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獲
文/錢倩
暑假里的一天,我去鄉(xiāng)下表哥家玩。表哥見了我,笑嘻嘻地說:“表妹,我們去采荷花吧。順便,還可以游泳哦!”
聽表哥這么一說,我頓時來了精神:“采荷花,好哇!哥哥快帶我去!”“你真想去?可不要后悔哦!嘻嘻……”
我們走在林間小道上,往荷塘的方向進發(fā)。微風輕拂著我的發(fā)絲,揉揉地撫摸著我的臉頰,從樹葉的縫隙漏下來的陽光,將路面打扮得十分漂亮。表哥卻不住地東張西望,像是在搜索著什么?!暗搅耍搅?!”表哥用手指了指前面。我見了,快步跑到了塘邊。
荷葉將水面封得很密,荷花卻總能找著縫隙鉆出來,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半開,有的全開,還有些像是害羞的小姑娘,將自己的臉裹得嚴嚴實實。
我看中了不遠處那朵跟小仙女似的亭亭玉立著的荷花。你瞧,它那粉紅的花瓣上,還掛著幾滴晶瑩的露珠呢?!懊腊?。摘啊!”聽表哥這么一說,我這才回過神來。可是,那朵像小仙女似的荷花,我怎么也夠不著。表哥拉住我的右手,我努力伸出左手。剛沾上荷花的邊,表哥卻將手一松。
“撲通——”我一下子栽進荷塘,跟荷葉、荷花來了個“親密接觸”。我在水里撲騰著,荷梗上的刺劃得我的臉好痛,用手一抓,也被那些刺兒扎得夠嗆。再瞧表哥,正在岸上哈哈大笑。
“快拉我!”我大聲嚷嚷著。表哥折了根樹枝遞過來,我這才上了岸?!澳愫ξ遥∧愫ξ?!嗚嗚嗚——”“瞧你,進了荷塘,這滿塘的荷花全歸你了。再說,順便學學游泳,多好啊!收獲了這么多,連個‘謝字都不說?!?/p>
我成了落湯雞,表哥卻在一邊幸災樂禍。暈!
點睛之筆
從表哥一開始“別有用心”的話,到中途不住地“東張西望”,再到最后“幸災樂禍”地大笑,所有的線索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走近這個“小陰謀”。當謎底真相大白時,我們才明白這個“意外收獲”原來是表哥的一個小小的惡作劇。文章敘述連貫、情節(jié)幽默。
蚯蚓和垃圾
文/吳圓圓
暑假里,媽媽帶我去鄉(xiāng)下翻地,要我從地理撿些蚯蚓喂鴨子。我發(fā)現(xiàn)在堆垃圾的泥土里大大小小的蚯蚓特別多,而且原來堆放的黃萊葉、果皮、紙屑等垃圾變成了松軟而肥沃的土壤。為什么含腐殖質多的泥土比干凈的泥土里的蚯蚓多呢?蚯蚓是否有消化垃圾的作用呢?
為了搞明白這些問題,媽媽引導我做了兩組實驗。第一組是在一個盒子里鋪上三堆土:黑土、黃土、垃圾土。這三土的溫度、濕度、體積、形狀都相同,然后我將10條大小不同的蚯蚓放進盒子,蓋好盒蓋。大約過了一刻鐘,再把盒蓋打開,剖開三堆土,發(fā)現(xiàn)有六條已經鉆進了垃圾土里。第二次我把蚯蚓全都放進黃土里,又過了一刻鐘,再把盒蓋打開,剖開三堆土,發(fā)現(xiàn)蚯蚓全都鉆進了垃圾土里。第二組實驗是挖兩個大小相等的長方形體坑,四壁和底部用磚砌實,將黃萊葉、果皮、廢紙等垃圾弄細,分別放入這兩個長方體坑中。其中一個坑再放20條大小不同的蚯蚓,另一個坑則不放蚯蚓,分別蓋上蓋兒,每隔兩天觀察一次,共觀察五次。第一次觀察,兩坑內無明顯變化;第二次觀察,有蚯蚓的垃圾腐爛變質,無蚯蚓的無明顯變化;第三次觀察,有蚯蚓的垃圾腐殖幾乎變成了土壤,無蚯蚓的垃圾開始腐爛……第五次觀察,發(fā)現(xiàn)有蚯蚓的垃圾已經變成了松軟而肥沃的土壤……第五次觀察,發(fā)現(xiàn)有蚯蚓的垃圾已經變成了松軟而肥沃的土壤,而無蚯蚓的垃圾雖腐爛,但還未形成松軟而肥沃的土壤。
“這次試驗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呢?”媽媽問我。我皺了皺眉頭,告訴媽媽:“第一組實驗說明蚯蚓雖然喜歡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但在同樣的條件下,它更喜歡含腐殖較多的垃圾土?!薄澳敲吹诙M實驗呢?”媽媽緊逼著問?!膀球疽蚕矚g從垃圾中吸收營養(yǎng),他們可以消化人們廢棄的生活垃圾。
于是我萌生了一個念頭:“面對城市里層出不窮的垃圾,我們可以用蚯蚓來消滅它,即可消除垃圾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又可變廢為寶——為農民制造種莊稼的肥沃土壤。”媽媽聽了我的話,翹起了大拇指連聲夸獎,并鼓勵我向城市環(huán)衛(wèi)部門提出這個美好的設想。
點睛之筆:
文章用詞準確,把實驗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介紹得清楚明白,先寫了實驗的準備,又寫了實驗中的幾次觀察,然后寫了實驗的結果,尤其最后還寫了受實驗的啟發(fā)“我”萌生的美好設想。這可稱得上是一篇構思精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