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睿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組合與功能
——以禮懺為中心
郭子睿
石窟的造像組合往往具有一定的設計意匠,而造像組合決定了石窟具備的一些特定功能,同時為宗教活動在窟內的實踐提供了可能。此方面的研究,可以通過個案考察的辦法得以體現(xiàn),選擇莫高窟唐代代表窟第445窟為例試作分析,通過洞窟形制、造像組合及其營建的時代背景的考察,可以看到該洞窟具備了較強的功能性,再結合造像內容與相關佛教禮懺儀軌進行比照,進而發(fā)現(xiàn)禮懺是第445窟的重要功能。
莫高窟第445窟禮懺凈土
石窟造像組合有著多種考量的因素,除表達佛教的功德觀念外,石窟的設計往往還會表達某種宗教思想,也可能是為宗教活動的實踐提供場所,敦煌的部分洞窟有著僧人在其中進行佛事活動的跡象,而有的洞窟形制和造像組合即決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禮懺是佛事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佛教推崇的滅罪、往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需要在禮懺儀軌的規(guī)范下進行,具有很強的儀式性和規(guī)范性,被僧侶和信眾普遍接受。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相關禮懺儀軌逐步發(fā)展完備。禮懺活動主要是為了滅除罪業(yè)、增長功德,進而往生凈土,不受輪回之苦。在敦煌藏經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佛教禮懺儀軌,可以推斷禮懺活動在敦煌石窟的實踐具備一定的可能性。
以敦煌石窟為例,學界對洞窟造像組合與禮懺功能之間的關系已有關注,對該問題研究較為詳細的當屬楊明芬(釋覺旻),楊氏對相關佛教禮懺儀軌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析,并探討經變與禮懺法結合的運作,但焦點主要集中在西方凈土變與西方凈土懺法的關系上①楊明芬(釋覺旻):《唐代西方凈土禮懺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凈土信仰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2010年張景峰由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觀無量壽經變入手,認為第431窟初唐重修壁畫與善導所撰《法事贊》的相關內容完全吻合,可以作為西方凈土禮懺的道場②張景峰:《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觀無量壽經變與善導之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第34~43頁。。2012年劉永增、陳菊霞分析了莫高窟第98窟與禮懺的關系,提出窟頂四披千佛、窟頂四角天王與禮懺儀軌有關,認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議金功德窟即第98窟是一個懺法道場①劉永增、陳菊霞:《莫高窟第98窟是一懺法道場》,《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第29~40頁。。
在其他地區(qū)的石窟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洞窟應具備禮懺的功能。張善慶、李曉斌對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與佛教禮懺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心塔柱右面一壁的繪畫題材一方面作為禪觀的輔助圖像,另一方面又是作為禮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存在②張善慶、李曉斌:《張掖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禮懺活動探析》,《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2期,第59頁。。于向東從佛教禮懺角度,對南北石窟寺做了深入研究,認為南北石窟寺的過去七佛等造像,可能主要是作為禮拜懺悔的所緣對象③于向東:《南北石窟寺的造像思想初探》,《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47~54頁。。
莫高窟第445窟,《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定為盛唐④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83~184頁。,是盛唐時期代表洞窟之一。關注此窟的學者不多,目前僅限于一些針對壁畫內容的個案研究⑤參見楊森:《敦煌壁畫家具圖像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郝二旭:《敦煌曲轅犁新考》,《敦煌研究》2010年第2期,第60~66頁。。筆者參照相關佛教禮懺儀軌,發(fā)現(xiàn)第445窟的形制、造像組合與佛教禮懺活動有著一定關系,根據(jù)洞窟南北兩壁的造像內容,本文主要從彌勒系禮懺儀軌、西方凈土禮懺儀軌出發(fā),嘗試以禮懺為中心對第445窟的造像組合與功能進行探討。不當之處,敬希方家教正。
第445窟位于莫高窟南區(qū)中段第四層,與第446、444、447、448窟在一個崖面上,敞口前室,短甬道,方形主室,覆斗頂?shù)钐每?,是唐前期流行的窟形,空間不大,屬中型窟。主室西壁開龕,龕內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共七身塑像,龕外兩側臺上各塑一菩薩。北壁通壁繪彌勒經變,南壁通壁繪西方凈土變,東壁門上繪地藏,東壁門南、北與窟頂四披繪千佛。第445窟的造像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思想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洞窟主尊尊格
主室西壁開龕(圖版貳,1),采用繪塑結合的手法。龕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內西壁畫婆羅門、三弟子。由于第445窟南北壁呈現(xiàn)出西方凈土變與彌勒經變對置的特點,因此有關西壁佛龕內主尊的問題也需要進行考慮。西方凈土變與彌勒經變分別為彌陀凈土、彌勒凈土,從佛教義學的角度出發(fā),西壁佛龕主尊即可定為盧舍那佛,以彌勒、彌陀凈土代表盧舍那“十方三世”的境界⑥賴鵬舉:《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71頁。。但是劉永增將第445窟主尊定名為釋迦佛⑦劉永增主編:《敦煌石窟全集·塑像卷》,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77頁。。
西壁龕內是采用繪塑結合的手法,龕內塑有七身塑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緊鄰主尊兩側繪有兩身婆羅門(殘損,僅剩下半身可以辨識),考慮到佛本行故事中常有婆羅門外道被釋迦牟尼降服而皈依佛教的內容,因此筆者認為西壁龕內的主尊應是釋迦牟尼佛。盧舍那佛造像在唐代雖也屬流行的題材,但偏重佛教的義理性,強調華嚴盧舍那的十方三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石窟的功能性。釋迦牟尼佛是三身佛中的應身佛,在娑婆世界為眾生說法,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聯(lián)系更為緊密,被信眾尊為本師,并且常常在法事活動的開始作為奉請和禮敬的對象,功能性較強。因此,可以初步認為該主尊更具釋迦佛的特性。
(二)彌勒經變的獨特性和思想性
北壁彌勒經變(圖版貳,2)通過須彌山來連結上生和下生世界。經變上部繪兜率天宮坐落于須彌山之上,須彌山兩側繪日天、月天。這鋪彌勒經變用很大的篇幅來描繪彌勒下生成佛后的閻浮提世界,主尊彌勒佛善跏坐于畫面正中,結施無畏印,眾菩薩圍坐,兩旁有天龍八部護法和鬼子母,與左右兩組佛、菩薩共同組成彌勒龍華三會。男女剃度羅列于彌勒佛與諸菩薩圣眾前,共有六組剃度場景,相對集中,儀式性較強。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女子五百歲行嫁等彌勒凈土的種種美好場景均在此鋪經變中表現(xiàn)了出來。
第445窟的彌勒經變通過對兜率天宮和彌勒下生后閻浮提凈土的描繪表現(xiàn)了上生、下生的信仰,著重表現(xiàn)了彌勒下生世界,彌勒三會是整鋪經變的主體,其他情節(jié)穿插于彌勒三會之中。
與同時期的彌勒經變相比,此鋪彌勒經變有著一定的獨特之處。
首先,剃度圖在彌勒經變中是較為常見的內容,但是僅作為經變構圖的元素之一,一般不會突出的表現(xiàn)。第445窟北壁的彌勒經變剃度圖比較集中,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放大,應是畫工有意突出剃度這一情節(jié)。
其次,剃度圖中的人物得到了較為細致的描繪,剃度的男女裝飾不一,表情各異,畫工力圖將剃度人物的內心世界加以展現(xiàn)。
現(xiàn)從造像思想的角度對剃度圖像加以分析,剃度是佛教重要的儀式,剃度主要體現(xiàn)了皈依、受戒的思想,剃度圖集中羅列于彌勒三會兩側,表達了功德主、信眾對彌勒信仰的尊奉和企盼在生前精進修持佛法,命終往生彌勒凈土的美好愿望。同時可以給予禮佛觀像的信眾一定的心理慰藉。剃度圖中人物的細節(jié)描繪,使得當時社會中來自不同群體的禮佛觀像的信眾對彌勒信仰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三)“三經合一”的西方凈土變
在南壁西方凈土變(圖版貳,3)的定名問題上,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吨袊摺ざ鼗湍呖摺穼⑵涿麨榘浲咏涀儮俣鼗臀奈镅芯克帲骸吨袊摺ざ鼗湍呖撸ㄈ?,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71頁。,施萍婷先生將其命名為無量壽經變②施萍婷主編:《敦煌石窟全集·阿彌陀經畫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53頁。,王惠民將其命名為沒有未生怨的西方凈土變(據(jù)《阿彌陀經》,或據(jù)《無量壽經》,或據(jù)《觀無量壽經》繪制)③王惠民:《敦煌西方凈土信仰資料與凈土圖像研究史》,《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第16頁。。
南壁西方凈土變可以分為上中下三段:
上段以虛空為主體,繪各種樂器表示天音不鼓自鳴,八組一佛二菩薩乘坐祥云,表示諸佛赴會。
中段以水面平臺上的西方三圣為主體,主尊阿彌陀佛位于畫面正中,趺坐于水上平臺蓮花座上,左右各一寶幢上立有數(shù)身伎樂,主尊身后有三身禽鳥(應是孔雀),左右兩側平臺二大菩薩分別為勢至、觀音,二菩薩身旁繪有寶樓,眷屬圍坐于三尊周圍,三尊身旁繪七寶樹。
下段以七寶池、寶地為主體,池水中繪有八身化生童子,或坐或雙手合掌胡跪于蓮花之上,池水中繪數(shù)身禽鳥,左右兩側寶地上各有一組一佛二菩薩赴會的場景。
筆者在結合經典對圖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此鋪經變體現(xiàn)了凈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融合的特點,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化生童子出現(xiàn),應是受到《無量壽經》的影響①《無量壽經》現(xiàn)存三種譯本,盛唐以前譯成的有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后漢月氏國三藏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者在章節(jié)上有一定區(qū)別,但內容上大同小異。最為流行的版本當屬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即采用康僧鎧譯《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xiàn)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國。”②(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272頁。
《無量壽經》中提出三輩往生,其中上輩者生前精進修持,專念彌陀,至心發(fā)愿,命終時受阿彌陀佛及諸圣眾的接引,在西方凈土世界的蓮花中化生,而其他兩部凈土經典(《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中則沒有直接提及蓮花化生的內容??梢?,此鋪經變中化生童子的出現(xiàn)應是受到了《無量壽經》的影響。
2.《觀無量壽經》影響下的圖像因素
首先,彌陀三尊在這鋪經變中有所突出,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特點均得到了體現(xiàn)。經變中的主尊阿彌陀佛頂光如珠,蓮座繪制精美;左脅侍觀世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頭戴寶冠,頂部肉髻有一寶瓶。
凈土三經中,《阿彌陀經》篇幅較短,并未對彌陀三尊的特點進行描述;《無量壽經》中對彌陀凈土的種種莊嚴進行了描述,提及了西方凈土世界的兩位大菩薩——觀音、勢至: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愿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雹郏ú芪海┛瞪z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273頁。
但《無量壽經》中并未大篇幅具體闡釋阿彌陀佛的形象特點,對觀音、勢至二菩薩的形象也沒有作過多的闡釋。
《觀無量壽經》宣揚了通過觀想彌陀及西方凈土往生西方的修行法門,共有十六種觀想方法,稱為十六觀。因觀想需要具象的文字描述,因此《觀經》通過敘述十六觀中的第十觀觀音觀、第十一觀勢至觀,詳細地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形象特點。觀世音菩薩所戴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大勢至菩薩頭戴天冠,肉髻中有一寶瓶,普現(xiàn)佛事④(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3~344頁。。經變中所描繪觀音與勢至的形象特點可以很好的與《觀無量壽經》相對應,應是受到了《觀無量壽經》的影響。
其次,彌陀兩側繪有二寶幢,也與《觀無量壽經》有著很大關系。
《觀無量壽經》明確指出西方凈土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蓮座旁的寶幢:
佛告韋提希:“……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①(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2頁。
《觀無量壽經》提到了四柱寶幢,而經變中僅繪出二寶幢,應是畫工出于對畫面總體布局的考量而進行了取舍。因此可知,觀音、勢至二菩薩的形象特點、寶幢的出現(xiàn)是受到了《觀無量壽經》的影響。
3.《阿彌陀經》影響下圖像因素
主尊前部池水中繪有三身禽鳥,已變色,較難辨識,應屬鳧雁、鴛鴦類水禽。主尊后部繪有三身禽鳥,較好的保存了原貌,筆者認為應是孔雀。凈土三經中,對西方凈土世界中的禽鳥均有所提及,《觀無量壽經》中第五觀、第八觀、第十二觀均有對禽鳥的描述,第八觀中更是提到了“鳧雁、鴛鴦皆說妙法”②(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但并未提到有關孔雀的內容。
孔雀這一形象出現(xiàn)在西方凈土世界中,在凈土三經中僅見于鳩摩羅什譯出的《阿彌陀經》: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③(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7頁。
可見《阿彌陀經》具體指出了西方凈土世界的禽鳥的種類,經典中提到的孔雀內容可以很好的與經變中的孔雀圖像相對應,南壁的西方凈土變應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阿彌陀經》的影響。
凈土三部經互相有影響,三種凈土變也互相有影響,這當然是無爭的事實④施萍婷:《關于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第5頁。。不難看出,南壁西方凈土變應不是單一依據(jù)某一部凈土經典繪制,而應是融合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進行繪制,很好地體現(xiàn)了凈土三經交錯影響下的融合趨勢,同時也反映出盛唐時期西方凈土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盛行。
(四)千佛思想
東壁門南北及窟頂四披繪千佛,謝稚柳先生定名為賢劫千佛⑤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第298頁。。由于窟頂殘毀嚴重,我們無法針對窟頂四披千佛進行具體分析,僅能從保存情況較好的東壁門南北的千佛圖像入手。
東壁門南北千佛,身光、頭光呈圓形,呈交疊狀,雙手禪定印,袒右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無榜題。
梁曉鵬對莫高窟千佛圖像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千佛圖像具有交替性的特點,即千佛圖像為了實現(xiàn)“光光相接”的視覺效果、豐富表達內容和避免單調的千佛個體形象,往往通過千佛個體的組合特征在形式和色彩兩個方面的交替變化而形成所謂的數(shù)個一組的圖像單元,形式上的交替變化通常是袈裟樣式、手印即頭光和背光中的圖案;色彩上的交替變化出現(xiàn)在華蓋、蓮座、頭光、背光、袈裟和榜題中①梁曉鵬:《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98頁。。
第445窟東壁門南北的千佛圖像即符合這種交替性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背光的色彩交替變化上,屬兩身一組。千佛整齊有序的集中排列,體現(xiàn)了“光光相接”的特點。
千佛圖像是莫高窟各時期洞窟較為常見造像題材,千佛與一些大型經變畫相比雖顯得十分簡單,但也有著很強的思想性。千佛是信眾禮敬的對象,這與千佛圖像出現(xiàn)在洞窟中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洞窟是禮佛觀像的重要場所,千佛作為禮敬的對象也便很自然的出現(xiàn)在洞窟中,同時繪制千佛也是表達佛教功德觀念的一種常用方法。莫高窟第445窟所繪制的千佛并沒有榜題,即沒有以榜題的形式一一寫出千佛的名號。筆者認為,若作為表現(xiàn)千佛信仰和以禮敬千佛為主要目的的千佛圖像,應會寫有榜題,明確千佛的名號,使得信眾在禮敬千佛的過程中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因此,筆者推斷,窟內的千佛應還有其他的功能。沙武田先生對敦煌石窟千佛造像及其所具有的思想性和功能性進行了專題研究,認為千佛除了構成信眾禮敬的對象外,還往往是信眾行善事、積功德、發(fā)弘愿、勤修精進的見證,往往扶持、提攜或教導修行者②沙武田:《千佛及其造像藝術》,《法音》2011年第7期,第63頁。。結合窟內彌勒凈土變、西方凈土變對置的造像組合,第445窟的千佛造像的功能性與思想性應更偏重于見證功德、提攜修行者這兩個方面。
(五)莫高窟唐前期僅見的東壁門上地藏坐像
東壁門上所繪地藏菩薩像(圖版貳,4),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此身地藏菩薩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獨特之處:
1.出現(xiàn)的位置
東壁門上這一位置十分特殊,沙武田先生提出“敦煌各時代洞窟空間位置關系中,東壁門上所出現(xiàn)的題材往往具有時代特性或與洞窟中心思想關系密切③沙武田:《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75頁。?!睎|壁門上這一位置,造像內容相對變化較大,各種尊像畫、供養(yǎng)人像常出現(xiàn)于此,往往和功德主有一定關系。地藏菩薩像出現(xiàn)于東壁門上這一位置,應是與當時地藏信仰十分流行有關。
2.坐姿
此地藏菩薩像是莫高窟現(xiàn)存唐前期唯一一身地藏坐像。地藏菩薩著袈裟,比丘形,雙手持火焰形摩尼寶珠,半趺坐,四周繪有十身佛像(左右各三身,上方四身),應是象征十方諸佛。根據(jù)王惠民的研究,《十輪經》系地藏單尊像的主要特征是比丘形和托寶珠,初步判斷這身地藏像屬于十輪經系地藏像④王惠民:《唐前期敦煌地藏圖像考察》,《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24頁。。《十輪經》譯出的時間很早,北涼時就已經譯出,失譯者名,題名《大方廣十輪經》。進入唐代后,玄奘重譯《十輪經》,新譯出的《十輪經》題名為《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玄奘給這部經的定名是值得關注的,將地藏的名號置于經名中,十分有力地推動了地藏信仰的發(fā)展。十輪經系地藏像應還與隋唐時期興起的三階教有關,三階教以末法思想為根基,提倡不念彌陀,只念地藏,奉持《十輪經》,但是《十輪經》中并沒有明確提到地藏菩薩的坐姿,因此半趺坐地藏并沒有經典的依據(jù)。
若換一個角度,從佛教造像的源流上看則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半趺坐地藏在唐代關中地區(qū)的石窟造像和龍門石窟的造像中均有出現(xiàn)。半趺坐地藏在唐代應是比較流行的造像題材,考慮到粉本的流傳和盛行的時間,因此其粉本出現(xiàn)的時間應當更早。
唐益州郭下法聚寺,畫地藏菩薩,卻坐繩床垂腳,高八九寸。本象是張僧繇畫①(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一四,《大正藏》第53冊,第392頁。。
益州法聚寺地藏菩薩,“坐繩床垂腳”,這種坐姿應是半趺坐。可見在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半趺坐地藏造像。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張僧繇在南朝的地位,“天監(jiān)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②(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119~120頁。?!笨梢钥闯鰪埳聿⒉皇且晃黄胀ǖ拿耖g畫家,而是官宦之家,并且深受梁武帝賞識器重。因此可以推斷,張僧繇在益州法聚寺所繪的地藏菩薩很有可能是官方行為,而在南朝梁武帝時期半趺坐地藏的造像題材可能就已相當盛行。
另外,從坐姿的角度看,半趺坐的尊像,一般來看是釋迦、彌勒。按照《十輪經》中的記載,地藏菩薩是釋迦滅度,彌勒下生前的末法濁世中救度六道眾生的角色。采取之前僅釋迦牟尼及彌勒特有的半跏趺坐姿,在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了地藏在“前佛既往,后佛未興”的末法時代的特殊地位③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第145頁。。
3.地藏和千佛組合
莫高窟唐前期地藏造像多是以地藏、觀音進行組合,還發(fā)現(xiàn)了地藏與藥師的造像組合。無論是觀音與地藏還是藥師與地藏,其思想性均十分明晰,反映出救諸苦難、薦亡追福的思想。第445窟東壁門上繪地藏,東壁門南、北均繪千佛,是將地藏與千佛進行搭配組合,這樣的造像組合也應有獨特的設計意匠。
佛教的三世三千佛觀念,使千佛在洞窟中可以很好地表現(xiàn)佛教的時空觀。從造像思想的角度來看,千佛多與滅罪思想有密切的關系。而地藏經典《十輪經》中則多次出現(xiàn)“罪”、“懺悔”的字眼,并且明確提出:
若有眾生造作諸惡十不善業(yè),能稱地藏菩薩名號一心歸依者,一切結、使、煩惱消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于諸眾生起慈悲心興利益心。④(北涼)失譯:《大方廣十輪經》,《大正藏》第13冊,第684頁。
根據(jù)《大方廣十輪經》,眾生稱地藏名號,一心皈依,便可滅除罪業(yè)。這樣一來,地藏便與千佛共同具有了滅罪的功能,地藏與千佛二者的造像組合應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滅罪思想。
4.小結
目前還不能確定第445窟東壁門上地藏像就一定與三階教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三階教在弘法的同時,為地藏信仰的盛行做出了貢獻。在《十輪經》中,地藏在釋迦滅度,彌勒尚未成佛的末法時代扮演著“救度者”的角色,其救度六道所現(xiàn)化的種種神通,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觀世音菩薩十分相似。
盡管目前來看,第445窟東壁門上的地藏像應屬于十輪經系,但并不能只根據(jù)單一一部經典對其進行考慮,地藏信仰的盛行與稍晚譯出的《地藏菩薩本愿經》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兜夭仄兴_本愿經》由實叉難陀譯出。與《十輪經》類似的是,《地藏菩薩本愿經》中地藏菩薩仍是末法時代的救世主,救脫六道諸苦難。而與《十輪經》不同的是,《地藏菩薩本愿經》更加側重于地獄的救度。由此地藏即具有了雙重身份,既可以滿足現(xiàn)世救度,又可滿足薦亡追福。因此地藏信仰在唐代比較流行。
而結合第445窟的造像組合進行考慮,南北兩壁凈土變均是宣揚命終往生凈土的思想,東壁門上的地藏菩薩像則應具有現(xiàn)世救難的意義。
由于第445窟的開鑿時間為盛唐時期,因此應將該洞窟置于其所在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考量。第445窟南北壁分別繪有西方凈土變與彌勒經變,這應和唐代盛行的西方凈土信仰、彌勒凈土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唐代西方凈土信仰與相關禮懺法
西方凈土信仰經過魏晉南北朝、隋代的幾代義學高僧的推崇和發(fā)展,已經比較完備。進入唐代后,西方凈土信仰十分盛行。
唐代西方凈土信仰的盛行,與初唐大弘凈土信仰的善導有著密切關系。善導師從道綽,后入長安大弘凈土信仰,常在光明寺說法,寫彌陀經數(shù)萬卷①(唐)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二七,《大正藏》第50冊,第683頁。。佛教諸宗派多注重于自身的修持,以求獲得解脫。而善導則提出“他力本愿說”,主張借助阿彌陀佛的愿力來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独m(xù)高僧傳》記載善導在光明寺中:
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凈土不?”導曰:“念佛定生”。②同上。
足見善導對于他力本愿說的推崇。他力本愿說使得往生西方凈土成為了較為容易的修行法門,也為西方凈土信仰獲得大量信眾的尊奉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他力本愿說是善導思想的重要基礎,其主要思想均是由他力本愿說作為支撐的依據(jù)。
除他力本愿說外,善導還提倡凡夫入報土論。凡夫入報土論,主要體現(xiàn)于善導的《觀無量壽佛經疏》中: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yè)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fā)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若作此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
佛愿力,悉得生也。①(唐)釋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第249頁。
善導認為九品皆為凡夫,均可命終時往生彌陀凈土,并且再次提出了“乘佛愿力”,即他力本愿說。善導的凡夫入報土論使得西方凈土的大門向世俗大眾敞開,為眾生入凈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jù)。善導所提出的凡夫入報土論與他力本愿說,為社會民眾普遍接受西方凈土思想提供了可能,并且極大地推動了唐代西方凈土信仰的流行。
進入唐代后,莫高窟西方凈土變數(shù)量激增,而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城長安的寺觀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表達西方凈土思想的壁畫:
光宅寺……尹琳畫西方變……興唐寺……西壁西方變,亦吳畫……安國寺……西壁西方變,吳畫。②(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50~52頁。
常樂坊趙景公寺……三階院西廊下,范長壽畫西方變及十六對事,寶池尤妙絕③(唐)段成式:《寺塔記》卷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第8頁。。
長安作為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所在,城內寺院大量出現(xiàn)的以西方凈土為題材的壁畫,很好地說明了西方凈土信仰在唐代被僧俗兩界普遍接受。
與此同時,西方凈土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成為唐代民間佛教造像的重要題材,常與薦亡追福相聯(lián)系。
大周圣歷元年歲次戊戌叁月辛酉朔拾貳日壬申,何行感于洛州城東北去城門漆里,敬造石浮圖一所、漆劫阿彌陀佛壹區(qū)并二菩薩,普為漆代父母、壹切先亡永離苦海,得往生西方拾戒圓滿。④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17頁。
彌陀造像與薦亡追福聯(lián)系緊密,很大程度上與彌陀作為西方凈土教主能夠接引命終之人往生凈土,擺脫輪回之苦有關。
隨著西方凈土思想的盛行,西方凈土禮懺法也得到了發(fā)展。善導以其凈土理論為基礎,為西方凈土思想創(chuàng)設了特有的懺悔體系。善導對懺悔的重視反映在其著述中,在他的五部九卷著作中,到處可見懺悔、慚愧、悔過等字眼,足見懺悔思想是善導凈土教的另一個重心⑤楊明芬(釋覺旻):《唐代西方凈土禮懺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凈土信仰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2頁。。善導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前代的思想,同時吸引了部分凈土經典和相關論著的內容,創(chuàng)制出一套較為完善和成熟的禮懺儀軌。
根據(jù)楊明芬的研究,善導著有四部西方凈土禮懺儀軌:《法事贊》、《往生禮贊》、《觀念法門》、《般舟贊》⑥同上,第46~47頁。。其中當屬《法事贊》的內容最為豐富,結構最為完整,分為上下兩卷,下卷大篇幅轉讀《阿彌陀經》,足見善導個人對《阿彌陀經》的推崇,同時融合了《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的部分內容?!锻Y贊》具體由六時禮贊組成,分別為:日沒禮贊、初夜禮贊、中夜禮贊、后夜禮贊、晨朝禮贊和日中禮贊,是善導依凈土經典及前人所作糅合自身觀點而撰寫?!队^念法門》是由善導根據(jù)觀佛三昧法和念佛三昧法而作,均有相關的經典依據(jù)。觀佛三昧法出自《佛說觀無量壽經》和《觀佛三昧海經》;念佛三昧法源自《般舟三昧經》。《般舟贊》的內容相對簡單,從結構上看主要是由偈贊組成,來闡釋般舟三昧,沒有實際的儀軌次第。
盛唐時期絲綢之路暢通,造像粉本從以長安為中心的區(qū)域流傳至敦煌,“長安樣式”出現(xiàn)在敦煌石窟的造像中。第445窟營建于盛唐時期,善導的西方凈土禮懺儀軌已經完成,有足夠的時間從善導弘法的長安流傳至敦煌地區(qū),時間可以很好的銜接。由于善導的四部禮懺儀軌均是善導依據(jù)凈土經典而作,而第445窟南壁的西方凈土變融合了凈土三經的一些特點,若將石窟的禮懺功能考慮進去,那么二者之間應有一定的聯(lián)系,石窟作為禮懺的場所,壁畫所繪出西方凈土世界應對進行禮懺的僧俗大眾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善導之后,唐代宗、唐德宗時期的法照亦有西方凈土禮懺儀軌傳世。因與本文研究的盛唐時期營建的第445窟關系不大,在此不贅。
(二)唐代彌勒信仰與相關禮懺法
彌勒信仰主要分為上生、下生兩部分,上生往生至兜率天宮,下生則往生至彌勒下生成佛后的閻浮提世界,上生信仰與下生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宣揚上生信仰的彌勒經典中包含有下生的內容,南朝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明確提到:
如是等眾生若凈諸業(yè)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shù)蒙诙德侍焐现涤鰪浝眨嚯S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于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于諸佛前受菩提記。①(劉宋)沮渠京聲:《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第14冊,第420頁。
信眾通過自身的精進修持,命終往生兜率天,逢彌勒菩薩,后隨彌勒下生閻浮提聽聞正法。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彌勒經典的譯出,社會時局的動蕩,彌勒信仰逐步被下層民眾普遍接受。
進入唐代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彌勒信仰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彌勒信仰被武則天當作政治工具加以利用:
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浮提主。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二○四,中華書局,1956年,第6466頁。
在統(tǒng)治者的認同之下,彌勒信仰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彌勒信仰還受到了唐代高僧的推崇,玄奘即向往彌勒凈土。據(j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
又錄造俱胝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又造塑像十俱胝……愿以所修?;刍厥┯姓垺9仓T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愿隨下廣作佛事,乃至五上菩提。③(唐)慧立撰,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十,《大正藏》第50冊,第276頁。
玄奘大量造彌勒塑像、畫像,企盼往生兜率天,愿隨彌勒下生,可見玄奘對彌勒信仰的推崇。玄奘作為唯識宗的開宗祖師,其彌勒信仰應被弟子所繼承,玄奘的弟子窺基便是其中之一,撰有《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兩卷。
傳持律宗的道宣也向往彌勒凈土,期盼上生兜率,“(龍朔)二年十月三日。宣律師于終南山順寂。眾聞天人同聲請歸彌勒內院”①(宋)志磐撰,釋道法校注:《佛祖統(tǒng)紀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23頁。。
義凈重譯彌勒經典,以偈頌形式譯成《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偈頌形式更利于普通民眾接受。以彌勒為主要題材的壁畫,也在同時期出現(xiàn)在都城長安的寺院中。
千福寺……彌勒下生變。韓幹正畫,細小稠鬧?!磹鬯拢鸬顑绕兴_樹下彌勒菩薩塑像,麟德二年自內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為樣。東間彌勒像,西間彌勒像……東西兩壁西方彌勒變。②(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第53、59頁。
彌勒也是唐代民間造像的主要題材,從題記上看民眾造彌勒像大多是以祈福、作功德為目的:
佛弟子唐德感敬造彌勒像一鋪,為內親自身妻子合家及法界,共同此福。顯慶四年四月十五日功□。③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七輯,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470頁。
隨著彌勒信仰的不斷發(fā)展,相關禮懺儀軌也在義學高僧的努力下,逐步發(fā)展完備。玄奘除了通過造彌勒像、建塔、洗浴、布施等方式推崇彌勒信仰,還十分重視禮懺,為彌勒系禮懺法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及禮懺之際,恒發(fā)愿上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若晝若夜,心心相續(xù),無暫休廢。從翻大般若訖后,即不復翻譯,唯行道禮懺。④(唐)釋冥祥:《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大正藏》第50冊,第218頁。
唐以前及唐代的彌勒系禮懺文并不多。根據(jù)汪娟的研究,敦煌文獻中發(fā)現(xiàn)了六件唐代彌勒系禮懺文,分別為:B.3451V、S.5433、S.4451、S.8656、P.3840、дx.144,其中B.3451V、S.5433、P.3840首尾完整⑤汪娟:《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文津出版社,2008年,第164~169頁。。如P.3840:
愿共諸眾生,往生彌勒內院?;椎囊婪ǎ伦羁靶?,得生彌勒院……稽首昄依僧,三明俱六通,龍花希受記,三會愿相逢。
可見雖題名為《上生禮》,其中也包含有下生的內容,顯然按上生禮的儀軌次第開展的禮懺活動,目的不僅限于懺悔滅罪,往生兜率天宮,還包含隨彌勒下生至閻浮提世界,逢遇彌勒龍華三會。
窺基還撰有《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兩卷,無儀軌次第,依據(jù)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經文每一句后附有贊語,內容為禮贊彌勒,主要體現(xiàn)了上生思想。
第445窟北壁通壁繪彌勒經變,將上生世界與下生世界相結合,用須彌山頂云霄中的宮殿表現(xiàn)彌勒補處的兜率天宮,用極大的篇幅表現(xiàn)彌勒下生后的龍華三會,在畫面中穿插了下生世界的種種美好場景,如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女子五百歲行嫁等。從第445窟的造像組合上看,該洞窟包含著兩種凈土思想,若將西方凈土禮懺儀軌與南壁的西方凈土變相聯(lián)系,那么也應可將彌勒系禮懺儀軌與北壁的彌勒經變相聯(lián)系。
(一)第445窟的位置
首先,石窟在崖面的位置所在(圖1),是禮懺活動在石窟實踐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善導所撰的西方凈土禮懺儀軌《觀念法門》中“念佛三昧行儀”要求:“(修持者)于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xù),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xù),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shù)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①(唐)釋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47冊,第24頁。?!笨梢娦蕹帜罘鹑列袃x,需不間斷念佛、禮佛、誦經,連續(xù)七天不得睡眠。因此修持此法門的場所應盡可能的安靜,使修持者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
莫高窟第445窟,從崖面位置上看,位于莫高窟南區(qū)中段最上層,同一層面上包含第445窟在內僅有五個洞窟,若在此窟進行禮懺活動,則不易受到其他信眾和禮佛人士的干擾和影響。
圖1第445窟崖面位置圖(采自馬德《莫高窟史研究》)
(二)洞窟空間因素
其次,禮懺活動在石窟的實踐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窟內的空間問題。針對禮懺窟的空間問題,前人已有深入的研究,楊明芬結合禮懺儀軌,從跪拜、行道的角度對禮懺窟的空間需求進行了細致的分析②楊明芬(釋覺旻):《唐代西方凈土禮懺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凈土信仰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20~223頁。。
禮懺是一種多人共修的法門,窟內空間若過于狹小,則不能滿足禮懺活動的要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禮懺活動的正常開展,因此洞窟的空間因素對于禮懺活動在窟內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善導所作的《法事贊》就對行道這一環(huán)節(jié)就非常重視?!斗ㄊ沦潯饭捕?,卷上名為《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卷下名為《安樂行道轉經愿生凈土法事贊》??芍靶械馈笔恰斗ㄊ沦潯分凶顬橹匾沫h(huán)節(jié)之一,是善導禮懺法門重要的程序之一。
奉請既竟,即須行道七遍,又使一人將華在西南角立。待行道人至即盡行華與行道眾等,即受華竟不得即散。且待各自標心供養(yǎng),待行道至佛前,即隨意散之,散竟即過至行華人所。更受華亦如前法,乃至七遍亦如是。若行道訖即各依本坐處立,待唱梵聲盡即坐。③(唐)釋善導:《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卷上,《大正藏》第47冊,第428頁。
《轉經行道愿往生法事贊》中“行道七遍”,體現(xiàn)了善導對“行道”的重視,同時反映出禮懺活動對于禮懺場所的空間需求。
在進行一些禮懺活動時還需擺放供品和裝飾道場,這對洞窟的空間有著同樣的要求: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座,
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菜,又別饤一盤雜果菜,擬散灑諸方。①(隋)智顗:《金光明懺法》,《國清百錄》卷第一,《大正藏》第46冊,第796頁。
供案、花燭、供品都會占用洞窟的空間,如若洞窟的空間過于狹小,則不適合作為禮懺活動的場所。
因此如若在窟內進行禮懺活動,窟內必須有著足夠的空間。莫高窟第445窟東西長5.2米,南北寬5.2米,面積為27.04平方米,西壁龕內進深2.2米,龕內前部寬3.3米②石璋如:《莫高窟形(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第432頁。(圖2)。可以滿足禮懺活動的空間需求,西壁龕內完全有擺放供物、花燭的空間。
圖2第445窟平面及剖面圖(采自石璋如《莫高窟形(二)》第145頁,圖一八五)
(三)禮懺儀軌與造像內容的關聯(lián)
若在窟內進行禮懺活動,窟內的造像內容應與相關禮懺儀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早在初唐時期,重修后的莫高窟第431窟就成為了進行西方凈土法會的道場,其造像內容與善導的四部禮懺儀軌之一的《法事贊》全部吻合③張景峰:《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觀無量壽經變與善導之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第41頁。。可見初唐時期,善導法門就已經在敦煌傳布,并且出現(xiàn)了專修西方凈土懺法的道場。
筆者依據(jù)第445窟內南壁西方凈土變與北壁彌勒經變的造像組合,結合窟內造像內容與禮懺儀軌分析,認為此窟應具備開展禮懺活動的功能。
1.作為禮懺護法的西壁龕內二天王塑像
《法事贊》一開頭便提到奉請?zhí)焱踅蹬R道場:
奉請四天王,直入道場中。奉請師子王,師子亦難逢。奮迅身毛衣,眾魔退散去?;仡^請法師,直取涅槃城。④(唐)釋善導:《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卷上,《大正藏》第47冊,第424頁。
可以看出在進行西方凈土禮懺活動時,第一步便是要請護法神眾降臨道場,達到結界的效果,使邪魔外道退散,并且還具有見證功德的作用??邇任鞅邶悆人苡卸焱?,因龕內空間不足,不具備塑四身天王的條件,但龕內二天王也起到了護法結界的作用。因第445窟有前室,但早年坍毀,筆者推測第445窟前室也有可能繪有天王圖像。
2.千佛圖像
《法事贊》中還提到,奉請十方諸佛降臨道場,見證功德:
歸命十方諸佛龍宮法藏舍利真形菩薩大士緣覺聲聞等,現(xiàn)在道場證明懺悔。①(唐)釋善導:《轉經行道愿往生凈土法事贊》卷上,《大正藏》第47冊,第425頁。
而第445窟窟頂四披、東壁門南北均繪千佛。(東壁門南北千佛,身光、頭光呈圓形,呈交疊狀,雙手結禪定印,袒右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座)——從千佛的功能上看,千佛是信眾的禮敬對象,具有提攜修行者,滅罪的功能;同時,常常扮演著見證者的角色。《法事贊》中所提到的內容可以與千佛圖像很好的對應起來。
3.南壁西方凈土變
上文在分析經變內容時,提到這鋪西方凈土變中,主尊彌陀前部的水池中,集中繪有數(shù)身化生童子,《法事贊》中則多次出現(xiàn)“愿往生”的字眼,突出表達了往生西方凈土的訴求。至于《法事贊》中對西方凈土種種莊嚴的描述則體現(xiàn)在南壁西方凈土變之中。在禮懺法會開始時,信眾應是先向西壁禮敬釋迦佛,再面向南壁西方凈土變進行禮拜,至心懺悔,回向發(fā)愿。
同時這鋪西方凈土變還具有《觀無量壽經》的一些特點,因此還可以修持善導所著的《往生禮贊》中的《日中禮贊》。《日中禮贊》中規(guī)定的儀軌次第,除了禮懺儀軌中常規(guī)的禮佛、供養(yǎng)、回向、懺悔外,最為獨特的便是禮十六觀,而且是依照十六觀所作?!暗诹抽T善導愿往生禮贊偈。謹依十六觀作。二十拜當日中時禮②(唐)釋善導:《往生禮贊》,《大正藏》第47冊,第445頁。?!辟薯灴梢耘c十六觀相對應。
第445窟中南壁西方凈土變,雖未明確以條幅式等直觀的形式繪出十六觀的內容,但這鋪經變本身已融合有《觀經》的內容,具體分析上文已經提到,在此不贅。因此也可以依南壁西方凈土變修持《日中禮贊》,圖像起到了輔助禮懺活動開展的功能。
4.北壁彌勒經變
根據(jù)第445窟的南北壁的兩鋪經變,可以看出此窟包含著兩種凈土思想。從禮懺的角度進行考慮,也應可以依北壁的彌勒經變和彌勒系禮懺儀軌進行禮懺活動。
由于窟內北壁的彌勒經變將上生下生同繪于一鋪,而《上生禮》中除了宣揚上生信仰外,也將下生信仰融合于其中。因此可以依據(jù)《上生禮》在窟內開展相關禮懺活動。
從功能上看,北壁彌勒經變對禮懺活動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其所繪上生世界高居于須彌山頂?shù)亩德侍鞂m;下生世界龍華三會、一種七收、樹上生衣、女子五百歲行嫁等凈土的種種美好景象,給予信眾最直觀的展示,使得信眾在禮懺過程中對彌勒凈土有深切的體會和感受,能夠至心發(fā)愿往生彌勒凈土。
5.供養(yǎng)人像
南北兩壁經變的下部均繪有多身供養(yǎng)人像,磨損嚴重,現(xiàn)已漫漶,無法識別。根據(jù)伯希和的記載第445窟“側壁和前壁下部的男女供養(yǎng)人像似乎均屬于唐代,盡管磨損甚重③(法)伯希和著,耿昇譯:《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4頁。?!?/p>
供養(yǎng)人像出現(xiàn)于兩鋪凈土變的下方,反映了強烈的往生意愿,不僅很好地表達了供養(yǎng)人虔誠的信仰,還表達了供養(yǎng)人與信眾希望通過開展禮懺活動,從而增長功德、滅除罪業(yè),最終命終時不墮惡道,擺脫輪回之苦,往生極樂凈土的美好愿景。
莫高窟第445窟崖面位置與空間形制均可滿足禮懺儀軌的相關要求,為禮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使得禮懺活動在第445窟的實踐成為可能;窟內的造像內容也可與相關禮懺儀軌對應,并且為禮懺活動中的觀像環(huán)節(jié)起到了輔助作用。以佛教禮懺作為石窟研究的切入點,對認識禮懺儀軌在敦煌石窟的實踐、石窟營建與禮懺思想的結合有著重要啟示,為研究敦煌石窟的營建與功能性提供了新的角度,對石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著重要的意義。
Statue Combination and Function of Cave 445 of Mogao——Grottoes Centered on Buddhas Repentance Ritual
Guo Zirui
The statue combination and function of grottos often has certain designing inten?tions,and decides some specific functions of grottoes,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practicing re?ligious activities within grottoes.The research on this aspect may be embodied through a case study.The author selects Cave 445 as a representative cave of Mogao Grottoes in Tang Dynasty, through the case for trial study,which can be concluded through cave shape and structure,stat?ue combination,a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uld se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creation that the Cave has developed relatively strong functionality.In addition,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statue contents and related Buddhas Repentance Ritual sadhana drubtab,and concludes that Buddhas Repentance Ritual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Cave 445.
Cave 445 of Mogao Grottoes,Buddhas Repentance Ritual,Sukhavati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