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
“島嶼”是個非常獨特的名詞,既非僵硬的國族符號,亦非泛政治化的情感動員?!皪u嶼”作為一種歷史地理的指稱,潛藏了在地思考的逃逸路徑,跳脫省籍,無關(guān)統(tǒng)獨。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是今年臺灣紀錄片的一大“奇跡”,原本以為是訴諸小眾的文學家影像傳記,卻出乎意料地引起熱烈回響,放映檔期一延再延。六部紀錄片,選擇了六位年過六十的文學大家,由五位優(yōu)異的紀錄片導演拍攝:楊力州的《兩地》拍林海音,陳傳興的《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陳懷恩的《逍遙游》拍余光中,陳傳興的《如霧起時》拍鄭愁予,林靖杰的《尋找背海的人》拍王文興,溫知儀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拍楊牧。
而“他們在島嶼寫作”作為命名此文學影像系列的重要性,正在于代名詞的“他們”指向一個漂浮游移卻隱然成形的時代群體,既有歷史時間的距離,又有美學感性上的回眸。而“在島嶼寫作”則形構(gòu)出一種當下此刻的書寫進行式,貫穿過去與未來,以寫作的創(chuàng)造性能量,標記島嶼之浮光掠影,而非以島嶼既定之經(jīng)緯,圈限寫作之范疇。“他們在島嶼寫作”,讓“島嶼”不先于寫作而存在,讓“寫作”無法離開島嶼而成立。
于是“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出生地殊異,成長地殊異,但都在島嶼寫作,都在書寫島嶼,都在以文學書寫作為逃逸成規(guī)范式的路徑。以《兩地》中的林海音為例,出生日本大阪,原籍苗栗頭份,但卻是以描寫北平童年的《城南舊事》享譽文壇,而她在擔任聯(lián)副主編時期,更不遺余力引薦鐘理和、黃春明、林懷民等作家,為推動不受政治、黨派、省籍干預的“純文學”盡心盡力。
又如《化城再來人》里的周夢蝶,河南出生,不到28歲來臺,在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外擺舊書攤,以寫作為修行,今已九十高齡,仙風道骨、天真自在,顯然若是要用以省籍劃分的“外省作家”,或是預設(shè)了原鄉(xiāng)故土的“離散作家”,還是已然被政治標簽化的“臺灣作家”來界定周夢蝶,恐怕都難以掌握那“栩栩然蝴蝶也”的生命流變?!端麄冊趰u嶼寫作》的影像細膩溫柔,卻也同時是對當前以政治力割裂臺灣的深沉反擊。
六部紀錄片展現(xiàn)出影像威力下的時代感性,有敘事結(jié)構(gòu)上的繁復,有影音調(diào)度上的別出心裁,更有美學與倫理間的巧妙幽微(一嘆,美麗詩作后的美麗愛情都已然銷聲匿跡)。有別于傳統(tǒng)“作家身影”的拍攝手法,六部紀錄片的每一部片都有兩個創(chuàng)作心靈的呼應(yīng)與頡抗,一個是使用文字的作者,一個是使用影像的導演,彼此之間的微妙張力,讓影像不再是文字的二次表述,讓文字跳脫懷舊氛圍,重新展現(xiàn)當代感性?!端麄冊趰u嶼寫作》讓我們驀然回首,多久沒有讀詩了?多久沒有看小說了?多久沒有嗅聞紙本的氣味?聽見不一樣的聲音與細膩變化的色彩與節(jié)奏?
總被政治力攪和得烏煙瘴氣的臺灣,從不令人真正絕望,正因為在這個島嶼的某個角落,某個時刻,總是不期涌現(xiàn)這樣的影音創(chuàng)作與文學記憶,讓人覺得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