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瀟
適逢國家最困難時期,“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和他帶領(lǐng)的理論組迎來了1960年春節(jié),他覺得大過年了,怎么也得給大家弄點餃子吃。一天,鄧稼先興沖沖地拎來一斤豬肉、一斤白菜和一斤面粉。人們歡呼之余,不禁發(fā)問,這么點東西,怎么夠吃呢?鄧稼先當(dāng)然清楚,下屬一共有三十幾號人,而且大都是飯量不小的青壯年。鄧稼先沉默片刻,再次發(fā)話:“要不就這樣,南方的同事只管吃,不管包?!崩碛墒牵戏饺顺燥溩酉鄬^少,包餃子難免缺乏經(jīng)驗,所包的餃子下鍋一煮,很可能都會散成一鍋粥,那樣實在可惜。要想多吃一口,只能在減少浪費上下功夫。
鄧稼先老家在安徽懷寧,自然也算南方人,也就不能參與包餃子。于是,他帶頭走出食堂,告訴一位同事說,大家在宿舍等待餃子煮熟,他有事得出去一下,可一直沒見他回來。那個時候,沒有手機,下屬們雖然到處尋找,但始終不見人影。原來,他覺得不找個借口離開,就會攪亂歡樂氣氛,便故意以這種方法脫身,讓出本屬于他的那一份。
鄧稼先“讓吃”不止一回。一天早晨,他突然問一位熬了通宵的年輕人:“你們昨晚弄了點吃的沒有?”對方說:“糧票都不夠用,哪里還有福氣吃夜宵!”鄧稼先輕輕“哦”了一聲,然后緩緩地從內(nèi)衣口袋里摸出幾張糧票,在場者平均分得四兩。而當(dāng)時每人每月只供應(yīng)糧票28斤,一日三餐的伙食用量加起來不超過一斤米,恐怕誰都難以吃飽。鄧稼先的節(jié)余,顯然是從牙縫里省出來的。讓吃,體現(xiàn)了一位偉大科學(xué)家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