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強+樊繼德+孫厚俊+徐振+張成玲+楊冬靜+謝逸萍
摘要:選取5種藥劑,對病害流行后大蒜葉枯病的田間防治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大蒜葉枯病發(fā)病流行后施藥,百菌清、阿米西達、代森聯、甲基硫菌靈和撲海因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2.16%、71.14%、61.80%、37.04%和7.42%。
關鍵詞:大蒜;葉枯??;殺菌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4-2680-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4.020
Abstract: Choosing 5 fungicides,the field control effect of fungicides to garlic leaf blight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chlorothalonil,amistar,metiram,thiophanate-methyl and iprodione to garlic leaf blight after the outbreak epidemics of the disease were 72.16%,71.14%,61.80%,37.04% and 7.42%,respectively.
Key words: garlic; leaf blight; fungicides; control effect
大蒜是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保健蔬菜,又是重要的調味品和醫(yī)藥原料,也是中國重要的加工原料和出口創(chuàng)匯蔬菜[1]。近年來,隨著大蒜種植面積和產業(yè)化發(fā)展及栽培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大蒜葉枯病日益嚴重,造成大蒜蒜薹、蒜頭產量的嚴重損失[2,3]。鑒于在大蒜葉枯病防治實踐中蒜農的預防意識相對薄弱,往往是在大蒜發(fā)病以后才施藥[4,5]的現狀,本試驗進行了病害流行后施藥防治大蒜葉枯病的研究,為大蒜葉枯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與藥劑
供試大蒜品種為徐蒜918。
供試的5種藥劑為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阿米西達懸浮劑(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巴斯夫植物保護(江蘇)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50%撲海因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計
參考藥劑推薦濃度設置5個處理,處理1,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 250 g/hm2;處理2,25%阿米西達懸浮劑300 mL/hm2;處理3,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2 250 g/hm2;處理4,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處理5,50%撲海因懸浮劑1 500 mL/hm2。以清水作為對照(CK)。3次重復,各處理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10 m2。
試驗在溫室大棚內進行,大蒜與甘薯輪作,有大蒜葉枯病發(fā)病史。2015年10月20日播種,2016年3月25日葉枯病流行后調查各處理區(qū)發(fā)病基數并首次噴藥,間隔7 d連續(xù)噴藥3次,4月25日調查各藥劑處理防治效果。
1.3 數據調查與處理
大蒜葉枯病調查方法、病情分級標準等參照文獻[6]。每小區(qū)對角線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每株調查上部5片葉,以每一葉片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進行分級,記錄每一葉片的病情嚴重程度,計算病情指數(病指)和防治效果。病情嚴重程度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計算方法[7,8]如下: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由于溫室大棚內保持高溫高濕的條件,大蒜葉枯病較大田發(fā)病重且發(fā)病時期大幅提前,在3月25日即暴發(fā)流行,大蒜植株100%發(fā)病且各試驗小區(qū)病情指數均達到60%以上。由藥劑田間防治效果可知,施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25%阿米西達懸浮劑對大蒜葉枯病的防治補救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分別達到72.16%和71.14%;其次為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防治效果可達61.80%。這3種藥劑與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撲海因懸浮劑的防治效果差異達顯著性差異。
此外,試驗期間處理區(qū)大蒜植株除大蒜葉枯病擴展外未發(fā)現藥害癥狀,說明供試藥劑對大蒜植株的安全性較好。
3 小結與討論
大蒜葉枯病的防治堅持以農業(yè)措施為基礎,以藥劑防治為重點的防治策略。藥劑防治的關鍵是抓好發(fā)病前的預防及發(fā)病初期的防治,做到苗期早防,發(fā)病初期重治,中后期巧治[9]。李秀菊等[10]、顏琳琳等[11]研究表明播種前藥劑處理大蒜種子可以有效防治葉枯病的發(fā)生。此外,參考發(fā)病初期大蒜葉枯病的藥劑防治的研究成果[12-14],本研究鑒于蒜農習慣在大蒜葉枯病發(fā)病流行以后才進行防治的現狀,對病害流行后大蒜葉枯病的防治藥劑進行篩選。本試驗結果表明,在高溫高濕等適宜大蒜葉枯病發(fā)病的條件下,病害流行后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5%阿米西達懸浮劑、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均可以對大蒜葉枯病的擴展起到較好的抑制效果,可以作為大蒜葉枯病流行后病害防治的補救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世琦.蔬菜栽培學簡明教程[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
[2] ??∑?,翟端軍,陳福華.覆膜大蒜葉枯病發(fā)生原因與防治方法[J].中國植保導刊,2007,27(4):26.
[3] ZHENG L,HUANG J,HSIANG T. First report of leaf blight of garlic(Allium sativum) caused by Stemphylium solani,in China[J].Plant Pathology,2008,57(2):380.
[4] 楊 峰,陸信娟,樊繼德.徐州地區(qū)大蒜葉枯病的發(fā)生及綜合防控技術[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5(6):38-39,45.
[5] 楊德良,宋文宏,丁成武.幾種殺菌劑對大蒜葉枯病的預防效果[J].植物病理學報,2000,30(3):282.
[6] GB/T 17980.27-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蔬菜葉斑病[S].
[7] 宋哲和.農藥藥效試驗的設計與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8] 楊竹軒,李曉軍.對于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數據處理幾個問題的淺見[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3,24(9):26-28.
[9] 常燕霞,陳書霞,程智慧,等.大蒜葉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12(6):15-20.
[10] 李秀菊,楊 冰,陳福華.魯西南地區(qū)覆膜大蒜葉枯病的防治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8(8):166-167.
[11] 顏琳琳,王立第,李學玲.大蒜葉枯病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J].上海蔬菜,2009(4):71-72.
[12] 孔素萍,楊崇良,段乃彬,等.大蒜葉枯病防治初步研究[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0(4):56-58,61.
[13] 程艷姿.不同殺菌劑防治大蒜葉枯病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6):115.
[14] 陸進泉,顧衛(wèi)中.50%咪鮮胺錳鹽防治大蒜葉枯病藥效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