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頻次地感受了自動駕駛,驚喜之余也產生了一些顧慮
最
近一段時間我參加了兩次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活動,一次是采埃孚的技術體驗日,另一次是新款奔馳S級的試駕。能有機會從技術供應商和整車廠兩個不同角度感受目前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這確實挺有意思,因為對比兩次不同的體驗,我發(fā)現面對新技術我們確實還有心理障礙和倫理難題需要克服。
應該說在這兩場活動中我的角色是不同的。在采埃孚的活動中我的任務是“旁觀”,技術人員給我們講解、演示。作為媒體,我們也確實滿懷好奇心地了解到智能駕駛輔助技術的最新進展。我們可以設想,可以推測這些進展給人們的汽車生活帶來的變化,并把這些想法寫到文章里去啟發(fā)更多的人。但其實我并沒有駕駛這些車,只需憑著對采埃孚技術實力的信任,安心地坐在車上聽講,所以即便駛上了高速公路,安全責任和技術風險也與我無關。
而在新款奔馳S級的試駕中,我的角色是“親歷”,我要與車結成“伙伴關系”才能達成對自動駕駛的完整體驗?;锇殛P系的核心是信任,我若不信任它,不敢松開方向盤,不管剎車踏板,就無從體驗自動駕駛。
試駕新款S級的過程中,盡管我對它的智能化程度之高贊嘆不已,但我仍然做不到徹底的信任。有好多次都是因為我對前方的彎道和對向的車流實在沒底,扛不住揪心的感覺,就下意識地攥緊了方向盤,并且輕踩了剎車踏板,于是中斷了自動駕駛功能。車若有知(我猜它已經有了),肯定會覺得每一次我操作方向盤和剎車都是對它的不信任。
其實憑良心說,奔馳新款S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駕駛技術比我還好,至少超車并線,跟車、停車、再起步都比我的動作更精準,也更柔和。但我為什么做不到十足的信任?我想是因為缺乏雙向溝通,比如我就特別想知道遇到情況它是怎么想的?或者說是根據什么原則來運算的?只有認識到它的策略比我的主意更高明,我才會放心地信任它。但目前車與人之間還沒有建立這種反饋機制,也許以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需要匯報的的信息太多,人腦根本接收不過來,所以即便是奔馳的研發(fā)團隊也放棄這方面的努力了。
但他們肯定非常信任自己一手研發(fā)出來的系統。為了破解我的顧慮,研發(fā)團隊的一位工程師小哥特地帶著我在小鎮(zhèn)周圍的山路上“瘋”了一圈。放心,他是遵照道路限速開的,我用“瘋”這個字其實是想表達我的驚訝。因為在十幾公里的復雜路況中(環(huán)島、岔路、交通燈、大貨車),他從頭到尾只踩了兩腳剎車(后面那一腳還是在我即將開門下車的時候),而且一路上他一直在“認真”地跟我聊天,注意,是經常直視我雙眼的那種“認真”。
最后我跟他說:如果我也參與了研發(fā),估計也會像你一樣信任它。但現在我是初次接觸,難免有心理障礙。
小哥回答我:放心吧,我們在中國的北京和南京都做過多次試驗呢!
真的嗎?中國的道路狀況都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