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安+王小平+顧亮
摘 要:原牡丹江大橋建于1984年,橋長520米,13跨,每跨40米,橋寬20.8米,雙向四車道,簡支T梁結構。本項目將對其進行拓寬改造,拓寬后的牡丹江大橋總寬41.5米,雙向8車道。新建大橋寬21.5米,除邊跨為36米外其余跨徑與舊橋相同,上部結構采用預制小箱梁,簡支轉連續(xù)體系。本橋為黑龍江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橋梁改擴建工程,文章重點介紹該橋的總體設計、結構設計、舊橋加固及施工技術難點等,為同類橋梁的設計與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牡丹江大橋;舊橋加固;拓寬改造
中圖分類號:U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2-0103-03
1 工程概況
原牡丹江大橋建于1984年,橋長520米,13跨,每跨40米,橋寬20.8米,雙向四車道,簡支T梁結構。由于大橋所連接的西三條路和烏蘇里路均具備8車道的通行能力,所以大橋本身已經(jīng)成為南北兩岸交通通行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瓶頸,對其實施拓寬改造已是勢在必行。拓寬后的牡丹江大橋總寬41.5米,雙向8車道。新建大橋寬21.5米,除邊跨為36米外其余跨徑與舊橋相同,上部結構采用預制小箱梁,簡支轉連續(xù)體系,下部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橋墩樣式與舊橋一致為墻式墩。
2 主要技術標準
(1)道路等級:城市主干路;(2)設計速度:50km/h;(3)荷載標準:城-A級(舊橋:汽-20,掛100);(4)設計使用年限:100年;(5)橋面布置:0.5m(欄桿)+2.4m(人行道)+0.35m(隔離欄)+3.0m(非機動車道)+14m(機動車道)+0.5m(隔離欄) +14m(機動車道)+0.35m(隔離欄)+3.5m(非機動車道)+2.4m(人行道)+0.5m(欄桿)=41.5m;(6)抗震設防要求:基本烈度6度;(7)橋梁設計安全等級:一級,γ0=1.1;(8)防洪標準:采用百年一遇洪水位;(9)常水位:230.5m;(10)沖刷:一般沖刷2m,局部沖刷2m~4m;
3 總體設計
由于本工程景觀要求較高,如何將新舊橋合而為一,使得拓寬后的牡丹江大橋辨不出拓寬痕跡,就好像新建了一座大橋一樣,便成了考驗設計智慧的一個難點。由于新舊橋結構形式差異大,且舊橋已經(jīng)完成沉降,為避免差異沉降,新舊橋間設計了3cm寬的型鋼沉降縫。經(jīng)過反復比選論證,新舊橋各布置4個車道,并將此斷縫恰與雙黃線位置重合,這樣的設計不但受力合理,而且可以完美的掩蓋新舊橋間的空隙。
在新舊橋外側設置裝飾柱擱置裝飾拱,不但可以在裝飾拱上設計歐式花鏈遮擋舊橋的熱力管線,而且裝飾柱本身可以設計成觀景平臺,既方便了游人駐足觀賞江景,也起到了紓解過橋人流,保證行人安全的作用,同時,這些觀景臺也是橋梁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極大的豐富了橋梁的立面裝飾效果,使得橋梁更有韻律感和層次感。
在設計裝飾拱時,不但讓其具有裝飾功能,還使其具有檢修通道的功能,檢修人員在裝飾拱上可以無障礙的從南岸走到北岸,安全便捷的檢修景觀照明燈和熱力管線。
4 結構設計
4.1 上部結構
本橋采用預制小箱梁結構,結構體系為簡支轉連續(xù)。橫橋向布置7片單箱梁,主梁間距為3.03m,其預制寬度中梁為2.40m,邊梁為2.85m,翼板及橫隔板間留有0.63m濕接縫。箱梁中心梁高2.2m,底板寬度1.0m;頂板厚度0.2m,腹板厚度0.2m,底板厚度0.18~0.32m??缰屑傲憾嗽O橫隔板。
裝飾拱采用鋼箱結構,箱高0.8m,寬1.5m,板厚0.012m。每跨共有11根裝飾立柱,立柱采用H型鋼,截面尺寸300×300×12×15mm。
4.2 下部結構
橋墩采用墻式橋墩,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承臺高2.5m。每個承臺下設4根直徑1.5m鉆孔灌注樁。一般墩采用圬工結構,制動墩采用鋼筋砼結構。
橋臺采用輕型橋臺,承臺高2.0m,樁基為直徑1.3m鉆孔灌注樁。
裝飾柱橫橋向結構寬2.3m,順橋向結構寬為2m,圬工結構,頂板厚0.2~0.3m,外掛石材裝飾。裝飾柱下為破冰棱,承臺高2.5m,上游設4根直徑1.5m鉆孔灌注樁,下游設2根直徑1.5m鉆孔灌注樁。橋頭堡截面尺寸為3.0×3.0m,壁厚0.3m。
橋頭堡基座順橋向寬7.0m,橫橋向寬6.0m,壁厚0.5m,承臺高2.0m,下設5根直徑1.3m鉆孔灌注樁。
4.3 結構計算
整體計算采用Midas/Civil2012 V8.0.5版進行計算。在實際建模中,對主梁采用梁單元模擬,如圖2所示。
全橋采用梁格模型,支座采用彈性連接模型。邊支點采用四氟板式橡膠支座;邊中支點為中支點非固定墩,采用盆式橡膠支座,單向滑動(順橋向滑動);中支點為中支點固定墩,采用板式橡膠支座。各個墩頂處每片梁底設置設置2個支座,一聯(lián)共70個支座。
計算模型共分7個施工階段及1個運營階段(詳見下表1)。
經(jīng)計算,計算結果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5 舊橋加固設計
5.1 舊橋現(xiàn)狀
牡丹江大橋舊橋始建于1982年5月,于1984年9月建成通車,由北京市市政設計院設計,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20級、掛車-100,人群荷載為3.5kN/m2,兩端橋頭現(xiàn)設20t限載標志牌。每跨上部結構均由8榀預應力混凝土T梁組成,梁高均為2.4m,梁間中心距為2.4m,相鄰T梁間采用0.6m寬的現(xiàn)澆濕接帶,每跨主梁間均設7道橫隔梁,相鄰兩橫隔梁間中心距為6.48m。全橋橋面總寬為20.8m,改建后舊橋橋面寬度為20m。
牡丹江大橋拓寬后,舊橋的受力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無法滿足原設計荷載等級要求。經(jīng)檢測,大橋技術狀況總體評定為B級(良好狀態(tài)),能滿足現(xiàn)有交通功能要求,因此經(jīng)過專家評審會討論,建議改造加固后的橋梁維持原有荷載設計標準,不宜提高設計荷載等級。
5.2 加固措施
5.2.1 主體結構
通過采用Midas/Civil計算軟件,仿照實際狀況進行建模計算,拓寬改造后,原舊橋共有5片T梁承載能力不能滿足設計荷載等級安全承載能力要求。由于體外預應力加固技術不僅能提高結構承載力,而且提高了結構剛度,降低結構撓度和減小裂縫寬度,也提高了結構彈性恢復能力,同時具有施工方便和不過多增加結構自重等優(yōu)點,因此本工程采用體外預應力技術對這5片T梁進行加固,并對影響結構耐久性及使用性的病害一并維修及修復,保證結構的安全運營。
5.2.2 橋面系
鑿除全橋橋面鋪裝、兩側欄桿和人行道,重新鋪筑橋面鋪裝,橫坡設為單向坡,坡度為0.65%,改造后舊橋橋面采用厚0.08-0.191m鋼筋混凝土層+0.1m瀝青混凝土。為保證橋面鋪裝與T梁工作的整體性,在T梁腹板和橫隔梁上種植結合面鋼筋,縱橫交錯布置。新舊橋在縱向接縫處設置縱向伸縮縫,且在相接的舊橋翼板底面增設不銹鋼板滴水槽。
在橋梁西側建澆人行道,并新設花崗巖欄桿,重新對人行道磚面進行鋪砌。
5.2.3 耐久性修補
對全橋兩側邊梁與中梁間翼緣、T梁腹板和濕接帶、人行道下方懸臂板底面泛白、泛堿處,刷洗干凈后,涂刷兩遍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漿料進行耐久性防護。
對全橋局部鋼筋銹脹、混凝土破損處,先鑿除銹脹和破損處疏松的混凝土,對鋼筋徹底除銹并清理干凈后,采用聚合物修補砂漿予以修復。
6 施工技術難點
(1)采用預應力鋼套箱技術,確保了水中封底成功,保證了橋梁下部結構施工的工期和質(zhì)量。
(2)受工程整體施工進度及施工成本影響,本工程需要進行冬季施工,通過采用提高混凝土標號,調(diào)整混凝土配合比和加入防凍劑,搭設保溫棚,鍋爐供暖,炭爐加熱、暖風炮加熱等措施,保證冬季施工質(zhì)量。整個冬季施工期間完成了主橋下部結構的90%的工程量,累計澆筑17000m3,在經(jīng)歷一個冬季施工后,現(xiàn)場所有冬施結構經(jīng)檢測,合格率達到100%。實現(xiàn)了省內(nèi)乃至東北地區(qū)冬施的歷史性突破,為盡早架梁及工程竣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
(3)為使得加固作業(yè)得以順利進行,項目部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活動,并成功設計了可以懸吊在T梁下方的作業(yè)平臺,申報了專利。通過懸吊平臺,施工作業(yè)人員可在梁下完成支座更換、裂縫修補、體外預應力束的安裝及張拉、混凝土表面的防腐處理等作業(yè)。
(4)采用同步頂升方法成功更換舊橋支座。
(5)由于植筋施工時間在3、4月份,氣溫在-5度到15度左右。而常規(guī)植筋施工過程要求氣溫達到15度以上才能施工,為此展開了非常規(guī)氣溫條件的植筋技術研究。通過植筋膠的現(xiàn)場工藝性試驗,明確植筋膠的選型及低溫條件下鉆孔植筋的工藝要求。比如,鋼筋的埋設深度應大于15d、孔徑應比鋼筋直徑大4-6mm;在進行成孔作業(yè)時,將鋼筋植入孔內(nèi)后,要在常溫下進行養(yǎng)護作業(yè),經(jīng)過實驗確定,必須從底部開始注膠,膠水的流動性越好對植筋質(zhì)量越有保證。
7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交通基礎建設的發(fā)展,將有越來越多尚有使用價值的橋梁面臨拓寬、加固等改造工程。本文對牡丹江大橋改建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旨在對舊橋拓寬改造項目及冬季施工項目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可供今后同類橋梁的設計、施工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唐寧.橋梁加寬改造設計與施工[J].交通世界:工程技術,2014,7.
[2]王靜,裴偉民,葉政權.橋梁建設工程的施工設計措施[J].中國水運月刊,20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