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陽
摘要:陽明思想在龍場悟道的前后發(fā)生了截然相反的轉(zhuǎn)變,從“道尊于勢”向“道避于勢”轉(zhuǎn)變,進而論證在專制主義日趨頂峰的明清時期,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相互背離的狀態(tài):當士人之道欲要尊于君主之勢時,專制君主帝王勢必無情打壓;當君主之勢凌駕于士人之道時,士人便會采取各種方式加以面對,或積極地致力于“誠意、正心”,或消極地選擇逃遁隱匿。
關(guān)鍵詞:道統(tǒng);王陽明;龍場悟道
王陽明以王氏心學而獨尊于明儒高峰,余英時稱其“開創(chuàng)了明代理學的第二階段”。誠如文獻記載,陽明思想并非一層不變,而是因政治與社會的影響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演變脈絡(luò)。無論持哪一種思想演變論,各家均將“龍場悟道”,即在1508年在貶居龍場所進行的一次思想“巨變”,視為陽明前后思想的分界線。但是,究竟因何產(chǎn)生這一思想巨變?“龍場悟道”前后的陽明思想又有怎樣的改變?王陽明曾言,“良知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因此,如果不了解龍場悟道前后的政治生態(tài)與王陽明的表現(xiàn),便難以真正地理解“龍場悟道”的意義,更無法體會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這一對矛盾在明代士人身上的深刻展現(xiàn)。
一、龍場悟道前:道尊于勢
鑒于明代貫行三教圓融政策,陽明勢必無法擺脫“三教合一”的影響,其“五溺三變”即為明鑒。但無論處于哪一階段的變動期,其目的都在于“圣人之學“,在于”通至道“以成圣人??梢?,尚處于思想變動期的王陽明一直保持著“圣人之道”的潛意識,并將“道尊于勢”的士大夫慣性注入到具體的政治實踐之中,如參與科道案。
參與科道案是陽明“道尊于勢”的入世表現(xiàn),也是貶謫龍場的直接原因??v觀科道案始末,可知上疏內(nèi)容不僅是營救言官,更包含了“士志于道”的內(nèi)涵。為提醒武宗對“仁君”、“賢君”的重視,陽明借“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隱惡而揚善也”的道理,闡釋了“君仁”的重要性。這與孟子“道尊于勢”的理念可謂同出一脈。
劉瑾背后的武宗是“勢”的政統(tǒng),是無法容許道高于勢的。因而,開罪劉瑾等同于開罪武宗,等同于違背了“勢“的政統(tǒng)。在王權(quán)主義日趨頂峰的明代,陽明被貶龍場必定是一種必然。
可見,王陽明入仕前期一直秉持“道尊于勢”的仁義,以“內(nèi)圣外王”的標準追求著“君仁臣直”的入世格局。但他的每一次上書言事都意味著“道統(tǒng)”對“政統(tǒng)”的挑釁,其結(jié)局也自然免不了被貶謫的厄運,從側(cè)面反映了險惡的政治生態(tài)對士人的壓迫,也預示著“道尊于勢”的不可行。
二、龍場悟道后:道避于勢
對于陽明及其龍場悟道,王陽明講道:“其后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龍場悟道的實質(zhì)是因為從上疏伸道至貶謫龍場的一系列政治跌宕,使得王陽明認清了武宗朝實為一種無道無理的政治環(huán)境。從另一個角度展現(xiàn)了陽明心學是因政治生態(tài)的惡化下被迫轉(zhuǎn)向的“內(nèi)在超越”,將思想與實踐的注意力由“外王”轉(zhuǎn)向“內(nèi)圣”。在一定程度上,龍場悟道之后的“道”,不再是先前“道尊于勢”的“道”,而是“道避于勢”的朱子理學的再思考。
其一,多次上疏請辭新職或辭去封爵,無不因“道避于勢”的考量。正德十一年吏部任王守仁為“都察院左儉都御史”,但王陽明在《辭新任豈以舊職致仕疏》中提及,“竊念臣才本庸劣,性復迂疏,兼以疾病多端,氣體羸弱,待罪鴻臚閑散之地,猶懼不稱,況茲巡撫重任,其將何才以堪!”,從側(cè)面透漏出因科道案的“去衣廷杖”而引起的“氣體羸弱”。在嘉靖元年至二年,陽明曾兩次上疏辭去封爵,兩者從外部與內(nèi)部兩方面共同促使陽明對道與勢的認識深化。
其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后更注重聚眾講學,即治“心”之道。在嘉靖元年至五年,他潛心致力于其學術(shù)體系的完善。同時,并未真正忘記“道”的信仰,聲稱,“及聞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緣,皆非性體,乃豁然脫落。但見得此意,不加實踐以入于精微,則漸有輕滅世故、闊略倫物之病?!贝搜詷酥局蹶柮鲗Α暗馈钡淖非髲耐庠诘摹案裎镏轮鞭D(zhuǎn)向以內(nèi)在為精神中心的轉(zhuǎn)向。
綜上,與前期的“道尊于勢”的外在追求不同,龍場悟道之后的王陽明聚焦于心學體系的建構(gòu)與聚眾講學,其實質(zhì)是因政治生態(tài)的險象而退避,亦是“道避于勢”的內(nèi)在超越。
三、余論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思想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事件,是其溺于“辭章”與“二氏”的終點,也是其心學體系的起點。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前后的相反表現(xiàn),足以證明王權(quán)之“勢”對士人之“道”的影響。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強化的明朝,“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就是“道尊于勢”的存在空間越來越狹窄,迫使越來越多的士人趨于采取以“道避于勢”為主的各種方式,王陽明創(chuàng)立心學體系便是從“道尊于勢”向“道避于勢”轉(zhuǎn)變的集中表現(xiàn)。正是因為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從而迫使明代理學發(fā)展日趨內(nèi)在化。這種因勢的“淫威”而推出的心體之“道”,也可視為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守仁.陽明先生集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黃宗羲.明儒學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