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最近您看《人民的名義》了嗎?
啾啾先生:友情提醒,這部電視劇小朋友要看要在家長的陪伴下看哦。
小獼猴:沒有建議小朋友去看,我是想請教您:您是怎么看侯亮平和他的老師高育良發(fā)生爭吵的?學生大聲反駁是不是有損師道尊嚴呀?
啾啾先生:無妨,孔子說過,“當仁,不讓于師”!
原文重現(xiàn):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眾所周知,謙讓一直是人們提倡的傳統(tǒng)美德,應(yīng)該沒有同學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四歲的孔融給自己挑了個最小的梨,把大個的梨讓給了自己的兄長,對了,還有一個弟弟??墒牵∨笥褌冎绬??還是有不少同學的爸爸媽媽在這個問題上很困惑,他們生怕自己的孩子拿小梨:如果總是謙讓,那不是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是可忍孰不可忍,應(yīng)該競爭,尤其是考試分數(shù),一定要爭!所以就有不少同學的家長嘮嘮叨叨的:你看看,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那我們到底要謙讓還是要競爭呢?孔子說:“對君子來說,世間沒什么好爭的。如果一定要比個高下,那就比射箭吧,射箭前也是要先行禮的,下場后還要相互敬酒?!笨鬃拥囊馑际?,沒必要競爭,如果非要競爭,那也要有禮節(jié)。有人肯定要反駁,孔子還說“當仁不讓”呢!看過《論語》的原文就知道,孔子說的“當仁不讓”的主旨其實并不是有關(guān)競爭,而是關(guān)于師生關(guān)系。
儒家非常注重尊師,學生對老師必須謙讓行禮。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話說,就是“尊敬老師,見面行禮,主動問好,接受老師的教導”。不過在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看來,在仁的問題上,學生不必謙讓,大家都要以仁為己任,要爭著去做符合“仁”的事,老師還沒做,學生也可以去做。話雖這么說,可能是中國人太重視禮節(jié),大家都愛“面子”,誰都不好意思違逆老師的意思,孔子說的“當仁不讓”就成了后人的客套話。反而是西方哲學家說的“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流傳更廣,或許是說這句話的哲學家就是這么做的:亞里士多德十幾歲就追隨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跟著恩師學習,但亞里士多德并沒有拘泥于老師的思考范圍內(nèi),相反,在哲學上,他發(fā)現(xiàn)了和老師不一樣的思考路徑,他也不給老師“面子”,而是反駁了老師的觀點,指出了老師的不足。反對亞里士多德的人認為他太過分了,根本就是背叛師門!然而亞里士多德說,他愛他的老師,但是更愛真理!可能正是因為選擇了真理,亞里士多德才沒有淪為平庸的人,也成了偉大的哲學家!
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人民的名義》里侯亮平和老師的爭吵并不是侯亮平的過錯。
啾啾先生提問:
很多同學的爸爸媽媽都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不妨站在爸爸媽媽的立場上思考并寫下來寄到《小獼猴學習畫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