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山
(252000 聊城高級財經(jīng)職業(yè)學校 山東 聊城)
淺析家庭文化的社會功能
張景山
(252000 聊城高級財經(jīng)職業(yè)學校 山東 聊城)
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經(jīng)濟生活基礎之上,體現(xiàn)家庭精神因素和成員關系的文化,換句話說,家庭文化體現(xiàn)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所蘊含的物質文明,以及婚姻生活、倫理道德所蘊含的精神情操及文化色彩。以分析影響家庭文化的家庭模式為基礎,通過中外家庭模式的對比,正確認識我國家庭文化的社會功能。
家庭文化;家國同構;和諧
家庭文化的形成是各種元素不斷交錯融合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元素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同時在結構上又互相連結,家庭文化發(fā)揮著社會整合與導向的功能。
我國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以血緣和宗族制度為基礎,不同于西方社會以個體為中心的家庭模式,我國傳統(tǒng)社會是以家庭為中心。費孝通對中西方社會結構做了分析:西方的社會結構是就像田里一捆一捆捆扎清楚的柴禾一樣組成的集合體,是團體格局。而中國社會格局“就好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向水面,石頭跌落水面時所產生的一圈圈向外擴展出去的波紋的‘差序格局’,這種組織形式和結構,表現(xiàn)在社會層面中,形成了我國特色的社會結構即社會中家庭是個體按親疏關系組成網(wǎng)狀關系,相對而言,社會就是放大了的“家”。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歷史模式屬于“家國同構”。儒家文化就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關系的這一模式,覺察到“忠孝德治”對于國家統(tǒng)一,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性,提出了“齊家治國”的理論主張。另外,儒家文化把孝親、尊祖等家族倫理進行擴展并將其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層面,儒家認為以孝道倫理維護宗族與以忠孝倫理維持國家的理念是統(tǒng)一的。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孝道成為傳統(tǒng)社會中維系整個統(tǒng)治秩序與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而作為源于天然血親之愛中的孝道,則是家庭文化中諸要素的核心內容之一。
我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把家庭和諧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礎,另外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是我國家庭在親情仁愛的基礎上明晰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和責任。西方家庭模式則更強調家庭成員個體的獨立性以及個人自由,在社會層面上,更多的依托于社會契約和法制的力量。
我國儒家文化下的大家庭模式及其文化,使老年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老人的養(yǎng)老問題得以解決,同時這種家庭模式在物質方面照顧老人的同時,還給與了老人更多的親情關愛。我國家庭的這種雙向扶養(yǎng)模式,被西方社會所參照,以彌補其單向扶養(yǎng)模式的不足,對于西方社會解決養(yǎng)老問題中存在的老人缺乏情親關愛的現(xiàn)象提供了思路。
家庭作為最重要的社會初級組織形式,“是影響整個社會各種發(fā)展趨勢的一個交匯點”, 而家庭成員作為交匯點的基本要素,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往往被上升到社會關系的層面。和諧家庭文化能有效的整合與維系家庭成員關系。從不同層面而言,和諧的家庭文化能有效的協(xié)調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子女間的關系、大“家”與小“家”的關系。
和諧的家庭文化中融入了“忠、容、哄、信、知足”等家庭關系處理理念??梢允狗蚱揸P系和睦,家庭生活和諧?!爸摇?,忠誠是夫妻之間的法定義務?;橐龇ㄒ?guī)定:夫妻之間有相互忠誠的義務?!叭荨奔窗?,俗話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天下事都能容,夫妻間更應以包容為主。“哄”不是指欺騙與背叛,它是指嘴甜點、話軟點,舉止溫情點。“信”即信任,夫妻間應彼此信任,坦誠相待?!爸恪?,就是不盲目攀比,講究合適、和諧。夫妻關系和睦,才會更好的相互扶助,這也符合婚姻法中“夫妻有相互輔助的義務”的規(guī)定。
和諧的家庭文化可以有效的處理親子關系。婚姻法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和諧的家庭文化不但能使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更能有效的促進父母子女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形成“幼有所扶,老有所養(yǎng),老愛幼、幼尊老”的和諧關系。不良的家庭關系,會導致家庭暴力,會出現(xiàn)“不孝子孫”。青海夏斐和浙江金華徐力母子的悲劇,就是血的教訓。
和諧的家庭文化可以有效的處理大“家”與小“家”的關系。婆媳關系是家庭關系中的難題。謙讓、寬容,是處理好婆媳關系法寶。家是講“情”不講“理”的地方,婆媳之間不應因小事過于糾纏,應寬容大量。在謙讓、寬容與愛的家庭文化作用下兒媳孝敬公婆,公婆疼愛兒媳的良好家庭氛圍就很容易形成。
和諧的家庭文化可以有效的處理鄰里關系。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出現(xiàn)大批新興住宅小區(qū),鄰居間并不相識,同時還存在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因而許多小區(qū)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非常少,極易造成鄰里關系的緊張。古代“六尺巷”的故事就體現(xiàn)了相互謙讓、相互諒解的鄰里關系。其中“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佳作亦流為美傳。良好的鄰里關系,有利于工作、學習和生活,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
和諧的家庭文化有利于“幼有優(yōu)扶,老有善養(yǎng)”的社會的形成。和諧的家庭文化符合婚姻法雙向扶養(yǎng)的法律精神,即父母撫養(yǎng)教育子女,成年子女贍養(yǎng)照顧老人;
同時,和諧的家庭文化還有利于家庭的經(jīng)濟管理。和諧的家庭文化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關系的處理之上,可以恰當?shù)奶幚磙r民工務工過程中所形成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臨時夫妻問題以及城鎮(zhèn)化過程中暴富群體如何使用既得財富的問題,進而促進家庭經(jīng)濟的有效管理。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家庭文化是以孝與德為出發(fā)點,儒家文化主張,成功的人、有利于社會的人在于立德、立功和立言,推崇人的孝與德的修養(yǎng)。我國家庭文化強調孝與德,強調奉獻,在家庭道德觀念中并不追求權利與義務的對應關系,并且要求家庭成員彼此克制對權利的要求,而對他人恪守義務。家庭成員的權利隱身于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義務行為中。
[1]王繼華.家庭文化學.人民出版社,2010.
[2]鄧正來.宗法結構于中國古代民事爭議解決機制.法律出版社.
[3]馬克赫特爾.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5]安東尼·吉登斯.親密關系的變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
[6]王兆萍.制度的文化功能.理論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