(xí),大多在不惑之年的同學(xué)們?nèi)汲闪斯怨詫W(xué)生,幾乎沒有請假的。尤其是一位北川同學(xué),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艱難行走,卻從沒遲到或早退過。
同學(xué)們課上聚精會神,課間爭相和老師同學(xué)合影,課后是自助餐廳熱烈地討論。記得那天中午午餐后大家就圍著蔣藍老師暢談文學(xué),一直到下午上課,又走進教室。
沉穩(wěn)睿智的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主任馬平在講到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時,兩次提到了玉蘭花,他說一次在寫作玉蘭花時,為了了解玉蘭花的品種和花期,他幾次打電話向?qū)I(yè)人士請教,直到弄明白了才敢下筆,這種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讓人欽佩。那些詼諧幽默、精辟獨到的見解也許在今后的歲月里會給我們諸多啟迪,影響到我們的寫作。
北川地震遺址是一定要去的,那是世人共同的、無法回避的傷痛。我們行走在這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原來只在電視里感受到的慘痛畫面如今在眼前一一呈現(xiàn)。我的喉嚨瞬間發(fā)緊,那顆帶著傷痛的心瞬間下沉,壓得心跳和呼吸仿佛就要停止,那么多同胞就長眠在地下。
地震廢墟保持著原有的樣子,斷墻殘垣,千瘡百孔,天穹之下,萬籟俱寂,唯有被整體掩埋的原北川中學(xué)新區(qū)的廢墟上那一面鮮紅的國旗仍然在迎風(fēng)飄揚。我們?nèi)w師生每人手持一朵黃菊花,排成數(shù)排,集體站在了“2008——5·12”紀念碑前緬懷遇難同胞。
那些逝去的同胞,無論干部、教師、學(xué)生、軍人、農(nóng)民……此刻都接受著比生前更為隆重的致敬,人間大愛在這里不分尊卑貴賤,我們虔誠地鞠躬、獻花?!恫莸亍肪庉嫴恳晃慌庉嬙讷I花的那一瞬間,終于不能自抑地從胸腔中發(fā)出一聲低吟,緊接著帶動了一片嗚咽,仿佛眼前晃動著那一張張驚惶,無助的臉龐,看到山崩地裂,陰風(fēng)怒號,天地失色!
“我們永遠銘記這場人類罕見的特大抗擊災(zāi)難的卓絕斗爭,銘記災(zāi)后重建的輝煌成就,銘記千千萬萬為救災(zāi)和恢復(fù)重建做出貢獻的人們!”這是大地震紀念館中前言的內(nèi)容??拐鹁葹?zāi)、災(zāi)后重建那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呈現(xiàn)在眼前令人震撼。當(dāng)我站在紀念館電腦前“點擊獻花”,按下確認鍵時,圖片白色的花朵中間顯示:向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獻花第二百八十九萬一千四百零七位。
“災(zāi)難無情美麗縣城成遺址,人間有愛古老羌山展新顏”。大地震可以改變山川,可以奪走生命,但帶不走的是北川精神,北川文化。新北川像初生的嬰兒一樣鮮嫩,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和生機,它的血脈奔流著羌族人民生生不息、亙古相傳的文化脈絡(luò)。
在北川羌鄉(xiāng)石椅羌寨,我們領(lǐng)略了古老神奇的進寨儀式,鑼鼓陣陣,彩旗飄飄,階梯處有羌族大媽給我們每位奉上蜂蜜酒、手上拴上吉祥紅頭繩。席間感受到了熱情似火的羌族少女的祝酒歌,晚上是羌寨精彩紛呈的篝火晚會。那七十多歲的羌寨主持老人,一身羌族打扮,麻布長衫、羊皮坎肩、束腰帶、裹綁腿,對羌族文化出口成章,娓娓道來,一口氣可以說上二十分鐘,聲音洪亮,熱情洋溢,看得出他老人家對羌族文化的滿滿自信。
陽春三月,垂柳依依,山河亮麗。九年過去了,北川,一座新羌城拔地而起,漂亮的新居,寬大的廣場,美麗的學(xué)校,飄揚的彩旗,絡(luò)繹的游客。新北川以茁壯的新生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我們相信:北川,已然經(jīng)過“鳳凰涅槃”,豪邁走上振興路!
為了這些曾經(jīng)流血流淚的堅強北川人不再貧窮和艱難,世人都伸出了愛的援手。我們一百余名從事文學(xué)的師生這次來北川,還有一個任務(wù)就是參加北川精準扶貧座談會。會上北川脫貧致富代表用親身經(jīng)歷為作家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脫貧攻堅課”。也使大家更進一步認識到,北川的土地上,還有貧窮、落后,還有沉重、傷感,北川仍然需要鼓勵和關(guān)愛!
就要離開北川的土地了,同學(xué)們又一次不約而同散步到河畔,這是一次大排場的散步,有七八十位同學(xué)參加,此刻正是華燈初上之際,兩岸彩燈閃爍,巴拿卡街道游人如織,橫跨安昌江的禹王橋在交相輝映的燈光下更顯得雄偉壯觀,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相互交流著來北川的感受,在垂柳婀娜的河邊依依不舍。
我仿佛看到河畔的白玉蘭樹更加高大挺拔,依然是那股誘人的清香,我甚至認為玉蘭花香了整個縣城,覺得玉蘭花可以成為北川的縣花,身邊的同學(xué)笑我對玉蘭花偏愛,不過也認為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我按快門,這是北川傍晚休閑廣場的一角,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三五成群地在廣場特制的四輪木椅上靠著,坐著,聊著,笑著,是那樣的悠然、自在……
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聞到茶香,品到蜜甜,聽見滿足,聽見感恩,聽見綻放,聽見悅耳的鳥鳴!
一首歌中唱道“……陽光出生在風(fēng)雨之間,也許路還艱難,我們攜手并肩,有愛相伴每個笑容都如春般燦爛,我們屹立在陽光之間,那是需要我們的明天?!边@也許是我此時心情的最好寫照。
再見,北川,再見,大地震遇難的同胞,我將銘記你們,因為我的靈魂深處已經(jīng)種上了一株飄香的白玉蘭!
李星樺:女,《川煤文藝》主編,川煤集團攀煤公司文聯(lián)秘書長、作協(xié)主席,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團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