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安
因為使命,他期待一個更好的世界,并愿意去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終生努力
2016年底,在有著“全球本科生諾貝爾獎”美譽的羅德獎學金榜單上,來自清華經(jīng)管學院2011級本科生黃欽在全球上萬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獲得該獎學金的四位中國大陸學生之一,他也是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首位獲得該獎的學生。
包括黃欽在內(nèi)的4位中國羅德學者,被授予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碩士或博士課程的機會。他們每人每年還將獲得高達50000英鎊的獎學金,涵蓋就讀期間的所有費用,包括學費、食宿、個人津貼、醫(yī)療保險以及旅行等。
不愿做學霸,愿為有意義的課程付出
“其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個學霸。”聊起“學霸”這個話題,黃欽連連搖頭。在他看來,所謂學霸,一定把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做得特別好,恨不得每門課都拿最高分的學生。黃欽直言,上大學后,自己只在感興趣的課程上學得非常好,有時候為了把一個知識點搞清楚,他甚至會看很多資料。有些課,黃欽的分數(shù)是三四百人中的冠軍,而有的學科,成績就很一般。
“我愿意為自己想學習的內(nèi)容、想成長的方向付出,而不是簡單做一個學霸。每門課程每次考試每個作業(yè)都拿到一百分,那些只是在成績單上有意義的,但是對我想成就的事情來說,是沒有價值的?!?/p>
作為清華經(jīng)管學院學生會副主席的黃欽時常參加學校愛心公益協(xié)會的活動,去京郊的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定期做支教。這些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都在京郊偏遠的地方,學生有從四五歲到十幾歲的小孩,教學設備特別落后,第一次去學校時,黃欽很是震驚,他想不到在首都北京居然還有這樣的地方。
跟這些農(nóng)民工子弟們接觸多了,黃欽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孩子和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有些相似,邊遠山區(qū)出生,小鎮(zhèn)讀書,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后來,在給孩子們做志愿服務時,黃欽會有意識給孩子們講自己在清華的學習生活,在國外游學遇到的見聞,把自己看到的各種有趣的圖片、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他希望能帶給這些孩子們更廣闊的視野,不僅只是書本知識。
大三結(jié)束后的暑假,黃欽申請到了牛津大學做海外研修。在那里,他學習的五門課里有兩門是哲學,黃欽被哲學背后“學術的力量”深深震撼,“哲學邏輯非常嚴密,所有假設、所有漏洞都考慮到了,讓人無法反駁”。而另一方面,黃欽開始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充滿關注與熱情,于是“政治”成為了他的第二個關鍵詞。大三結(jié)束后的那個暑假,黃欽申請到牛津大學做海外研修,他對哲學研究方向、具體課題又有了進一步了解,黃欽最終下定決心一定要去牛津大學學習政治哲學。
2015年秋天,黃欽進入牛津攻讀政治哲學碩士學位。到牛津后,黃欽發(fā)現(xiàn)在世界各地跟自己一樣讀政治哲學的同學非常少,大概只有幾十人。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群體。黃欽突發(fā)奇想,有什么辦法能讓這個小群體中的個體聯(lián)合起來,發(fā)揮更大作用?近年來,自媒體盛行,如果只是單個人做訂閱號寫文章,影響力是不夠的,黃欽想不如把世界各地讀政治哲學的同學聯(lián)合起來,大家一起思考政治哲學中遇到的問題,一起討論社會現(xiàn)實問題,然后相互鼓勵、互相監(jiān)督,思考更多問題,寫更多文章。
這一年年底,他創(chuàng)建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城與邦”,定期推送學術速覽、學術總結(jié)、 學術分析和思想隨筆類文章。
“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和我們討論政治哲學的問題,反思現(xiàn)實社會?!秉S欽說。目前平臺上有三十多位來自世界不同國家讀政治哲學的同學,一起寫東西。公眾號上的文章很學術,討論的社會問題很深入,黃欽希望每篇文章都能保持高質(zhì)量,他希望一步步慢慢往前走,不停把自己和同學們想討論的問題一一討論出去,把更多國內(nèi)外讀政治哲學的同學們都聯(lián)合起來。
還是2015年,羅德獎學金首次走進中國。對于羅德學者,黃欽早有耳聞。只是之前他一直覺得羅德獎學金是一件夢幻的事情,“羅德學者都是世界一流大學里的佼佼者。我以前從沒想過自己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員。而且,之前羅德獎學金并沒有進入中國?!?/p>
當看到羅德獎學金在中國選出第一屆羅德學者的時候,黃欽在心里想,“或許我也可以去試試。”2016年6月,黃欽正式遞交自己的申請資料。一路過關斬將,憑借著出色的表現(xiàn)和優(yōu)異的成績,以及豐富的校園、社會活動,黃欽走到了申請羅德獎學金的最后一輪。
面試后,面試官又多問了黃欽一個問題,因為黃欽正在牛津讀碩士,但是很多其他候選人還沒有機會去牛津?qū)W習,因此,怎么證明自己比別人更需要這份支持呢?黃欽說:因為使命,他期待一個更好的世界,并愿意去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而終生努力。
就這樣,在全球上萬名申請者中,黃欽幸運地成為獲得該獎學金的四位中國大陸學生之一。
如今,羅德獎學金的事情已告一段落,黃欽結(jié)束在上海的面試,又回到牛津,開始著讀書、寫作的生活。
做有理想,有志于改變世界的年輕人
記者:羅德獎學金跟其他獎學金有什么不同,更側(cè)重學生哪方面的素質(zhì)?
黃欽:羅德學者懷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理想,希望找到有理想,有志于改變世界的年輕人。讓他們積蓄能量、知識和眼界,積極組織和參與公共活動。希望畢業(yè)后用自己的行動服務社會、改變世界。我在牛津也認識一些羅德學者,他們的故事讓我感動,他們未來希望做的事情也讓我覺得震撼。
記者:能否自評一下,自己的那些特質(zhì)打動了評委,最終獲得羅德獎學金?
黃欽:就面試當天的表現(xiàn)而言,可能有兩方面:一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和思考。整個面試過程,我被問到了很多關于國內(nèi)社會發(fā)展、國際政治形勢等方面的問題。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我一直關注和思考的,和面試官們聊得很暢快。
再一個就是比較強的抗壓能力。第二天的個人面試,十個面試官的問題都比較尖銳,且時間有限,一個回答最多兩三分鐘就被打斷,有面試官直截了當說我回答的不是他想了解的,我還沒來得及分辯,其他面試官又接著發(fā)問,很多面試官會直接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或者直接說你的看法是錯的。他們也會說出我回答過程中的瑕疵,大家也比較嚴肅。那樣的狀況下,我的表現(xiàn)還算是比較鎮(zhèn)定的。
記者:你創(chuàng)辦的公眾號“城與邦”,致力于激勵青年人思考和探討政治哲學問題。這個領域在今天的青年人中顯得有些小眾了,做這個公眾號的目的是什么?
黃欽:到牛津后,我發(fā)現(xiàn)在世界各地讀政治哲學的同學并不多,可能只有幾十個人,和其他專業(yè)相比,我們這個群體很小。我就想怎么能讓這個小群體聯(lián)系起來發(fā)揮更大作用?如果只是某個人寫文章、做公眾號影響力是不夠的,我希望把世界各地讀政治哲學的同學連接起來,一起去思考政治哲學中遇到的問題,一起討論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然后相互鼓勵和監(jiān)督去寫更多文章,思考更多問題。于是我想創(chuàng)建這樣一個公眾號,把大家寫的思考的東西發(fā)到公眾號上去。
目前我們的公眾號有三十多個學生,在世界不同國家讀政治哲學,一起寫東西,在微信平臺上發(fā)表。公眾號目前大概有一萬多關注量,有的文章有幾千多,有的五六百點擊量,我們不著急,有些文章很學術,有些討論很深入,我們希望每篇文章都保持高質(zhì)量,一周發(fā)三篇,希望一步步慢慢往前走,不停地把我們想討論的問題都傳播出去。
責任編輯 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