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才智
蘇東坡與香文化述論
◇陳才智
蘇軾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繼陶淵明和白居易之后最具典型性的文人性格的代表,更是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才,在香文化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概而言之,蘇軾不僅用香品香,還制香合香,可說是香界少有的通才。如同對待書畫一樣,蘇軾將香道視為滋養(yǎng)性靈之橋,不只享受香之芬芳,更以香正心養(yǎng)神;不僅將香道提升到立身修性、明德悟道的高度,同時將禪風引入品香和香席活動中,以詠香參禪論道,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
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在黃州,受轉運使蔡景繁的關照,在黃州城南江邊驛站增修房屋三間,位于臨皋亭旁,俯臨長江,取名南堂。據(jù)《東坡志林》卷四云:“臨皋亭下八十余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xiāng)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碧K軾在《遷居臨皋亭》詩中還說:“全家占江驛,絕境天為破?!逼洹赌咸谩吩娢迨讖牟煌嵌让枥L南堂風光,最后一首寫道: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南堂四面臨水,水天相接。夏日,在南堂掃地焚香靜坐,安適自得,閉閣而晝眠。睡在細密的竹席上,竹席所織紋理光潤,像水的波紋一樣;紗帳輕細薄透,猶如李白《烏夜啼》中“碧紗如煙隔窗語”所寫,似云煙繚繞一般。這種閉門焚香晝寢的境界,與蘇軾《黃州安國寺記》所寫“焚香默坐”的心曲是一致的,不同于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悠閑意境,而近似韋應物“鮮食寡欲,所居焚香掃地而坐”的高潔情懷,確實“可追蹤唐賢”。因客忽訪,打破夢境,恍惚醒來,一時間恍惚不知身處何處。掛起簾子,只見窗外江浪連天。那種閑適、安靜、與天地自然氣息相接的生活狀態(tài),俱現(xiàn)于紙上。詩寫得聲情俱美,興象自然,且意在象外。尤其結句,以景收束,掛起西窗,從閣內打通到閣外,拓出一派江浪連天的闊遠境界,不僅表現(xiàn)了清靜而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而且與詩人悠閑自得的感情相融合,呈現(xiàn)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美,確如前人所評“想見襟懷”。羲皇上人亦不過如此。清汪師韓《蘇軾詩評箋釋》卷三評云:“境在耳目前,味出酸感外?!奔o曉嵐《紀評蘇詩》卷二十二也認為:“此首興象自然,不似前四首,有宋人椏杈之狀?!贝嗽妼懹谫H謫時期,詩人仍能夠焚香閉閣,酣然高臥,從容安閑,悠然自得,可見其真性情、真胸襟。
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有《和黃魯直燒香二首》: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黃魯直即黃庭堅,也是香學史重量級人物。以上兩首詠燒香之詩,均為和黃庭堅之作。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以秘書省校書郎被召,與蘇軾第一次在京相見。元祐元年(1086年)春,黃庭堅作《有惠江南帳中香者戲贈二首》贈給蘇軾,其一云:“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一穟黃云繞幾,深禪想對同參?!逼涠疲骸奥菁赘罾龆悴男贱p鴣斑。欲雨鳴鳩日永,下帷睡鴨春閑?!?/p>
黃庭堅詩從別人所贈的帳中香談起,分析帳中香的成分與香味,焚香的時機,用何種香具,等等。前一首先以精心炮制的“香螺”(即螺甲或甲香)、“沉水”(即沉香)開首,說明帳中香來自江南李主后宮,這種百煉而成的“寶熏”,當時剛剛流行于江南一帶。然后以香飄的形態(tài),來烘托詩中主角與同伴一起專注參禪的幽靜、祥和、沉默的氣氛。后一首開篇呼應前一首前兩句,但換了一種描述方式,述及香材的外形,描寫制香的原料上一點一點的斑紋,也就是對制香過程的細部觀察。甲香(或螺甲)有如昆侖人(南海黑人)的耳朵形狀,據(jù)東吳時萬震《南州異物志》載:“甲香,螺屬也,大者如甌,面前一邊,直攙長數(shù)寸,圍殼有刺。其厴可合,雜眾香燒之,皆使益芳,獨燒則臭?!奔紫闳胂惴街?,有助于發(fā)煙、聚香不散之特點。不過,作為香藥使用,需要經過繁復的修制程序。修制甲香,主要以蜜酒再三煮過、焙干,如此重復數(shù)次,方能使用?!跋悴男贱p鴣斑”說的是一種鷓鴣斑香,為香中之絕佳者,系從沉水香、蓬萊香及箋香中所得,因其色斑如鷓鴣,故名。丁謂《天香傳》即云:“鷓鴣斑,色駁雜如鷓鴣羽也?!比~庭珪《名香譜》有鷓鴣斑香,謂其“出日南”。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亦云:“鷓鴣斑香,亦得之于海南沉水、蓬萊及絕好箋香中,槎牙輕松,色褐黑而有白斑點點,如鷓鴣臆上毛,氣尤清婉,似蓮花?!苯又?,也是對前一首氣氛的呼應,前一首說的是自己和同伴置身寧靜之境,后一首則用成天鳴叫的鳩、在帷幕下徜徉的鴨子(大概聯(lián)想自女性閨房中常用鴨形香熏),呈現(xiàn)一幅閑適且平靜的春日畫面。
詩題既然稱為“戲贈”,就考驗蘇軾的回應了,對此,蘇軾分別依韻唱和,時亦在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的兩首和作,最突出的特點是打通詩藝與香道,將《楞嚴經》的“鼻觀”引入詩歌的評價,以“鼻根”品味黃魯直的燒香詩偈。
第二首,以文人書齋中的熏香,作為內心表露的回應。言萬卷小字密密麻麻,即使置于明窗之下,也讓人無法看得清楚。當一炷香燒盡時,個中的妙意盡是心境的平靜,帶入出世之思。末句有欲隱居世外之意,即使暫時漂游于俗世,亦令人有雋永意冷之感,或許與蘇軾在朝中幾度沉浮的經歷相關。當時蘇軾已經五十一歲,在京任中書舍人,九月為翰林學士。然而,如同愛書人進入藏書無窮的書齋,卻眼已昏花,只覺字小;煙消火冷,香味已遠。對蘇軾而言,或許半生身老,大抵只?!靶拈e”,而溯其源,應該也是取義于《楞嚴經》關于鼻觀的另外一個典故:“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fā)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笨磥?,香巖童子因香而悟道,參透禪關才是主題?!氨怯^”是山谷以禪入詩之慣用語匯,其《題海首座壁》也有“香寒明鼻觀,日永稱頭陀”的說法,而《謝曹方惠二物》其一亦云:“注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
鼻子具有眼睛的“觀”的功能,這種說法源自《楞嚴經》“六根互相為用”的思想。佛教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對應于客觀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產生見、聞、嗅、味、覺、知等作用。與此相應,《俱舍論頌疏》有“六境”之說,即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界?!独銍澜洝氛J為,只要消除六根的垢惑污染,使之清凈,那么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都能具他根之用,這叫作“六根互用”或“諸根互用”?;莺椴粌H信奉“鼻觀”說,而且相信眼可聞,耳可見,各感官之間可以互通。他在《泗州院旃檀白衣觀音贊》中說:“龍本無耳聞以神,蛇亦無耳聞以眼,牛無耳故聞以鼻,螻蟻無耳聞以聲。六根互用乃如此?!彼J為,“觀音”一詞,表示聲音可觀,本身就包含六根互用、圓通三昧的意味。在《漣水觀音像贊》中,他對此進行討論:“聲音語言形體絕,何以稱為光世音?聲音語言生滅法,何以又稱寂靜音?凡有聲音語言法,是耳所觸非眼境。而此菩薩名觀音,是以眼觀聲音相。聲音若能到眼處,則耳能見諸色法。若耳實不可以見,則眼觀聲是寂滅。見聞既不能分隔,清凈寶覺自圓融?!?/p>
兩組四首六言詠香小詩,見證了黃庭堅與蘇東坡之間最初結交的一段情誼,也是蘇、黃二人日后不斷分享燒香參禪的生活情調的一個縮影。在蘇黃應答詩中,兩人以香所結的情緣,同修共參,令人動容,所謂氣味相投,莫過于此?!俺了薄盁恪薄耙环u黃云”“鼻觀先參”,種種場景,建構出一種安和平靜的氣氛?!吧砝闲拈e”,滲透著對清靜心有所追求的思想,平靜如“火冷”一般,是對寂靜本心的向往,想要拋開令人“眼花斕斑”的“萬卷小字”,以求一念清凈、心身皆空、物我相忘之境,而“煙消火冷”四字,則把此種意境展現(xiàn)得恰到好處。繼蘇軾之和作,黃庭堅又有《子瞻繼和復答二首》:“置酒未容虛左,論詩時要指南。迎笑天香滿袖,喜公新赴朝參?!薄坝鄿仫L旎旎,潤花小雨班班。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閑?!奔啊队新剮ぶ邢阋詾榘拘邞蛴们绊嵍住罚骸昂I嫌腥酥鸪簦焐强姿灸?。但印香嚴本寂,不必叢林遍參?!薄拔易x蔚宗香傳,文章不減二班。誤以甲為淺俗,卻知麝要防閑?!碧K、黃二人以六言小詩的形式,這般相互唱和,樂于玩味再三,看似無拘束的輕松交流,實是對佛理的同參,融入著禪機妙理,可見二人精神境界在詩道與香道上的契合相和。
另一位在詩道與香道上與蘇軾契合相和的,是他的弟弟蘇轍。蘇轍的生日,蘇軾寄贈檀香觀音像,并將專門合制的印香(調制的香粉)和篆香的模具(銀篆盤)作為壽禮,可見其對香道的重視與鐘愛。其《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詩云:
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臍柏所薰。香螺脫黶來相群,能結縹緲風中云。一燈如螢起微焚,何時度驚繆篆紋??澙@無窮合復分,綿綿浮空散氤氳,東坡持是壽卯君。君少與我?guī)熁蕢灒再Y老聃釋迦文。共厄中年點蠅蚊,晚遇斯須何足云。君方論道承華勛,我亦旗鼓嚴中軍。國恩當報敢不勤,但愿不為世所醺。爾來白發(fā)不可耘,問君何時返鄉(xiāng)枌,收拾散亡理放紛。此心實與香俱焄,聞思大士應已聞。
這首詩尚存蘇軾原跡拓本,曾收入宋拓《成都西樓蘇帖》,帖心高29.5厘米,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端匋齋本,題為《子由生日詩帖》。詩作于紹圣元年(1094年)二月初,時蘇軾在定州任,蘇轍在京師為官。蘇轍生于己卯年二月二十日,所以蘇軾詩中稱其為“卯君”?!短扑卧姶肌肪硭氖u云:“香難以形容,偏為形容曲盡。平時好以禪語入詩,此詩偏只結句大士已聞一點,真有如天花變現(xiàn)不可測。識者在詩道中,殆以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矣?!贝_實,蘇詩只在結尾點題,再次呼應《和黃魯直燒香二首》從《楞嚴經》“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借鑒的“聞思”,禪思、香道與詩藝打通一氣。清人張問陶則評云:“此作章法奇甚,仄韻葉來穩(wěn)甚?!鼻鞍攵味嗵幷勏悖固醇刺聪?,婆律即龍腦香(亦名冰片),均為海外引進的名香?!队详栯s俎》前集卷十八“廣動植之三”云:“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婆利呼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國。樹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斷其樹劈取之,膏于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別有法?!痹娭小鞍亍奔窗貥?,是用來熏燒的香料。而“香螺脫黶”為甲香,能聚眾香,多出于海南,這些顯然是東坡合香的香料?!袄夏殹敝各晗?,詩言麝食柏而香,原襲古人成說,不過麝的取食的確很清潔,如松與冷杉的嫩枝和葉,及地衣、苔蘚、野果。合香所用為整麝香,亦即毛香內的麝香仁,俗稱當門子,其香氣氤氳生動,用作定香,擴散力最強,留香特別持久,唯名貴不及舶來品的龍涎香?!翱娮y”一句,又談到用香工具,即篆香盤,從后句“繚繞無窮合復分”看來,這款香印屈曲纏繞,相當回環(huán)復雜,饒有意趣。后半段回顧與子由各自生平的主要階段,堪稱蒼茫一生之概括,并表達與子由一起返還鄉(xiāng)枌之心。特別是最后一句,頗有些與香并世而存,又要與香共赴九天之感,可見兄弟情誼之深厚。
此詩蘇轍有《次韻子瞻生日見寄》相和,詩云:“日月中人照與芬,心虛慮盡氣則薰。彤霞點空來群群,精誠上徹天無云。寸田幽闕暖不焚,眇視中外絳錦紋。冥然物我無復分,不出不入常氤氳。道師東西指示君,乘此飛仙勿留墳。茅山隱居有遺文,世人心動隨虻蚊。不信成功如所云,蚤夜賓餞同華勛。爾來僅能破魔軍,我經生日當益勤。公稟正氣飲不醺,梨棗未實要鋤耘。日云莫矣收桑枌,西還閉門止紛紛。憂愁真能散凄焄,萬事過耳今不聞。”(《登真隱訣》云:“日中青帝,日照龍韜,其夫人曰芬艷嬰。”)和韻詩分依韻、用韻和次韻(步韻)三類,在詩韻的創(chuàng)作難度上逐次加大。其中依韻是指按照原詩原韻部的字來協(xié)韻,用韻是指在依韻基礎上按照原詩原字來協(xié)韻,次韻是指在用韻基礎上按照原詩原字原序來協(xié)韻。蘇轍這首和韻之作,韻部及次序與蘇軾原唱完全相同,屬于難度最大的次韻。挑戰(zhàn)這一次韻的,是七百四十年之后的清代人。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胡敬作《以藏香贈小米用東坡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詩韻》,和者汪遠孫、汪鋱,收錄在汪遠孫編刊本的一卷本《銷夏倡和詩存》中。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蘇軾到達貶所惠州,子由亦于同年被貶筠州(今江西高安)。紹圣二年(1095年),子由生日前夕,蘇東坡又寄香合為賀禮。蘇軾到惠州之后,程正輔旋亦任廣東提刑,駐蹕韶州(今廣東韶關)。在《與提刑程正輔書》中,蘇軾說:“有一信篋并書欲附至子由處,輒以上干,然不須專差人,但與尋便附達,或轉托洪吉間相識達之。其中乃是子由生日香合等,他是二月二十日生,得此前到為佳也。不罪不罪?!碧K軾與程正輔紹圣二年正月初始相通問,而程正輔紹圣三年二月即離任赴闕,書信中未提及正輔離任事,可知不在紹圣三年。子由生日前夕,蘇軾希望程正輔在子由生日之前將信篋寄到,可知這封書信寫于紹圣二年正月末或二月初,可見兄弟二人以香為媒傳遞友情之一斑。
紹圣五年(1098年)二月,為慶祝蘇轍六十大壽,六十四歲的蘇軾以沉香山子寄弟,并作《沉香山子賦》,題下自注“子由生日作”。
古者以蕓為香,以蘭為芬,以郁鬯為祼,以脂蕭為焚,以椒為涂,以蕙為薰。杜衡帶屈,菖蒲薦文。麝多忌而本羶,蘇合若薌而實葷。嗟吾知之幾何,為六入之所分。方根塵之起滅,常顛倒其天君。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勞而妄聞。獨沉水為近正,可以配薝蔔而并云。矧儋崖之異產,實超然而不群。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惟膏液之內足,故把握而兼斤。顧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華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往壽子之生朝,以寫我之老勤。子方面壁以終日,豈亦歸田而自耘。幸置此于幾席,養(yǎng)幽芳于帨帉。無一往之發(fā)烈,有無窮之氤氳。蓋非獨以飲東坡之壽,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當時蘇轍深陷逆境,蘇軾借著沉香山子(即沉香塊料山料雕成的山形工藝品)為喻,隱喻堅貞超邁的士君子,以此激勵子由,可謂大有深意。整篇壽賦構思奇妙,妙在筆筆不離沉香,卻處處在頌揚一種卓然不群的品格。開篇列舉古人以為珍奇的種種香草香料,但作者認為,其香濃烈亂心而不可取。筆鋒一轉,點出“獨沉水為近正”,沉香與眾不同,“實超然而不群。既金堅而玉潤,亦鶴骨而龍筋”,其淡香無盡和不凡的形象,給人一種啟示:堅硬似金卻溫潤如玉,纖細似鶴卻重筋如龍,形狀小然氣象豪,有太華倚天、小孤插云的偉姿,尤其是其香味,更非其他香木可比——香不濃,然久不衰。像香木產地占城的香木在沉香的面前,就只能用來燒飯、熏蚊子了。這種種物性,豈不都與人內在的節(jié)操與品性相似?夸贊當?shù)厣窖滤a的香,實際暗含對中原某些官僚貴族的不滿。前半部分鋪陳的香草,就是那些人的象征,而謳歌蠻荒之香,實際上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在香草對比中,反映的是一種自勵的心態(tài),同時向弟弟傾訴,是在異地他鄉(xiāng)尋找自我和精神的象征。
于是,接著說它可以送給蘇轍,弟弟面壁,正好可放之于幾席之上。香之芬芳和人之品德正好對應,將之作為壽品,再好不過。不難看出,蘇軾在給逆境中的弟弟輸送一種精神力量,激勵他以沉香山子為鑒,保持晚節(jié),做一個立場堅定、精神超然的士君子。如此的壽祝,如此的手足之情,是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礎上的相互牽掛,與一般壽禮的善祝善頌,自然大異其趣。
這篇賦還有一個妙處,即嚴肅的思想內容,反以風趣的筆調出之。從“往壽子之生朝”之后,便以詼諧的口吻和弟弟開起玩笑來:你這個書呆子整天閉門讀書,讓這沉香山子散發(fā)的淡淡的幽香永遠提醒你,可不要忘了身在黎民之間的哥哥的情誼!兩鬢星霜的弟弟,讀到這里定會欣然開懷。的確,在這嚴酷的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真誠的手足之情更讓他感到慰藉的!通讀全文,雖歷近千年歲月,仍馨香氤氳,堪稱文字海南沉!
讀到哥哥蘇軾的這篇壽賦,蘇轍答以《和子瞻沉香山子賦》,前有小序云:“仲春中休,子由于是始生。東坡老人居于海南,以沉水香山遺之,示之以賦,曰:‘以為子壽?!撕投鴱椭?。”賦云:“我生斯晨,閱歲六十。天鑿六竇,俾以出入。有神居之,漠然靜一。六為之媒,聘以六物。紛然馳走,不守其宅。光寵所眩,憂患所迮。少壯一往,齒搖發(fā)脫。失足隕墜,南海之北??鄻O而悟,彈指太息。萬法盡空,何有得失。色聲橫鶩,香味并集。我初不受,將爾誰賊。收視內觀,燕坐終日。維海彼岸,香木爰植。山高谷深,百圍千尺。風雨摧斃,涂潦嚙蝕。膚革爛壞,存者骨骼。巉然孤峰,秀出巖穴。如石斯重,如蠟斯?jié)伞7僦汇?,香蓋通國,王公所售,不顧金帛。我方躬耕,日耦沮溺。鼻不求養(yǎng),蘭茝棄擲。越人髡裸,章甫奚適。東坡調我,寧不我悉。久而自笑,吾得道跡。聲聞在定,雷鼓皆隔。豈不自保,而佛是斥。妄真雖二,本實同出。得真而喜,操妄而栗。叩門爾耳,未人其室。妄中有真,非二非一。無明所塵,則真如窟。古之至人,衣草飯麥。人天來供,金玉山積。我初無心,不求不索。虛心而已,何廢實腹。弱志而已,何廢強骨。毋令東坡,聞我而咄。奉持香山,稽首仙釋。永與東坡,俱證道術。”
此賦充分表現(xiàn)了弟弟蘇轍對哥哥原賦精神實質的心領神會,這樣的唱和,既是骨肉親情的彼此依戀,又是在同一文化層次上知音的心照與默契。與《次韻子瞻生日見寄》不同,此賦和其意,不和其體,采用北宋時期并不多見的四言賦和答——蘇轍集只有兩篇四言賦,另一篇是《卜居賦》。雖四言在字數(shù)上不免局促,但畢竟也是賦。其體物鋪張揚厲,同樣很好地體現(xiàn)出賦的特色。寫沉香山子“維海彼岸,香木爰植。山高谷深,百圍千尺。風雨摧斃,涂潦嚙蝕。膚革爛壞,存者骨骼。巉然孤峰,秀出巖穴。如石斯重,如蠟斯?jié)?。焚之一銖,香蓋通國”。從物的出產地,寫到性狀,正是詠物賦的特點。但此外更有敘事、抒情與議論,賦中回顧往事,憶及自己早年“紛然馳走,不守其宅”的宦海生涯,而今耳順之年,深感“少壯一往,齒搖發(fā)脫。失足隕墜,南海之北??鄻O而悟,彈指太息”,似乎想到自己年邁體衰,對人生也有些悔意,表現(xiàn)出晚年貶官雷州帶來的思想變化。但一轉念,又覺得人生如夢,一切都會歸于空無,領悟到“萬法盡空,何有得失”,妄真雖二,本實同出,只要淡化得失,持此香山,必將與兄長俱證道術。
元符三年(1100年),流落海外三年的蘇軾回歸內陸,南貶北歸后,事事值得新奇,而他自稱堪為喜事者,飲酒、啜茶、焚香而已。十月二十三日,他在拜訪老友孫鼛之后,寫下《書贈孫叔靜》,中云:
今日于叔靜家,飲官法酒,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皆北歸喜事。
孫叔靜,名鼛,本錢塘人,隨父徙江都,年十五游太學,蘇洵曾亟稱之。據(jù)《宋史》卷三四七記載,鼛篤于行義,在廣東時,蘇軾謫居惠州,極意與周旋。二子娶晁補之、黃庭堅女,黨事起,家人危懼,鼛一無所顧,時人稱之。
再來看蘇軾的詠香詞。有一首和香有關的詞牌,其得名即出自東坡,那就是《翻香令》:
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余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蓬山。更將沉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翻香令》約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是年二月,東坡還朝,除判登聞鼓院,專掌臣民奏章事。五月妻王弗卒,時年二十七歲,后封為魏成君、崇德君、通義郡君,六月,殯于京城西。這首《翻香令》系東坡在殯儀后撰寫的懷舊詞,就香爐焚香、今昔對比之景來懷念王弗?!短钤~圖譜續(xù)集》將此首誤作蔣捷詞。傅幹《注坡詞》卷十二注曰:“此詞蘇次言傳于伯固家,云:老人自制腔名?!碧K伯固,名堅,是蘇軾好友,傅幹則是南宋初年的人。這一記載,可以說是流傳有自,相當可靠。由此也證明,蘇軾的確能夠自己度曲?!队ㄔ~譜》卷十二亦云:“翻香令,此調始自蘇軾,取詞中第二句‘惜香愛把寶釵翻’為名。”雙片56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詞式》卷二說:“全調只有此一詞,無別詞可較?!?/p>
上片寫靈柩前燒香憶舊情景。第一句憶舊,憶當年,每天燒香的金爐暖氣猶存,伴讀時的麝煤已所剩無幾?!敖馉t”指金屬所鑄香爐,有可能是金色的銅質香爐。王安石《夜直》詩:“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薄镑昝骸被蛑负绪晗愕哪@里泛指香(并非專指以麝香制作的香)燃燒后的香灰,借代香,因為香氣濃烈,所以稱“麝”,并不是焚麝香。第二句用遞進句憶舊,憶當年,君“惜香”,希望香氣長留我們身邊。更為可貴的是,用“寶釵”將那殘余未盡的香翻動,讓它全部燃燒完畢。范智聞《西江月》所寫“煙縷不愁凄斷,寶釵還與商量。佳人特特為翻香,圖得氤氳重上”,與此相似。翻香,此后漸成宋詞常見意象之一。而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香》還以“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燼氣不焦”來品第海南香優(yōu)劣,意趣正與之無別,焚香之要實亦在此。最后四句用敘述的語言寫現(xiàn)實,“重聞”(再嗅)那個地方,“余熏”(余留的香味)還在。“這一番氣味”猶勝從前的燒香祝福。整個上片飽含著濃烈香氣,象征著東坡與王弗昔日幸福綿綿。
下片描敘殯儀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誠心態(tài)。第一、第二句寫感情上的隱私。明人沈際飛評曰:“遮遮掩掩,孰謂坡老不解作兒女語?!薄靶∨钌健毕鄠鳛橄扇司拥兀@里代指焚香之爐,應該是博山爐。《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五引李尤《熏爐銘》:“上似蓬山,吐氣委蛇?!薄俺了奔闯料?,一種珍貴香料。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密香沉香》:“此八物同出于一樹也……木心與節(jié)堅墨,沉水者為沉香,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焙笠蛞猿了柚浮俺料恪薄!叭弧笔恰叭肌钡谋咀帧3萌瞬恢?,“背人偷蓋”上小蓬山式的香爐,再把沉香木加進去,和燃燒著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燒。這是為了什么?“背人偷蓋小蓬山”這一舉動,雖極微小,但刻畫出東坡對愛情的虔誠專一。最后幾句又從兩層意思上作答:一是“且圖得,氤氳久”,只愿香氣濃烈,彌漫不散;二是“為情深,嫌怕斷頭煙”,更為情深香久,不會斷截。“斷頭煙”即斷頭香,謂未燃燒完就熄滅的香。俗謂以斷頭香供佛是不吉之兆,來生會得與親人離散的果報,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卷七云:“元曲所謂‘前生燒了斷頭香’者,宋時先有此說耶?!北M管這是陳舊習俗,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坡對王弗矢志不渝的深摯之情。
蘇軾的《翻香令》影響深遠。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鄔虙(字文伯),今存詞僅一首,即《翻香令》,詞云:“醉和春恨拍闌干。寶香半灺倩誰翻。丁寧告、東風道,小樓空,斜月杏花寒。 夢魂無夜不關山。江南千里霎時間。且留得、鸞光在,等歸時,雙照淚痕干。”上、下片第三句六字折腰,第四句三字,第五句五字,分句與蘇詞略微不同。清人用此調填詞者頗多,如李雯《翻香令·本意》:“微翻朱火暖金猊。綠煙斜上玉窗低。龍香透,云英薄,近流蘇、常自整羅衣。 輕分麝月指痕齊。聞山馀篆潤丹泥。只贏得,籠兒熱,但灰成心字少人知,嶺南有心字香?!鼻缶斗懔睢罚骸跋慊昙宄雠露酂?。未焦翻取氣還鮮。玻璃片,輕輕隔,要氤氳、香在有無間。 莞中黃熟勝沉馢。忍敎持向博山燃。且藏取,箱奩內,待荀郎熏透玉嬋娟。”錢芳標《翻香令·燒香曲感舊》:“綈函牢合鷓鴣斑。殷勤曾索綠窗間。重開檢,人何處,對金鳬、不忍便燒殘。 雙心一意本相關。那知荀令損韶顏。營齋日,招魂夜,只留熏、小像掛屏山。”雖各有勝境,但皆緊扣翻香詞意,與蘇軾原作一脈相承。
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在黃州,回憶起七歲時,在眉山遇到一位年九十歲的朱姓老尼,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孟昶與花蕊夫人納涼于成都市郊的摩訶池上,作一詞,朱俱能記之。四十年后,朱去世已久,人無知此詞者,蘇軾也只記其首兩句,于是敷衍為《洞仙歌令》,詞云: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首寫炎夏之夜,清涼幽淡之景,“冰肌”二句,形容女子肌膚美妙,性情幽靜,如冰清玉潤一般。“水殿風來暗香滿”之“暗香”,寓含著殿里焚茗之靜香,欄邊美人肌膚之幽香,水上荷花之清香,從中可以想見花蕊夫人的清雅氣質,而“欹枕釵橫鬢亂”,則更有嬌慵神態(tài)。下片“庭戶無聲”“疏星渡河漢”“金波淡,玉繩低轉”諸語,小處見大,細畫夜之靜謐,也烘托出主人公心境之清淡。“玉繩”指北斗七星中的兩星名,在第五星玉衡的北面,“玉繩轉”表示夜深。美人易老,年華如逝,這慣常的主題,在蘇軾這首詞里,不僅另有一番清涼光景,而且似乎續(xù)寫出一段美妙的佳話,勾勒出一幅夏夜美人納涼圖,但作者的深意,卻結在末句的“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此詞筆墨空靈超妙,清人沈祥龍《論詞隨筆》謂誦其句,“自覺口吻俱香”。
龔明之《中吳紀聞》有一則“姚氏三瑞堂”,記載一樁以香為禮的逸聞:
閶門之西,有姚氏園亭,頗足雅致。姚名淳,家世業(yè)儒,東坡先生往來必憩焉。姚氏素以孝稱,所居有三瑞堂,東坡嘗為賦詩云:“君不見董召南,隱居行義孝且慈。天公亦恐無人知,故令雞狗相哺兒。又令韓老為作詩,爾來三百年,名與淮水東南馳。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時有。楓橋三瑞皆目見,天意宛在虞鰥后。惟有此詩非昔人,君更往求無價手?!睎|坡未作此詩,姚以千文遺之。東坡答簡云:“惠及千文,荷雅意之厚。法書固人所共好,而某方欲省緣,除長物,舊有者猶欲去之,又況復收邪?”固卻而不受。此詩既作之后,姚復致香為惠。東坡于《虎丘通老簡》尾云:“姚君篤善好事,其意極可嘉,然不須以物見遺。惠香八十罐,卻托還之,已領其厚意,與收留無異。實為它相識所惠皆不留故也。切為多致,此懇?!庇杓也厝鹛檬?,每讀至此,則嘆美東坡之清德,誠不可及也。
姚淳為了答謝蘇東坡的美意,恭送上好的香料給他,以表敬意,只是這禮物實在太貴重了,一次送禮就八十罐,數(shù)量之多令人咋舌。蘇東坡也具有清雅高邁的美德,對如此雅禮表示心領,龔明之對他二人都贊佩不絕。實在來說,這些都是深深為香效所迷醉的士大夫,他們于香學,早已銘刻在心靈的最深處,可謂香道之知己,香學之知音。
東坡一生嗜香制香,流傳至今的有關香的故事還有很多。同時,東坡不僅品香詠香,更以香悟道,以香參禪,不愧香界的實踐家兼理論家。以上所論,點滴而已。愛香的有心人或可根據(jù)有關文獻,研制出當年東坡的香方,寫出一部《東坡香道》一類更為詳盡的專書,也不枉東坡當年惜香、用香的一脈香息。
注 釋:
[1]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注釋《東坡志林/仇池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27頁。此文或題為“臨皋閑題”,實即《與范子豐》十首之八(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53頁)。蘇軾《與王慶源》十三首之五又云:“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幾席之下,云濤接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客至,多辭以不在。往來書疏如山,不復答也。此味甚佳,生來未嘗有此適?!?《蘇軾文集》第1813頁)據(jù)吳雪濤《蘇文系年考略》,作于元豐四年五六月間(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37頁)。
[2]孔凡禮點?!短K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3]李肇《國史補》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查慎行撰,張載華輯《初白庵詩評》卷中,乾隆四十二年張氏涉園觀樂堂初刊本。
[6]曾棗莊《蘇詩匯評》,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7]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十二,四部叢刊景宋乾道刊本。
[8]見陳敬《陳氏香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10]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楞嚴經》卷五,《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9冊。
[12]《山谷外集詩注》,四部叢刊景元刊本。
[13]《石門文字禪》卷十八,四部叢刊景明徑山寺本。
[14]劉正成主編,劉奇晉副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33卷,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頁。參見陳中浙《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31頁。
[15]《王直方詩話》曰:“蘇黃門以己卯生,故東坡有卯君之語,其以檀香觀音像遺黃門云:‘持是壽卯君?!洹冻鼍峙紩吩疲骸畠A杯不能飲,待得卯君來?!洹端屯蹯枴吩娫疲骸疁I濕粉箋書不得,憑君送與卯君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
[16]《唐宋詩醇》下冊,中國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
[17]見王利器《張問陶讀蘇詩簡端記贅言》,《南充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
[18]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年版。
[19]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第一冊,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20]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21]徐雁平《清代世家與文學傳承》,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
[22]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
[23]見吳雪濤《蘇文系年考略》,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紹圣五年六月改年號為元符元年?!短K潁濱年表》所云:“元符元年戊寅二月,軾以轍生日,有《沉香山子賦》贈轍,轍和以答之。”應訂正為紹圣五年。
[25]李之儀《姑溪居士集》前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孫民《東坡賦譯注》,巴蜀書社1995年版。
[27]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8]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冊。
[29]朱靖華等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上冊,中國書店2007年版。
[30]如韓偓《橫塘》詩:“蜀紙麝煤添筆媚,越甌犀液發(fā)茶香?!睏顭o咎《清平樂》(花陰轉午):“麝煤落紙生春。只應李衛(wèi)夫人。我亦前身逸少,莫嗔太逼君真。”
[31]類似用例,還有賀鑄《點絳唇》:“一幅霜綃,麝煤熏膩紋絲縷?!睆堅獛帧镀兴_蠻》:“春淺錦屏寒,麝煤金博山?!标斯洹耳p鴣天》:“蘭燼短,麝煤輕。”陸淞《瑞鶴仙》:“屏間麝煤冷?!碧扑噷O《天香》(螺甲磨星):“海蜃樓高,仙娥鈿小,縹緲結成心字。麝煤候暖,載一朵、輕云不起?!?/p>
[32]如蔡伸《滿庭芳》“玉鼎翻香,紅爐迭勝”,辛棄疾《虞美人》“寶釵小立白翻香”,馬子嚴《滿庭芳》“逢解佩、玉女翻香”,方千里《渡江云》“還暗思、香翻香燼,深閉窗紗”,黃機《水龍吟》“歌罷翻香,夢回呵酒”,吳文英《西江月》“添線繡床人倦,翻香羅暮煙斜”,張樞《木蘭花慢》“記剪燭調弦,翻香校譜”,劉塤《六么令》“錦瑟銀屏何處,花霧翻香曲”。
[33]沈際飛《草堂詩余》別集卷二,明刊本。
[34]《全宋詞》第4冊第2471頁。詞牌當據(jù)清陶梁《詞綜補遺》卷七(清道光十四年陶氏紅豆樹館刻本),宋趙聞禮《陽春白雪》卷七(清嘉慶宛委別藏本)則題為“翻香冷”。
[35]李雯《蓼齋集》卷三十一,清順治十四年石維昆刻本。
[36]屈大均《翁山詩外》卷十六,清康熙刻凌鳳翔補修本。
[37]錢芳標《湘瑟詞》卷一,清康熙刻本。
[38]唐圭璋《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冊。
[39]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二,清知不足齋叢書本?!俺L物,舊有者猶欲去之”,或斷為“除長物舊有者,猶欲去之”,不妥。
陳才智,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