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如果世界將由人與機器共治共享,世界主宰是“人+機器”還是“機器+人”?
隨著芯片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人們開始預計即使不設想計算機將人類驅逐或矮化成奴仆,至少要準備與計算機共享和共治世界。
這樣的預期,在近兩年里已經開始普及化、常識化了。以前,這樣的預期還是“先鋒思想”。機器寫作使“知識生產和創(chuàng)造”領域似乎不再由人腦獨占;機器棋手穩(wěn)定地下贏人類棋手,更是制造了大眾話題。過去說,核武器意味著人類掌握了毀滅自身的能力,還只是將世界炸回到地質時代;現在擔憂機器的人,描繪的則是“硅基理性”消滅“碳基理性”,或將人類變成“次等存在”的景象。
人造硅基產品對人自身能力的超越,與重型機械、火車飛船等器物大為不同,它超越的不是人類的身體機能,而是人類的大腦機能,盡管現在還只是在諸多專門領域。但以計算機來看人,人只不過通用性強一些的數據處理機器和算法工具罷了。人類的“本質”是什么,語言嗎、邏輯嗎、思維嗎、情感嗎,機器機能的增強可能使這些動搖,那么人有什么理由主宰世界萬物,有什么資格主張“萬物皆備于我”?
其實,把想法固定到石壁或紙張上,就是超越大腦機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大腦記憶不如一張紙?,F在的問題是機器好像有“活”起來的趨勢,死記憶變成“活思想”,機器可能基于思考來行動,產生“自我意識”和“主體建構”,從而成為另一種思維行動體,開始“機器自演化”和“機器社會”的建構,進而對人類這個“父親”進行弒殺?;艚稹⒈葼枴どw茨、特斯拉公司的CEO馬斯克都擔心人工智能獲得自我進化能力那個“奇點”的到來。
人制造智能機器,是否有能力將它束縛在“工具”“非人”等從屬地位?即使只是做工具,機器也正在宣布越來越多的人將被奪去飯碗,不再具有作為生產者的資格,不再具有作為勞動者的“資質”,而只在消費和享樂的意義上具有意義,如果機器智能真的迎來“奇點”,它們會認可人類作威作福的地位嗎?“機器人定律”是人的主觀動機還是真能讓機器不反對人類,人類理性的最終是瘋狂還是更加理性?如果世界將由人與機器共治共享,人是否會承認機器具有與自己同樣的權利,世界主宰是“人+機器”還是“機器+人”?就算樂觀地說,未來將是“增強人”而“增強機器”的世界,在“增強人”與那些未得到“增強”的自然人之間還是否能平等,人是否在制造與自身對立的殺不死的上帝?
機器間的關系是指令式的,機器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指令性的,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社會的、情感的、政治的,總之是柔性的、相互生成的,這只是現狀,一些人擔憂的不正是機器迎來那個爆炸性的“奇點”嗎?假如“克隆人”破殼而出,這個完全具有生物定義上“人”的特征、心理和社會意義上人的可能性的人造物,我們是準備將它作為單純的器官供體、可供驅使的活機器,還是準備宣布它們享有與人同等的權利?克隆人與自然人、“自然增強人”之間的關系會是怎樣?
今天,人類可能終有辦法解決問題,但“車到山前必有路”,有時不過是鴕鳥主義態(tài)度。有人認為工業(yè)革命以來,技術變革從來沒有威脅到人類本身,這顯然低估了“文明人”對全球土著的殺戮,以及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代價。思考人工智能的各種可能,大概像最早主張土著與“文明人”具有同樣的地位,而不是“人類學博物館”里的活標本、“進化階段”的活證據。
人工智能可能的前景,遠不只是人們的工作機會被擠壓??只艧o濟于事,該來的總會到來,但哪怕全是好事,做做“萬一不幸”的思想實驗,設想一下人將何為、人的本質是什么、人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何在、人文社會科學是否可能有另一幅面貌、人類思想言語化和社會建構是否有另外的格式,至少也別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