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近幾年來,馬拉松運動風靡全國。北京、上海、廣州、上海……承辦過賽事的城市名單越來越長。據(jù)業(yè)內人士估計,2017年全國的馬拉松賽事有望超過600場,參賽人次超過500萬。
隨著越來越多“發(fā)燒友”的參與,馬拉松賽也隨之而來了很多問題?!榜R拉松熱”一度讓“猝死”“替跑”“賽事專業(yè)度”等成為新聞熱搜詞。城市馬拉松,不僅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對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一場綜合性、全方位、高強度的檢驗。
今年7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會同體育總局、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衛(wèi)生計生委、人民銀行、工商總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銀監(jiān)會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著力推進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舉辦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擴大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賽事供給。
一邊是層出不窮的問題,一邊是及時出臺的、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馬拉松賽究竟是城市的“虛火”,還是城市的“強心劑”?《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福建省文學院副研究員、新銳學者曾念長博士。
民生周刊:2014年國內舉行的在冊馬拉松及相關比賽共計46場,2015年達到51場,2016年更是達到了328場。馬拉松賽近兩年呈井噴態(tài)勢,您認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曾念長:最直接的原因是商業(yè)力量的介入。馬拉松賽不是一個人在跑,也不是一伙熟人在跑,而是一個城市和來自全球各地的海量陌生人擠在一條指定的道上跑。本質上,這是一個狂歡節(jié),跟一場演唱會沒有什么區(qū)別。如果沒有商業(yè)力量的介入,這種大規(guī)模狂歡活動在組織和運作上都是沒有保障的。
馬拉松賽的商業(yè)模式與多數(shù)體育賽事無異,就是以人流量來換取廣告投入。那么馬拉松賽為何在這幾年迅速升溫呢?如果沒有積蓄起聚眾跑步的意愿,商業(yè)力量也不可能因勢利導,制造出如此壯觀的場面。在馬拉松賽興盛之前,個體的跑和小群體的跑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市民景觀。在過去,跑步是非常態(tài)現(xiàn)象,是一種應急的實用行為。而現(xiàn)代市民的跑步,其實大多是對過剩能量的排泄。如果不將這些過剩能量揮霍在涌動的人群中,它就會變成一種隱伏的壓迫。
我們常見胖子為了減輕體重而跑,也會見到一個人為了排遣某種情緒或壓力而跑。一個人獨跑,在能量排泄上可能是物質性的,可能是精神性的,也有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可是如果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跑,跑出了快樂,跑出了存在感,就必然體現(xiàn)了能量排泄的雙重含義,甚至可以說,精神的意義超過了物質的意義。一切狂歡性活動,都是人類對過剩的精神能量的揮霍。
城市人以狂歡形式來排泄過剩的精神能量,是以物質能量過剩為前提的。馬拉松賽其實是一種狂歡機制,能夠將兩種過剩能量轉化為一種可展示的虛擬商品,順便也為商家?guī)砹搜矍蚪洕瑸榈胤秸畮砹似放普儭?/p>
民生周刊:有些體育賽事,承辦方拉贊助很難,而馬拉松賽事似乎很少有為此發(fā)愁的。馬拉松賽事更被譽為贊助商的“樂土”,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曾念長:商家投入廣告,是一種高風險投資。在各種測算都有可能失靈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更加依賴“受眾率”這樣一種簡單的評價指標。多數(shù)體育賽事,聚眾效果并不理想,運動員就這么幾個,而圍觀者在哪里,卻很難預測。馬拉松賽不同于其他賽事的最大特點是全民參與,海量運動員同時也是觀眾,聚眾效果極好,廣告投放的有效受眾率也是能夠被相對準確預期的。
事實上,馬拉松賽的背后主導者是地方政府。一個地方舉辦一場馬拉松賽,已不再是純粹的體育賽事,而是關乎地方形象工程。有這樣一個背景因素的存在,地方的商業(yè)資源很容易被調動起來,以廣告贊助的形式參與到賽事中。
民生周刊:這些年,體育賽事甚至成為“城市名片”。地方政府對馬拉松賽的踴躍參與是“跑馬熱”非常強勁的助推力,除了拉動城市經濟的發(fā)展,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的發(fā)展還有怎樣的影響?
曾念長:前些年舉辦馬拉松賽,對一個城市的品牌推廣還是有些作用的,但是現(xiàn)在很多城市都在舉辦馬拉松賽,品牌效應已經大大減弱了。
民生周刊:如今,馬拉松中的猝死事件和受傷事件屢屢發(fā)生。從賽事舉辦者的角度,應該如何有效避免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曾念長:猝死和受傷事件的發(fā)生,幾乎是難以避免的。跑的狂熱和對這種狂熱的抑制,本身就是一種不能調和的矛盾。主辦方能做的,也就是從技術層面考慮現(xiàn)場應急方案的盡量完善,讓傷亡事件減少。
民生周刊:《行動方案》明確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而對比國外的馬拉松賽事,則是百分之百由民間發(fā)起、主辦的,您認為,我國的馬拉松賽事從政府主導徹底走向民間主導還需要多久?對于現(xiàn)如今馬拉松賽存在的問題,您有怎樣的建議?
曾念長:馬拉松賽是全民參與的賽事,在中國任何地方,都可以說是“茲事體大”,政府要退出主導地位,恐怕不是件易事。
盡管各地政府也是馬拉松賽的受益者,甚至是背后主導者,但是在具體操作上,它們不可能直接介入,只能借助商業(yè)組織的執(zhí)行能力。當然,商業(yè)機構也不是被動接受政府的委托。它們是主動策劃,通過與官方的體育管理機構的體制對接,創(chuàng)造出一種被稱為馬拉松賽的業(yè)態(tài)。而一種業(yè)態(tài)能夠快速成型并成熟,道理也很簡單,就是它具有可預測的經濟效益,和可操作的商業(yè)模式。
建議培育專業(yè)的社工服務機構。通過服務購買的方式,保障賽事期間能夠得到訓練有素的現(xiàn)場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政府主導、商業(yè)執(zhí)行這一運作體制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