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昊蕓+李瀟鑫+要英
“追隨自己的愛好”,“Do what you like.”學習學習再學習,沒有捷徑可走。
在“化學科普大使”呂龍研究員看來,化學特別是“有機化學”就是他的興趣愛好,他很幸運自己能夠把“愛好”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yè),并為之不斷追尋、探索。也因此在做研究的過程中,自己是無比幸福的——“Know what you like,do what you like.”(知道自己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是他的座右銘。
1964年出生的呂龍研究員,目前正處在科研的大好時光。他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2000-2007年)、2010年入選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他領導創(chuàng)制的新型油菜田除草劑丙酯草醚和異丙酯草醚獲得農藥正式登記,成為我國為數(shù)不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農藥新產(chǎn)品;他不僅應用型成果豐碩,更可貴的是多年來一直熱衷于科學普及工作。
從興趣愛好入門
《新民周刊》:您長期從事有機氟化學方面的研究,能否介紹一下您的研究成果,方向以及未來前景?
呂龍:關于有機氟化學,大家不要把這個領域說得太窄。實際上,化學有許多領域,有機氟化學是其中的一個,化學先是到有機化學,再是到有機氟化學。我是科班出身,我的博士專業(yè)是有機氟化學,后來去了美國杜邦公司,繼續(xù)從事含氟材料的化學研究,回來以后也繼續(xù)在從事氟化學方面的研究。
做研究來講,首先培養(yǎng)一種興趣愛好。到后面,關鍵要培養(yǎng)一種獨立工作的能力。如曾經(jīng)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接觸了綠色農藥的創(chuàng)造。這綠色農藥我沒學過,但是鍛煉了獨立工作的能力,后來又研究出了兩個品種,也走向了市場,申請了專利。后來又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接觸中華的瑰寶——中藥。大家知道,《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jīng)》都講了很多中藥對人體的治病方法。但是古代的先輩們,只說了這個東西有什么用,那為什么有這個用呢,他們說不清楚,那為什么說不清楚呢?因為科學發(fā)展的局限性。
有機化學,到了分子層面上,則能研究它的結構和功效。所以我們研究中藥里的多糖,我們研究它的結構,研究它的活性,那我們就能說清楚為什么靈芝孢子粉有效,為什么吃枸杞對人體有好處。至于中學生,現(xiàn)在就要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一定要“Know what you like.”我就是在中學期間喜歡了化學,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化學這個領域上;開心地工作、學習。
《新民周刊》:有什么契機讓您特別喜歡化學呢?
呂龍:中學那時候就是覺得化學比較美,比較神奇,化學是個什么學科?它是研究分子結構,創(chuàng)造新物質,發(fā)現(xiàn)新功能的一個學科。它就是能激發(fā)人興趣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像我們說的物理過程,物體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這是一個物理過程。將氫氣和氧氣一燒,生成水,這是化學過程,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同時可能和我本人性格比較有關?;瘜W是一門實驗性科學,除了理論化學,化學都是要做實驗的,這一點比較有意思。比如說像學數(shù)學,主要是算。學物理也有很多實驗,物理和化學都是實驗性學科。我對產(chǎn)生新的東西比較感興趣。
《新民周刊》:能把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那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了。
呂龍:除了興趣以外,還有的就是吃苦。有的人對我講:呂老師,今天加班。我覺得沒有加班這個概念的。我今天來了,和幾個同事做這個報告因為我喜歡。比如說所長讓我們來,加幾天班,我都沒什么感覺的。像你們這些年輕人來找我聊聊,我也沒覺得這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聊聊就聊聊唄。雖然也很忙,但這件事也能讓我了解了解你們。我也經(jīng)常去中學做做報告。
如何科普
《新民周刊》:您一直熱心于科普公益事業(yè),那么您對于不同的對象在科普上側重點會有什么不同嗎?
呂龍:最近我剛剛到金山石化,叫我去做科普。這就不是科普了,他們都是技術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學畢業(yè),有的年紀比我還大,我怎么敢去做科普?在做科普的時候,你不能拿一件事去面向所有人。對中學生有中學生的說法,對大學生有大學生的說法,我還去過老年人大學,對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說法,對于專業(yè)人員有專業(yè)人員的說法。你首先要掌握你的聽眾,這就像學習一樣。
有機所有一份科普的清單,大部分科普都是面對中學生的。對于中學生,我們講的是:化學是什么,顏色是怎么產(chǎn)生的。但我去金山石化,人家都是大學生,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都懂的。那么我過去要是講這些東西,人家要生氣的。于是我就去講化學和我國航天的關系,我們航天是怎么樣的,我國的國防是怎么樣的。這個我給中學生也講過,當然這個我講得就要通俗易懂。對技術人員講,那么我簡單的部分就不講,要講就要講高端的部分。所以,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科普是一件完全公益的事,不像什么創(chuàng)新大賽還有一點功利。做科普的事情是沒有功利的,一點功利都沒有,也沒人來考核你,就是大家在交流。我去金山石化講了三個小時,那里的人問的問題比較專業(yè),因為都是化工的人。所以做科普也不容易,我也曾經(jīng)給小學生講過,那就更累了,他們都很好動,但是我在講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知識面很寬,這點很不容易的,說明他們有這個愛好。這就很好,這說明以后他們可以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那如果我給老年人講那我就講養(yǎng)生,養(yǎng)生里的化學知識。如果給他們講其他東西,他們也沒興趣。給小學生講就更要激發(fā)他們對化學的興趣,要感覺化學很美好;要給他們講這個科學道理,這個雨衣材料要防水、防油、防污。有的雨衣防水但是不透氣,要講它材料里的原理,但是如果要想它又防水又透氣,那科學在哪里?要讓小朋友覺得很神奇,很感興趣。暑假里有機所的開放日就來了很多人,很多小朋友都是小學生、中學生,那么他們就覺得化學非常有意思。這里面也許不是個個都研究化學,但未來可能就有幾個是化學家。
《新民周刊》:您畢業(yè)以后就一門心思從事化學,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1年了。那么您覺得31年來在科研經(jīng)費,科研設備,團隊合作等方面有什么變化嗎?
呂龍:從事研究的這三十來年,支撐著我的是愛好。國家在變化:國家窮的時候,擠出一點錢來給我們研究,現(xiàn)在國家富了,拿出更多的錢來支持我們。這科研經(jīng)費怎么合理、合法地使用是一個很大的層面。但毫無疑問,科研管理在向好的發(fā)面發(fā)展。
團隊合作方面的問題我倒可以好好地聊一聊。對于應用科學沒有一個好的團隊研究是做不下去的。說到團隊的時候,經(jīng)常講“我這個團隊有什么可做”,這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我要說的團隊不是說有一個領導在這兒的這種團隊。這種團隊不可能不好好合作,要是不好好合作就要被領導開除了。真正的團隊合作是跨界的合作。比如說我做這個農藥,我要和應用領域的人合作。我搞化學,要除草要除蟲啊,是和一名生物學家去做。所以真正的團隊合作就很重要。沒有團隊合作就很難了,有好的溝通和沒有好的溝通這之間的差距就很大。包括應用的時候,這就需要真正的團隊合作。
這個合作就不是一般的合作,有的時候還一定需要面對面交流。要尊重別人,這非常重要;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所以說團隊合作首先就要相互尊重,你要尊重別人的事,尊重別人的結果。還比如說上海大的項目,往往投資十幾個億,這里面就有很多合作,各種領域的幾千個科學家,這種團隊合作就很重要。
《新民周刊》:您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那除了尊重還有什么比較重要呢?
呂龍:學習。你要去理解別人的東西,你就需要去學習。雖然這不是你的專業(yè),但你要盡可能地去學,去理解他人的東西。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
中學生也能搞科研
《新民周刊》:那您是怎么看待很多同學都要出國的這個情況呢?
呂龍:我本人是博士后出國去深造,出國深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不是說出國學了多少東西,主要是開闊視野。比如我到美國杜邦公司,知道了跨國公司是怎么做科研的。當然我是博士畢業(yè)后去的,現(xiàn)在年輕人可能大學就到國外去了。
現(xiàn)在出國已經(jīng)沒有鍍一層金這種說法了,以前大家出去還有這樣的說法。我女兒也出國了;不是我讓她去的,是她要自己去的。當然我也不是很滿意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培養(yǎng)了很多的人才,但也毀了很多人。比如說我曾主持一個工作,大家做得也很好;除了我一個大學生,其他沒有一個是大學生。但他們仍然做得很好,他們很擅長自己的工作,只是考試不行,他們實際都是很聰明的人。有的民工,他們攝影,連專業(yè)的人都比不上他們。他們不聰明嗎?他們沒考上大學可能是因為種種因素?,F(xiàn)在什么都考,要是胡適先生來也考不上大學,他數(shù)學考個零分;但不得不承認他還是個大家。
我就想和年輕人講,不要把考大學當成一個不得了的事,考上清華就了不得了?馬云當初考的什么學校?杭州師范大學?,F(xiàn)在馬云都是不得了的企業(yè)家,但是以前我聽都沒聽過這個學校??忌弦粋€好大學只是說明你考試好,不代表你以后應用就好,對不對?所以我跟你們說一句話“追隨自己的愛好”,“Do what you like.”學習學習再學習,沒有捷徑可走。
《新民周刊》:您是初三就對化學感興趣的,那您覺得中學生能不能適當做一些科研?
呂龍:當然可以,現(xiàn)在有很多學校都在做科研,比如說像七寶中學、華師大二附中,都在做科研。他們都很厲害,都做得很好。我很欣慰,關鍵是你是否喜歡,不喜歡的話就不要去做。好好努力,哪怕最后沒有結果、努力了就不會后悔。
我們也和社區(qū)積極合作。2013年,就與楓林街道、零陵中學簽訂了健康資源共享協(xié)議。以共享協(xié)議作為橋梁,有機所各科研組帶頭人帶領研究生們精心設計、開發(fā)了以理論探秘和趣味實驗相結合的“魅力有機化學”科普拓展課程,為零陵中學師生們每月送課上門,貼近生活的授課內容、設計精巧的趣味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師生反響良好。
隨著拓展課程在零陵中學的成功試點,2015年3月,“魅力有機化學”科普拓展課程又正式入駐了西南位育中學(初中部)科技類社團課,并針對初中生的知識結構,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繼續(xù)提煉,融知識性、趣味性、啟發(fā)性和活動性于一體,實驗現(xiàn)象明顯并伴有絢麗的色彩,激發(fā)了同學們濃厚的探索科學的興趣。
2017年暑假期間,上海有機所與楓林街道就再次攜手,在楓林社區(qū)內共同開展了“玩轉化學”科普教育系列活動,向社區(qū)青少年們展示“化學魔法”的神奇魅力,系統(tǒng)深入地普及化學知識、推廣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