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躍興
“菜根香”一詞,我最早是在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上看到的,其中說道:“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這是一句人生勵志箴言,很有些玉汝于成的道德教化作用。
已故散文大家孫犁說:“古人常用嚼菜根,教育后代,以為菜根不只是根本,而且也是一種學問。甜味中略帶一種清苦味,其妙無窮,可以著作一本‘味根錄。其作用,近似憶苦思甜,但又不完全一樣?!?“菜根香”,能夠讓人悟出人生哲學的大境界。
“菜根”的本意,是指百姓的家常菜。童年時期,母親常做掛面湯、面條湯,里面放些菠菜,我習慣把菠菜根留在碗底。母親勸我說:“菠菜根有營養(yǎng),別浪費了?!敝劣谑裁礌I養(yǎng),我不懂,只是按照母親說的,把菠菜根吃了,舌頭上留下一股淡淡的甜味……
古人說,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將時蔬做成咸菜佐餐,增添滋味。比如,大頭菜,即芥菜的根,也叫根芥菜,芥菜疙瘩。一碗香噴噴的米粥,一個白面饅頭,佐幾條芥菜疙瘩絲,恐怕是過去不少人家的早餐。蘿卜,也可以用來做咸菜。周作人在《咬菜根》中說:“蘿卜的腌制品我是百吃不厭的,這自然有條件,要我的牙齒還好的時候。南京于蘿卜頭之外有蘿卜鲞,我尤其喜歡,雖然前清時在學校里咬了五六年,可是感情還是不惡。后來得見福州的黃土蘿卜,于是極好,只可惜遠在華南不可常得?!?/p>
普通百姓喜歡菜根的味道,文人墨客則喜歡以菜根書寫自己的精神世界。“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心安茅屋穩(wěn),性定菜根香”“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文人將咬菜根的味覺,升華到了人生體會的大境界。“菜根香”成為一種飲食藝術(shù),具有了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清代怪杰張之洞,既位居高官,做過兩廣總督,又以一本《書目答問》蜚聲學術(shù)界。他曾在自家后院辟一菜園,造茅亭一座,茅亭旁自題對聯(lián)一副:“稼穡艱難君子教,菜根風味老夫知。”他身為朝廷重臣,卻能從尋常小菜、菜根之中體諒人生艱難,由無味至神味,實屬不易。
孫犁對故鄉(xiāng)的“甜疙瘩”難以忘懷。甜疙瘩是油菜的根部,黃白色,比手指粗一些,肉質(zhì)松軟,切斷放在粥里煮,有甜味,也有一些苦味。他的家鄉(xiāng)出產(chǎn)的蔓菁的根部也是一種“甜疙瘩”,可以用來當作糧食。
擅寫飲食美文的汪曾祺說:“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p>
這么多文人喜歡“菜根香”,是一種文化的集體意識。都說中國文人會吃,也善于談吃,“五味雜來心舌醒,菜根斷處吐壇經(jīng)”,能夠在“吃”中發(fā)現(xiàn)人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藝術(shù)和智慧。有學者分析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濃縮于格言諺語之中的味覺經(jīng)驗,不僅僅是對一種日常食物的肯定,而且是將一種生活方式建構(gòu)為社會心理空間,個人的生命記憶只有納入這一空間中才能獲得意義,得到解釋。在另一意義上,尤其是對異常之味的嗜好,當然最能凸顯對某種文化價值的堅持了?!?/p>
《菜根譚》云:“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菜根,往往被人看作是無味之物,甚至有人會認為“夫菜根,棄物也”。但是,人生的藝術(shù)家、生活的智者和哲人卻往往能體會“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