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 胡蕊
貴州名小吃
輯錄/ 胡蕊
腸旺面是貴州貴陽的特色美食,始于晚清。據(jù)說在一百多年前,貴陽北門橋一帶肉案林立,橋頭有傅、顏兩家面館,他們用肉案上的豬肥腸和豬血旺做成腸旺面,以招徠前來買肉買菜的顧客。兩家面館互相競爭,這促使腸旺面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最后在貴陽賣出了名氣。
腸旺的“腸”,即豬大腸,“旺”則是豬血,加上面條,三者相得益彰。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腸旺面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fēng)味,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腸旺”是“常旺”的諧音,寓意吉祥。
絲娃娃是貴州美食的代表。在貴州,絲娃娃是一種常見的地方傳統(tǒng)小吃之一,只要在貴州各地走一圈,幾乎都能看得見其蹤影。
絲娃娃因形似包裹的娃娃而得名,其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 包裹的面皮用大米磨粉攤烙成餅,薄如蟬翼,有手掌那么大。包裹時,在面皮上卷入蘿卜絲、海帶絲、洋芋絲、折耳根、炸黃豆、脆哨、糊辣椒等,又名素春卷。菜絲切得極細,紅、白、黃、黑等各種色彩相間,看著十分誘人。食用時,備好盛著酸辣辣的蘸水。絲娃娃之所以可口,一般的功勞歸于蘸水,因此蘸水是絲娃娃的精髓。在貴州省會貴陽市,既有馬里邊的絲娃娃小食攤,也有絲娃娃品牌店。
◎遵義豆花面
遵義豆花面是遵義人的獨創(chuàng),面條上蓋著一團雪白的豆花,面條浸在豆?jié){之中。豆花,有的地方叫水豆腐。豆腐用窖水點清,因此比一般的豆腐細嫩,又比豆腐腦緊扎。據(jù)說起源于清代光緒年間,開初是素面,是一行善人家專為來湘山寺燒香拜佛的人開的,因而取利微薄。到民國年間,發(fā)展成為正宗的遵義豆花面,生意興隆。豆花面做法和吃法都很特殊:面條是上等面加適量土堿,用手工反復(fù)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寬面條,下鍋后容易煮熟,不軟不硬,以豆?jié){為湯,上蓋嫩豆花。另配蘸水一碗。蘸水很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蘸水配有5種佐料,葷蘸水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吃時將面條夾緊蘸水里,和著蘸水碗里的東西吃,其味鮮美。
◎花溪牛肉粉
花溪牛肉粉的發(fā)源地是貴陽花溪,湯料獨特,由多種名貴中草藥精制而成,湯鮮味美,吃過后口留余香。
花溪牛肉粉選用上等黃牛肉和精制的米粉,用多髓牛骨熬湯。爽滑的蒸氣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再加上開胃的泡酸菜和特有的香炒辣椒面,可謂色香味俱全。人們喜歡吃花溪牛肉粉,更多的是沖著牛肉原湯而來。從古至今,貴陽人一直把它當(dāng)做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食品,只要想吃,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
烙鍋是貴州的一種地方名小吃,曾榮獲“中國西部名小吃”稱號,其口感香辣爽口,味道奇香,油大不膩。比較出名的是水城烙鍋。水城烙鍋始于清代,至今有300多年歷史。大概到了清末,起初使用的是不帶邊的凹狀瓦片或瓷器土壇片,后來逐漸改成中間成凸?fàn)畹暮谏袄渝仭_@種中高沿低的烙鍋,可以讓多余的油自動流向鍋邊,隨時可用刷子將油往菜品上澆。最初烙食的原料基本上都野味野菜,后來發(fā)展到豆腐和臭豆腐,在后來可烙食魚肉。吃的時候,需有配好佐料的蘸碟。
◎烙 鍋
◎糕粑稀飯
品貴陽美食,戀愛豆腐果是繞不過去的。其名奇特,原因有多種版本:過去吃豆腐果的大多是情人、戀人,他們一邊吃,一邊說著悄悄話,這比壓馬路的談情說愛別有一番情趣;另一種說法是,吃過這種豆腐果的人,就難以忘記它,總是想來吃,戀著它。
吃戀愛豆腐果時,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在擦有食油的鐵網(wǎng)上,用炭火烘烤,待烤到外殼焦黃時,豆腐像吹進氣一樣膨脹起來,很想植物果實。剖開一個口,在其中放入用辣椒、食鹽、食醋、麻油、蔥花、蒜泥、姜末、折耳根等拌成的蘸水,一口一個,辣香嫩燙,咸鮮爽口。
糕粑稀飯是貴陽青巖著名小吃,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有圓形和方形兩種,松泡似雪,糕餡精致,點綴玫瑰和芝麻等,甜美可口。糕粑稀飯的原料,是精挑細選的貴州本地好米,在輔以玫瑰花、花生、芝麻、葵花籽。蒸飯的器具是精巧的小木甄,小木甄放在水壺蓋口的位置,甄內(nèi)有雞蛋大小的圓孔,將一小塊糕粑放進小甄中,讓水壺內(nèi)的熱氣蒸熟。吃時,把糕粑放在碗里,再舀一勺藕粉放入晚中,澆紅糖水調(diào)散,用滾水沖入,攪拌成稠糊狀,加入芝麻、核桃仁、花生籽、葵花籽、玫瑰瑰醬等,拌勻,一碗糕粑稀飯就做好了。
責(zé)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