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俄羅斯陸軍歷來重視大口徑身管壓制火炮的發(fā)展,將火炮譽為“戰(zhàn)爭之神”就出自斯大林之口。而且,蘇聯(lián)/俄羅斯陸軍不僅對于大口徑身管壓制火炮的使用經(jīng)驗十分豐富,還對火炮類型的發(fā)展有著獨到的見解,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多用途火炮,這就是120毫米迫榴炮。
按照傳統(tǒng)意義上的火炮類型劃分,迫擊炮和榴彈炮是兩種結構、性能完全不相同的火炮類型,雖然都具備大仰角射擊能力,但是并不能混為一談。迫擊炮由座鈑承受后坐力,炮膛內(nèi)無膛線,射角大、彈道彎曲,主要進行高射界射擊。迫擊炮一般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結構簡單,適于伴隨步兵行動,主要用于殲滅遮蔽物后和位于反斜面上的目標,屬于近程面殺傷武器。而榴彈炮采用線膛炮身管,炮尾裝填,彈道較彎曲,配備彈種較多,射程較遠,既可直瞄射擊又可瞄間射擊。
不過,蘇軍在戰(zhàn)后長期的火炮使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如果能夠研制一種新型火炮,兼具迫擊炮和榴彈炮的技術特性,實現(xiàn)從直瞄射擊到最大80°仰角瞄間射擊、射程涵蓋從100米到10千米以上的距離,那么就可以代替多種功能較為單一的火炮,從而實現(xiàn)一種火炮的多功能化,成為戰(zhàn)場上處處可以施展身手的“多面手”。正是在這一需求下,蘇聯(lián)軍事工業(yè)部門開始了世界上最為獨特的大口徑迫榴炮的設計研發(fā)。
蘇俄第一代120毫米迫榴炮
蘇聯(lián)軍工科技人員為新型迫榴炮確定的口徑為120毫米,這也是蘇軍使用最廣的重型迫擊炮的口徑。但是,與傳統(tǒng)迫擊炮不同的是,迫榴炮身管內(nèi)膛刻有膛線,能夠同時兼容迫擊炮彈和榴彈。除了具備最大超過80°大仰角射擊能力外,迫榴炮的總體布局更為接近榴彈炮,擁有駐退機、復進機以及螺式炮閂等結構部件。
2S9“九度音”-S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 蘇聯(lián)研制成功并裝備部隊的第一種迫榴炮就是2S9“九度音”-S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見題圖),由中央精密機器制造研究所和比爾姆機器制造廠共同研制完成。該炮于1981年開始裝備原蘇軍,1985年5月第一次出現(xiàn)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閱兵式上,現(xiàn)裝備在俄羅斯正規(guī)地面部隊、空降師和海軍陸戰(zhàn)隊,用以取代ASU-85毫米自行加農(nóng)炮、M1943式120毫米迫擊炮和D-30式122毫米榴彈炮。
2S9自行迫榴炮是一種采用全封閉式炮塔的履帶式自行火炮,兼?zhèn)浼恿衽诤推葥襞诘墓δ?。它體積小、重量輕,戰(zhàn)略機動性好,適合空運與空投,既可機降,也能傘降,還可利用車上的噴水推進裝置在水上行駛。
該炮構造簡單,有輕型裝甲防護。炮身長1.8 米,比蘇聯(lián)之前大量裝備的M1943式120毫米迫擊炮的炮身更長。該炮為線膛迫擊炮,無炮口制退器和抽煙裝置,采用斷隔螺紋式炮閂,炮彈從炮尾裝填?;鹋谟幸粋€發(fā)射臺,射擊時可將火炮升高。在炮閂閉鎖裝置的組成部分中有一個帶框架的圓筒,可以起到送彈機的作用。其戰(zhàn)斗室內(nèi)裝有氣壓很大的氣動設備。駐退筒和復進筒固定在炮尾上并與其一起后坐。駐退機為液體節(jié)制桿式,復進機為液氣式。
2S9自行迫榴炮最具特色的就是其半自動裝填裝置。該裝置為人工裝彈,自動輸彈,在炮尾后部還設有擋彈板。裝填時,該板將炮彈保持在炮膛內(nèi),防止脫落。裝填手從彈架上選定炮彈,放在彈帶上,然后按下控制臺上的按鈕。輸彈機自動將炮彈送入炮膛,關閉炮閂,從而大大減輕了裝填手的負擔。
該炮所采用的輸彈機是一種氣動裝置,工作壓力為14.7 兆帕。發(fā)射后開閂時,輸彈機氣瓶中的壓縮空氣進入炮膛,迫使火藥氣體穿過炮膛,從炮口排出,以免進入戰(zhàn)斗室內(nèi)。因此,該炮不必安裝抽煙裝置。使用這種半自動輸彈機后,實施大仰角射擊時,火炮不需降低炮身即可進行彈藥裝填,從而有效提高了射速和反應速度,有利于在戰(zhàn)場上對敵方目標進行快速壓制射擊。
2S9自行迫榴炮采用了BTRD履帶式傘兵裝甲人員輸送車底盤,由BMD傘兵戰(zhàn)車底盤改進而成,主要是加長了底盤,增加了1對負重輪。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室內(nèi)上方有2個艙口,位于左邊的車長艙口前方裝有2具潛望鏡和1具望遠鏡;位于右邊的駕駛員艙口配有3 具潛望鏡。雙人炮塔呈錐形,位于車體中央,并與車體中部構成戰(zhàn)斗室。炮手和裝填手位于戰(zhàn)斗室內(nèi),炮長坐在炮塔內(nèi)左側,裝填手則坐在右邊。炮手旁邊有開閂手柄、送彈按鈕等裝置。在炮塔右側、指揮艙口前方的頂板上裝有1部紅外探照燈。炮塔后部兩邊各裝有1部TNPO-170A觀察儀。焊接鋼炮塔的裝甲厚度為7~16毫米(前裝甲厚16毫米)。彈藥架位于炮塔后部。動力室在車體后部,由密封隔板與戰(zhàn)斗室隔開。車體內(nèi)裝有三防裝置、防火設備、履帶拉緊和車底離地高變換裝置及通風設備等。
該炮的柴油發(fā)動機可為水上兩棲浮渡提供動力。變速箱有5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并有離合與制動轉向系統(tǒng)。液氣式懸掛裝置可以調整車底距地高度。駕駛員在駕駛室內(nèi)將中央配電板上的轉換開關轉到“升”或“降”的位置,就可以根據(jù)地形和作戰(zhàn)需求,在100~450毫米范圍內(nèi)調整車底距地高度。該炮轉彎半徑很小,原位轉向時只有履帶中心距的一半。
該炮可發(fā)射多種彈藥,如殺傷爆破榴彈、破甲彈、火箭增程彈、發(fā)煙彈以及“捕鯨者”激光制導炮彈等。其中,3BK-19式破甲彈主要用于直瞄射擊,可擊穿第二代和部分早期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的側裝甲和后裝甲,以及大多數(shù)輕型裝甲戰(zhàn)車和自行火炮的主裝甲。3OF-51式殺傷爆破彈主要用于間瞄壓制射擊,采用鑄鐵彈體,內(nèi)裝3.8千克A-Ⅸ-Ⅱ炸藥,依靠爆炸產(chǎn)生的破片和沖擊波殺傷有生目標。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除蘇聯(lián)本國生產(chǎn)的各種120毫米彈藥之外,該炮還能發(fā)射西方國家生產(chǎn)的120毫米迫擊炮彈,如法國RT-61式線膛迫擊炮配用的彈藥,是極少數(shù)可以與歐美國家通用彈藥的蘇軍制式武器之一。
在作戰(zhàn)使用上,2S9自行迫榴炮主要以間瞄射擊進行火力支援,必要時也能進行直瞄射擊,用于殲滅和壓制暴露的或野戰(zhàn)工事內(nèi)的敵有生力量和火器,毀傷敵身管炮兵連、追擊炮連以及各種裝甲目標、火箭發(fā)射裝置與指揮所。1個2S9自行迫榴炮連編有6門120毫米迫榴炮和2輛“變阻器”射擊指揮車。
“變阻器”射擊指揮車內(nèi)有5名乘員,車上配有地面目標偵察雷達(探測距離14千米)、激光測距機(作用距離為8千米)、晝/夜觀察儀、車載計算機、2部電臺(R-123電臺和R-107電臺)以及通話裝置等。
2B16“九度音”-K型120毫米牽引迫榴炮 作為蘇聯(lián)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迫榴炮,2S9總體上來說是相當成功的。以此為基礎,蘇聯(lián)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fā)和裝備了一系列120毫米迫榴炮。首先,蘇聯(lián)軍工科技人員將2S9的火炮部分單獨分離出來,研制成功了2B16“九度音”-K型120毫米牽引迫榴炮。
2B16迫榴炮是中央精密機器制造研究所和比爾姆機器制造廠共同研制的“九度音”系列迫榴炮之一,研制工作始于20世紀70 年代,1986 年開始裝備蘇聯(lián)空降兵和海軍陸戰(zhàn)隊。
該型迫榴炮實際上是2S9自行迫榴炮的牽引型,火炮的炮身結構、內(nèi)彈道性能及所配用的彈藥與2S9式的2A51 火炮基本相同。從外觀上看,該炮有別于2S9之處在于炮口安裝了帶有4個反射隔板的箱形炮口制退器?;鹋诓捎脵C械式半自動裝填裝置,炮尾裝填。立楔式炮閂帶有塑料緊塞裝置。液壓駐退機和液壓氣動復進機安裝在身管上方。火炮進入陣地時,炮車輪離地,座盤落地,火炮由座盤和箱形開腳式大架支撐。兩條大架的后部裝有駐鋤,每條大架各裝有一個架尾輪。
火炮兩側安裝有薄鋼板制成的防盾,左側防盾略高于右側防盾,以保護直接和間接瞄準裝置。手控方向機和高低機也位于火炮左側。
該炮通常由GAZ-66型4×4輪式輕型卡車牽引,車上還可運載5名炮班人員和部分備用彈藥。短距離牽引時,也可采用更輕的UAZ-469型4×4輕型車牽引。行軍時,大架合并鎖住,火炮的炮口向后轉動180°,炮身與大架并攏,形成緊湊姿態(tài)。
2S23“九度音”-SVK型120毫米輪式迫榴炮 該炮是“九度音”120毫米迫榴炮系列中的最后一個型號,主要為空降部隊、海軍陸戰(zhàn)隊以及輕型裝甲部隊提供機動火力支援。在2S9“九度音”-S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的基礎上,中央精密機器制造研究所于1986 年開始研制2S23,1990年裝備部隊,同年年底在遠東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截止到 1996年 1月停產(chǎn)為止,俄羅斯共生產(chǎn)了219門2S23“九度音”-SVK型120毫米輪式迫榴炮,當時的銷售單價為50.9萬美元。不過,因為該炮的重量和尺寸較大,僅在俄羅斯陸軍地面部隊中少量裝備。
與2S9“九度音”-S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相比,2S23“九度音”-SVK型120毫米輪式迫榴炮機動性較高,尤其是在遠距離公路行駛時,其速度和行程都優(yōu)于前者。而且,該炮的炮塔與2S9略有不同,火炮本身也有些改進,不過彈道性能及發(fā)射的彈藥都相同。
同2S9一樣,該炮能伴隨突擊部隊行進,迅速投入和撤出戰(zhàn)斗。既可以發(fā)射同口徑的制式迫擊炮彈,又可以發(fā)射為其專門設計的殺傷爆破彈、火箭增程彈和破甲彈。既可在暴露的陣地上直瞄發(fā)射破甲彈,又可以在隱蔽陣地上間瞄發(fā)射殺傷爆破彈??偟恼f來,該炮射程較遠、威力大,但由于戰(zhàn)斗全重過大,在某些地形下的機動性相對較差。
該炮采用的2A60型120毫米線膛炮由身管、炮尾、炮閂和閉鎖機構、自動輸彈機、搖架、反后坐裝置、高低機和方向機等組成?;鹋诓捎门谖惭b填方式,立楔式炮閂,不帶炮口制退器和抽煙裝置。節(jié)制桿駐退機位于炮身正上方,右側有1具氣壓式復進機,左側為氣動式自動輸彈機。藥室利用輸彈機上“蘑菇頭”形緊塞具和楔式炮閂進行閉氣,閉鎖時閂體鏡面緊貼緊塞具背后?;鹋谘b有復撥機構、擊發(fā)機構及保險機構,配有筒形搖架,設有平衡機,采用齒輪、齒弧式高低機和方向機。
自動輸彈機依靠車內(nèi)4個壓縮空氣瓶提供動力,可以連續(xù)輸彈 50發(fā)。發(fā)射后開閂時,氣瓶通過調壓閥提供壓力為882.6千帕的氣體,向炮口方向沖壓火藥氣體,以免進入戰(zhàn)斗室。
全焊接鋼雙人炮塔前半部與2S9迫榴炮一樣,座圈直徑為1850毫米。炮塔前左側有1具潛望鏡。不過,2S23與2S9的主要區(qū)別是炮塔左后側增加了一座炮長指揮塔,其結構很像2S3型152毫米自行榴彈炮上采用的周視指揮塔。塔頂上裝有4 具固定潛望鏡,還有1具與紅外/白光探照燈配套使用的晝夜瞄準鏡和1挺PKT式7.62毫米機槍。機槍通過連桿與TKN-3A觀察儀相連,可以電控方式進行直瞄射擊。另外,炮塔前部兩側分別加裝了1組三聯(lián)裝902V煙幕發(fā)射器(發(fā)射3D6式發(fā)煙彈)。
2S23迫榴炮的車體是在BTR-80型8×8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底盤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為全焊接鋼制裝甲結構。車上裝有輪胎氣壓調節(jié)裝置和三防通風設備,但去掉了鉸盤,取消了射擊孔和側門,在第二和第三輪之間新設了一個向下打開的應急艙口,輪胎外側加裝了防彈板。同時,為了安裝炮塔及武器部分,對車體的左右兩側和頂甲板做了相應的加強——前部弧形部可防 1000米距離上12.7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余部分可防7.62毫米穿甲彈。
2S23迫榴炮的動力裝置為V型8 缸渦輪增壓柴油機,額定功率191千瓦,在-20℃時可加溫啟動。變速箱為固定軸式,有5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采用獨立扭桿式懸掛裝置,液壓減振,前4輪轉向,液壓助力操縱。車輪無內(nèi)胎,被子彈和炮彈破片損壞后,仍可以20千米的時速行駛200千米或以40千米的時速行駛40千米。
駕駛室位于車體前部,駕駛員和炮長分別位于左右。炮塔和彈藥艙居中,彈藥、觀瞄裝置和電氣設備都裝在這個戰(zhàn)斗室內(nèi)。此外,車內(nèi)還備有2枚“針”式便攜防空導彈、4支AK自動步槍、手槍以及手榴彈等。
同BTR-80裝甲人員輸送車一樣,2S23型迫榴炮具有水陸兩棲能力,在水中由位于車體后下部的單螺旋槳推動。入水之前,駕駛員不用離開座位而把車體前部的平衡板立起,使艙底泵開始工作。
該炮的通信系統(tǒng)包括R-163-50U電臺、R-174通話裝置等,可保證與炮班成員的內(nèi)部通信,又可通過電臺和有線通信實施外部通信。車內(nèi)還設置了車輛導航、自動測地裝置以及火控計算機等。天線位于炮塔后方右側車體上。
該炮不僅能發(fā)射所有120毫米制式殺傷爆破彈、燃燒彈、煙幕彈和照明彈,而且還配有專門為其設計的帶有彈帶刻槽的破甲彈、殺傷爆破彈和火箭增程彈。1995年,俄羅斯又研制了可供該炮及老式迫擊炮發(fā)射的新型120毫米子母彈。
新型120毫米子母彈彈丸重量為26千克,內(nèi)裝35枚反坦克子彈,可以攻擊裝甲車輛的頂裝甲,最小射程150米,最大射程11000米。發(fā)射藥為6個等重藥包,構成1~6號裝藥,每個藥包內(nèi)裝90 克發(fā)射藥,全裝藥是藥量為1千克的專用藥包。
蘇俄第二代120毫米迫榴炮
“九度音”系列三種不同類型的120毫米迫榴炮批量裝備蘇軍后,雖然以其全面的性能受到官兵們的歡迎,但是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火控系統(tǒng)落后,最大射程比較近,與D-30型122毫米榴彈炮還有不小的差距,命中精度差等。為此,中央精密機器制造研究所從1990年開始研制第二代120毫米迫榴炮,這就是2S31“維娜”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
2S31“維娜”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 2S31自行迫榴炮的研制跨越了蘇聯(lián)和俄羅斯兩個時代。蘇聯(lián)解體后,新生的俄羅斯聯(lián)邦在國民經(jīng)濟上陷入嚴重的困境,已無力支付大多數(shù)新型武器研發(fā)所需的經(jīng)費。為此,2S31這種俄軍自己都未能裝備服役的最先進武器,不得不被拿到國際防務展上進行公開展示,以求獲得國外用戶的訂單。1993年2月,2S31在中東國際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展出,此后多次中東地區(qū)的國際防務展上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是,迫榴炮這種當時俄羅斯“獨一份”的另類武器并沒有贏得“石油土豪”們的青睞。最終,2S31還是在本國國防部的支持下,從1997年開始陸續(xù)裝備俄軍空降部隊、輕型裝甲部隊以及海軍陸戰(zhàn)隊。
與“九度音”系列相比,2S31除了口徑,基本上與前者沒有太多技術上的聯(lián)系。該炮由2A80式120毫米線膛炮身、封閉式炮塔、計算機火控系統(tǒng)、自動供輸彈裝置、射擊輔助設備和BMP-3步兵戰(zhàn)車底盤組成。2A80式炮身較2S9和2S23的2A60炮身明顯加長,因而射程更大;同樣采用炮尾裝填方式,沒有炮口制退器,但配有圓桶形排煙裝置,因而炮班人員可全體在炮塔內(nèi)操作射擊。
火控系統(tǒng)包括彈道計算機、可見光直瞄和間瞄瞄準鏡、1P51型像增強夜間觀瞄鏡、1D22S型激光測距機兼目標指示器、自動定位定向裝置和陸地導航系統(tǒng)等。1門炮可作為一個射擊指揮中心,控制其他6門火炮實施射擊??勺詣踊蚴謩诱{整炮身的方向與高低,因而可隨火控系統(tǒng)自動瞄準。電動旋轉 360°的炮塔頂上裝有1挺PKT式7.62毫米機槍,兩側各有6具81毫米發(fā)煙罐或誘餌發(fā)射器。
2S31“維娜”型120毫米履帶式迫榴炮的底盤與BMD-3式空降步兵戰(zhàn)車的底盤基本相同,只是去掉了后部的頂部艙門和后門,而在左后部新開了一個較小的向下打開的艙門,供人員進出,并在炮塔和車體右側各開一個供彈艙口。車體發(fā)動機后置,采用液氣式懸掛系統(tǒng),利用后部兩側下方的噴水器可在水中行進。車內(nèi)設有“三防”裝置。炮塔與車體均用鋁裝甲板焊接成形,必要時可外掛爆炸反應裝甲。
在射程、火控系統(tǒng)性能水平以及射擊精度、配套新型彈藥等方面,2S31比“九度音”系列的2S9和2S23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在最大射程上,發(fā)射新型火箭增程榴彈可達到18千米,超過了D-30型122毫米榴彈炮發(fā)射普通榴彈的射程。此外,俄羅斯還為該炮研制了一系列新彈(包括“捕鯨者”-2M激光制導炮彈和子母彈),其威力相當于152毫米榴彈。
2S31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可以空運、兩棲機動,適于隨空降、海軍陸戰(zhàn)隊部隊進行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機動,及時提供支援火力,并適于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zhàn),尤其適于山地、丘陵、登陸和抗登陸、沿海島嶼作戰(zhàn)。迫榴炮具有迫擊炮和榴彈炮、加農(nóng)炮多重彈道,既可間瞄射擊又可直瞄射擊,可以發(fā)射多種炮彈,執(zhí)行反裝甲,壓制和特種火力任務,因此是一種重量較輕、便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機動的多用途火炮。
2S34“白萼”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近年來,俄羅斯還利用老舊裝備升級改造的機會,研發(fā)并裝備了又一種履帶式120毫米迫榴炮,這就是2S34“白萼”120毫米自行迫榴炮。該炮的底盤及炮塔都源自性能早已老舊落后的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但是將火炮部分更換為最新的2S31所采用的2A80式120毫米線膛炮身。這樣一來,俄陸軍只需花費很少的改造資金,就能夠獲得火力性能與昂貴的2S31相同的履帶式120毫米迫榴炮。只不過因為火控系統(tǒng)并沒有得到完全更新,使得2S34并不能完全發(fā)揮出新型火炮的全部威力。因此,從根本上說,2S34的出現(xiàn)只能是俄陸軍暫時的權宜之計。
蘇俄第三代120毫米迫榴炮
在2016年俄羅斯國防部舉行的“軍隊”-2016裝備展上,烏拉爾車輛廠下屬的海燕中央研究所公布了其研制的新型120毫米高機動迫榴炮。按照目前俄陸軍火炮武器以花卉命名的慣例,該炮被稱為“福祿考”(Phlox)。這是一種原產(chǎn)北美南部、現(xiàn)遍布世界各地的著名觀賞花卉,在我國也被稱為福祿花、福樂花。由此,俄羅斯龐大的120毫米迫榴炮家族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員。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6×6卡車底盤的120毫米迫榴炮。
“福祿考”120毫米高機動迫榴炮以改進型“烏拉爾”-4320型卡車為底盤,有效射程10千米,最小射程僅100米,可自動射擊,俯仰角度-5°~+80°,放列時間30秒。該炮備彈80發(fā),包括各種高爆彈、迫擊炮彈和制導炮彈。對距離7.5千米的目標,其最大射速可達10發(fā)/分,對13千米的目標則可保持8發(fā)/分的持續(xù)射速。4人車組包括駕駛員、炮長、瞄準手和裝彈手。它還有帶裝甲防護、可抵御7.62毫米槍彈和炮彈破片的駕駛室、車頂12.7毫米遙控機槍和用于對付反坦克導彈等制導武器的“窗簾”光電干擾機等自衛(wèi)措施。
出于減重方面的考慮,“福祿考”迫榴炮的火炮部分并沒有采用身管較長的2A80式120毫米線膛炮身,而是沿用了不帶炮口制退器的2B16“諾娜”-K型120毫米牽引迫榴炮炮身。4名車組成員平時在具有裝甲防護的駕駛艙內(nèi),射擊時則要協(xié)同工作。駕駛艙后部為巨大的彈藥艙,大部分彈藥都存放在這里。發(fā)射時,彈藥艙兩側分別為炮長和駕駛員,駕駛員兼做供彈手,隨時為火炮選擇彈種并向裝彈手供彈。瞄準手和裝彈手在車體后部,分別處于炮閂兩側。瞄準手實施瞄準操炮,裝彈手則根據(jù)炮長指令裝填相應的彈藥。
“福祿考”迫榴炮采用了目前世界上頗為流行的6×6卡車底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120毫米卡車迫榴炮。該炮一方面在設計上突出了高機動和輕型化,以滿足俄陸軍對于部隊快速反應的要求。無論是地面公路長途機動,還是利用大型運輸機實施空運,“福祿考”迫榴炮都比此前的各型120毫米自行迫榴炮有優(yōu)勢。另一方面,采用卡車底盤也大幅降低了全系統(tǒng)的價格,使得俄陸軍能夠承受得起。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福祿考”迫榴炮火力打擊性能出色,雖然采用的是相對較老的2B16迫榴炮炮身,但是配合最先進的火控系統(tǒng),同樣可以實現(xiàn)對目標的快速精準打擊。正如福祿考這種花卉在一根莖上往往密集生長數(shù)十多花,“福祿考”迫榴炮的高射速也會給敵人帶來密集的彈雨。
在2016珠海航展上,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公司也同樣展出了SH9型120毫米輪式迫榴炮。不過,不同于“福祿考”輪式迫榴炮所采用的6×6卡車底盤,SH9采用的是更輕更小的4×4高機動輪式底盤。從兩者比較可以看出,SH9更為重視輕型化和高機動化,包括空投空降的要求。而“福祿考”輪式迫榴炮主要注重的還是陸軍地面作戰(zhàn)使用要求,包括其多達80發(fā)彈藥的巨大備彈量,有利于在連續(xù)作戰(zhàn)中保持火力的持續(xù)性。
目前,俄羅斯展出的“福祿考”輪式迫榴炮還處于試驗樣炮階段,未來還會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設計。該炮如果能夠按照計劃于2018年批量裝備俄陸軍,則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俄軍旅營一級火力支援裝備老舊落后、嚴重不足的問題,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裝備。
(編輯/筆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