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敏嬌 圖/周振東
以民族團結進步為核心,建設平安剛察
——對話青海省剛察縣副縣長、公安局長坎本才讓
文/本刊記者 張敏嬌 圖/周振東
局長簡介
坎本才讓,藏族,1992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剛察縣政府辦公室法制局長,剛察縣泉吉鄉(xiāng)黨委書記、鄉(xiāng)長;曾被青海省公安廳授予個人三等功;先后被評為“剛察縣優(yōu)秀科級干部”“海北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海北州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者”“海北州‘三基’建設先進個人”。
2016年,剛察縣公安局榮立全省集體二等功;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創(chuàng)建單位”“全省優(yōu)勝基層所隊”“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達標單位”“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暨平安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
記者:據我所知,剛察縣有眾多少數民族居住,其中藏族人口最多。您能否談談服務轄區(qū)少數民族群眾時面臨的問題?剛察縣公安局針對這些問題又有哪些舉措?
坎本才讓:剛察縣有人口4.6萬人,有12個少數民族生活在此,其中藏族人口占63.8%。我局在工作中發(fā)現,全縣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群眾因漢語懂得少,導致學法知法守法觀念淡薄,因語言溝通難導致道理講不通,矛盾糾紛難化解的情況比較突出。針對這個情況,我局推行了“漢語+藏語”的“雙語”服務,組織有藏語基礎的藏族民警對全局民警進行藏語授課,讓民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動用藏語進行簡單的對話和交流,在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中提高“雙語”使用能力。在開展日常工作中,各服務窗口保證一到兩名精通藏語的民警或輔警人員作為窗口“雙語”服務員,為各族群眾提供及時、便捷、易懂的民族語言服務。在執(zhí)法過程中,民警用民族語言化解社會矛盾,將“雙語”服務貫穿于獲取信息線索以及對在押人員、嫌疑人進行談心教育、訊問等各項執(zhí)法活動中,利用藏漢雙語進行告知或翻譯。
為了預防可防性案件,我們專門編印了藏漢雙語、圖文并茂的法制宣傳冊,在“法制宣傳日”、村民大會、學校家長會等時機和場合,設立法制宣傳點,開展雙語法制宣傳,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
記者:剛察縣居民居住分散,有些居民住所偏遠,在這種情況下,剛察縣公安機關是如何做好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切實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的?
坎本才讓:剛察縣屬于牧區(qū),在一些地區(qū)每戶人家大都會隔著兩三公里的路程。剛察縣公安局現有民警99名,每名民警的管轄范圍在97平方公里左右。在偏遠牧區(qū),前一天晚上9點接到的報案,第一時間出警,第二天上午10點左右才能趕到事發(fā)地點取筆錄。
針對農牧區(qū)群眾居住分散,治安工作點多、線長、面廣、技防設施建設難度大的問題,剛察縣公安局結合本地實際,會同各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及各村“兩委”,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在少數民族村里招募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熱衷于公安事業(yè)的年輕人,發(fā)揮村警環(huán)境熟、情況明、群眾信賴的優(yōu)勢,讓我們在村里有了“眼睛”和“耳朵”。村里的老弱去不了派出所,村警可以代辦戶籍,上門收集資料,并送到派出所,辦好了再給村民送上門。鄰里糾紛看起來是小事,但如果不解決就會發(fā)生打架斗毆。村警在村里參與矛盾化解,可有效地使可防性案件減少。有一次,一個年少的犯罪嫌疑人用刀傷了同村村民,事后跑到山里躲了起來。我們的警察上門后,村民很抵觸,認為是來抓他家孩子的,什么也不說。村警去做通了那家人的思想工作,讓家屬帶著嫌疑人去自首。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剛察縣公安局還以“劃片、定格、聯戶”模式打造農牧區(qū)特色網格化社會管理格局,將全縣劃分為22個片區(qū)、109個網格、127個網點,構筑可靠的農牧區(qū)治安防控屏障,并有效發(fā)動和整合各級黨政基層組織、民兵、治安積極分子、治安志愿者隊伍等社會力量,組成巡防隊伍31支,深入農牧區(qū)開展巡邏守護、治安隱患排查等防范活動,有效預防和減少了可防性案件的發(fā)生。在牧區(qū),有些犯罪分子打著收牛的幌子來踩點,其真實目的是偷牛。有了群防群治,村民看到嫌疑人會相互告知,并向村警匯報情況,村警會聯系派出所第一時間來盤查。
除此之外,我們還努力做好精準扶貧,爭取資金,幫扶困難群眾。除了物質上的幫扶,還有思想上扶貧,牧區(qū)很多困難群眾沒有脫貧致富的技能和理念,民警通過給他們找工作、教技能等方法,排除等、靠、要老想法,讓少數民族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惠民政策。
記者:剛察縣公安局提出 “以小促大”推動警務工作,您能否講講具體是從哪些小事推動了警務工作,群眾的反饋如何?
坎本才讓: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近年來,剛察縣公安局將警務工作從細微之處抓起,不斷改善和更新工作方法,始終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全力推動警務工作提檔升級。一是調解“小糾紛”,解決“大問題”。我局一直將調解群眾糾紛作為維護轄區(qū)穩(wěn)定的首要任務來抓,堅持“發(fā)現早、處理小”的原則,由派出所牽頭,聯合鄉(xiāng)政府、司法所和各村治保會,建立矛盾糾紛聯調機制,成立聯調小組,按照各自具體分工,有針對性地對群眾之間的矛盾進行調處,將各類不穩(wěn)定、不和諧因素化于無形,盡力將各類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二是夯實“小防控”,構建“大網絡”。我局積極構建了“空中有監(jiān)控、地面有巡邏、路上有卡點、鄉(xiāng)鎮(zhèn)有聯防、室內有技防”的立體治安防控體系。組織民警深入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企業(yè)、學校,廣泛聯合群眾力量,充分整合轄區(qū)治保力量、治安積極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全面開展社會防控工作。每逢重要節(jié)點,抽調民警開展設卡盤查工作,對過往車輛、人員和物品進行盤查檢查,實施有效“震懾”和“過濾”,大大地擠壓了違法犯罪的空間。三是做好“小服務”,贏得“大滿意”。戶籍室是公安機關最靠前的“窗口”,更是人民群眾需要公安機關辦“小事情”最多的地方。今年以來,我局不斷完善“窗口”單位硬件設施,推出預約服務、延時服務、錯時服務、辦證送證上門等一系列便民措施。四是查清“小案件”,獲取“大戰(zhàn)果”。堅持“大案不放過,小案也要破”的原則,抓大不放小,以小案帶大案,重點攻堅,實現大小聯破、攻防互動。尤其是盜竊牲畜及針對居民樓、商店、手機店等重點場所發(fā)生的盜竊案件,根據發(fā)案區(qū)域特點、實時警情的變化開展彈性工作制和深度分析研判,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形成嚴打震懾效應。
通過各項工作和小事,讓民眾更了解公安工作,關注和支持公安工作,進一步營造了“警愛民、民擁警,警為民、民助警”的濃厚氛圍,贏得了群眾的贊譽,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五年發(fā)案數穩(wěn)中有降、破案數連年遞增、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逐年提升的不俗成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現在,智能手機在牧區(qū)普及率也很高,為此我們建立了微信群、剛察公安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上用藏漢雙語發(fā)布公安局的業(yè)務范圍、戶政收費標準、近期警情提醒以及日常防范等內容?,F在游客去剛察縣旅游的很多,一些村民就把自家的空房做成家庭旅館,但是這些家庭旅館沒有按照規(guī)定注冊登記,游客安全和財產安全都很難保證,也無法防范網上在逃人員入住,當地的正規(guī)賓館對此很有意見。我們就在微信上發(fā)了藏漢雙語通告,并在剛察縣電視臺同步滾動播出一周。同時,民警去家庭旅館當面告知,要求其一周內必須做到規(guī)范化經營,否則就要關閉,以此起到了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
記者:您說過剛察縣是牧區(qū),生活條件艱苦,那您為什么選擇留在這兒?
坎本才讓:我畢業(yè)于青海省司法警官學校第一屆少數民族法律雙語班,畢業(yè)時才19歲。那時候很向往草原,想去遠一些的地方工作。但是家里提過反對意見,認為走太遠了顧不了家,最終還是選擇了剛察縣。對于家人,我確實遺憾。我在刑警隊的時候,父親腦溢血、中風,那天我剛好在辦案。剛察縣離我的老家有300多公里,那時候條件很艱苦,路途遠,當天我沒能趕回去。后來也沒有好好照顧父親,最后一面都沒有見上。
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從我年少時就接納了我,培養(yǎng)我成長和進步,我和當地群眾都有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在哪兒工作都是干,盡管有很多同齡人選擇了離開,但我就想扎根在此,干到退休。
記者:此次培訓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對今后的工作是否有所啟發(fā)?
坎本才讓:通過這次培訓,我看到了發(fā)達地區(qū)在公安工作上的快速發(fā)展,深刻地體會到科技強警對打擊、防范犯罪的作用。培訓中,突發(fā)性事件預防、大型活動的風險評估等課程都很實用,理念很新,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聽了專家和老師的課,我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廣度都有了提升。我準備把這些知識和理念都帶回去,給我們的民警也講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