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冬華
最近,徐觀潮先生推出其歷時數(shù)年打造的四十萬字長篇歷史小說《名將陶侃》1,讀罷啟發(fā)感觸良多。陶侃(259—334),祖籍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作為晉朝的名將,陶侃為東晉政權的建立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德宗時,他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又被奉為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該書將陶侃的生平功績與兩晉興亡的歷史進程結合起來穿插敘寫,在塑造陶侃這一歷史人物的同時,較為全面真實地展現(xiàn)了晉代政治傾軋的歷史場景與人性本相,讀來不禁讓人掩卷而思。有關兩晉的歷史小說,此前已有明代楊爾曾的《東西晉演義》(又名《繡像東西晉全志》)、近代蔡東藩的《兩晉通俗演義》、今人孫峰的《兩晉風云》等2。相對來說,近年來所出版的歷史小說,所描寫的時段多集中在明清時期,如二月河、唐浩明、熊召政、劉斯奮等人所撰系列小說。有關兩晉的歷史演義類小說不太多見,而專敘陶侃的歷史小說則一直闕如。單從這一意義上說,徐觀潮的《名將陶侃》就具有填補空白的意味,其價值不可小覷。
一、歷史理性的“闌入”式書寫
著名學者吳宓曾將小說比喻成“固體化的人生”3,可見小說與人生(放大了就是歷史)的關系非常緊密。但小說何以是固體的?人生也好,歷史也罷,就好比是一條時間的河流。這條河從過去流向未來,它流動不居,本無定數(shù)。小說作為文學的一種特殊樣式,從人生歷史之流中截取一段,設定時空的開始與結束,從而籌劃并規(guī)約了人物的行為、性格、命運等諸多方面。使得讀者能夠對這段原本瞬息遷改的生命時間之流進行審美靜觀,從而反觀并印證自己正在或將要體驗的生活與歷史。因此,小說必須先將人生(歷史)進行固化處理,才有可能在有限中見出無限。吳宓的比喻當然也包括歷史小說,但不同的是,歷史小說不能僅僅止于將生活與歷史固態(tài)化,因為歷史已然具備堅硬的史實基礎,歷史小說家不可能像其他作家一樣任由想象在歷史場域中馳騁。展開了的翅膀只能在高垣厚壁的歷史迷宮中小心穿行,可見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難度。
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有點類似于房屋裝修,設計師必須依照房屋的結構進行規(guī)劃裝飾。哪里是承重墻,哪里是排煙管道,哪里是玄關,等等,都不可隨意更改,否則就可能破壞房屋的結構,影響房屋的整體安全。正如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所指出的,該書的優(yōu)點就是“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因此“堪與經史相表里”。毛宗崗還比較了《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之真雖較勝《西游》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終不若《三國》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為難也?!? 清人謝鴻申也持類似的觀點:“識者無不以《水滸》勝于《三國》,愚謂《水滸》非《三國》匹也?!端疂G》筆力固推獨步,然注意者不過數(shù)人,事跡皆憑空結撰,任意而行,似易為力?!度龂啡瞬偶榷啵论E更雜,且真跡十居八九,如一團亂絲,既不能寸寸斬斷,復不能處處添設,若自首至尾有條不紊,固極難矣,而又各各描摹,能不遺漏,似覺更難,乃作者好整以暇,安置妥帖,令人不覺事情之繁多,而但覺頭緒之清楚。”5 關于《三國》與《水滸》誰優(yōu)誰劣的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6。我這里想探討的是,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難度及其可以拓展的書寫空間在哪里?正如前人所指出的,《三國演義》堪稱歷史小說的范本7,它給后人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東西,包括史料剪裁與虛構的搭配,形象塑造的辯證法,敘事方法的巧妙運用,等等。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有《三國志》可供參照,所以其中所敘述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其他的歷史小說也可以或者也必須這樣做。
徐觀潮創(chuàng)作《名將陶侃》,顯然要參照《晉書》等史料,其中也應該是實多于虛。問題的關鍵在于,其中的“實”與“虛”以什么面目呈現(xiàn)出來,兩者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無論“實”還是“虛”,都是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場景。當然,文學“還原”不同于歷史“還原”。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比歷史更具有哲學意味,更能表現(xiàn)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更接近事物的真理。也就是說,文學(小說)也可以還原事情的真實。這里的真實不一定是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超越歷史現(xiàn)象之上并引發(fā)、推動、規(guī)約著時世治亂的內在規(guī)律,也即歷史理性。所謂“歷史理性”,包括兩種內涵:一是指“人類歷史過程中所固有而可以為人們在一定程度上所領會和揭示的規(guī)律、目標、動力機制等”;二是指“人們在面對過往歷史時所憑藉和展示出來的認識、領會和把握過去的精神結構和智力裝備”8。前者是歷史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歷史理性),后者則是人們研究歷史所秉持的理性姿態(tài)與智識結構(史學理性)。細讀《名將陶侃》,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所要揭橥的歷史理性,實際上包含了上述兩個維度,且前者為隱性,隱藏在情節(jié)的編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后者為顯性,直接顯現(xiàn)在小說的敘述話語之中。可見,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就攜帶了一種非常自覺的史家眼光與歷史感,這種歷史感產生于作者與歷史展開的每一次對話,并且集腋成裘,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最終影響到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試舉幾例:
該書第四章“伐異己權臣互捧殺 馬孝興自薦平胡叛”9,敘述晉武帝司馬炎剛登大寶,一直努力思忖著如何當好皇帝的問題,作者代替人物展開了大膽的想象性思考:
司馬炎當初沒有當皇帝挖空心思想當皇帝,現(xiàn)在當上了皇帝才知道這個皇帝不好當。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是大事,閉上眼睛夢里想的還是大事。其實也不是事大,而是小事到了皇帝這里變大了。
……
當皇帝,如果就是下下詔書,那也好當。怕就怕大臣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把一個小事說成了大事,把一個簡單的理說成了復雜的理。
……
司馬炎當皇帝還琢磨到了一個理:凡事反其道而行之。
……
當皇帝難,還不是琢磨理,而是琢磨人。
以上內容雖掛名司馬炎,但未必有文字史料作依據,由作者發(fā)揮的可能性更大。稍作留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該章中出現(xiàn)了一個高頻詞—“琢磨”,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涵蓋歷史理性的關鍵句:“做皇帝就是要懂得琢磨人?!闭鹿?jié)的大部分情節(jié)也經由“琢磨”連綴起來:
琢磨別人難,琢磨賈充司馬炎能琢磨死。
……
賈充靠琢磨司馬炎而得到寵信。
……
司馬炎終究沒有琢磨過任愷和庾純,命賈充討伐禿發(fā)樹機能。
……
司馬炎原來早琢磨過這個事。
……
司馬炎經不住這么多人琢磨,便點了頭。
……
司馬炎沒辦法再琢磨過這道坎,就把任愷免職了。
……
司馬炎琢磨,這事越玩越新鮮。你們這是把朕當成擋箭牌呀!
……
司馬炎越琢磨越惱火,大怒:“眾卿都在朝堂上爭斗,誰能為朕討叛胡,通涼州?”…… 司馬炎琢磨這時也應該是鴉默雀靜。朝臣對禿發(fā)樹機能已經是談虎色變??墒撬抉R炎又錯了。司馬炎這陣子琢磨事老出錯。
……
司馬炎不聽群臣的議論,也不去琢磨。再琢磨又讓滿嘴是理的大臣作了自己的主。
……
司馬炎后悔啊,看來琢磨人沒有錯,錯在如何琢磨上。
……
朝堂上一片歡呼,誰也不去琢磨誰對誰錯。司馬炎終于琢磨對了一回,心里高興,把朝中朋黨之爭的事又丟到了腦后。
福樓拜曾說,作者不應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不會在自然中露面一樣。在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經驗中,作者確實也不作過多的議論,而只將精力匠心用于小說情節(jié)的敘述、人物形象的打造方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議論性敘事帶有鮮明的“闌入”意味,亦即擅自并摻雜進入,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在《三國演義》等傳統(tǒng)歷史小說中,這種由作者發(fā)出的直透歷史理性的話語極為罕見。但是,我們在閱讀《名將陶侃》的時候,并不會因為作者的介入而顯得突兀或多余,反而會自覺地跟著他的指引往下走,一點點領略兩晉時代的歷史風云。這些蘊含歷史意味的話語就好像阿德涅之線,幫助我們走出幽邃難測的歷史迷宮。在《名將陶侃》中,類似的句子俯拾皆是,這實際上構成了作品敘述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與史料相對的那部分是“實”,這種“闌入”性敘述連同虛構的情節(jié)就是“虛”?;驅嵒蛱摰那楣?jié)是文本的“能指”,作者對歷史理性(有時候是人生事理)的“闌入”書寫就構成了文本的“所指”。兩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將小說文本連接得天衣無縫。在小說第二十九章“亂紛紛梟雄爭霸業(yè) 渾噩噩王馬共天下”中,作者講到晉室南渡,王導輔佐司馬睿在江東士族中建立威望。先是簡要敘述王導先祖王祥、王覽如何行孝奉母,接著跟上一段極富智慧的理性發(fā)揮:
積陰德就好比是家里存錢。前面用了錢,后面還要記得存錢。只用不存,家底就空了。富不過三代是只會揮霍不會存錢,窮不過三代是既會用錢又會存錢。司馬睿南渡是想為司馬家“存錢”,王導輔佐司馬睿也是想為瑯琊王氏“存錢”。司馬睿到了江東,江東士族都冷眼旁觀。司馬睿想“存錢”,卻找不到“錢莊”。10
后面就敘述王導怎樣設法巧妙地拉攏顧榮、紀瞻、賀循等江南望族?,樼鹜跛抉R睿坐著八抬大橋擺開陣勢看禊祭,王導像侍從一樣跟在后面。顧榮等人見狀甚為驚異,像王導這樣有將相之才的名士竟然屈尊于瑯琊王門下,更何況區(qū)區(qū)江左士族!加上司馬睿放下身段,溫言軟語、情懇詞切地邀請顧榮襄助他振興江東,顧榮焉有不動之理?王馬成功合演雙簧,使得二人及時找到了可以為日后隆盛的功業(yè)“存錢”的“錢莊”。
《名將陶侃》在外在形式上采取了傳統(tǒng)的章回體,全書將兩晉政權更替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如賈后專權、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南渡中興等,與陶侃的成長立業(yè)、平亂忠君、功成身退等情節(jié)放在一起交錯敘寫?;ㄩ_兩朵,各表一枝。先分后合,有條不紊。在內在形式方面,該書則基本上突破了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敘事窠臼。以歷史理性及人生事理的大膽闌入為敘事綱目,將紛繁蕪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串聯(lián)起來。在書中,作者大大拓展了傳統(tǒng)小說所缺乏的心理描寫功能,不僅盡可能呈露人物的內心世界,還進一步將心理描寫向歷史的精神來路與走向方面加以推進,使得全書的精神血脈連成一片,彼此相互溝通。因此可以說,作者所要實現(xiàn)的,實際上是對兩晉時期人物、歷史的精神考古。相對于傳統(tǒng)歷史小說而言,這種新的敘述范式打破了讀者對于純粹情節(jié)的閱讀期待,形成了一種陌生化的審美效應,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小說的可讀性。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理性“闌入”的敘事方式是一種可貴的形式探索,顯示了作者在歷史的文學演繹方面的深湛功夫。
二、桑梓情懷與“名將”典型塑造
毛宗崗認為,好的歷史小說要仰仗奇妙的歷史事件?!度龂萘x》之所以比其他演義要高妙,是因為三國時期的歷史本身就奇幻絕妙:“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奇局”,而“異代之爭天下,其事較平”,“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幻既出人意外,巧復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謂善于作文矣”11。毛宗崗雖然過于強調歷史小說對于歷史事件的依賴性,但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比照兩晉時期的歷史,毛宗崗此論不誣。自司馬氏篡魏以降,晉武帝為防止江山易主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將王室宗親分封到各地,并委以軍政大權。此后,惠帝司馬衷暗弱,皇后賈南風弄權,朝綱崩壞,最終導致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晉室諸王,各懷鬼胎,離心離德,權欲熏心,荒淫殘暴。永嘉五年,五胡亂華,中原沉陷。北胡劉聰、劉曜、石勒之流,大肆屠戮漢人,其兇殘血腥較諸晉代宗室未遑多讓。這段歷史雖混亂慘烈,但奇幻之處洵無多見。除少數(shù)名士清操特異、風流一代之外,多數(shù)王侯將相并無特別的人格偉力與精神境界。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司馬懿、周瑜等人,皆是曠世英雄、絕代將才,可謂群星燦爛,各領風騷。有英雄賢能出場,方有奇幻妙異之事。這是《三國演義》之所以精彩的關鍵原因。所以,相比之下,兩晉的歷史風云就難于敘寫,這也可能是許久以來小說界未曾垂青兩晉的根由。《名將陶侃》以“闌入”法敘寫兩晉政治戰(zhàn)亂,將枯燥乏味的正史進行深度加工,文學的況味汩汩而出。如此,“闌入”性書寫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名將陶侃》以晉朝中流砥柱陶侃為主人公來再現(xiàn)兩晉的歷史畫卷,是果斷英明的選擇,而且作品中寫陶侃的部分也顯得尤為出彩。在這里,作者的文學才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原因有二:第一,《晉書》中有關陶侃的傳記不過寥寥數(shù)千字,這為文學創(chuàng)造留白甚多,而虛構正是小說家的勝場;第二,陶侃恰又是梟陽(今都昌)人,雖遠隔千載,但與作者存在地緣上的情感維系。這使得作者在塑造陶侃這一形象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認同感與使命感,因此也傾情甚多。陶侃對都昌兒女的影響深遠,其文韜武略、胸襟雅操澤被萬代,已然潛藏在都昌人的精神血脈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寫陶侃也是“抒寫作者自己的心志”12 。
晉代士族多倚重門閥登高位據要津,養(yǎng)尊處優(yōu),行止放誕。他們素以清談為尚,但臨危自亂,實為社稷蠹蟲。名士如王導者,擁立瑯琊王司馬睿立足江左,確有功于東晉;但他志不在社稷黎首,而著意于王氏一族的名望利益,委蛇自保,庸惰誤國。其他如庾亮、蘇峻、王澄、王敦之流,多為逆臣佞子,不足以論。與這些人相比,陶侃可謂輝光熠熠,如皓月當空,眾星隱匿。陶侃出身江南寒門,被北方名流鄙稱為“奚狗”“貉奴”。但正是這個地位低下的寒士陶侃,心寄天下,砥礪苦行,平亂救危,力挽狂瀾,堪為晉朝之守護神。
陶侃飽覽圣賢之書,博古論今,文采華滋,但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拜師學藝,勇武過人,善用兵法,遠謀卓識,但他又非一般的勇士將才可匹。他真可稱得上是文韜武略、文質彬彬,是真君子、大丈夫。像陶侃這樣文武兼?zhèn)洹⒈氡锏恼婷?,前有曹操、諸葛亮,后有文天祥、辛棄疾、王陽明等。與之同時的尚書梅陶贊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3在陶侃身上,凝聚了“孝”“忠”“仁”“義”“信”“勇”“智”“敏”“敬”“公”這十大道德品格。這些品質,既不是自我標榜,也不是外人吹捧,而是建基于陶侃一生的親身躬行。陶侃年幼喪父,陶母湛氏傾盡心血哺育教養(yǎng)。母親的言傳身教,陶侃點滴不忘,時刻恪守母訓。陶侃兒時貪玩,陶母以梭為喻,示之光陰似箭,不可虛度。陶侃終生謹記,嚴禁下屬聚眾賭博玩樂,并告諸眾人說:“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4陶侃為漁梁吏時,托下屬給母親帶去一壇鲊魚(腌魚),陶母責備兒子:“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5陶侃感母高義,以此自勉自束至終老。以孝為根基,陶侃對君上也是忠誠不慝。且不說他如何忠于朝廷,但舉一例即可證之。陶侃在范逵大力舉薦下,被廬江太守張夔召為督郵,領樅陽縣令。張夔夫人病危,眾人無措。陶侃冒風雪遠行數(shù)百里請來神醫(yī)治好太守夫人。其言感人至深:“資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16陶侃聲名漸著,荊州刺史劉弘甚為賞識,委以重任。陶侃奉命討張昌、平陳敏、伐杜弢,所向無敵。在平陳敏之亂前,有人挑撥劉弘與陶侃之間的關系,陶侃聞后立即遣兒陶洪、侄陶臻到劉弘處作人質,是為信。在攻打陳敏弟陳恢時,陶侃部下朱伺用火攻,燒死士卒數(shù)萬。陶侃不忍,率眾祭江,親撰祭文,禱告亡靈;杜弢降陶后,廣州刺史王機南逃病死途中,督護許高為立功,掘尸梟首,殺王機二子,陶侃因此不再重用許高。斯為仁。陶侃窮苦困厄時曾受范逵、張夔、劉弘、梅陶恩遇,發(fā)達后未敢稍忘,遂命張夔子張隱為參軍,范逵子范珧為湘東太守,辟劉弘曾孫劉安為掾屬,并上表推舉梅陶。一飯之恩,皆不忘報,是為義。張昌作亂,以其弟張放鎮(zhèn)守襄陽,陶侃佯裝投張放,席間見張放酒酣命陶洪瞬時拿下,又故意放走張放,命人暗隨張放,連克三城。陶侃智勇,非常人可匹。陶侃聰敏行事、勤于吏治,嘗于廣州任上運甓自勵,以報社稷。所到之處,道不拾遺,百姓稱頌。行至暮年,以功高拜為大將軍,都督東晉八州軍事,位列三公之上。陶侃居功不傲,其公心可嘉。其身處高位,手握重兵,縱有窺窬之志,每思折翼之夢、母訓之言、前車之鑒,終未有犯上欺主之心。彌留之際托夫人告誡子嗣,務去兵權,遠禍全身。陶侃戎馬一生,至奇至偉,閱盡窮達榮辱,悟透天理人事。深知月盈則虧、物極必反,唯有天命是遵、誠敬用事,方可行險無虞??上召讉€兒子不聽父言,多應驗傷命。
小說圍繞主人公陶侃還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陶母、龔紅玉、韓玲兒、陶洪、陶瞻、陶臻、陶輿、龔登、龔勝、范逵、周訪、朱伺等,其中以陶母、韓玲兒等人著墨最多。陶母截發(fā)延賓、封鲊退魚,可謂深明大義;韓玲兒知恩圖報,與陶侃相知相惜,堪稱其賢內助。就是反面人物如賈南風、司馬諸王、王澄、王敦、蘇峻、劉聰、劉曜、石勒、石虎等,雖未大寫特書,一經作者勾勒,便生氣灌注,躍然紙上。千載之下,后之覽者亦感慨系之,此全賴作者的藝術重塑之功!
三、“自放手眼”的抒情話語
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不僅要講好歷史故事,塑造典型人物,還要在抒情上多下功夫。讀敘事與抒情并茂的小說,讓人感覺如享太牢,如登春臺。徐觀潮的文字具有一種別樣的魅力,時而爽利勁截,直指心尖;時而千回百轉,婉媚動人。特別是他寫的歷史文化散文17,讀來似嚼橄欖,字里行間有千百況味。由于作者事先做足了實地調查及史料考證功夫,臨到操觚馳情,便是春機滿眼。這種抒情話語在《名將陶侃》中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示,試看幾例:
送走母親和妻兒,陶侃便帶著范珧和龔勝動身去廬江。南方的梅雨,說下時細雨爛漫,說不下云縫里便鉆出一片陽光。樅陽城內的百姓聽說陶縣令要離任,心中不舍,在雨中等了一個時辰。陶侃一走出縣衙,天就開了。陶侃走在人巷里,被熱辣辣的目光熔化了。眾人目光說,陶縣令別走,我們都是過你的日子,你走了,我們的日子還過不過呀。陶侃的目光說,我也舍不得走,但得走,日子是過自己的。眾人目光又說,五年了,我們習慣了過你的日子。陶侃的目光說,等你們真正過上了自己的日子,才知道陶侃是多余的。眾人的目光說著說著被梅雨打濕了,陶侃的目光也說著說著被梅雨打濕了。抬頭看天,天上是一片陽光。不是梅雨,是眼淚。眼淚有情,人卻無奈。18
陶侃將去廬江赴任,臨行與樅陽百姓依依話別。作者沒有寫父老鄉(xiāng)親如何相擁餞別,陶侃如何道謝囑咐,而只寫兩者熱辣辣的目光,因為目光中有千言萬語,目光中有款款深情。這種化動為靜的敘寫,目的就是要將敘事抒情化,讓故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變得更有質感。此段有關梅雨的描寫也頗顯功力?!懊酚辍边@一意象內涵豐富,原可以大展身手,但作者只說梅雨打濕了目光。杜甫詩云“晨鐘云外濕?!甭曇繇舛伎梢员挥晁軡?,這就是所謂的“詩家語”,看似悖謬于常理,卻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陌生化”效果;且造語精準,冗余盡去。一個字能恰到好處傳達的決不用兩個字,經濟耐讀。反過來,如果敘事需要,抒情也可以盡量延展。譬如正史中有關陶侃植柳一事不過寥寥數(shù)語:“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之于己門。侃后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施惶怖謝罪?!?9《名將陶侃》對此事展開了饒有興味的敷演20,在講故事之前,作者還以一大段富含詩性的抒情話語描述了陶侃的柳樹情結:
陶侃在湖邊長大,最喜歡水邊的垂柳。春天來了,隨手折幾根柳枝,又隨手在湖邊一插,一年成樹,二年成木,三年成林。陶侃在彭蠡湖邊上插種過無數(shù)個這樣的柳林。陶侃種多了柳樹,覺得自己就是柳樹。柳樹是君子樹,既柔情萬種,又風雨不改其節(jié)。垂柳是風情萬種的女人。柳條如鬢,柳葉如眉,柳絮如花,再配以四季的春雨、夏風、秋水、冬雪,柳不醉人人自醉。柳樹不光像女人一樣柔美,還能化解男人心中的戾氣。不光落地生根,還百折不撓。陶侃到哪都喜歡種柳樹。有水的地方種,沒水的地方也種。太守府里種,武昌城里種,連軍營都種滿了柳樹。太守喜歡柳樹,就等于一個武昌郡的人喜歡柳樹。喜歡柳樹也不等于一定能種得好柳樹。武昌郡里種柳樹最好的還是陶侃。21
經過這樣肆意無礙的渲染,柳樹已和陶侃的精神人格融為一體了。在這里,陶侃是不是真的喜歡柳樹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柳樹能夠成為陶侃這一典型形象的一個詩性注解。作者善于在敘事的間隙抒情,收放自如,機杼自出。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在正史這棵枯樹上綻放的一朵明麗耀目的小花,讀來柔婉可喜。
作品中像這樣的句段還有很多。有些句子在錘煉的時候,可能還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到了聲韻效果:
陶侃沒想到自己也會流眼淚。五年來,一人兩袖清風換得眾人滿面春風。臨別,以淚相送。陶侃想通了一件事,女人流淚是為了讓男人感動,男人流淚是為了讓自己感動!自己感動了,心里就能裝下蒼穹。22
這個句段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讀下來就感覺詩味盎然,其中“風”“送”“通”“動”“穹”均押ong韻,這就把本來較為松散的散文句式暗暗勾連起來,使之形成一種各部分均可發(fā)力的抒情文本整體。顯然,這種抒情話語的錘煉對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有著重要的助力之功。
作品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詩文,大大增強了小說的抒情性。略舉兩例:其一,陶侃與范逵、周訪一見如故,酒酣處縱情而歌:
大雁北來兮問如何?風吹殘陽兮落微波。北雁南來兮催人淚,狼煙胡塵兮掩城廓。戎馬關河兮生死劫,荻花飛起兮千層雪。拔出長劍兮向天嘯,踏遍青山兮空蹉跎,白發(fā)三千兮系宮闕。23
其二,陶侃在荊州城中與韓玲兒邂逅,聽其即興作詞彈奏洛陽西風古調:
名堂西向客,帝王杯中戲;露花不識愁滋味,媚影伴殘軀;鼙鼓動地衰,歌息人相離;伶人不欲他鄉(xiāng)老,飄零落楚地;此去煙塵幾重,淚散漫天霏;曲終已失鄉(xiāng)夢,芳魂怎歸去?24
書中所撰詩詞文賦,不僅文采斐然、韻味十足,而且與對應人物頗為熨帖,與人物的性格、學養(yǎng)、脾性等非常吻合。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沒有深厚的詩文修養(yǎng)與多年的文字功夫,僅憑臨陣磨槍是無法做到的。
綜上,《名將陶侃》在歷史敘事之外,有意識地在抒情話語方面下足功夫。這不僅可以渲染典型環(huán)境,營造獨特的歷史氛圍;還可以為描繪人物添墨加彩,使得原本依稀難辨的歷史人物瞬間變得活色生香、可觸可感。
1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
2此外還有一些有關魏晉時期的穿越或戲說類小說,嚴格來說不能歸為歷史小說,故不在討論之列。
3吳宓:《文學與人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6頁。
4毛宗崗:《讀三國志法》,轉引自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28頁。
5謝鴻申:《答周同甫》,轉引自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29頁。
6關于這個問題,金圣嘆與毛宗崗持相反的態(tài)度。金圣嘆認為,《三國演義》太拘執(zhí)于史實,其作者成了替“官府傳話奴才”。胡適也認為《三國演義》的想象力太少。參見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27—129頁。
7鄭振鐸認為,講史難出上乘之作,寫到《三國演義》這個樣子已經是登峰造極了。參見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0—811頁。
8參見彭剛:《歷史理性與歷史感》,《學術研究》2012年第12期。
9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5—32頁。
10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22頁。
11毛宗崗:《讀三國志法》,轉引自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26—127頁。
12摩羅:《陶侃,一位偉大的都昌人》,《名將陶侃·序》,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5頁。
13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172頁。
14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168—1169頁。
15房玄齡等:《晉書·陶侃母湛氏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680頁。
16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164頁。
17參見徐觀潮:《最后一湖清水之失落的文明》,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年。
18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72—73頁。
19房玄齡等:《晉書·陶侃傳》,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第1172頁。
20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35—236頁。
21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235頁。
22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73頁。
23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70頁。
24徐觀潮:《名將陶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第138頁。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