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以炎黃美術館(由我國著名畫家黃胄先生發(fā)起創(chuàng)建)為代表的民營美術館出現,并形成了一波高峰,但由于當時民眾對藝術的熱情普遍不夠高,大部分民營美術館缺乏人氣,有一些民營美術館因經營上的窘境難以為繼,只能結束了如流星般短暫的生命,令人唏噓不已。2000年后,民營美術館迎來了第二波熱潮,并在2007年前后迎來了井噴,僅以私人美術館為例,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私人美術館是在2010年之后創(chuàng)辦的。
從今日美術館(中國第一家民營非企業(yè)公益性當代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07年正式開館),到民生現代美術館(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龍美術館(2012年正式開館),再到余德耀美術館(2014年正式開館),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民營美術館不斷增進民眾對美術館的認知,同時又改變著行業(yè)的格局。它們不僅成為了城市的新地標,還在促進城市人文發(fā)展,推動公眾藝術教育方面發(fā)揮了自己獨特的作用,但在身兼策展人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主任雙重身份的鄭聞看來,民營美術館還遠未迎來“黃金時代”,欣欣向榮的表象下,民營美術館依然存在多方面的挑戰(zhàn)和問題。
鄭聞認為,民營美術館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美術館運營經費一般主要是四類: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或股東投資;美術館自身創(chuàng)收,包括門票、衍生品商店等;社會捐贈和贊助;政府補貼。公立美術館或者說有政府背景的官方美術館一般都有固定的撥款和財政支持,但是民營美術館卻沒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坝捎谥袊髽I(yè)贊助藝術事業(yè)的相關保護與優(yōu)待政策,以及美術館在社會層面的基金會制度等尚未完善,民營美術館面對耗資龐大的館體維護、人員工資、展覽策劃、日常運營等等,最大問題就是缺錢,難以持久?!?/p>
“近十年以來的中國,無論公立美術館還是民營美術館,數量上確實都在迅速增長,但如果數量多就能叫‘黃金時代,那這未免太過簡單膚淺了——我覺得大家都在對背后的事實做有意無意的美化和粉飾?!?/p>
“85后”的鄭聞有著這個年齡段藝術工作者所特有的犀利,他認為,這種數量增長的原動力并不是來自藝術領域本身,而是仰仗于以大規(guī)?;A設施建設拉動經濟發(fā)展的宏觀政策?!罢f個玩笑話,出于市政工程的規(guī)劃目標,增建美術館和增蓋洗手間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是一個性質的事兒,因為它們都是工程計劃中商業(yè)綜合體、地產項目所需要的一個部分或一個角落而已。至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美術館所需要展開的專業(yè)工作,以及它所代表的價值判斷則是普遍缺失的。”
有關藝術價值判斷“缺失”的話題又引出了民營美術館所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藝術教育不足引發(fā)的觀眾荒。
早在前幾年,著名畫家陳丹青就提出過“美術館文化比美術館更重要”的看法,一向敢說的他甚至毫不客氣地“開炮”,直指中國的美術館“可以說只是一個陳列場,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
陳丹青認為,相對西方而言,中國的美術館與藝術博物館大多學術方向不明確,當代藝術藏品也是比較薄弱,長期影響城市文化與人民素質的目的還遠沒有達到,而體制內的一些美術館在管理機制上也相對落后。
對此,鄭聞也有相仿的看法?!懊駹I的美術館是缺錢,那么一些老牌的國營美術館就是缺了一點創(chuàng)新,場地和展出的形式上比較老舊,運營上也比較行政主導?!辈贿^他也補充說,想要打造好的美術館和美術館文化,不能僅僅依靠美術館本身來推動,“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加強美的教育,繼續(xù)提升我們國家整個人群的藝術修養(yǎng)?!?/p>
不過無論是資金荒、觀眾荒,還是藝術修養(yǎng)上的教育,都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問題。中國現代美術館走過的這幾十年,也只是發(fā)展長路上的第一步。如果說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些美術館就像是一只孵化中的蛋,那么所有人都在為迎接破殼而出的美麗天鵝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