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恩國王龍郭物
洋海墓地分期與斷代研究
呂恩國王龍郭物
2003年,文物部門對洋海墓地相毗鄰的三個墓地發(fā)掘墓葬521座。根據(jù)出土文物先對墓葬形制的演變關(guān)系進行確定,然后用器物的組合型式變化量化分析,再對墓葬進行了分期,最后用碳十四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洋海墓地的發(fā)掘,將吐魯番盆地的史前文化的早期階段提到了青銅時代。墓地分起源、發(fā)展、繁榮、衰落四個漸進的階段,是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墓地,彩陶文化非常發(fā)達。出土文物顯示,木器與洋海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吐魯番盆地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地理單元,已有關(guān)于史前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工作形成“蘇貝希文化”,其主要特征為豎穴墓的4種變化形式、彩陶紋樣的特殊性,這已經(jīng)成為衡量鄰近地方出土文物及墓葬斷代的標準。
洋海墓地吐魯番史前文化彩陶蘇貝希文化
洋海墓地發(fā)掘報告編寫完成后,業(yè)內(nèi)人士都覺得墓葬的碳定年數(shù)據(jù)不足,適時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設(shè)立科研課題給予經(jīng)費支持;加之該墓地報告在《考古學(xué)報》②上發(fā)表后,有些學(xué)者提出應(yīng)該有一個詳細的分期與斷代的報告,因此才有這項補充研究。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鄯善縣吐峪溝鄉(xiāng)洋海夏村、吐魯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沙漠戈壁地帶。2003年,吐魯番地區(qū)文物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洋海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在相毗鄰的三個墓地發(fā)掘墓葬521座。墓地地表風(fēng)蝕嚴重,平坦無標志。發(fā)掘的墓葬均為豎穴墓,不同的是,有些墓葬在墓壁的上半部留有二層臺,或者是在下半部掏有偏室。葬具是用圓木做的短腿尸榻或草席、草墊、毛氈等。葬式有仰身屈肢、側(cè)身屈肢、仰身直肢和二次葬。出土的陶器、木器、毛皮服飾最多。還有青銅工具和武器、弓箭、馬具。羊頭是基本隨葬品,甚至還隨葬整羊、羊排骨或羊腿、牛頭、整馬、馬下頜和馬肩胛骨、狗等。相對而言,植物類食品隨葬的較少。彩陶精美,紋樣有三角紋、鋸齒紋、渦紋、豎條紋、網(wǎng)格紋、波紋等。木器主要有木桶、皮弓箭袋上的木撐板、帶桿的紡輪、旋鏢、豎琴、鉆木取火器、碗、缽、盤、冠飾、鞭、鑣、梳和一些織機的器件。木器上陰刻、線刻出成組的動物形象,種類有北山羊、馬、狼、虎、狗、駱駝、野豬、馬鹿、鳥等。還有海貝、泥質(zhì)吹風(fēng)管、泥塑人頭像、葡萄藤、馬鞍、皮甲等。
洋海墓地的墓葬分布范圍很大,除了相鄰的三處、墓葬總數(shù)在3000座左右的大型墓地之外,周圍還有許多獨立的小墓群。這些分散的墓葬,有豎穴墓、豎穴偏室墓和斜坡墓道洞室墓,因為這次沒有在外圍進行發(fā)掘,所以在墓葬分期的討論之中暫不涉及。
洋海三處墓地雖然相對獨立,但在文化性質(zhì)上是一致的。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墓地均分布在山前戈壁地帶的黃土梁上,互相鄰近。
墓地的墓葬布局相似,各墓地墓與墓的間距相差甚微。
隨葬品及其所反映的生產(chǎn)方式、習(xí)俗、考古文化相同。
三處墓地都使用帶紋樣的土坯。二、三號墓地都有形狀相同的“坎土曼”土塊。
同型墓的葬俗、葬式、隨葬器物相似或相近。
墓地上很難形成堆積,吐魯番盆地的墓葬更是如此,墓葬之間也沒有打破和疊壓關(guān)系,凡是具有一定形態(tài)并且延續(xù)了一定時間的考古遺存,都可以進行類型學(xué)研究。我們的優(yōu)勢是對各型墓葬的大體年代已經(jīng)確定,對出土器物的認知程度也很高。通過對墓葬形制的演變、器物共存關(guān)系和典型器物型式演變關(guān)系的排比,來探求其變化規(guī)律和邏輯發(fā)展序列,并進一步作墓葬分期與諸墓地相對年代的考察。
1.墓葬類型的劃分
墓葬分期主要應(yīng)依據(jù)疊壓和打破關(guān)系,但洋海墓地找不到這種關(guān)系,所以首先從墓葬類型入手作分期研究。上述三處墓地文化性質(zhì)一致,加上連續(xù)性強而無缺環(huán),在墓葬分期和綜合分析研究中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墓葬共分4種類型:橢圓形豎穴二層臺墓為A型、長方形豎穴二層臺墓為B型、長方形豎穴墓為C型、豎穴側(cè)偏室墓為D型。這4種類型的墓葬按結(jié)構(gòu)可以排出邏輯發(fā)展序列,即A→B→C→D(按字母的順序,當(dāng)然,這個邏輯序列也可能是反方向的)。由諸多證據(jù)證明A型墓最早,如含有環(huán)首銅刀。D型墓最晚,如漢代陶罐等。當(dāng)然,證據(jù)不勝枚舉,發(fā)展序列成立。下面進一步說明。
在洋海墓地4種形制的墓葬中,橢圓形二層臺墓的年代最早,接著是長方形豎穴二層臺墓,雙偏室墓的年代最晚,這種大的發(fā)展趨勢是清晰明確的。但是,從大量典型器物的共存關(guān)系同樣可以看到,豎穴墓和長方形豎穴二層臺墓共存過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共存時段的豎穴墓和長方形豎穴二層臺墓的墓口長寬比基本是相同的,一般都小于1∶1.5,豎穴墓葬繼續(xù)經(jīng)歷了獨立存在的時間后,又與單偏室墓共存,這時的豎穴墓上口已經(jīng)和單偏室墓的上口相似,其長寬比一般都大于1∶2。這里還必須說明,洋海墓地的單偏室墓和其它一些同時期的偏室墓一樣,比如蘇貝希Ⅰ號墓地,墓道上口窄長、墓道較深、墓底平或有很低的二層臺,封堵墓室口不用土坯。與更晚的晉、十六國時期的偏室墓不同,這時的偏室墓墓道上口寬短、墓道較淺、墓底都有較高的二層臺,用土坯封堵墓室口。況且這種偏室墓中的出土器物多與斜坡墓道洞室墓的相同而不乏中原文化的影響。
我們在分期時,不是絕對按照墓葬的型式,而是結(jié)合出土器物的型式、必須參照器物的型式進行劃分。這樣一來,數(shù)量特別大的豎穴墓中,一部分將屬于第二期,如Ⅰ號墓地中、南部的豎穴墓,另一部分將屬于第四期,如Ⅰ號墓地北部的豎穴墓。A型墓中很少有陶器出土,更缺乏彩陶,而銅器相對要多一些。尤其是管銎銅斧和弧背環(huán)首銅刀,僅在A型墓中存在。這2種銅器在北方草原文化中多見,同類型者都將時代定在商末周初,也即公元前12-前11世紀。
B型墓中出土較多的骨制馬鑣,其中有個體較長者,三個等距的孔偏向一邊,另一邊細而長,頂端多雕出馬首形或略呈圓雕的動物首形,在歐亞草原地帶,被認為是典型的前斯基泰器物,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0-8世紀。B型墓中還出土雙環(huán)式銅馬銜,與之相同者在中亞多見,時代為公元前8世紀前后。
至于C型豎穴墓的時代,因為在吐魯番盆地發(fā)掘了許多地點,早已被證明,其時代早于D型豎穴單偏室墓,時代上拉得比較長。
D型墓葬的時代當(dāng)在兩漢或稍早,因為在D型墓中出土有少數(shù)的漢式器物,如帶弦紋的陶罐、木耳杯等。
在D型墓中,有2座墓葬為豎穴雙偏室,分別位于Ⅲ號墓地和Ⅰ號墓地最北部。從墓葬形制邏輯分析,可認為是由D型墓葬發(fā)展而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就是這2座墓葬,一座出土有絲綢,另一座出土有公元433年的紀年文書(北涼緣禾二年高昌郡高寧縣趙貨母子冥訟文書),時間可以確定。同時也可以認為,這已經(jīng)超出D型墓葬的最晚年代下限。另外,因其年代過于晚后,連同斜坡墓道洞室墓均不在本報告分期討論之列。
因此,上面的系列成立。
但是,墓葬形制的演變關(guān)系確定后,還必須用器物的組合和型、式變化來進行驗證、量化,再進行墓葬分期。
A型墓葬大多數(shù)都分布在Ⅰ號墓地西南部邊緣,B型墓主要分布在Ⅰ號墓地中南部。C型墓葬數(shù)量特別大,墓葬總數(shù)占全部發(fā)掘墓葬的三分之二還要強。宏觀上看,它與B型墓葬和D型墓葬都共存過一段時間,Ⅱ號墓地的大多數(shù)墓葬都為該型,同時還分布在Ⅰ號墓地北部和Ⅲ號墓地南部。D型墓主要集中分布在Ⅲ號墓地北部。大體上說,Ⅰ號墓地主要是A、B型墓,為青銅時代;Ⅱ號墓地主要是C型墓,為早期鐵器時代;Ⅲ號墓地主要是D型墓,為漢代。而且還證明了,三處墓地都是從南部開始使用,到最北部終止。
2.典型器物型式的演變
依據(jù)墓葬形制的發(fā)展變化,歸根結(jié)底還是用典型器物的發(fā)展變化來分析它們的演變關(guān)系。從總的發(fā)展趨勢看,一期為橢圓形二層臺墓,二期為長方形二層臺墓,三期為豎穴墓,四期為偏室墓。三期只有豎穴墓而無其他形制,但豎穴墓還貫穿始終,三個墓地都有,也就是說,一期就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使用到四期。
陶單耳罐:鼓腹,個體不大,器形變化也很微妙,但數(shù)量特別多,尤其是彩陶的紋樣,代表了洋海陶器裝飾紋樣的一般演變趨勢。分5式:Ⅰ式,淺腹下垂,微圜底,單鼻形耳,內(nèi)外沿有簡單的紋樣。Ⅱ式,深腹下垂,慢圜底,折腹(無明顯的腹部),大而長的寬帶形耳從沿上翻下至近底部,多裝飾成組的鋸齒形紋、豎條紋和網(wǎng)狀紋。Ⅲ式,有頸,耳稍短,多裝飾網(wǎng)狀紋和勾連紋,少有連續(xù)的三角平行線紋。Ⅳ式,器形略胖,耳更短,裝飾紋樣明顯地分為上、下兩部分,而且以裝飾扭曲三角紋和渦紋為主。Ⅴ式,長頸,平底,器形瘦高,無彩陶紋。
陶單耳杯,淺腹,器形小,耳大。分2型。A型,豎耳(沿-腹耳)。與立耳杯并列,實際上就是很普通的陶杯。鼓腹,平底,單耳。分5式:Ⅰ式,敞口,淺腹,均素面。Ⅱ式,腹略深,斂口,多彩陶紋。Ⅲ式,最大腹偏高,腹深中等。Ⅳ式,腹較深。Ⅴ式,深腹下垂,素面平底。B型,立耳。站立在器物口沿上的單耳,個體都較小,是洋海墓地特有的器類,器耳不像其它器物的豎向安裝在器腹,好像專門為了懸掛方便而設(shè)計,而且只有B、C型墓中出土,Ⅲ號墓地一件也不見??煞?式:Ⅰ式,敞口,三角形耳上舉。Ⅱ式,器腹微鼓,口微斂,等腰三角形器耳,兩斜邊呈階梯狀。Ⅲ式,敞口,腹較直,梯形耳,兩斜邊呈階梯狀。Ⅳ式,斂口,鼓腹,圜底,圓拱形耳。
陶壺,個體較大,長頸,小口,大鼓腹,平底,單耳。分四式:Ⅰ式,從最大腹處向上漸收成小口,到器口處徑最小,器耳位置高,整體呈蒜頭形,器表往往飾成組的鋸齒紋或網(wǎng)狀紋。Ⅱ式,口略大,微敞,最大腹在中間部位,器表往往飾折線紋和菱形格紋。Ⅲ式,口更敞一些,略呈喇叭狀,垂腹,紋飾組合明顯分為上、下兩部分,外沿網(wǎng)狀紋,腹部多裝飾扭曲三角紋和渦紋。Ⅳ式,直口垂腹,頸、口輪廓呈筒形。
木紡輪,圓形,上面平,底弧,大多帶線軸。分四式:Ⅰ式,薄體,圓弧底。Ⅱ式,厚薄中等,圓弧底。Ⅲ式,厚體,底相對平。Ⅳ式,厚體,剖面呈倒梯形。
木梳,不規(guī)則薄片狀,有并排細密的尖齒。梳齒和梳柄連在一起,由整塊木板制成。分4式:Ⅰ式,細長條形,柄頂有小圓柱,梳柄有亞腰。齒長而少。Ⅱ式,近長方形,柄兩側(cè)有肩,齒數(shù)量中等。Ⅲ式,近6邊形,柄兩側(cè)有斜坡,齒數(shù)量中等。Ⅳ式,寬而短,拱弧形柄,齒數(shù)多。
刀,前三期為青銅質(zhì),四期鐵質(zhì)。無格,均為模制。出土數(shù)量不多,總數(shù)不足20件,但從早到晚都有遺存。只是前三期為銅刀,而第四期的形式與相鄰前一期相似,但質(zhì)地發(fā)生了變化,成為鐵質(zhì)的刀,分五式。Ⅰ式,銅質(zhì),弧背,寬體,多為大環(huán)首,有些在柄端還有瘤結(jié),扁而薄的柄上往往鑄有簡單的紋樣,如斜平行線紋。Ⅱ式,銅質(zhì),弧背,窄體,頂端無孔。Ⅲ式,銅質(zhì),直柄直背,有穿孔。Ⅳ式,銅質(zhì),長條形,直柄直背。Ⅴ式,鐵質(zhì),直背直柄多有小穿孔,似乎是仿制Ⅳ式銅刀的造型。
馬銜,分五式。A型墓中沒有出土,但有一種牛角質(zhì)的單體馬銜,中間為微曲的圓棍,兩端環(huán)下垂,其使用時間最早,為Ⅰ式。從第二期開始往后,馬銜都用金屬制作,每件都有相似的兩部分組成,中間由圓環(huán)相套。Ⅰ-Ⅲ式(二、三期)的用銅制作,四期為鐵質(zhì),Ⅱ式,兩端為弧腰梯形單孔,二孔形差別較大。其中一個中環(huán)呈不規(guī)則形,銜桿向內(nèi)環(huán)延伸出乳狀突。Ⅲ式,兩端均呈馬鐙形,雙孔。小圓孔在內(nèi),外有較大的“凹”字形孔半包圍小圓孔。Ⅳ式,較細長,中環(huán)橢圓形,兩端環(huán)單孔,無內(nèi)小孔。Ⅴ式,鐵質(zhì),內(nèi)桃形小環(huán)相套,兩端大單環(huán)也呈桃形。
馬鑣,一般都成對出土,有角質(zhì)、骨質(zhì)和木質(zhì)。分五式:Ⅰ式,短圓棍狀,等距刻出三道凹槽。Ⅱ式,扁平狀,微曲,三孔,一端長出,往往長出部分圓雕馬頭形或其它動物頭形飾。Ⅲ式,直棍狀,上有三孔。Ⅳ式,仿照動物角的形狀,二根相同,有三孔。Ⅴ式,大多用一對動物角制成,又往往將其中一根截短,使2根不盡相同。
弓,均以繡線菊木為主要材料,配以皮膠、牛角和牛筋。分四式:Ⅰ式,單體式。弓體較短,微曲,弰部雙面槽。Ⅱ式,復(fù)合式。長而略有曲折,弰部雙面槽。Ⅲ式,復(fù)合式反曲。三連弧形,弰部掛鉤形。Ⅳ式,復(fù)合式反曲。十分規(guī)整的三連弧蛇形,弰部掛鉤形。
3.器物分期
一期:大多數(shù)A型墓葬。陶器很少,而且器型簡單。僅見雙線紋等非常簡單的彩陶紋樣。而毛織服飾卻紋樣繁復(fù)、華麗多彩。器物為Ⅰ式銅刀,Ⅰ式馬銜,Ⅰ式馬鑣,Ⅰ式陶豎耳杯,Ⅰ式木梳,Ⅰ式木紡輪,Ⅰ式木弓。服飾紋樣有簡短的云雷紋、折線紋、鋸齒紋、凸字形紋、三角形紋、W字母形紋等。
二期:B型墓和C型墓的一部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出現(xiàn)。器物為Ⅱ式銅刀,Ⅱ式馬銜,Ⅱ式馬鑣,Ⅱ式陶單耳罐,Ⅰ式陶立耳杯,Ⅱ式陶豎耳杯,Ⅰ式陶單耳壺,Ⅱ式木梳,Ⅰ式木紡輪,Ⅱ式木弓,服飾紋樣有云雷紋、網(wǎng)狀紋、折線紋等。
三期:包括前、后兩段,大多數(shù)的C型墓。三期是本墓地最繁榮的時期,墓葬數(shù)量多,陶器類型和花紋種類也最多。隨葬的典型器物為Ⅲ式、Ⅳ式銅刀,Ⅲ式、Ⅳ式馬銜,Ⅲ式馬鑣,Ⅲ式、Ⅳ式陶單耳罐,Ⅱ式、Ⅲ式陶立耳杯,Ⅲ式、Ⅳ式陶豎耳杯,Ⅱ式、Ⅲ式陶單耳壺,Ⅱ式、Ⅲ式木紡輪,Ⅲ式木梳,Ⅲ式木弓,服飾紋樣有曲折紋和窄橫條紋。
四期:D型墓和C型墓的一部分。器物有Ⅴ式銅刀,Ⅴ式馬銜,Ⅳ式馬鑣,Ⅴ式陶單耳罐,Ⅴ式陶豎耳杯,Ⅳ式陶壺,Ⅳ式木紡輪,Ⅳ式木梳,Ⅳ式木弓。服飾紋樣為寬橫條紋。
4.各期的年代
通過對墓葬形制、器物類型的綜合考察,以及與周邊地區(qū)的材料所作對比研究,分期如下:Ⅰ號墓地主要是A、B型墓,為青銅時代;Ⅱ號墓地主要是C型墓,為早期鐵器時代;Ⅲ號墓地主要是D型墓,為漢代。而且還證明了,三處墓地都是從南部開始使用,到最北部終止。我們在分期時,不是絕對按照墓葬的型式,而是結(jié)合出土器物的型式、而且必須參照器物的型式進行劃分。這樣一來,數(shù)量特別大的豎穴墓中,一部分將屬于第二期,如Ⅰ號墓地中、南部的豎穴墓,另一部分將屬于第四期,如Ⅲ號墓地北部的豎穴墓。
綜合考察墓葬形制、器物類型、碳十四定年數(shù)值,可將一期的絕對年代確定為公元前13-前11世紀,二期的絕對年代確定為公元前10-前8世紀,三期的絕對年代確定為公元前7-4世紀,四期的絕對年代確定為公元前3-公元2世紀。也就是說,一、二期為青銅時代,三期為早期鐵器時代,四期為漢代(考慮到文化的連續(xù)性和不見漢式器物的情況,四期也應(yīng)屬早期鐵器時代)。
洋海墓地共有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46個,測定的絕對年代為1261BC—49BC。列表如下:碳定年數(shù)據(jù)表:
實驗室編號樣品種類墓號和墓型C14年齡BP)(T1/2=5620)樹輪較正年齡2δ(95.4%) BA04538大麻IM90 B 2475±30BP 770BC(89.4%)480BC 470BC(6.0%)410BC 771BC(95.4%)477BC BA05520木棍IM90 B 2480±40 BA07172葡萄藤ⅡM169C 2245±35BP BA07170刺山柑種子ⅡM13C 2620±35 BA05519 LZ14251木頭木頭IM130B IM130 2760±40 2700±30樹輪較正年齡1δ(68.2%) 760BC(23.8%)680BC 670BC(21.3%)610BC 600BC(23.2%)520BC 753BC(68.2%)702BC 760BC(22.7%)680BC 670BC(45.5%)520BC 390BC(22.9%)350BC 300BC(44.9%)230BC 220BC(1.2%)210BC 820BC(68.2%)780BC 970BC(4.0%)950BC 940BC(44.9%)840BC BA05521木棍IM163B 2570±40 810BC(49.3%)950BC 690BC(11.4%)660BC 640BC(7.5%)590BC 770BC(87.3%)480BC 470BC(8.1%)410BC 400BC(28.9%)340BC 330BC(66.5%)200BC 850BC(95.4%)760BC 690BC(1.5%)670BC 1010BC(95.4%)820BC 902BC—806BC 820BC(55.2%)730BC 690BC(13.8%) 660BC650BC(26.4%) 540BC BA05522木棍ⅡM81C 2250±40 390BC(24.8%)350BC 300BC(42.6%)230BC 220BC(0.9%)210BC 400BC(95.4%)200BC LZ14255木頭ⅡM81 2200±25 BA05525木棍IM21A 2550±40 800BC(34.5%)740BC 690BC(12.9%)660BC 650BC(20.8%)590BC LZ14248 BA05526 LZ14272木棍粗木棍骨頭IM21ⅡM65CⅡM65 2585±25 2770±40 2465±20 980BC(48.0%)890BC 880BC(20.2%)840BC 439BC(0.5%)434BC 360BC—198BC 810BC(41.2%)710BC 700BC(54.2%)530BC 808BC—763BC 1010BC(95.4%)820BC 673BC(61.2%)482BC
BA05530 BA05531 BA05532 BA05533 BA05534 LZ14247 LZ14249 LZ14250 LZ14252 LZ14253 LZ14254 LZ14272 LZ14273 LZ14256 LZ14270 LZ14264 LZ14265 LZ14266 LZ14267 LZ14268 LZ14269 Poz43696 Poz43694 Poz43695 Poz43708 Poz43709 Poz57391 Poz57395 Poz57397 Poz57398 Poz59925木棍粗木棍木棍木棍木棍木頭木頭木頭木頭木頭木頭骨頭骨頭木頭骨頭骨頭骨頭骨頭骨頭骨頭骨頭羊毛/長褲羊毛/法衣羊毛/長褲羊毛/左綁腿帶羊毛/右綁腿帶織片織片織片織片織片ⅡM163C IM5.BⅢM76DⅢM53CⅡM63C IM19A IM48B IM58 C IM150A IM158CⅡM73CⅢM5BⅢM80DⅢM11DⅡM15C IM84B IM99B IM100B IM105C IM132C IM145A IM157B IM21A IM21 IM21 IM21 I號墓地采集I號墓地采集I號墓地采集I號墓地采集ⅢM18D 2240±40 2690±40 2190±40 2200±40 2500±40 2775±30 2740±25 2430±30 2820±30 2475±35 2830±30 2335±20 2100±25 2220±25 2375±20 2545±30 2465±25 2495±25 2530±30 2670±30 3600±20 2935±30 2870±30 2855±30 2825±35 2810±40 2565±30 2610±35 2525±30 2635±30 2250±30 390BC(19.7%)350BC 330BC(48.5%)210BC 895BC(21.5%)865BC 860BC(46.7%)805BC 360BC(42.0%)280BC 260BC(26.2%)190BC 360BC(42.2%)270BC 260BC(26.0%)200BC 770BC(15.2%)720BC 700BC(53.0%)540BC 965BC(0.2%)964BC 589BC(1.5%)575BC 464BC(1.6%)450BC 1082BC(1.9%)1063BC 370BC(16.9%)334BC 508BC(3.8%)496BC 508BC(3.8%)496BC 462BC(0.9%)454BC 690BC(14.4%)659BC 894BC(15.9%)863BC 2021BC(20.8%)1989BC 1212BC(68.2%)1056BC 1114BC(68.2%)1003BC 1056BC(68.2%)940BC 1016BC(68.2%)922BC 1009BC(68.2%)912BC 800BC(68.2%)671BC 812BC(68.2%)780BC 784BC(68.2%)567BC 819BC(68.2%)794BC 389BC(68.2%)211BC 400BC(95.4%)200BC 920BC(95.4%)790BC 390BC(95.4%)160BC 390BC(95.4%)170BC 790BC(89.7%)480BC 470BC(5.7%)410BC 998BC—841BC 929BC(99.8%)822BC 570BC(71.1%)404BC 1052BC—899BC 445BC(2.0%)429BC 1057BC(98.1%)905BC 408BC—382BC 187BC—49BC 328BC(83.1%)203BC 493BC(96.2%)396BC 645BC(36.7%)548BC 444BC(1.8%)430BC 772BC—539BC 649BC(48.0%)543BC 859BC(84.1%)798BC 1983BC(79.2%)1895BC 1261BC(95.4%)1041BC 1188BC(95.4%)931BC 1103BC(95.4%)938BC 1122BC(95.4%)926BC 1074BC(95.4%)935BC 1113BC(95.4%)900BC 1038BC(95.4%)926BC 1110BC(95.4%)843BC 1038BC(95.4%)926BC 806BC(95.4%)556BC 839BC(95.4%)601BC 795BC(95.4%)540BC 888BC(95.4%)774BC 398BC(95.4%)202BC
UBA21943黍06IM4C 2446±35 753BC(24.1%)685BC 668BC(13.7%)610BC 598BC(62.2%)408BC Beta 440290青稞ⅡM213C 2430±30 738BC(27.3%)690BC 663BC(7.4%)648BC 548BC(37.2%)479BC 470BC(28.2%)211BC 726BC(3.0%)719BC 704BC(3.7%)695BC 540BC(61.5%)211BC 750BC(19.6%)683BC 668BC(6.6%)638BC 590BC(69.2%)404BC
這46個標本數(shù)據(jù)中,A型墓10個,B型墓12個,C型墓16個,D型墓4個,還有4個標本為Ⅰ號墓地地表采集,因為Ⅰ號墓地三種類型的墓葬均有,所以無法歸類。
ⅠM21共測得6個數(shù)據(jù),前2次標本用的是木棍,數(shù)據(jù)相差35年,樹木年輪較正后僅差2年。后4次選取的標本是法衣和長褲的原料羊毛,數(shù)據(jù)相差最多的是60年,一般的是15年。
圖一IM145平、剖面圖1.骨針2.骨杼3.木缽4.木橛6.紋身7.長衣
圖二IM145∶5木缽
有4座墓葬測得2次數(shù)據(jù),它們是ⅠM90,2次數(shù)據(jù)相差5年,樹木年輪較正后是一樣的。ⅠM130,2次數(shù)據(jù)相差60年,樹木年輪較正后僅差14年。ⅡM65,2次數(shù)據(jù)差距較大,為305年,樹木年輪較正后還是相差337年,可能因標本質(zhì)地不同或粗木棍受污染所至。ⅡM81,2次數(shù)據(jù)相差50年,樹木年輪較正后僅差2年。這些數(shù)據(jù)是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的試驗室測得,而數(shù)據(jù)相當(dāng)一致,因此其絕對年代可以信賴的程度大增。具體的實例很多,下面以墓葬型式為主線,各舉兩例說明。
在這些有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的墓葬中,IM145是A型墓,年代可能會早一些,測量數(shù)據(jù)為1983BC(79.2%)1895BC,明顯太早,而且只有這一個數(shù)據(jù)早得有些離譜。隨葬器物中不見陶器,木缽與IM21的類同(圖一、二)。因此不可能早1000年。
ⅠM19,A型,位于墓地南部,有木尸榻,成年男性,側(cè)身屈肢,頭骨殘破,左手臂戴皮射鞲,右腿綁銅鈴,還有銅刀、銅錐、木盆各1件,腳下隨葬羊頭1個,右手握有3個海貝,頸下有兩個銅貝飾,胸前有木鞭,身著毛織衣褲已殘朽成片狀(圖三)。
圖三IM19平、剖面圖1.海貝2.木鞭3.木盆4.銅鈴5.銅貝飾6.銅刀7.綁腿8.綁腿9.毛布10.木釘11.銅錐12.毛編織帶13.木柄銅鐓
隨葬的木盆、銅鈴、銅貝飾、木柄銅鐓、銅刀時代特征明顯。尤其是銅刀,長柄,短刃,環(huán)首,頂端帶瘤狀凸,假格,柄上有6條斜平行線凸棱形紋(圖四)。還有4個編號的毛紡織物。碳十四年代998BC-841BC,與墓型和器物相符。
ⅠM21,A型,位于墓地南部,分2層埋葬三具尸骨。上層位于墓室口之上,葬2人,A為壯年女性,骨架保存較差,頭骨破碎;B為少年,身穿皮衣,腳穿皮靴,戴金耳環(huán),尸骨保存較好。墓室口搭建一排圓木,并覆蓋一層蘆葦草。墓室葬1人C,有木尸榻,男性中年。頭戴羊皮帽,額頭上系彩色毛絳帶,在絳帶上綴有三、兩成組的海貝。左耳戴銅耳環(huán),右耳戴金耳環(huán)。頸部戴一串瑪瑙、綠松石珠項鏈。內(nèi)穿長衣。左手腕套紅色皮質(zhì)射韝,上面綴一排三枚銅扣。腳穿皮靴,靴面上綴銅扣,靴幫上捆綁毛絳帶,上系銅鈴。右手握在短木棍上纏裹了銅片的木馬鞭,左手握青銅斧。手臂旁放置一件帶鋬的木缽,腰間掛有兩個皮袋,分別裝有弧背環(huán)首銅刀和木柄銅錐。頭部前方立一根帶杈的木棍,木棍上掛一副馬轡頭,轡頭皮質(zhì),其上串貝狀銅扣,并帶著木質(zhì)的馬鑣。腳下有羊頭骨。該墓主已經(jīng)成為干尸,皮肉毛發(fā)尚存(圖五、圖六)。
圖四IM19∶2銅刀
圖五IM21平、剖面圖
圖六IM21隨葬器物
圖八IM5平、剖面圖1.木撐板2.木箭3.木釘4.帶扣5.礪石6.銅刀7.銅馬銜8.骨馬鑣9.骨管10.陶單耳罐
圖七IM21隨葬器物17.銅刀(IM21∶4)19.銅斧(IM21∶6)
隨葬的銅刀穹背環(huán)首,柄頂有乳突。銅斧帶木柄,橢圓形木柄長49.8厘米,斧身呈長方形,斧背有近三角形突起,前端有圓形穿,斧身與銎連接處有一排三角紋,銎兩端外緣有凸棱(圖七)。還有8個編號的服飾和毛紡織、毛編織物。長褲,棕地黃色幾何紋緙毛織物,法衣,棕地紅色菱格紋緙毛織物。下層C人體法衣1188BC(95.4%)931BC,長褲1122BC(95.4%)926BC,左綁腿帶1113BC(95.4%)900BC,右綁腿帶1110BC(95.4%)843BC,蓋木棍808BC—763BC。該墓明顯為兩層,上層隨葬品只有一枚金耳環(huán)。墓葬型制和下層C人體為早期遺存,銅斧和銅刀,包括皮靴與測年數(shù)據(jù)相當(dāng)。
ⅠM5,B型,四邊有二層臺,位于墓地西南部。原封蓋墓口的葦桿、駱駝刺等已朽,坍塌到墓室中,和填土混雜在一起,土坯塊面上有壓出的窩紋。木尸榻四足嵌入墓底土坑中。兩具人骨已移位到木床兩側(cè),散亂疊壓堆放,兩人頭骨位于床下西南角,A為青年男性,B為壯年男性。隨葬的10件器物散亂放置在木床兩側(cè)的人骨中(圖八)。
隨葬品中銅鐵復(fù)合帶扣、穹背銅刀、雙孔銅馬銜、骨馬鑣、二條豎式鋸齒紋為一組的連續(xù)鋸齒紋陶單耳罐具有年代特征(圖九)。測年數(shù)據(jù)為920BC(95.4%)790BC,與墓葬型制和隨葬器物年代相符。
圖九IM5隨葬器物
圖十IM130平、剖面圖
ⅠM130,B型,兩長邊有二層臺。位于墓地南部,臺面上殘留蘆葦桿和圓木。墓底有保存完好的四足木尸榻,上面鋪有等粗的細木棍。榻上有一具少年人骨架,尸骨零亂,頭顱在墓底的西南部。西端隨葬1個牛頭在南,5個山羊頭排列在北,隨墓品散亂分布于尸床周圍。陶單耳杯殘片、弓弦和羊肚奶袋在床北,海貝和木箭桿在床南,陶器座和皮轡頭在牛頭兩側(cè),還有一些皮衣殘片和毛織物在床上(圖十)。
圖十一IM130隨葬器物
圖十三IIM13隨葬器物
圖十二IIM13平、剖面圖
圖十四IIM15平、剖面圖
隨葬品中的陶單耳杯殘片,緙毛織物和毛編織帶可斷代(圖十一)。披巾,紅地藍色條紋,由紅、藍色經(jīng)線與棕色緯線相交織而成,表面呈現(xiàn)縱向的紅、藍色條紋。殘存流蘇。毛紡織物,緙毛織物,毛編織帶,毛毯,平紋,厚實緊密。測年數(shù)據(jù)有二:1010BC(95.4%)820BC和902BC——806BC,2次數(shù)據(jù)相差60年,樹木年輪較正后僅差14年,與墓葬形制年代相符。
ⅡM13,C型,長方形豎穴土坑。位于墓地中部探方內(nèi)。墓底有四足木尸床,床面上鋪有蘆葦草。人的骨骼分散放置于床的周圍,南北兩側(cè)各有一個顱骨,一個下頜骨在床上,并壓在木盤下(圖十二)。
隨葬的陶單耳杯、復(fù)合弓、三孔骨馬鑣和木梳有時代特征(圖十三)。對從墓室內(nèi)獲取的刺山柑種子所得數(shù)據(jù)為850BC(95.4%)760BC,感覺稍顯早一些。
圖十五IIM15隨葬器物
圖十六IIM63平、剖面圖
圖十七IIM63隨葬器物
圖十八IIM65平、剖面圖
圖十九IIM65隨葬器物
ⅡM15,C型,圓角長方形豎穴土坑,位于墓地中部探方內(nèi)的最西端。墓底人骨凌亂,所有椎骨缺失,從長骨和顱骨看,共有2個個體,A為成年男性,B為壯年女性(圖十四)。隨葬的木梳、陶圈羊椎骨,木缽兩側(cè)各有一件陶單耳罐,顱骨右旁有木梳,腰間有鐵刀和皮包,附近還有木梳和皮腰帶,骨架南面出土有木紡輪和皮弓箭袋(圖十八)。陶單耳罐、木梳、鐵刀可用于斷代(圖十九)。共有2個數(shù)據(jù),差距較大,為305年,粗木棍1010BC(95.4%)820BC,骨頭673BC(61.2%) 482BC,參考墓葬形制和器物,木頭數(shù)據(jù)太早,骨頭的數(shù)據(jù)適中。
ⅢM76,D型,豎穴雙偏室,位于墓地西北部,西偏室口遮擋一塊葦席,然后封壓5塊土坯,內(nèi)葬老年男性,仰身直肢。東偏室口用7塊土坯遮擋,葬老年女性。二人均穿戴棉布織物(圖二十)。隨葬的陶器、鐵器、木梳可資斷代(圖二十一),加之二人全身穿戴棉布衣物,顯然已到漢代。碳十四數(shù)據(jù)為390BC(95.4%)160BC,支持上述年代。
ⅢM80,D型,豎穴偏室,位于墓地西北部。墓室底比墓道底深,有生土二層臺,墓被盜掘,人骨足罐和陶單耳杯可資斷代(圖十五)。碳十四數(shù)據(jù)為493BC(96.2%)396BC,相符。其附近有ⅡM169的葡萄藤數(shù)據(jù)400BC(28.9%) 340BC,330BC(66.5%)200BC,為早期鐵器時代。
ⅡM63,C型,位于墓地中南部。該墓規(guī)模較大,但距地表深度較淺。墓內(nèi)填土中有土塊、蘆葦、木棍、駱駝刺、毛織物碎屑等。墓底有木尸榻,其上中部堆放有人肢骨,顱骨位于榻下西南角,中年女性。出土的豎琴、陶單耳杯、木弓有助于斷代(圖十六、十七)。測得碳十四數(shù)據(jù)為790BC(89.7%)480BC,可以接受。
圖二十ⅢM76平、剖面圖
圖二十一ⅢM76隨葬器物
圖二十三ⅢM80隨葬器物
圖二十二ⅢM80平、剖面圖
ⅡM65,C型,位于墓地中南部,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底有人骨架1具,仰身屈肢,中年女性,骨架下鋪葦草,顱骨右側(cè)木盤內(nèi)盛有凌亂,單人,青年男性(圖二十二)。隨葬的木冠飾、復(fù)合弓時代明確(圖二十三)。測年數(shù)據(jù)為187BC-49BC,與墓形和器物相符,漢代。
洋海墓地發(fā)掘結(jié)束后直到編寫發(fā)掘報告前,聯(lián)系測定了11座墓葬的碳十四數(shù)據(jù),其中Ⅰ號墓地A、B型墓5座,年代在公元前10-前8世紀。Ⅱ號墓地C型墓4座,年代差別較大,2座早到公元前9-前8世紀,晚的為公元前4世紀。Ⅲ號墓地2座,數(shù)據(jù)相同,為公元前4-前2世紀。在編寫發(fā)掘報告過程中,覺得有些A型墓中不見陶器,容器多為木制器物,在發(fā)掘報告編寫完成后,又陸續(xù)做了35個數(shù)據(jù),除1個數(shù)據(jù)明顯偏早外,其余的可早到公元前十三世紀,晚到一世紀,這樣就與前面的分期時代比較接近。通過這些年代數(shù)據(jù),對先前的認識更有底氣。
田野發(fā)掘報告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我們對地層學(xué)、類型學(xué)的掌握和運用熟練程度。類型學(xué)是建立在地層學(xué)基礎(chǔ)上的,只有知道某些器物的相對年代,才能按器物的邏輯演變規(guī)律進行類型學(xué)排隊。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先把各個墓葬的相對年代確定下來,接著對墓葬形制和器物進行分型定式,然后對墓地進行分期,最后用碳十四數(shù)據(jù)來驗證。
洋海墓地和新疆乃至中亞其他地方一樣,由于地處戈壁荒漠或草原,難以形成次生自然堆積,墓葬基本上都位于同一地表上,這對區(qū)分墓葬之間的早晚關(guān)系造成困難。但也不乏利好之處,首先是由于地層簡單明了,不會搞錯。其次是氣候干燥少雨,地上地下文物保存相對較好,各類各質(zhì)地的遺物都可保存下來,可資比較的東西多。再者史前無國界,中亞考古有許多可借鑒,比如兵器、馬具和動物紋飾,中亞可作統(tǒng)一分類和分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海墓地出土的銅刀、銅斧、馬鑣、馬銜、馬鞍、動物紋飾在分期中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信新疆考古會克服地層窘境,利用好這些優(yōu)勢。
分期的意義在于區(qū)別開不同時期的遺存,找到其不同點和變化規(guī)律,這在考古研究中十分重要。洋海墓地正式發(fā)掘前,學(xué)者都將吐魯番盆地的史前文化確定為早期鐵器時代。洋海Ⅰ號墓地兩次發(fā)掘289座墓葬,僅有M5出土一件銅鐵復(fù)合帶扣,墓葬形制與洋海Ⅱ、Ⅲ號墓地、蘇貝希Ⅰ、Ⅲ號墓地也有明顯差別。首次發(fā)現(xiàn)的二層臺墓中出土管銎銅斧、環(huán)首銅刀、豎鋸齒彩陶罐、非金屬的棍形馬銜、直體弓,這顯然是青銅時代的墓葬形制和器物。Ⅰ號墓地的墓葬有二層臺墓和豎穴墓兩種形,具體年代為公元前13-前5世紀。
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已發(fā)掘76座墓葬,共有7件鐵器出自3座墓葬,還有1座墓出青銅針,這些器物顯然為鐵器時代。但環(huán)首銅刀、銅鏃、銅鼻環(huán)和單耳敞口杯應(yīng)是青銅時代的器物。焉不拉克墓地分為3期或4期,具體年代為公元前13-前5世紀。
和靜縣察吾呼Ⅳ和Ⅴ號墓地共發(fā)掘了274座墓葬,僅出土了1件條形鐵刀,墓地分為4期,時代為公元前12-前5世紀,明確認定為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墓地。
上述三處都是大型墓地,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延續(xù)時間長,從青銅時代一直到早期鐵器時代。這種情況的墓地在新疆還有很多,如和靜縣哈布其罕、哈密五堡等。如果不對上述墓葬進行分期,籠統(tǒng)地認為三處墓地都出土了鐵器,都屬早期鐵器時代,并將早期鐵器時代在新疆開始的時間確定為公元前13世紀,那不是科學(xué)的論斷。
新疆周邊地區(qū)的考古工作開展較早,西面的楚斯特文化和金麥里文化為青銅時代晚期文化,年代下限為公元前8世紀。西、北面早期鐵器時代始于斯基泰(塞克),為公元前8-前7世紀。北面的塔加爾文化屬早期鐵器時代,始于公元前8世紀,上接青銅時代的卡拉蘇克文化。外蒙西部早期鐵器時代的烏蘭固木文化始于公元前6世紀。東面的沙井文化、卡窯文化為青銅時代晚期文化,終于公元前6世紀。新疆被這樣的局面包圍,加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鐵器時代能早到哪里去?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亞洲中央部分歷史發(fā)展進程相對滯后,但又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匯聚之處,且不要被外來的東西擾亂了我們的正確判斷。從世界范圍看,鐵器的最早使用者是西亞的赫梯人,后經(jīng)過金麥里人進行傳播,其時間約在公元前9-前8世紀。
在新疆乃至整個中亞區(qū)域,有許多考古文化都從青銅時代延續(xù)到早期鐵器時代,西面有楚斯特文化、古爾布留克文化,東面有河西的卡窯文化。以前曾認為蘇貝希文化是早期鐵器時代文化,但洋海墓地的發(fā)掘收獲使我們清晰地看到,洋海墓地的早期階段應(yīng)為青銅時代,更為重要的是,這與焉不拉克文化、察吾呼文化產(chǎn)生了共鳴。
洋海墓地彩陶在器物的內(nèi)、外口沿裝飾連續(xù)的三角紋(鋸齒狀紋)最具特征。以三角紋為母體構(gòu)成多種變化了的圖案。三角紋飾不但在陶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在木器、服飾上也屢見不鮮。最初的彩陶圖案母體來自于毛織物的圖案,尤其是毛布的幅邊紋樣,幾乎全部復(fù)制到了彩陶器之上,之后有所發(fā)展和演變。洋海墓地是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墓地,和新疆乃至中亞一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存在發(fā)達的彩陶文化。
目前區(qū)內(nèi)的史前考古文化中,學(xué)界公認的有三處,除地處吐魯番的“蘇貝希文化”外,還有東面的“焉不拉克文化”和西面的“察吾呼文化”。焉不拉克文化中的林雅類型年代較早,明顯受到河西彩陶文化的影響。焉不拉克、五堡、南灣等墓地的年代與洋海多有重疊,在洋海墓地都能找到其后續(xù)的器物形式。特別是小單耳罐,彩陶中的三角紋和扭曲三角紋。但是哈密缺少馬具和化妝棒這些最能體現(xiàn)中亞文化的器物,以及漢時不在西域36國之列和不受西域都護府節(jié)制的史實,其中似乎另有隱情。察吾呼文化是以石圍石室墓和帶流陶器為主要特征的文化,近年來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東從和碩紅山墓地,西面到拜城多崗墓地,東西450千米。到了文化的中晚期,彩陶內(nèi)口沿三角紋的罐、豎條帶紋的豆和扭曲三角紋的壺這些蘇貝希文化的因素相繼出現(xiàn)。
洋海墓地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木器,種類也很多,涵蓋了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采用了砍削、雕刻、鉆孔、粘合、拋光等技藝。所見木容器有盤、盆、豆、臼、杯、桶、勺等。這些器物都是用胡楊樹的圓木加工而成,盤較淺,盆較深,豆深腹有柄。都經(jīng)過了挖、刻、切、削的工序和過程。有些木盤底部陰刻出怪獸或北山羊的圖像。木杯和木桶都是深腹器物,所以全部掏成筒狀后再安裝圓平底,并且不惜功夫在器表雕刻精美的紋樣,有成群結(jié)隊的山區(qū)、草原和沙漠動物圖形,如北山羊、馬、狼、虎、狗、鹿、駱駝、野豬等,雕刻技法相同,而且神似。木器與洋海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遺存豐富的毛紡(編)織物、動物紋,成套的騎射、狩獵用具,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方式是以畜牧和狩獵為主,洋海人牧養(yǎng)山羊、綿羊、牛和馬,同時在灌溉的田地里小面積種植麥類(小麥、大麥和青稞)和谷類(粟、糜子)、蔬菜和葡萄等農(nóng)作物。
洋海墓地分為四期,即4個漸進的階段:起源、發(fā)展、繁榮、衰落。體現(xiàn)在起源階段,有屬高加索人種的一小群人輾轉(zhuǎn)遷居至此(可能來自南西伯利亞),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增強與周邊地區(qū)的文化聯(lián)系和交流,文化得到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繁榮。由于匈奴的興起,引起民族大遷徙,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長,文化開始衰落。與此同時,居住在河西走廊西部的族群就有人不斷向西遷移,這種浪潮從青銅時代早期就沒有停止過。誕生在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在哈密盆地落腳后又向西發(fā)展演變?yōu)檠刹焕祟愋停M管仍保留著某些來自東方的文化因素,但區(qū)域特色逐漸形成,洋海墓地也有類似的情況。
吐魯番盆地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地理單元,多年來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做了大量的史前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工作,就墓葬形式和隨葬器物基本類同,都可歸屬“蘇貝希文化”,其主要特征是豎穴墓及4種變化形式。彩陶紋樣主要是口沿內(nèi)外三角紋、渦紋三角紋和扭曲三角紋。以此標準衡量,鄰近地方的阿拉溝、柴窩堡、烏拉泊水庫,以及天山北麓的昌吉、吉木薩爾、木壘、奇臺等許多地點都非常接近并已形成共識。
本文制表和繪圖由舍秀紅同志完成。
A Study on the Staging and Dating of Yanghai Cemetery
Lv Enguo,Wang Long,Guo Wu
The culture heritage department made an excavation to 521 tombs of three tombs neighbouring on Yang Hai cemetery in 2003.We first determine the evolu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burial shape according to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and then make an analysis of type of utensil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changes and date the cemetery,and last verifying the data of Carbon 14 testing.The excavation of Yang Hai Cemetery has brought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e Turpan Basin forward the Bronze Age.The Cemetery origi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rogressive phases,i.e.development,prosperity and decline,which belongs to the graveyard of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when painted pottery culture is very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unearned cultural relics,the woodenwa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fe of Yang?hai people.Turpan basin as a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geographical unit,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d excavations of prehistoric times have formed the SuBeiXi culture,whose main fea?tures are four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tomb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olored pottery pattern, which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of measuring nearby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and tombs dating.
Yanghai Cemetery,Turfan Prehistoric Culture,Colored Pottery,SuBeiXi Culture.
(作者單位:呂恩國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王龍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郭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課題“洋海墓地碳四十測年與斷代研究”(項目編號:TX2012-005)成果。
①新疆吐魯番學(xué)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墓地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