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君
在 “共享單車”還沒有大行其道之前,騎自行車的人被大多數(shù)不騎自行車的人們瞧不起,仿佛是“下里巴人”。而我卻任性地騎著一輛“古色古香”的自行車,徜徉在各種不屑或不明的目光之中。
這是幾年前另一位也騎自行車的朋友領我到舊物市場花五十六元錢買的,鳳凰牌,左邊腳蹬彎曲得變形了,后座也是重焊接上去的;車梁和瓦蓋漆剝落后斑駁的褐色顯得有些狼狽;左邊車把套是綠色,右邊車把套是黑色,滑稽得可笑;因為沒有車鈴,所以比那種除了鈴不響哪都響的自行車要體面多了。就是它,與我相伴在這一方歲月的寥寂之中。它天天在送我上班、接我下班,不管是雨雪風霜還是苦辣酸甜,我們都在一起;每逢我的節(jié)假日就是它的辛苦日,或街市悠閑,或鄉(xiāng)村郊游,或探親訪友,或觀景采風,或歡樂同路、或風雨兼程,形影不離。我曾默想人間有那么多“感動上帝”的虛偽、荒謬、誤解、謠言、丑惡、騙局和戕害……我和我的破舊自行車在一起卻是最放心、安心和稱心。我從不敢說有多少兩條腿的知心朋友,但卻敢說真的有這樣兩個輪子的真心朋友——與我一路風塵一路歌!
自行車曾有過輝煌的年代,農(nóng)村的情況是這樣,在我呼倫貝爾大興安嶺山區(qū)的故鄉(xiāng),六十年代只有少數(shù)鄉(xiāng)村醫(yī)生和獸醫(yī)騎自行車,當時我如果能有機會蹺腳撥弄一下車鈴,在夢里都會笑出清脆悅耳的鈴聲來;如果某一天在遠方彎彎曲曲、起起伏伏的山路上誰發(fā)現(xiàn)了騎車人飛馳而來,我們這些沸騰的孩子們會一齊吶喊并狂奔而去,熱烈歡迎的場面那才叫特別壯觀。后來買自行車憑票,一般人買不到,誰家能買一輛自行車幾乎是光宗耀祖的事。當時能有自行車騎將是不可想象的人生美夢。
我剛上初中那一年是到人民公社所在地的一個叫成吉思汗的小鎮(zhèn)讀書,要翻越雖不陡峭卻很漫長的大興安嶺東麓余脈,還要跨越一條主河道雖不寬但沖擊面很大的雅魯河,從家到學校要有四五十里的路程,跋山涉水要走將近半天的時間,如果某一天能借得同學的自行車回家,會是想象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將會豪邁得如英雄出征或凱旋一樣,遺憾的是并沒有這樣的事件發(fā)生。在我高中畢業(yè)返鄉(xiāng)正式當上農(nóng)民的那一年,父母節(jié)衣縮食給我買了一輛孔雀牌自行車,我用當時最時髦的透明膠帶纏好主架,將其裝扮得非常漂亮,并待之如似曾暗戀過的鄰家小女。有時騎車到城里或周邊村屯看電影,一路風光瀟灑;有時也騎車扛著鋤頭或鐵鍬到實際并不遠的田地干活,故意招惹目光,凸顯青春華彩。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讓我有機會考學從農(nóng)村進到城市,把農(nóng)民戶口變成城鎮(zhèn)戶口。畢業(yè)后自己要求到達斡爾少數(shù)民族區(qū)工作,被分配到了一所鄉(xiāng)村中學任教。剛剛參加工作這兩年的周末,大都是我十四五歲的學生們騎自行車送我回遠隔幾十里外的家,那樣一路踏車飛馳自由揚灑的歡笑,始終留存在我的記憶中。在那個交通條件極其不便的年份,我每周都能按時回家與親人相聚,要感謝我的學生,也要感謝自行車。
調(diào)回城里后戀愛有女朋友了,三天兩頭或是她來或是我往,都是那輛雖然破舊卻非常忠于職守的自行車冒嚴寒迎酷暑傳遞著那段最美好的時光,每當回憶愛情最有滋味的那些往事,要感謝我的愛人,還要感謝自行車。
騎自行車馱孩子是最好的游戲了,比起這之前馱孩子他媽更有回歸天性的妙不可言。也馱過母親,一路母親總是嘮嘮叨叨怕把自行車壓壞了,后來她寧可徒步行走也不坐我騎的自行車了,她對自行車的那種憐憫或珍惜給我留下了享用不盡的人間善意。我在學校當教師時曾騎自行車借傍晚街路的燈光到許多學生家走訪,談理想、談奮斗、談人生,今天的學生有些人已經(jīng)成了大學的教授;我在區(qū)政府當秘書時曾騎自行車跑遍了城里社區(qū)和鄉(xiāng)下村屯,把所見所聞的實情寫進政府的報告和領導的講話中;我在街道任黨委書記時曾騎自行車在寒風凜冽的冬季給孤老貧弱者馱去了糧油和溫暖,幫助了這些期待者渡過了難關……
自行車,曾經(jīng)給了我多少夢想的期盼和生活的歡樂,曾經(jīng)給了我多少難忘的經(jīng)歷和雋永的回味。如今,某些時尚的誘惑,在紛繁世道的某些變異中,失憶的理性忘卻了自行車原始的美質(zhì)。騎自行車的人有時不僅會丟失了自己的臉面、也會暗淡了朋友的心情。在大多的場合,如果有人問你是開車來的嗎?你說是騎車來的,這時的瞬間往往會出現(xiàn)尷尬的沉默,人們大多會在并不澄明的心里生發(fā)出腹誹。他們或瀟灑駕公車、或有錢買車、或借錢買車、或貸款買車、或借車、或搭車、或拼車、或打車,或有其他不可知的方法弄來的車;他們或是一些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從此往后輕易就不騎自行車了;或是一些自認為有一定身份的人,覺得不應該騎自行車了。現(xiàn)在有好大一群人把騎自行車看作是丟人的事,說啥也不愿與自行車有任何約定;大多數(shù)還把自行車當作交通工具的人也缺少了過往騎自行車的那種輕松愜意的心理,多數(shù)自己就帶有了無法言說的自卑。現(xiàn)在,公務人員深居簡出的多了,下基層的頻率銳減,原因或是公車不夠用、或是私家車劃不來、或是騎自行車怕人恥笑等,這樣在辦公室里遙控的多了,上網(wǎng)閑聊玩游戲看視頻的多了,即或是下基層也一定是“駕”車而不是“騎”車,這樣不丟面子(最體面的說法是有利工作)。目前,機動車數(shù)量劇增,交通事故劇增,尾氣排放劇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與日俱增的污染和交通事故中焦灼不堪,假如我們在路上少聽一些汽車的喇叭聲多聽一些自行車的鈴聲,也許解決極其沉重的環(huán)境等相關問題會輕松許多。這還是形而下的論證,如果我們考慮到由此衍生的觀念和價值的背向,可能更是意義深遠。我們不可或因小名小利所累而陷入虛榮沼澤,在迷惘中把意志的趨向扭曲成褊狹的積習;不可在大眾化的物欲驅(qū)趕下,麻醉和糟踐著原本健全的體魄和人格。我想人們少了一些奢靡的攀比,一定會生發(fā)出許多哺育社會良好風氣的正能量??梢源_定,我們已經(jīng)聽到了期盼已久的好聲音,一個夢想家園的智者正在召喚著天下所有的良知和目光!
這個季節(jié)又酷又熱,是名副其實的盛夏。忽然有一天幾位作家朋友相約要去看這座城市的歷史遺跡,這是一次關于書卷歷史文化名城的采風活動。當時我建議不許帶機動車,每人必須騎一輛自行車和準備午餐。雖然有些人因沒有自行車而婉拒,但還是有一些千方百計借自行車的自告奮勇者相從。我想這樣的客觀意圖絕不僅僅是好奇,一定還會是一種良好愿望的理性回歸。那一天,這支自行車隊伍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在鄉(xiāng)村小路上,一路都是鮮明的意趣和鮮活的情致,人們當時的悟性和記憶竟是那樣的生機盎然。雖然這支隊伍還不夠規(guī)模,但它的亮相就是一臺好戲,也許更好的看點還在后面。我此刻豁然開朗神情爽然,原有的虛弱的期待忽然變得強壯起來,今后的日子里,我會神態(tài)自若地繼續(xù)騎著那輛雖破舊但愈發(fā)可愛的自行車,穿行在每一個新鮮的日子,去欣賞每一個賞心悅目的好看風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