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漪
10月2日,國旗飄飄,丹桂飄香,上海大世界“非遺原生態(tài)展廳”傳習教室,北郊中學面塑社團的兩位同學李璇和金妍蕾,在國家級非遺“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陳凱峰老師帶領下,在這里用獨特的方式慶祝祖國68周年華誕。這一天的亮點是,兩位非遺小達人成為“主講師”,真正體現了非遺進校園的宗旨,那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傳播非遺種子 面塑小達人走進大世界
“這里要輕輕地搓圓……”“這里剪一下……”身穿漢服的李璇同學聲音稚嫩卻不乏老練,神情自若流暢,一點不像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新手,聽眾從孩子到成人都有——這些市民家庭來自全國各地,通過預約一清早就興致勃勃地來參加傳習教室非遺互動體驗活動。
兩位“非遺小達人”和陳凱峰老師,都鄭重地穿上漢服,從海派面塑的緣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娓娓道來面塑的過往今昔,從最簡單的捏、搓、揉、挑等手法技藝一一演示,到藝術作品的構圖設計、色彩搭配等現場授課。
體驗者和傳承人進行零距離的親切交流,近距離欣賞面塑的高超技法,制作屬于自己的第一個面塑作品。這場精心準備的文化課程,在市民心中播下一顆顆“非遺”的種子,增強了市民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藝術源自實踐 初中生教學弟學妹捏面人
臺上的完美表現,離不開平日里的苦練。在9月30日北郊學校“我是非遺傳承人”主題活動中,兩位小達人李璇和金妍蕾就已經穿著漢服給學弟學妹上了一課。滿教室的孩子們對著彩色的泥巴充滿好奇,要讓小朋友們按著節(jié)奏來,也挺不容易的。
李璇告訴記者,她第一眼就愛上了面塑,四年級開始跟著陳老師捏泥人。陳老師說,學面塑,熱愛是最重要的,有了熱愛,就會有意識地從各方面提高自己,比如雕塑、美術和講故事的能力。平時在家里也會琢磨可以捏個什么造型。學面塑,對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是沒說的。“顏色怎么搭配好看?可以捏些什么新穎的造型?”李璇說。“捏好了很有成就感。”金妍蕾補充道。
同時,孩子們也在學習面塑過程中,了解了很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霸谀竺嫒说倪^程中,可以讓孩子們靜下心來,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味道。”陳凱峰老師覺得,現在市面上手辦深受青少年喜歡,其實面塑中蘊含的魅力一點不差,所以,非遺需要進更多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