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擼起袖子加油干”!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新年賀詞中的這句話,無疑是這個春天大江南北、線上線下最溫暖、最勵志、傳播最廣的一句話。這個以“加油干”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動員令,生動形象,寓意深刻,催人奮進。作為“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更要讀懂其中的深刻意蘊。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一項公眾調查顯示,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擼起袖子加油干,關鍵在干部隊伍?!?/p>
“擼起袖子加油干”,完整的一句話,完整的一套動作,是過程與結果、形式與內容、決心與行動的統(tǒng)一?!皵]起袖子”是準備、是過程,“加油干”是落實、是行動,二者統(tǒng)一于真抓實干及其所形成的實際工作成效?!皵]起袖子”只為“撲下身子”,“加油干”才是本質。只有將“擼起袖子”和“加油干”二者真正結合起來,既擼起袖子,又撲下身子,加油實干,才能獲得組織的進步、個人的成長,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
但也有少數領導干部“擼起袖子”只是裝樣子,他們的袖子是“擼”起來了,弄得動靜也很大,但只“打雷”,不“下雨”,或者“雨點很小”,“擼起袖子”成了擺架子、裝樣子、當幌子。
其顯著特征:一是抓落實很“假”,以會議落實會議,以傳達落實精神,以所謂的部署推卸責任,以匯報蒙騙上級,以許愿忽悠下級,用“規(guī)劃”愚弄群眾,處處浮在表面,就是不干真事、不干實事。
二是學習上很“虛”,一年到頭,看不了兩本書,開會也在玩手機,沉迷于娛樂、淺層、碎片甚至庸俗的東西,對嚴肅的理論、深刻的思想等很少看或基本不看。
三是調查時很“淺”,所謂搞調研,就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網上遛一遛”,而不是真正地深入實際,了解真實情況,研究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困難。
四是在擔當時很“軟”,表態(tài)時拍胸脯,擔責時拍屁股,關鍵時刻掉鏈子,碰到難題縮脖子,遇到問題繞圈子,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并非今天才有,只是今天的這些擼起袖子裝樣子的這些“兩面人”,將自己“不作為”的借口歸結為全面從嚴治黨下不敢作為,新理念下不會作為,埋怨管得太嚴、約束太多、實惠太少、風險太高,等等,真是豈有此理。
擼起袖子裝樣子者,與人民公仆的形象格格不入,與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背道而馳,雖為數不多,但危害極大,損害黨的形象,損害干部隊伍形象,損害黨群干群關系,干部群眾對其非常反感。我們需要對這類“兩面人”進行精準畫像,將其言行特點描述刻畫清晰,便于群眾發(fā)現識別,便于組織部門考核,便于紀檢部門問責。
如何能夠讓“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落地?
通過調查,可以看到,受訪者關注的要點均集中在“軟件”和“硬件”兩方面。調查發(fā)現,公眾普遍認為真正落實“擼起袖子加油干”,更為重要的主要是“健全完善考核體系和獎懲制度”“加強辦公場所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建立合理的容錯糾錯機制”,各有61.37%、55.97%和53.56%的受訪者選擇。另外,還分別有48.57%、38.96%、34.91%和20.65%的受訪者認為需要做到“構建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充分發(fā)揮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營造和諧寬松的工作氛圍”“培育充滿人文關懷的組織文化”??偟膩碚f,“擼起袖子加油干”真正落地,還需“軟硬兼施”“獎懲并舉”。
“軟硬兼施”,突破口還在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官員的擔當實際上是個責任問題或問責問題,而責任或問責是存在于具體情境中的,體現的是一定制度環(huán)境下人的互動。有專家認為,公務員入職動機影響到公務員入職后工作的態(tài)度和行為,因此,首先要從公務員的人員選拔環(huán)節(jié)就以更為合理的機制實現把關,即選拔出那些認同公務員組織政治理念的人。只有認同中國政府公共組織的政治價值理念,才能有高質量的勤政行為。還有專家表示,建構命令與服從體系、統(tǒng)轄與分工體系、權力與責任體系,有利于強化組織管理中的責任意識和追責制度。
同時,要重視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激勵機制。從世界各國情況看,通過不斷提高公職人員的工資福利等物質待遇,可以保證公職人員隊伍的素質和穩(wěn)定,激勵公職人員安心為國家機關服務。因此,為保持干部隊伍穩(wěn)定,必須建立更為合理的、符合當前發(fā)展形勢的工資待遇制度。另外,部分黨政干部則呼吁,讓同志們“擼起袖子加油干”,最好的機制之一是“容錯”,但不是所有的錯誤都能包容,必須要保證所犯錯誤沒有偏離方向,沒有觸碰底線。偶有失誤可以免責,更能體現出制度的關懷包容,向干事創(chuàng)業(yè)者傳遞鮮明的鼓勵支持信號。
另外,很多黨政干部還表示,“擼起袖子”既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精神;既是一種心態(tài),更是一種行動。在“加油干”的行動中,領導干部帶頭干,不僅要站位高、與發(fā)展同步,思路清、與改革同向,最重要的在于工作細、與群眾同心。這是除了干事能力之外,黨政干部在思想認知層面的“軟”覺悟。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